離開A77,我默默地選擇了EP-5 (更正EP5韌體更新)

前言:文長,主要想分享一下從傳統單眼換成無反光鏡相機前後的權衡比較,以及EP5一些使用的細節和心得。可以給考慮要入手的朋友一些建議。

(2013.2.16更新:
EP5已經更新韌體功能。現在機身升級到1.2之後,可以和EM1一樣使用遙控控制PASM拍攝。)

或許是因為天生反骨——所以從一個非主流的品牌換到另一個非主流的品牌 。 也或許是因為O家本身就屬於小眾(當然越來越不小眾了),所以特別珍惜一路以來 結交在一起的攝影的朋友,123Nelson,elf0724, August Huang,Frank Huang (dolcejp),Dila,天碩,PingHS,Arthur,Wulala,BlueGhost,Jimmy。重新拿起Olympus相機,真的有一種“回家”的感覺。



就在2008年,我入手了第一台單眼Olympus E520,之後又相繼入手ZD70-300以及ZD12-60,以及EP1和OM1。後來 S家透明反光鏡系統問世,再加上強大的電子性能加持,兩年前換用 了S家APSC的頂級機種A77。從E520跳到A77,其易用性有點像從走路變成坐直升機(也難怪有人會對S家用戶都是菜鳥的偏見)。電子觀景窗,可翻轉高解析度LCD,連拍速度,再加上我認為比ZD12-60更好用的DT16-50恆定2.8。機身搭配鏡頭各項指標對我來說即使是兩年後的今天也都無可挑剔。



那麼我為何還想換?——如果是以專業攝影用途來說我會想要看起來比較專業的傳統單眼 。當尾牙或婚慶的時候以大台相機的姿態出現,朋友同事會很合作的擺出姿勢表情給你拍。那種被周遭朋友視為攝影師的感覺會讓自己非常有成就感。但以我主要記錄家庭生活和旅遊,而且天天都背相機出門的人,就會覺得大台相機就沒那麼必要——每次和非攝影的朋友出去聚餐,拍食物的時候突然從包裏抓出一台大單眼,我覺得給人的印象是“傻瓜”多於“專業”。出去拍照還常常要被誤認爲攝影師。拿這麼大台?會發表嗎?更不要說街拍的時候十幾公尺外就開始引起別人的注意了。



再加上無反系統,尤其是m4/3系統已經發展到一個成熟的階段,各項功能都已經差不多追上傳統單眼,我才有了要不要換無反光鏡系統做主力的念頭。 前前後後也考慮了大半年,也曾經想要入手Nex6或者EM5,但覺得這兩台分別在操作/成像質量和機身質感還無法成為可以讓我再戰好多年的相機。在長久的等待和多方比較之下,我非常不捨得的將A77 和16-50賣給了一位老Alpha用戶,而在眾多機神A7/R和EM1的夾殺中,我默默的入手了EP5。



選擇EP5的原因,是因為這幾年來m4/3各項功能已經基本成熟,而且繼承著PEN系列的美型設計。而選擇黑色,也是因為不想淪落在近年這股銀黑色復古風的潮流中,有一股低調內斂的美感。再加上Olympus之前香檳色機身鏡頭搭配, 機身改成銀色之後,與舊香檳色鏡頭出現尷尬的色差。就是這點龜毛的性格,我決定讓它一路黑到底。

來一張PEN系列跨世代合照 (EP5和EP1)


為何選擇了Olympus而不留在Sony?

Sony所推出的A7/R的確讓人非常想要入手。全片幅無反光鏡的設計應該是未來各大廠必爭的市場。但是除了預算的考量之外,如同Steve Huff將年度相機頒給EM1,他寫到“…a camera is MUCH more than image quality.”小片幅的確有小片幅的不足之處這點無法辯駁,但同時在同樣的體積條件下,m4/3也有對焦速度,防手震,深景深的優勢來彌補。一台讓人信賴的機身,能夠讓你在當下成功拍下畫面,遠比強調一張畫面的解析度重要的多。我也不覺得每張家人的照片,都必須要具備可以放大細數毛孔的畫質 。我期待A7/R的下一代能將機身性能不足的地方捕全。我也非常希望看到O和S合作之後能夠各取強項推出機身性能/光學質量和電子性能/感光元件都極佳的產品。

不過咧,就算再怎麼說我不介意感光元件尺寸,看到這個size也不免有些小失落


為何選擇了EP5而不是EM1?

