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什麼是 "眼辨識力" 這個如何用物理量化 若是不能量化 或是說不清楚如何量化 那只是你個人感覺罷了
你不用合理懷疑 我了解景深
冼鏡光 wrote:


您說的和景深是兩...(恕刪)
sportster wrote:
剛才看了所有的回PO和聯結 都沒有說到其中的重點

這個成像涉及物理光學中的成像原理 Fourier Optics 或是 Diffraction Optics
簡單說 透鏡大 (high NA) 能夠截取 高次(或稱高繞射角度)傅立葉諧波成像
這些高角度諧波是造成影像清晰的主要件 但是也因為高繞射角的關係 物距或是相距略有改變 高次諧波(因為其繞射角大) 變無法和低次諧波 重疊成像 如此 像就變得模糊

小透鏡 收到的都是小繞射角諧波 所以 對於物距和像距變化 則沒有如大透鏡的影響
所以DOF(depth of focus or 景深) 和NA (numberical aperture)成反變

半導體黃光工程師是這樣看這問題
...(恕刪)


那我們拍照的時候要如何 測量高次諧波入射的角度 來達到要需要的效果

除了依感覺之外 有工具可以精準的數據化 量化 來協助我們拍照?
我是鍵盤攝手 YA
咖哩4436 wrote:
你的觀念不正確!但很...(恕刪)


謝謝,^.^!!!我知道觀念不是很正確,其實我會這麼激動是因為部分人,不回答可以略過不理。但他卻以一種很惡劣的態度,在那裡打擊別人。so你應該明白的啦。

第二我知道觀念不是很正確!但你的看法更不正確,好的老師是一定會給答案的,而且無法解答的他會回去溫習努力找答案,第二天再告訴學生。
不好的老師才不會給答案,他會排斥你問題叫你去自己找,什麼鍛煉你,但如果之後他不跟進你有沒有找到答案。那麼這個老師一定是懶惰的老師。
當然我們不能說老師給那個答案就一定標準答案,但那個答案卻是老師們人生一個可行性的經驗。他們可以給予我們一個參考價值,令我們可以向可行性方向尋找答案。
flyfish520 wrote:
謝謝,^.^!!!我...(恕刪)



『好的老師是一定會給答案的,而且無法解答的他會回去溫習努力找答案,第二天再告訴學生。』


就是這樣的好老師,造就出連Google都懶得搜尋的學生!

事實證明,像景深這樣的基礎問題,從Google上去搜尋只要幾秒鐘就會出現觀念正確而且完整的答案。我大學念的是物理系,我遇到的好老師是會給出好問題的人,而不是直接給學生答案!
sportster wrote:
請問什麼是 "眼辨識力" 這個如何用物理量化 若是不能量化 或是說不清楚如何量化 那只是你個人感覺罷了
你不用合理懷疑 我了解景深



冼鏡光 wrote:
您說的和景深是兩回事,景深是人眼辨識力的結果,所以合理的懷疑是您可能不了解攝影光學中的景深是什麼。再者,景深這個玩意兒用不著那麼高深的學問,隨便找一本古代或近代攝影光學的書就會看到最多兩頁的公式推導。


一齣戲完又一齣(個人覺得樓主的態度我可以諒解和接受...一直再從樓主後來的說詞在挑,大家都會難過.)

冼老師講話總是這麼"辣", 想到教授...沒有要求就不會有好的論文...還好不用再寫了...
我同意冼老師的話, 景深用不著那麼高深的學問, 或許站在不同 level 看待事情一樣...
人眼辨識力是與身俱來的, 大概都在19xx年 (192x?)年實驗量化(我沒查wiki,但就是無聊看過一些資料,詳細自己找.)
就像人眼的錐狀細胞與桿狀細胞對光的辦識力一樣, 狗可以看見人類看不見的"東西", 也是有科學根據的,
當然有時科學要建立在一些殘忍的解剖上頭, 沒有那些生理解剖, 可能我們就不知道神經為何?
如何傳導, 乃或資訊當中的類神經網路, 更遑論現在的醫學.
(從少年時代就想基因密碼已解; 但記憶密碼為何?)

或許我們看事情都是站在不同的觀點之外, 還站在不同的層級, 當然每個人也有發表自己言論的自由.

ps.延伸搜尋keyword: CoC, DOF
ʎǝuɹnoſ ʎɯ ǝǝS 等待與告別: https://youtu.be/k1lf_n0Vs-I
大家講的好! 好老師回答好學生提出的好問題......

很可惜, 樓主並不是你的學生, 我們也不是樓主的老師,
要不要當他的老師? 樓主應該不會因此而送你"束脩"吧?! 直接送相機給老師?
ʎǝuɹnoſ ʎɯ ǝǝS 等待與告別: https://youtu.be/k1lf_n0Vs-I
sportster wrote:
請問什麼是 "眼辨識力" 這個如何用物理量化 若是不能量化 或是說不清楚如何量化 那只是你個人感覺罷了
你不用合理懷疑 我了解景深


這位如果完全了解景深,就不會問眼辨識力"如何量化"的問題
CoC就是這樣訂出來的

sportster wrote:高次諧波(因為其繞射角大) 變無法和低次諧波 重疊成像

你的"無法重疊成像"什麼時候量化過了?
這時候把傅立葉請出來,除了自爽用以外,有何作用?
你的問題,說明了你頂多可能知道景深原理,不了解它"如何量化"



有些知識,沒有辦法三言兩語解釋清楚

Alf58大寫的原理很正確,
冼老師附的文章有清楚的推導,景深是怎麼"量化"的
模糊到清楚的那條界線,就是冼老師所說,根據"眼辨識力"訂出的"人為規格"








thomasflee wrote:
請問各位大大常常看到...(恕刪)


請去書店看一下數位相機觀念、技巧與原理這本書 裡面景深的章節
112358 wrote:
這位如果完全了解景深...(恕刪)


我同意你的說法,因為很多量化的東西都是人眼去制定出來的。
曾經有人問我為什麼要有gamma................
那gamma曲線又是怎麼制定出來的...............

