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文章標題是不是好像在哪看過?
會有這篇開箱,主要來自風氣的改變
這兩三年重車風氣改變相當大,這個風氣改變從2011年底黃牌通過後開始醞釀
在早期三四年前我剛讀大學時剛接觸重機時,去出租車行幾乎都是接觸1000cc的車子,
享受著0-100加速兩三秒的須臾,那種弓著身軀,刁住離合器,右手轉動2/3就足以讓車頭浮動不安的快感
到了今年,我手邊能騎的檔車只剩下這台,偶爾還是會浪漫一下。因為我想要的有點改變了。

(圖片引用字陌生人活動攝影者)
2011年底法令通過,我就買了台nikita300 abs,nikita是一台另我相當喜愛的車,他不只是重車玩具,幾乎就是我的交通工具,載貨相當方便,坐姿符合我的身材騎乘習慣,一公升都可以26~31,我這台530就是他賺來的。
2013年我的nikita已經達到五萬多公里,有考慮買一台車來頂替他,不過我放棄了!我決定兩台車都繼續騎。原因我在接下來的文章會和大家敘述。

在接下來的文章,我會增加許多使用細節、我個人看法等來分享分析我的使用方式,讓大家參考是否購入這台車。
▼開始介紹的第一張圖片,就是這張後搖臂。這個機械結構是讓我選擇TMAX530而不是其他車種的原因,TMAX在前幾代來說一直不是我很感興趣的車子,原因在於後搖臂的設計還是過於累贅,在前兩代的tmax500
後搖臂還是結合了齒輪、鏈條等結構,並且還用了一個很厚重的內蓋及外蓋包覆,當中還有齒輪油等卡筍節結構的重量,雖然營造了穩定的感受,但對於刁鑽的操駕,受限不少。這個節過在錢陣子的大羊比賽中就可以區
分出來。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是我不喜歡他的搖臂造型。

▼再放一次這張搖臂的圖片,大家可以發揮一點想像力一下了解他的結構。首先中間那跟黑色的搖臂本體,像是檔車一樣的設計,後方調整器有和檔車的幾乎是相同,在換輪胎和檔車一樣,是把後輪從後方抽開,而不是拆搖臂卸除,這種方式很sporty~
至於這次為什麼使用皮帶?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設計,皮帶本身重量輕耐氣候度相當高,不會因為水份、油脂的缺乏造成傳輸雜音,以及跳動。但皮帶還是有很大的缺點,無論怎麼
調整尖銳的聲音還是很嚇人,每次停車就好像捷運車廂進站一樣。不過皮帶輕巧的路上行車感受,就是舒服、爽快!
這回皮帶還加了上下外蓋,在尾端外露,橫看就好像拿著烤肉夾夾住切片的貢丸一樣,穩重!不輕浮。

▼這一代的530外觀設計就是帥氣但不失穩重。排氣管我之前在某車行看到一台黑色tmax530裝這隻管子後,回來我就去挑這隻管了,這是mallosi改裝管,他外觀是鋁做的,因此有著近鈦管的重量,又不用到鈦管的價格。
且內有消音塞設計,聲浪相當保守,但跑賽車場的時候只要把塞子打開,震撼高亢低沈通通滿足。不過使用會受限,雖然散熱快但畢竟是有溫度的,因此很多人或小朋友出現的地方,我就不會停。

▼拉近點看這隻管子是全段的。因為tmax原廠管並沒有分段,因此若要改裝幾乎只能裝全段的管子。價格都比以前騎檔車略高。這管子改裝後的缺點就是回壓會略微不足,tmax動力本身略有缺憾,換完之後影響會感受的到。
另外可以注意左邊的搖臂將碟盤固定在內,這代的碟盤改至右邊,平衡車重。也許有人會問,右邊不是都排氣管的重量嘛?~其實這代tmax在車台設計上已經刻意將重心算入排氣管,以我自身感受而言,換完管反而車輛
左右平衡會略偏,要花時間習慣。