手上也是有兩三隻以前的4/3鏡頭,如果想要接這些鏡頭是的確需要EM1的PDAF對焦能力 。但是我換無反原本的目的就是要最輕量化,所以我並不打算將這些鏡頭真正作為主力。 其它EM1和EP5只有握把,內建觀景窗(不用外接VF4)還有圖像處理引擎的區別(相差不大)。但真的還是EP5外觀比較對我的胃口一些。實際上EM1已經不像是老OMD的風格,反而更像是老4/3機身的小型化(長的特別像以前的E520)考慮到設計和價格比當然選擇EP5。

EP5功能操作細節

Wifi連接傳輸和O.I.Share
直接和智慧型手機連線傳輸照片,而且可以100%保持解析度。以後出國旅行不用再等到回家接上電腦就能直接用手機上傳圖片。最近出國玩的一次,直接用wifi傳給家人,感覺非常方便。而且使用iPad觀看的話,M43的4:3比例剛好和iPad是絕配。Wifi傳輸是我覺得智慧型手機年代相機必不可少的功能(EM5真可惜)。通過O.I.Share的app也可以遙控手機,但只能auto模式操作。PASM還是只有EM1才可遙控操作。
2013.2.16更新:
EP5已經更新韌體功能。現在機身升級到1.2之後,可以和EM1一樣使用遙控控制PASM拍攝。

另外這個Olympus App一個很討粉絲喜歡的功能,可以加上E系統,Pen系列或者OMD系列的專屬logo。讓人屢試不爽好像每張都是O家廣告的感覺。


VF4
2.3M像素1.48x已經完全可取代A77的EVF。而且也如同Sony EVF有了很好的流暢性。雖然不如直接內建在機身內取代內閃,但若不改變經典PEN系列的設計, 這個EVF模組應該無法裝進去 (機背左上角空間非常小)。如果要破壞原有PEN系列的風格,我寧願外接VF4。以我的使用來說,因為從A77開始就已經成為EVF徹底的支持者,所以EP5開箱之後VF4就幾乎沒拿下來過。 而且另一方面來說也避免了熱靴蓋老是怕掉的麻煩。偶爾在非常隨意的場合,比如餐廳裏面,我會拿下來用,讓它更好放進包包裡。



五軸防手震
選擇O家m4/3的一大原因。但是我發覺17 1.8在快門200以下也還是會有手震現象。可能是因為用慣大台相機之後,還不習慣握持比較輕巧的相機。另外在半按快門時我一般都關閉防手震預覽,因為我發覺開啓之後,構圖好像拖不動的感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現在IS已經可以自動偵測相機移動方向來關閉垂直或水平方向移動的IS,不用再進入選單內修改。

可上下翻轉LCD屏幕
EP5的設計這次聰明很多,從側邊看只有非常窄的一條縫,不像EM5看起來屏幕很厚。從左側和底部都可以翻開,但還是無法一次把屏幕往上翻到底。現在只有 A7/R的翻轉屏幕是操作最順暢的。



藝術濾鏡
和老EP1相比(我只有使用過EP1可以直接拿來比較)現在藝術濾鏡可以在色彩模式下調用,也就是可以設置不同的PASM曝光方式。而且可以關閉某些不喜歡的濾鏡讓選擇的時候快一點( A77每次要打開我常用的濾鏡都要找半天)。也可以拍一張存十張濾鏡,只是會要等蠻久時間讓相機去做處理。其實真的不知道要使用什麼濾鏡,也可以用raw擋拍攝在相機內去後製,或者使用O.I.Share這套app去調整(也可以套用濾鏡在手機拍的照片)。不過我還是滿想要之前Sony內建的高對比黑白和單色濾鏡(選擇紅黃綠藍單獨的色彩來保留)。前者EP5可以通過黑白模式加兩階對比來模擬,後者就完全沒辦法。另外還有之前使用A77,無論在任何濾鏡模式下都不會發生延遲現象,EP5使用某些濾鏡刷新率就會變很慢。這點還是要給予Sony的電子性能給予肯定。

前後雙撥盤
更接近傳統單眼的操作感。但有一點可惜的是EP5握把比較小,轉起來比較費力。有的時候單手為了要拿住相機,不得不使用拇指握住相機,反而是食指和中指來操作前後轉盤。

MZD17mm f1.8
一開始就決定要選擇VF4 17mm 1.8的組合,我比較信賴定焦鏡的光學質量,也需要大光圈。這裡還是要引用Steve Huff對變焦鏡頭的觀點:變焦鏡頭所帶來的構圖方便是犧牲了速度(光圈),重量和畫質換來的,得不償失。(但他也指出最近有一管鏡頭例外,就是ZD12-40mm)。雖然沒有餅乾鏡薄,17 1.8不僅光圈大,邊緣畫質比老的17 2.8好很多。

