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家庭收入、房產存量及屋齡等數據透視房市未來趨勢

從家庭收入、房產存量及屋齡等數據透視房市未來趨勢
(一個台灣,兩個世界,看多者的經驗跟感受冏異於看空者的經驗跟感受,結果都是對的,重點是你所處的位置在那裡及您所持有的資產是什麼 ? )
首先來看台灣地區家庭均收入分佈與歸類:
至102年07月底,,台灣地區人口數是23,349,724人,家戶數是8,240,217戶,戶量是2.83人/戶。
而100年主計總處的調查,將每戶家庭均收入歸納整理如下:

一、全台家庭均收入最高5%有824*5%=41.2萬戶,擁有463.5萬家庭均收入,稱富有家庭。

二、全台家庭均收入次高5%有824*5%=41.2萬戶,擁有198.7萬家庭均收入,稱小富家庭。

三、全台家庭均收入再次10%有824*10%=82.4萬戶,擁有130.4萬家庭均收入,稱漸富家庭

四、台灣地區家庭均收入為108.2萬/戶,扣除最高20%家庭均收入戶230.75萬元及最低20%家庭均收入30.1萬元後之均值為93.38萬

推估再次20%有824*20%=164.8萬戶,擁有118.38萬家庭均收入,稱中產家庭

推估再次20%有824*20%=164.8萬戶,擁有93.38萬家庭均收入,稱小康家庭

推估再次20%有824*20%=164.8萬戶,擁有68.38萬家庭均收入,稱普通家庭

五、家庭可支配所得最低20%有824*20%=164.8.4萬戶,僅有30.1萬家庭均收入,稱無產家庭


觀察重點一、景氣停窒時,仍有族群所得增加
根據統計最高所得的前5%富有家庭,自95~100年間,其收入仍增加62萬元;最高所得次前15%,即小富家庭及漸富家庭自98~100年間,其收入仍增加9萬元。

產生效應一、
上面說明了一件事,富有家庭、小富家庭及漸富家庭,對於通貨膨脹較無感,因其收入增長率仍高於通貨膨脹率。反之,中產家庭、小康家庭、普通家庭及無產家庭,因實質所得已近10餘年未增加,對於多年來逐一累加的通貨膨脹倍感壓迫,對於購屋換屋一事,更形無力。

產生效應二、收入高的家庭,存款能力數倍增於收入低的家庭。
(102.08.16)主計總處的調查,去年民眾儲蓄每戶達19.6萬元,較前年增加9.4%。又有調查說有近3成家庭,入不敷出;有近2成儲蓄未達19.6萬元。那代表說有一小撮家庭,去年儲蓄遠高於19.6萬元。


觀察重點二、房宅存量
一、全台住宅數為821萬棟,全國持有房屋人數達到607.5萬人。
二、財稅資料中心資料顯示,全台擁有10棟房屋以上的,多達1萬2千多人 !( 在富有家庭手中)
三、台逾66萬人,擁3棟以上房屋。(在富有及小富家庭手中)
四、餘依自有房推估漸富家庭+中產家庭+小康家庭共412萬戶(50%),自有房數是1~2棟及普通家庭計82.4萬戶,約當自有房數是0~1棟。
五、家庭可支配所得最低20%有164.8.4萬戶,僅有30.1萬家庭均收入,稱無產家庭。自有房數是0棟。

產生效應三、房宅存量與質地拉大貧富差距,並對於這一波財富重分配浪潮中具有決定性之影響。


觀察重點三、房宅的質地與分類
房宅因:
a.本身建材、室內隔局、施工品質、安全規劃、環保規劃、物業管理、坪數大小、單價、總價、通風、採光、樓層別、view、河海景、建商品牌等不同
b.所處區位、生活機能、交通便利、是否臨近學區、是否臨近公園、是否臨近機關、是否臨路、路況等不同
c.是否具有稀少性、指標性、銷售住戶過濾性,甚至是地標

而約略將房宅區分如下:

棲身處所:就僅具有遮風避雨功能,其它無所求。
合宜住宅:如部分國宅等。
機能宅:此波漲幅最大。
好宅:此波漲幅最大。
小豪宅:
豪宅:享樂為主,兼具顯示屋主身價功能,有關係的仍能優惠取得。
身份宅:就桃園來說,以前有鴻禧山莊,現在則無。