▼車尾的設計同樣元素!尾巴尖又翹,帥氣不失穩重。

▼這次龍頭操作畫面上,全數採用稜稜角角的設計,稜角算是標準的大眾能接受的外觀設計,稜角在LAMBORGIHINI上運用最為極致,在YAMAHA的主流產品倒是頭一次導入這個元素,以往的設計都是面對曲
角,上一代tmax.R1等都是如此。這次唯有比較違和的有1.風鏡調整護蓋2.照後鏡毫無設計感。至於有人提到總泵,我反而覺得這若是有稜角會過於輕浮。

▼換這個角度看,可以發現到這些稜稜佼佼都是立體的,設計上儀表板這八個稜角轉折點是可以在3D空間中畫成兩個圈的。儀表板上方有個類似蓋著的上層,這個上層的設計目的是為了讓車頭看起來低,而風鏡拉高後又不會顯得太長的『緩衝』設計。

▼上層我將他放些電子配備,導航、行車記錄器等裝在風鏡後比較不容易受損。這個位置剛好可以放置。

▼中間還有個很有創意的通風洞,通風所阻擋的光線,不會讓儀表板反光。tmax看儀表的姿勢對於上方光線影響很大。

▼儀表板的資訊幕略小,有時候辨識上需要拉點距離,不過儀表板資訊的擺設位置和日系車輛大致相同,因此很好閱讀。資訊幕上方還有個530的形象字,看了真是舒服呀!
YAMAHA的儀表板相當神,文章最後我再敘述!真的很神的功能!

接下來我分享一下我眼中530很不錯的細節。
▼皮帶前軸外蓋,設計真的很精緻,再造型設計上已經將"螺絲"當做展示的要素之一。
不過上方的兩顆黑螺絲,在車輛組裝時似乎都有略微磨損,算是比較可惜的地方。有許多車友將此螺絲換成鈦螺絲了。

▼後皮帶盤外可以看出所有的螺絲都採用亮面的白鐵螺絲,其中最用心的是所有的螺絲都是扁平狀處理過,弧度上不會覺得這是節點,反而會覺得是點綴。這點和歐洲義大利設計的車不太相同。
我舉了例子,以國產義大利設計外觀的車如nikita.kxct都強調螺絲要隱藏起來,或是透過顏色蓋過去,讓面設計的更簡約,更達到設計師想要傳達的極緻,不過車尾義大利設計師都不怎麼在意就是了。
反觀YAMAHA的車螺絲過多,過於複雜、少了簡約感受。在530時,設計師注意到這一點,乾脆直接把螺絲都用成高質感設計,反而成了美麗的點綴。
補充一下,這個皮帶盤設計上有個小丑就是外面那圈鐵片,是普通的黑鐵,沒什麼質感。但也因此造就了改裝品市場。

▼我買過應該有五台YAMAHA了,最滿意的就是側柱緩衝墊的設計,不但收起時沒有雜音,更讓收起時碰到橡膠時的感受傳達了『這是一台很紮實車』的暗示。

▼TMAX系列向來有個很好的傳統,在這張圖片中可以看到兩個
第一:車底殼case採用銀色設計,讓整個外觀感受更明確,更有乾乾淨淨的感受。yamaha總是能把見不得人的地方,弄的美美的給人家看。
第二:懸吊系統設計,筒狀的地方裡面就是中置避震。這是個很特別的設計,他的彈簧和一般車輛相反,車子在壓縮的時候是延伸,釋放壓縮時是密合彈簧。
這個避震器設計是不錯,但是阻尼、彈簧設定都是不夠適合運動熱血騎士,需要透過改裝,否則稍微提昇速度騎乘會有不安定感受。

▼接下來看看大燈,是TMAX首次採用魚眼的設計,外觀金屬的飾蓋蓋住魚眼,YAMAHA設計相反的也是習慣把不能見人的東西硬要拿出來見人,好比說這魚眼的螺絲,全球應該找不到幾個車款是會將魚眼螺絲外露,遠遠看好像長針眼,雖然用了材質不錯的螺絲,但還是很違和。
從這裡可以看出義大利人是靠設計賺錢,日本人還在把東西做精緻,但組合起來就是少了些設計感受。