MZD40-150表現也不錯,不過可惜的是塑膠感比老ZD40-150重一點。


轉盤功能切換撥桿
自從A7/R問世之後,無反的性能和片幅畫質都已經幾乎可以完全取代傳統DSLR。若不考慮專業用戶的需要,那麼總有些是無反光鏡仍然無法取代傳統單眼的吧? 我想唯一無法取代的只有手感和操控性。老實說我覺得Olympus在EP5和EM1上新的撥桿設計並沒有完全解決小相機按鈕不夠用的問題。因為每次撥到設定WB和ISO之後,總是會忘記復位。然後下次想要操作光圈快門或者EV的時候會不小心改到WB和ISO,這時就需要調整回來再用撥桿調整成光圈快門再設定,再加上撥桿設置之後轉盤反應會有些延遲,讓操作沒有變容易反而更慢。雖然界面上也有提供另外幾種方案來使用撥桿功能。但原本EP5和EM1撥桿就是設計給用戶這樣用的,看機背按鍵根本沒有預設WB和ISO設置的icon就知道。這個新的撥桿設計,需要用戶花一段時間去適應。我還是希望機身上能再多一個Fn鍵。

峰值對焦
使用手動對焦的時候很好用。但是要設定到Fn上使用比較方便,可以切換MF時隨時開關。這樣需要多占用一個Fn鍵,讓機身操作按鍵有點不夠用。

2013.12月26日補充峰值對焦的部分:
鏡頭變焦環往後拉到MF模式之後,機身並不會自動開啟峰值對焦系統。在使用17 1.8的時候需要轉動鏡頭變焦環或者拉動(往前或往後推),機身才會啟動峰值對焦。在鏡頭對焦環在MF模式下(往後推)會出現類似手動鏡頭的狀況,旋轉不會啓動峰值對焦。只有在鏡頭對焦環在AF模式下(往前推),機身在MF模式下,旋轉鏡頭對焦環可以啓動峰值對焦,調整結束等待一段時間之後,機器會認為這時使用者已經確認目標物體對焦,峰值對焦會自動關閉,讓使用者預覽清晰的構圖。
既然如此,如果使用AF鏡頭,特設的Fn鍵做峰值對焦應該可以省下了。但使用手動鏡頭時,還是設置Fn鍵爲峰值對焦比較方便。

縮時攝影
好用。但比較可惜的是只能限定最多99張。99張機身內建的轉成video之後只能放9秒鐘video。所以喜歡縮時攝影的朋友可能還是建議EM1比較好。不過這麼好的相機,我是非常不捨得拿來消耗快門數。



內閃
從來不用。不懂為何就是不加入往上打的功能? 閃燈就是一個脆弱的部件,我看過EP5的展示機內閃外蓋都鬆動了。縫隙不僅積灰塵,而且從外觀看四周縫隙大小不一,還好選了黑色的機型比較看不出來。

17 1.8表現亮眼。雖然稍微長一點,但之前EP1的17 2.8邊緣畫質下降太快了


小體積加上可向上翻轉的觸摸快門,讓我可以在路上很快的構圖,拍攝然後逃逸⋯⋯




除了速度快之外,能夠觸摸對焦快門減少用按鍵調整得麻煩,真的可以抓到很多以前抓不到的瞬間


翻轉屏幕也讓低角度構圖非常方便


x2放大功能可以快速增加兩倍焦距。即使拿了17mm也可以快速zoom in構圖。雖然說事後也可以再裁切,但是會少了這種按下快門當下構圖的感覺。我是將放大鏡按鈕設置成x2的快捷鍵。


黑白顆粒效果,讓照片有特別的黑白底片感。這是Sony系的濾鏡中沒有的


另外一個讓S家用戶無法用的無恥濾鏡(戲劇性濾鏡)


MZD40-150這顆鏡頭也是有不錯的表現。


無反的好處就是可以隨時從包包裏拿出來。平常的電腦包就可放,不用特別找相機包用。不用馬上告訴別人你的包包裏面有相機。




最後我想再補充一下。選擇離開了S家,是因為目前Sony並沒有提供我認為合適我用的相機。自從拿了A77半透明反光鏡之後,Sony這幾年表現可圈可點,相繼推出了RX1全幅DC以及高階RX10高階DC,還有最近的高人氣A7/R。不過在仔細比較前後這兩台相機之後,我發覺S家最讓人捨不得的,是相對於O家比較沈穩的發色,色彩表現又非常飽滿的感覺。我並不執著不大寫實的O記藍,反而也覺得O的綠色太過青翠,拍人時膚色也很難調整。當然一定是有捨必有得,有了好的機身性能,可能在別的地方就會失去一點。如何能充分發揮手上的機器,善用優點,減少缺點所帶來的影響,才是重點。