站在不同立場上,景深的用法就會不同。這裡是攝影版......


這一段過程,搞不好樓主都已經知道景深的概念了。
只是我想連找到答案的能力都不足下,去學習太深的理論是沒有必要的。
的確是有很多理論和數學模式,是可以非常精確去做"數學模式"和"量化"的工作,就如同光學鏡片的設計。

但攝影版的景深,是一個規格........而這個規格,是可以有一個"公式"去表示。
拿規格和定義來討論就已經足夠了,更深入的等有真正的相關應用再說吧!!!


如果是講到微投影的景深......例如IC的光罩......
IC越做越小,是希望景深的影響越小越好。
那光學問題就會很複雜,變形、景深..........必須有更精確的光學量化公式。
避免設計時,沒有考慮到外在因素的影響,導致製程上的良率低、容許誤差太小。


除了攝影需求,不知道有沒有什麼相關應用是希望景深越淺越好的.........
就連藍光光碟機上的雷射光,經過透鏡的投射到碟片上(焦平面)的光點,都要達到一定的規格.......
就連數位攝影機的景深如果太淺,就要去做自動對焦控制,以達到一定的規格........
角度和立場不同,討論起來就變成爭執和無趣了.......這裡是攝影版



如同拿一般電路設計和高頻電路設計時的電子特性來混談,當然就有夠亂的。
如同發問者根本就不懂電子電路學,只是問電晶體特性........講那麼多也不一定吸收得了。
影麻吉 Image - 攝影對我來說,只是想留住那份感動。 http://gaujei.blogspot.tw/
忍不住想回點文

這篇文真是精彩
有功課做不完全的發問者
問的問題又是不是非常精確的科學(模糊圈定義,就是一種.....奇怪的定義)
回問題的大大們,不知道是怎麼了,火氣忒大,問題不上道?天天都會有這種問題被提出來炒炒冷飯,有這麼嚴重嗎?
還有黃光工程師出馬,手提衝鋒槍來打小老鼠
也有攝影耆老簡單回覆問題
......
有些大大好像是看這樓起的高
也過來順便踹兩腳

........

為了要回這帖,又看了樓主的問題
原來問題就有問題啦
景深,是光學應用在攝影上的問題,不需要學到光學原理也可以知道喔
學攝影就可以啦
以這個“景深景淺的光學原理“的問題來說
半導體黃光工程師的回覆,應該是最正確的啦

但是樓主您看得懂嗎?
這是您要的答案嗎?

如果是我的話,我要的不是這樣的回答
因為這並不是我真的想問的問題

景深,這問題有很深嗎?

老師出問題
學生回答

老師上課解釋
學生學習吸收

這兩個狀況不太一樣吧

老師上課時,有學生問問題,老師說,這問題這麼簡單,自己去找答案 ??!!!
這樣的老師很容易出問題喔

不過這裡不是教室,也沒有老師站講台上課阿
樓主提問題,有興趣回覆的大大們就回吧,沒有興趣,或認為問題不夠水準的大大,就在您的電腦前嗤之以鼻就好了
但是就有大大心中怒氣難平,對於做學問不認真的樓主發出正義怒吼
也對拉,要認真,才會得人疼唷
不也有另一棟樓,上來問作業問題,就因為樓主自己認真解題的態度得到大大們的認同,我看那題目的解答,少說也有個七八種

物理沒有上嗎?
我印象中,這光圈大小與景深的關係,就是我的高中物理老師教我的(雖然那時我早已經自己拍,自己沖片洗相片一段時間啦)
老師說,焦平面就是個平面嚜,幾乎可以說是沒有厚度的,所以成像清楚只會出現在那一個點
(但是在數學上的定義,點是沒有大小不佔空間的內)
想要拍“全部“都清楚的相片?那就只能用針孔相機
而且阿,孔開的愈小,成像就愈清楚喔
因為開孔的大小,就是在感光面上成像的光點大小
點愈小,畫面就愈清楚
這,不就是光圈與景深的關係了嗎?
孔開愈大,除了焦平面(一定清楚的部份)以外還能保持清楚的就愈少
孔開愈小,能保持清楚的部份就愈多

想要從別人口中得到你想要的答案,是門學問喔
其實想從internet上得到你想要的答案不也是門學問嗎

還有,那些只踹人一腳的大大們



真的知道答案嗎?

我知道有些老師自己不能回答學生問題時,就會說
這問題也不會?
自己去找答案

哈哈哈
開開玩笑

希望這樣的回覆能讓樓主的問題有更簡單的解釋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