▼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得出來,這顆魚眼有點像是改裝品般的直接回饋。另外近期很多的車友遠燈的魚眼已經開始霧化,變成白內瞕。僥倖的是我沒遇到~


▼這張圖有幾個優點,幾個缺點。
先來說說優點:
1.車台鋁合金環抱式
2.引擎就在前車台下方,算是散熱相當快,且重心配置相當好。
3.金屬油管的設計排列非常精緻
缺點:
1.魚眼下方的殼及支架強度很弱,只要稍微用手扳就有很大聲的塑膠摩擦聲音
2.車台不像檔車一樣是一體式的,不過應該也還好。

▼前叉很精緻,下方的螺絲位置調配的比例很美,土除上也都有白鐵螺絲。前叉還有霧灰處理,顏色很像車側關刀。看起來很單薄的雙子星對四,實際應用感受還不錯。若跑賽車場應該改個來另可以提昇不少制動能力。

▼分享一個我很喜歡的細節,傳動蓋內縮。拆開看後可以發現這裡的空間運用真的很巧妙,這樣的設計讓tmax騎起來才能有如此驚人的感受。

▼下導流是黑色烤漆,下方一樣用高質感的白鐵螺絲。我很喜歡。
另外右方的水箱前護蓋縫隙真的不小,不知道長期使用後是否容易有散熱鰭片受損的問題。希望是我多慮

▼在購車之前,聽過TMAX530的傾角很大。但這個說法只對一半,主要因原廠避震器支撐不足,右彎幾乎每天都可以磨個幾次,算是相當頭痛的設計,只能靠台灣的柏油路路面一段段的幫我拋光一下。漸漸的加大傾角~嘿嘿

▼都拍到這裡順便提一下,2013年推出的TMAX有兩個款式,其中一款是特仕版本,另外一款是亮黑版本,這一款亮黑版本共通點在輪框上有條紅線。

▼這是後搖臂的前鎖點,可以看得出來設計和部分檔車是有那麼點不一樣的,主要來自於避震器內縮到車底下,因此做動點略有所差。這裡可以看到後座腳踏這兩代似乎講求簡潔,已經變得只剩下一跟小鐵,而沒有橡膠球,舒適度略差。

▼後輪碟盤282mm,比前面的還大很多,實際上路輕輕按都可以鎖死,算是相當玩味的設計,不少車友在彎道中遇到緊急情況後煞一按就到對象了....
這張照片拍到的是手煞車,手煞車就沒有特別點綴了,相對於其他地方看起來質感普普通通。

▼不過煞車卡鉗質感就好多了,上面做霧色烤漆,有質感又不容易因為卡鉗粉塵油汙弄的髒。
這棵卡鉗雖然看起來營養不足,但是煞車效果出奇的好,可能拜後碟盤大,再加上檔車後搖臂簧下重量降低很多的關係,讓車尾煞車負荷變低。至於為什麼煞車要這麼靈敏,我目前還沒騎出心得。

▼先前提到TMAX530的原廠管是全段一體,立起來的高度可以到女生的脖子附近了。改裝管則是用接合的方式,改裝管接合的口徑、材質、都會影響到聲浪。以我這隻管來說就是很單純的白鐵管。

▼TMAX的亮黑烤漆雖然金油很薄,但是光澤度相當的好。從途中可以看出來側殼反射出整支排氣管,連一點橘皮都沒有。可能是職業病,我對烤漆感受相當敏感,光澤度一不夠亮看起來就很不舒服。

▼上一代TMAX帶起來的後扶手獨立分開的風氣,造型讓我這種小屁孩愛的要死,530這台車把所有很誇張絢麗的設計全都用上,但這代又不失穩重,真的是老少通吃。附帶一下:這對扶手8800元。

