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星期剛好有資訊展所以想要將HDD更換成SSD,電腦:ACER4755G RAM:8G 1033DDR3

使用上以BT下蛓(1星期平均20G-30G),影片轉檔(AVI轉RMVB...等),免空下蛓(1星期平均3G-5G),看影片動漫上上網等

我自己有先挑選過一些SSD,但不知哪個比較好,還是各位大大有推薦的?謝謝

Intel 530系列 480GB 2.5吋 7mm SATAⅢ固態硬碟
美光Micron Crucial M550 512GB 7mm SATAⅢ固態硬碟
美光Micron Crucial MX100 512GB 7mm SATAⅢ固態硬碟
SanDisk Ultra II 480GB 2.5吋 SATAIII固態硬碟
TOSHIBA Quark系列 512GB 2.5吋 SATAIII固態硬碟

PS:沒有選PLEXTOR因為怕拿到凍結的

---------------------------------------------------------------------------
2014.12.06更新

首先感謝各位大大,這2天的分享和介紹,今天決定去資訊展買Intel和美光SSD,結果資訊展沒有1家在賣 Intel和美光SSD....

所以去了光華找,沒想到美光 512G SSD和Intel 480G SSD只有原價屋有貨,但原價屋價錢和PChome價錢差沒有多少,再加上朋友一直叫我買256G就好了,但我發文前都沒有注意看256G的價錢(只有在看512G和480G的),所以也不敢在光華買256G SSD(要是買到比網路貴的就),就這樣回家了

目前有2個想法
1.是在網路上買美光 512G SSD和Intel 480G SSD,以下是自己挑選的靖各位大大指較,謝謝

美光Micron Crucial M550 512GB 7mm SATAⅢ固態硬碟
Intel 730系列 480GB 2.5吋 7mm SATAⅢ固態硬碟

2.是聽取朋友的話買256G和240G SSD,以下是自己挑選的靖各位大大指較,謝謝

Intel 730系列 240GB 2.5吋 7mm SATAⅢ固態硬碟
美光Micron Crucial M550 256GB 7mm SATAⅢ固態硬碟
TOSHIBA Q系列 Pro 256GB 2.5吋 SATAIII 7mm固態硬碟

所以想聽取大大各位看法,謝謝
文章關鍵字
首推

Intel 530系列 480GB 2.5吋 7mm SATAⅢ固態硬碟 自家的優化軟體 效果比較顯著

既然都要買到512GB了 MX100可以刪掉了
剩下

美光M550
TOSHIBA Quark
INTEL 530
SanDisk Ultra II

4顆來做選擇 首先必須先選擇自己偏愛SF或是M牌主控
一個是跑分較高,但是較耗用壽命使得穩定性會較快變差
另一個是壽命與穩定度較高,但是速度跑分會被認為較低
目前其實剩下的就是這個問題而已了,其它都大同小異各有優缺點了

M550在實測過程當中有些高低落差會很大,但多數都是表現優異
TOSHIBA其實可靠度各方面都不錯,但是沒有外掛顆粒的設計,效能表現上稍微顯的有些波動
Intel完全就是以穩定與可靠來做為第一優先考量,如果用量很大,這一點是相當重要的
SanDisk因為有模擬技術,因此動態效能表現上會相當優異,但是用在大量資料存取時意義不大

只能大略敘述,幫你找到自己需要的產品定位 ,詳細的請GOOGLE,很快就一堆資料可以看
但是要是想以SSD去取代傳統硬碟的話,建議你還是選Intel吧,穩定才是效能的根本
我也推薦intel,不過不用太迷信什麼自家的優化軟體(intel SSD Toolbox),OS只要是在Win7以後就內建支援Trim的功能,所以根本不需要它的排程最佳化功能...

頂多安裝一次,跑一下它的System Tuner,關閉Superfetch/Prefetch服務(這對PC高手來說,都可以手動自己來),就可以uninstall

總歸一句,intel SSD Toolbox只有還在跑Winxp/vista/2000的系統才有需要..

changpizz wrote:
既然都要買到512G...(恕刪)


我反而認為,為穩定買Intel 530,為便宜買MX100 也夠用了,
反正SSD怎樣也要進行BACKUP。

SanDisk Ultra II 因TLC就不要了。


我上星期買了一個MX100 512GB
裝在三年前的筆電
真是脫胎換骨啊

至於壽命說,無須庸人自擾
除非運氣不好
否則正常使用要用到掛掉三兩年內是很難
買INTEL 530 不如買 730是自家的晶片.
現在730又大跳水,兩者價錢差不多.
我也是最近敗了一顆730 480G,9千有找.
730 待機電流以及運作電流太高了,比其他SSD平均要高1-2W,用在電池直接就少一二個小時使用了。
我今天去了資訊展
感覺冷冷的
零組件也是
SSD價錢都和網路差不多
不會便宜到哪
甚至更高
h7878220 wrote:
我上星期買了一個MX...(恕刪)


如果你每天都可以看到數量極龐大的故障SSD在等你分析原因, 你就不會還有這想法了.
壽命短不代表會掛掉, 但是你的資料會開始越來越多錯誤,導致系統與程式不穩定

從測速度方式上也可以看出端倪
只要有發現對比全新剛買時的效能表現,有了明顯開始變慢的情況,
這很可能就是資料錯誤率已經提高 ,這時就要備份資料並且進行SSD清理動作了
之後讓他跑一陣子的Burnin Test 磁碟燒機項目, 讓SSD先將那些不穩定區塊處理後再使用

不然等到哪天突然碰上錯誤激增, 運氣好是系統毀損, 運氣差可能會是SSD直接認不到了,
雖然重新開卡大部分還是可以繼續使用,但一般消費者都是已過保固了,
或者是寫入量已經達不斷在狂減的保證值容量, 那抱歉!廠商是可以認定此保固已失效的.

如果誰能接受硬碟像是拋棄式硬體,或願意老是要去搞系統備份跟還原,那當然可以直接無視
不然減緩壽命下降的技術, 應該會是未來要購買SSD時,評估項目中的最重要考量點.


至於迷樣的SSD每次測速度的結果都不一樣, 那就是代表顆粒品質很糟糕了
才會讓MLC發生像TLC那樣,每次測得結果都無法固定, 甚至差距範圍極大的情形



(由於經常性重新開卡,所以寫入量不必理會,開卡時的顆粒品質檢測還是會將問題偵測出來)

如果連工業級使用SandForce控制器的240GB SSD
用上了舊製程的SLC 等級還是較高的顆粒後,兩年都還是出現消耗
那麼PE值低了它N倍的16nm MLC 還會沒事情嗎?

要是再將SF壓縮優勢與MX100的寫入放大評估進去的話
肯定MX100老早就不知道壽終多少顆去了,
不過當然!實際是不能如此對比的,畢竟這也僅僅只是一個參考值.

SSD只要還沒有新技術問世, 肯定之後就是只會品質越來越糟糕,
19nm目前已經是還稱的上有可靠性的最後一代了,未來的顆粒穩定性都勢必會下降非常多,
我如果是現在要買SSD,就不會還選擇便宜的solution來當成我的選擇

SSD這產品目前對廠商來說,已經是幾乎沒有利潤了,不可能還能有展覽可以不賠但是卻更低價了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