一台好的相機,應該是讓你很想要帶出門,給你更多拍照的靈感。相對傳統的單眼,無反唯一不足的地方應該我想只剩下操控性和看上去較專業的外觀。我並沒有真正想要拿攝影來變成專業。感到很慶幸在離開Olympus兩年之後,這個品牌還是可以不斷推出強大的機身和不同階層多種的選擇。在體積縮小的同時,還可以不斷增加機身性能,幾乎在任何方面都趕上傳統單眼。希望這台EP5,還可以陪我再戰好多年。
文章關鍵字
donalone wrote:
或許是因為天生反骨——所以從一個非主流的品牌換到另一個非主流的品牌 。 也或許是因為O家本身就屬於小眾(當然越來越不小眾了),所以特別珍惜一路以來 結交在一起的攝影的朋友,123Nelson,els0724, August Huang,Frank.H (dolcejp),Dila,天碩,PingHS,Arthur,Wulala,BlueGhost,Jimmy。重新拿起Olympus相機,真的有一種“回家”的感覺。


很棒的圖文分享!

更重要的是,歡迎回家,身為O粉的我幫您加5分。

手邊有E1,E3,E420和EPL2,更有一台入手後從沒拍過的OM 10,不過還真的是純把玩用的,如果新的OMD能做出這樣子,我想應該更引人入勝。

很棒的分享文

本身是從E-500,E-620跳到E-M5
後來因對焦與操控感等因素入了二手的E-5

女友就是從E-420跳E-P5+17/1.8+VF4套組
幾乎就是機身蓋了,很棒的一個組合
被東董點名,要趕快站出來喊有!
這篇真是用心的好文!
想當初我們也差不多是同一個時期入手Olympus E-520!

DAWEI MAGIC wrote:
很棒的圖文分享!更重...(恕刪)


謝謝DAWEI MAGIC
我也是有一台OM1,偶爾也會拍。底片還是有一些無法取代的味道。
尤其最近看過Walter Mitty那部電影之後,會再想要拿底片來玩玩。
我覺得EM1是有點不大像OM系列,比較像43。
希望明年初出的EM5後繼機能夠更像OM系列一點,金屬感至少要能追上EP5。
Olympus EP-5, 17mm f1.8, 40-150mm f4-5.6, OM 50 1.8, OM1, E520, EP1 www.flickr

bode0821 wrote:
很棒的分享文本身是從...(恕刪)


傳統單眼還是有著不可取代的操控感
從無反系統入傳統單眼系統
了解自己需要的是什麼而不隨市場跟風
光這點就非常令人敬佩
O家人似乎就有這種“反叛”的性格
Olympus EP-5, 17mm f1.8, 40-150mm f4-5.6, OM 50 1.8, OM1, E520, EP1 www.flickr

donalone wrote:
傳統單眼還是有著不可...(恕刪)



donalone 兄怎能把文字與照片如此優雅的呈現??

身為 O 家的使用者不禁也有一種與有榮焉的錯覺

能在 A7、 A7R 如日中天的浪潮下

還能選擇 M43 ,除了使用需求外

或許真如您所說的 O家人似乎那種“反叛”的性格

小弟也是



不知您除了 17mm 外,還會計畫入手哪些鏡頭??

還請分享

感謝!!


123nelson wrote:
被東董點名,要趕快站...(恕刪)


同一批入手E520的,當年還真不少 :D
Olympus EP-5, 17mm f1.8, 40-150mm f4-5.6, OM 50 1.8, OM1, E520, EP1 www.flickr

chungyilui wrote:
donalone 兄...(恕刪)


真是太過獎啦!

估計現在各大家虎視眈眈的對象應該是S家的A7/R
O家也不排除是否會推出全片幅機種
估計EP5再戰幾年,O家的全片幅說不定也是我將會再次換機的原因。
只是不知道到那個時候O家不再是4/3系統後還能保留多少O家的原汁原味,
可能S家會整合O家的機身性能技術推出更好的產品。

至於鏡頭目前兩管17 1.8和14-150
17是好用的普通焦段大光圈
14-150是我覺得一定要具備的小長焦,不僅輕便而且還可以捕捉到普通焦段抓不到的鏡頭。尤其一群人出去當大家都用普通變焦焦段的時候稍微望遠一些的焦段會比較容易捕捉大家看不到的畫面。雖然光圈有點不足,但將來會推出的40-150恆定光圈版本太重了我應該不會入手。
MZD的幾隻定焦鏡頭質量都很好,除了12我感覺還不夠廣又太貴,可能會跳過先看9-18以外,45,75這些都是我下個會優先考慮入手的,看價格應該是45比較有可能。
有這幾個優秀的大光圈鏡頭,完全足夠彌補m4/3系統小片幅帶來的淺景深不足了。
Olympus EP-5, 17mm f1.8, 40-150mm f4-5.6, OM 50 1.8, OM1, E520, EP1 www.flickr

donalone wrote:
前言:文長,主要想分...(恕刪)


好文加分先
期待樓主能分享更多美照
衣不合身,兩眼發昏,八成招搖撞騙到處混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