▼扶手中央的飾蓋是霧黑處理,觸感很不錯,上方還有張YAMAHA的LOGO擺設的真是漂亮。如果要貼彩貼,還可以拔起來貼完,再把LOGO貼回去。

休息一下,讓我們敗下去.....
更正:是看下去

▼龍頭!龍頭最常接觸的地方便是握把,說到握把!530的握把高度設計的並不是很舒服,市區騎個幾圈就會感受到並不輕鬆愜意,引擎重心偏前面,但腳又沒有油箱可以夾,沒腳踏後移可以踩。
另外TMAX待速震動小,但是轉數一提昇之後握把處會使人感受度麻麻的感覺,下車後感受更明顯。也許tmax震動小,但是引擎點火的角度所產生的綿密震動會傳達到人的身上。當然改完管震動更是明顯。

▼既然提到龍頭,就來看看右邊的置物空間,這個置物空間相當的深,可以放的下一個小寶特瓶,對於外出飲料放置很方便。下方還有鎖頭,可以控制鎖住時能開啟,或著僅能用鑰匙開啟。
鑰匙和龍頭是同支。順便看一下,這裡就看的到很粗糙的鐵螺絲,鎖住置物空間了。

▼還有置物空旁邊的縫隙是能看到龍頭內的,這些卡筍結構後方都少了塊塑膠的擋片,造成如此設計。

▼椅墊下方是採用類碳纖維飾板,說實在這也是很大膽的設計,碳纖維這東西有些人喜歡,有些人不喜歡,一不拿捏好就會有客戶跑票,YAMAHA這次拿捏的算不錯。順道一提,這個飾板飾立體的,用手摸觸感比較不會那麼廉價。

▼530是歷代TMAX唯一能調整風鏡,早期530的風鏡角度再跨上車取車時,很容易撞到風鏡,因此增加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且低風鏡狀風壓力大,長時間來說會是相當辛苦。
因此這一代提供兩個位置可以調整(目前是調高),不過也正因為這樣的設計,造成風鏡上面有兩片塑膠海苔,我覺得這是很累贅的設計,不過三葉為了補救這個海苔所帶來的美感層次流失。
特別再海苔下方一樣採用無框造成,讓俐落感受不致於降低太多。此外從前方看可以看的到通風孔,這個通風孔座的設計同時也讓海苔的存在感降低。

▼考量了風鏡可以調整,工程師將風鏡後方會露出的部分也做了許多設計,這樣的導風設計很像是當家跑車R6前方air增壓的近氣孔。如果能將他灌到空濾,說不定能像R1一樣有ram-air~


▼530最具有特色的便是車廂蓋的設計,是由前往後開的,這樣創造了一個相當大的好處在於開關座墊的品質。市面上沒有任何一款重機椅墊,開啟關閉時能有如此的密合沉穩感受。
目前接觸過的只有tmax530.c650gt能有這樣的感覺,其他進口、國產羊都要花心思壓一下。
530由後往前開,代表以電視由高處往低處關閉,因就算椅墊放到僅離閉合數公分的距離,也是可以順暢的關閉。

▼因為這台TMAX530當初買來是有設定跑賽道的(不過從來沒跑過,他買來沒多久龍潭賽車場就被拆了

跑賽道時我不會裝在頭上,因為卡普或是什麼動作幾乎都是拍到地板,裝在車頭就可以看的很清楚。

▼其實我本來不想裝在這裡,感覺很突兀,想說買車的禮券總是要用,問了老闆才知道這一組,設計的真的很漂亮,弧度跟角度都剛好。可以注意看,M2主機、支架、內裝全部都是金屬光澤的烤漆,一整個搭配完整度高。

▼這一組搭配幾乎快變成TMAX530的菜市場搭配了。我想很多人使用這就不特別介紹了。
ps:右邊那個轉軸是快拆,因為常常要記錄車輛時間,所以拆拆裝裝的接筆電看數據。

▼後照鏡,這是一個我個人不太喜歡的設計。設計過於簡單化,不太符合改變大的外型。

▼其實我買來很久後...........才發現他是可以往前折的...........