產生效應三、房宅存量與質地拉大貧富差距,並對於這一波財富重分配浪潮中具有決定性之影響。


觀察重點四、新興重劃區地主加入戰局
桃園近年來人口呈現穩定成長趨勢,自民國98.01.01日起僅有1,958,686人,至今日(102.07.31)已有2,038,147人;也就是近4年7個月,桃園人口增加了79,461人,﹙約等於中南部一個鎮的人口﹚。導致縣府有藉口廣開都市計畫,光現在再開發的都市計畫就有近20個,約略有近6,300多公頃的生地,折合熟地也有3,465公頃的熟地。創造了近3萬名多金地主,購買力不容小噓。

產生效應四、售地變現後的地主,成為新興置產戶。


聰明的您,由上述四大觀察重點及四大效應,您可以理解標頭所載”一個台灣,兩個世界,看多者的經驗跟感受冏異於看空者的經驗跟感受,結果都是對的,重點是你所處的位置在那裡及您所持有的資產是什麼 ? ”
簡單的說,
左邊是富有家庭、小富家庭、準富家庭及地主或多屋族;右邊是中產家庭、小康家庭、普通家庭及無產家庭。
兩邊因當今家庭收入、年收入增長率、儲蓄數字、擁有房宅存量與值地、持有土地多少等狀態,而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所以,在當今全台高房價所得比時代,右邊家庭出手謹慎或觀望待回再說;左邊家庭如能議到自己喜愛的物件仍然出手。這是為什麼建商近年來,在精華區、景觀區始終在推左邊家庭看得上的房宅,且仍能案創新高;而建商為滿足右邊家庭的需求,且在單價、總價能接受的範圍內,被迫在較偏遠的地區推案,而犧牲了最具有增值性、保值性的區位、生活機能與交通,那真的便宜嗎?不可思議的是,仍有不少投資客仍提早卡位,交屋後,外加服務費、利息、過戶費等,真的會賺錢嗎?短期不確定,中常線歷史已給過無數答案。


小弟我對於新重劃區的認知 -想像一下,要煮好吃的水餃或麵條,是否都是一滾一澆,經過兩三次後,特別的談牙。


小弟我對遙遠題材的寓言 – 10餘年後,白馬王子即使真的出現,喜歡的不一定是妳,因為妳老了 !


小心仲介不對稱的比價:
如將同區位不同類別的房宅做類比﹙比如說將合宜住宅、機能宅與好宅、小豪宅、豪宅混雜做比較﹚
;或只簡化分析屋齡、折舊,而刻意忽略了近幾年來房屋的建材、室內隔局、施工品質、安全規劃、環保規劃等,已遠勝於過往甚多。


小弟我對老屋的忠告 – 小心,變成了漸凍屋﹙太屋﹚、冰凍屋﹙太上屋﹚
從桃園住宅屋齡表及交易流量表得知
屋齡在40~60年間的太上屋( 冰凍屋,參交易流量表得知,佔交易量不到2% ) ;即40,970棟,僅剩土地殘值跟倉儲價值。
屋齡在30~40年間的太屋( 漸凍屋,參交易流量表得知,佔交易量約15% ) ;即148,983棟,屋主有急企尋求新住所的壓力。

從家庭收入、房產存量及屋齡等數據透視房市未來趨勢
金融海嘯之後最大的改變就是中產階級減少,變成所謂的M型分布
也就是版主文中所最前面5%的人收入越來越多,而最後面5%的人收入越來越少
因為你所在的位置不同,感受到的狀況也不同,最後做的決策也會不同
不管對房市的看法如何,看空或是看多
這篇文章還是值得一讀的
了解M型社會的消費模式,才能夠預期未來的趨勢~~

只是不知道版主文中的家庭均收入只的是實際收入或是報稅時的所得(扣掉一堆扣除額之後的所得)呢??
版主花時間整理出來的東西頗具參考意義
畢竟“子非魚焉知魚之樂(苦)”?
每個人看事情的角度跟每個人所處在這個社會的階層都是不一樣的
因為思想差異所以有決定性的行為差異
學習怎麼去擁有別人“遠見”的能力豈是一朝一夕?
很棒的資訊 感謝樓主分享

富有家庭 5% 463.5萬
小富家庭 5% 198.7萬
漸富家庭10% 130.4萬

中產家庭20% 118.38萬
小康家庭20% 93.38萬
普通家庭20% 68.38萬
無產家庭20% 30.1萬

接下來用比較健康的數據來推估負擔的起房貸

年收入33%為負擔的起的房貸計算 貸款八成 20年房貸

富有 463.5/3*20/0.8 = 3862.5
小富 1655.833333
漸富 1086.666667

中產 986.5
小康 778.1666667
普通 569.8333333
無產 250.8333333

大概房產的天花板會在哪邊 應該是顯而易見

有富的前三族群還有機會 成長

但後面的中產小康 現在還敢買破千萬的房產 就真的很猛阿
F.U.01 = F k you 01
nancymy wrote:
從家庭收入、房產存量...(恕刪)