▼以前我都認為僅能往後折,像這樣稍微收起來而已。

▼我因為車有幾台擠,所以很多車都停很近,通常放車庫是都像這樣一前一後,避免碰撞。

▼剛剛提到椅墊,我們就在回來看看裡面。
從這裡可以看得出來,連車尾都是鋁合金車台。車台前方有個小凹槽,是收納油壓桿的。

▼這個置物箱讀者們應該熟悉不過了,雖然能放一頂全罩,但是要將裡面的東西全部拿出來,所以我幾乎沒用來放安全帽過,騎TMAX530註定當帽奴,要收帽子的場合我都會騎nikita300

▼這個置物箱燈有跟沒有一樣,純粹是放一個燈讓你知道我們人因設計沒在混...

▼置物箱前面是個像球一樣的東西,上面有個軟墊子,墊子打開後裡面是汽油PUMP ,推測是因為tmax前兩代汽油PUMP故障率高,所以用這樣方便拆下維修.....不過530沒聽過有人壞這個的。
另外有個金色的彈簧,是另外加上去的,目的是讓開椅墊的時候可以單手開。
或許很多不是tmax的車主聽不太懂我說什麼。簡單說就是原廠設計要開椅墊的同時,左手要轉鎖頭,右手要拉椅墊,才可以打的開。
這個設計是我騎重機五年來,除了BMW油箱很急煞會撞我弟之外,最匪夷所思的設計了!

▼椅墊是兩根油壓桿,吸力強!吸力永不減弱。但不會自己台起來


▼椅墊的皮有採用黑色釘子釘牢,這個椅墊外觀的緊湊程度證明這個釘的技師真的厲害!

▼這是常常消失在各位面前的尾燈,正後方看起來小小一塊,裡面是LED

▼側面看起來燈就不是那麼亮了,晚上要稍微注意一下後方車輛動態。

▼這是原廠的牌照架,設計的相當有層次,他的老大哥都只是塑膠塊整片射出,在TMAX530身上可以用金屬+塑料整合而成,而且塑料和金屬的接點設計在外觀上看不出來。

▼這是後方行車記錄器的支架,跟前面車頭那個是一組買的,質感很不錯上面還有個TMAX 的LOGO
拍攝當天因為臨時騎車,為了把nikita的m1拆過來了


▼新店某重車店所搭配的車牌來絲,可以加減防盜。

▼左側置物箱連手機都不不了,工用我這就不多說了......上篇文章提過了。

▼從這可以看的出tmax530的細心,連車子的反面都包的密不透風,質感破表。使用的塑膠龍絲同色,車牌架螺絲也同色,看的出這車很多的精緻堅持。

▼這是加油孔!我很喜歡的尷尬位置。

▼常常我是用鑰匙打開油箱蓋,人做在車上,請加油站妹妹幫我加油

▼我會請他加到鐵片那,這樣車輛的旅程電腦才會準。但加油站妹妹拿油槍的角度看不到鐵片,因此我會請他們近點看

回到這個油箱,530的油箱是非常扁平的,所以快沒油時往裡面看還是看的到油。
也因為油箱位置很高,所以油滿的時候重心會拉高,並且過低速彎會感受到車內的油在晃動。

▼若要說這是最好用的機車手煞車,我想很多人不會反對我說的。

▼只要停車或遇到上坡時,往座扳就可以。

▼不用擔心騎車沒拉手煞車就跑走,因為你手把握住一定會感受到手煞車的存在。你會無法好好的握好握把。

▼這邊順便看看這棵平衡端子,金屬銀很有質感,但是重量太輕,我把的綿密震動讓手會麻麻的,有點像騎檔車一樣。

▼先前有提到儀表的神祕功能,在這因為沒拍很多照片,我就不實際操作了,用口述就好。
YAMAHA這組儀表板除了可以看些基本資訊外,還有平均油耗、瞬間油耗。
除此之外還可以在背景中查看故障碼以及挑整一些數據。這對於現場車輛維修判讀相當的快速,是一套功能很強大的表。

▼細節文章到最後,再回頭看一下TMAX530吧!

實際應用心得篇!
市區使用:
市區使用對這類仿賽等級的大羊來說,雖說不比檔車累,但也高過許多速克達了,原因不外乎手把低、重心偏前、起步接合太早。
手把低:
缺點是過彎以及回轉半徑都會略大,以我自己使用,同一個路口我騎nikita.c650 gt都可以一次轉的過,但tmax530若要一次轉的過,略高的重心以及左右高低差長度不大的正叉,會讓人有種像騎檔車回轉般的阻力。
接合點太早:起步一千多轉開始接合,兩千轉左右完成接合,稍微要有點動力都要4000轉才出的來,這兩千轉的轉速攀升時間,會讓人覺得這個車子非常的沒力,不好控制。常常有時候超個車動力出來了,也差不多該煞車了,會影響市區行走的順暢程度。
TMAX530因為後搖臂輕遇到市區坑洞相當舒服,走水溝蓋也不會有跳動,上下班很好用。此外龍頭相當輕,市區要低速調整小角度不會成壓力。
另外移車時,TMAX530雖然為進口羊中的輕巧款但是車把低,重量也有220移動車輛上並無法像國產300cc大羊那樣輕鬆愜意,某些停車角度沒拿捏好推回來還是需要用點力,因此取車駕車需格外專注。但習慣後你還是會感覺的到530在移動上並不會是高難度。
騎著TMAX在市區的感受度,感性仍戰勝於理性

山路使用:
TMAX那在市區使用上不便的低把,一到彎道馬上展現出來,每過一個彎任何一個設計絲毫不謙虛,馬上讓騎士深深感受到設計的用意,重心配置集中,引擎的重量透過雙三角台馬上上傳到車手把上,幾次膩操舵後便能習慣他。
唯有要注意的是車長軸距還是很大,無法像勁戰或是kxct那類短軸車反應那麼敏感,騎乘時除了些許的逆操踱外,身體還要改變重心,去移動引擎。傳動引擎後置的大羊是可以用甩的過彎,相當輕鬆愜意。但是TMAX為了達到更高的過彎極限,重心偏前偏高,就是要適度用身體外傾。否則相當容易外拋。
此外原廠避震器偏軟的程度相當大,將車輛帶到一個稍微快的速度,若在彎中修正,車輛就會不停晃動。且因為避震偏軟下沉大,過彎相當容易磨損到,磨損的聲音習慣後,也不失為操控樂趣。
如果你想買TMAX,記得彎道殺手的稱號絕對不是用在原廠避震,必須透過改彈簧、前後olins之流避震器增加車輛支撐性,你就會深深感受到TMAX530彎道中那種過癮了!
還有一定要記得!TMAX530雖然是運動羊,終究還是羊!與任何一台600以上檔車比,操控性還是遠遠落後,若您是重度運動型騎士,請乖乖挑檔車。TMAX530是種對於這產品熱愛:且欣賞品味的車主所專屬。

NIKITA.TMAX很多車友應該同時擁有過。
我也和部分車友一樣同時擁有,說實在的nikita使用頻率還是比較高,騎出門不用想太多,買個晚餐、銀行辦個事都不用想太多。
這兩台的消磨差異很大,光油耗TMAX530市區頂多20,NIKITA300能有27
每公里。過陣子我會整理一下花費再跟大家分享這兩台使用成本差異。
不過我想TMAX的長才絕對不能埋沒在市區,每台車有每台車的功能,每個角色每台車專業扮演就好。
對我來說摩托車就是所愛,不是比較。享受騎車、享受交朋友才是我要的。
我想TMAX530的好,是會願意讓人付出更多去擁有的。

這是我的小黑。
我就是愛騎著TMAX530在路上的感覺!

(感謝陳衍兄,我許多追焦都是您貢獻的,很開心謝謝你!)
下集預告開箱BMW C650 GT. & BURGMAN650

謝謝大家辛苦閱讀完,有問題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