這些數據都是死上班族的,真正有錢的根本沒薪資收入,光靠資本利得就嚇死人了,還有部分很賺錢的攤販,都不用繳稅,再加上每次重劃所產生的田僑仔,這些隱藏的有錢人比你我想像中多太多了!
打房最簡單的不就是限制一人一房,甚至一戶一房,比升息會影響真正貸款繳房貸的家庭能實現真正的公平正義了,房子應該重新定義為民生必需品,跟油電漲價依樣列入政府控管,只是這些政客人誰敢喊啊!
的确,数据有些失真
按照前面板大的推算,说明只有前面10%家庭所得能够负担1100万以上的房屋

也就说剩下那90%的人如果想在青埔买房
一进到预售屋的接待大厅
马上就会被代销小姐"洗脸"
冷言冷语的说:在这边预算没有2000万以上很难找到合适的
然后一杯茶都不给就被请出去了~


哭哭,我就是这样被X睦叡极给洗过
只好回到角落画圈圈检讨我的人生是不是太失败了~
airpenny wrote:
這些數據都是死上班族...(恕刪)
+1

要先給樓主拍拍手,分析房地產一定要實事求是,而非人云亦云,要有數據而非憑感覺。

給樓主分享一點不同看法,買房子能力的多寡,財產量比收入量來的關鍵,收入淨額(扣除支出)只要是正數,那財產是一直累積增加的,而這部分是統計上看不出來的。

像我去年買了新房子,花了3千萬,可是我的年收入在統計表上落在中下的,因為我沒有在上班領薪水,那為何我買的起這個房子呢?很簡單,我賣掉了舊房子,老公寓一間,賣了1800多萬。誰買我的老公寓呢?一個30歲的單身小姐,普通上班族,我猜月薪4、5萬就很差不多了,那她為什麼買的起?她買不起,但她父母買的起,她父母收入很高嗎?不高,應該也在收入表的中下吧,就是個普通的小自營業,不過在台北累積了數十年,身家自也不少,怕錢放著變薄,買房子置產,登記給小孩(還是有貸款,幾百萬吧,小孩自己繳)。

台灣這數十年民間累積的財富是很驚人的,看央行的貨幣發行量不斷的增加就可以知道。
除了一些正常的財富積累,還有以前高科技產業所造就的科技新貴,這個族群現在年收入算不上高,但是之前累積的身家還在,購買力也遠超過年收入所表現出來的。

一千一應該前三區都買的起

後兩區只要提高房貸比 跟貨30年就可以啦
F.U.01 = F k you 01
nancymy wrote:
從家庭收入、房產存量...(恕刪)


辛苦了~很精闢的解說!

看來去年我賣掉桃園20年舊房子換全新的重劃區房子方向因該是正確的!

雖然一堆同事罵我笨~正在漲再賣房子~但是我相信新房子的漲幅一定會超越舊房子!



從桃園住宅屋齡表及交易流量表得知
屋齡在40~60年間的太上屋( 冰凍屋,參交易流量表得知,佔交易量不到2% ) ;
即40,970棟,僅剩土地殘值跟倉儲價值。
屋齡在30~40年間的太屋( 漸凍屋,參交易流量表得知,佔交易量約15% ) ;
即148,983棟,屋主有急企尋求新住所的壓力。

桃園的老房比較沒土地價值,
也不大有都更的機會,多數就是便宜出租或當成商業,倉庫使用.
基本上桃園房價仍比雙北低的多,多數人是直接買10年內的新成屋新古屋.
老宅是可賣可不賣.不必賣舊房也能買新房.

若是台北老宅,分析起來可能就不一樣.
台北貴的是地,老宅的價值可能還不低於某些新北的新房.
老宅賣給誰,就是賣給願意整合精華區土地的人....
且連新北房價都不太親切,台北多數人要賣舊房才能換新房.
隨著屋齡逼近50,也許會有一波賣北市老宅移民新北新屋的情形.
這種趨勢會是新北市重劃區的人口成長來源之一.

桃園地太多,可能就很少這種有人願意收購老宅整合基地的情形,
桃園恐怕會變成老宅+新宅雙重持有.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