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南二大眷村美食地,水交社、二空,在都市化的腳步下,平房建築、街道巷弄、傳統市場,早已人去樓空,只留下一地的斷垣殘壁,其餘的,都已被拆的乾乾淨淨,只能從斑駁的紅磚牆上,斗大的精神標語,見證昔日的親愛精誠。都市更新的情形不予置評,倒是飲食文化的消逝不免讓人惋惜,二空三寶的張家涼麵、包家四川香腸臘肉、金門館。包家香腸臘肉已搬至崇德路、德東路交叉口。金門館則已在今年遷居至大林國宅,繼續服務眾生及饕客。
包家四川香腸臘肉 http://0rz.tw/f94m0, 村長(張)家涼麵 http://0rz.tw/ed3MP
店外觀

櫃檯

廚房

現在的新店面,是將兩間店面打通,一半做廚房及櫃檯,另一半則做餐廳,擺了數個大圓桌,新的牆壁刷的白白亮亮的,跑堂及廚房人數依舊眾多,人來來往往的十分熱鬧,老闆及二當家吆喝的聲音依然響亮,甚至多了些年輕的臉孔,金門館店家為三姐妹,都是金門人,也因此而得名。
用餐區

金門館的招牌是麵食類的炒餅及燴餅、燒餅,炒飯也不錯。不過炒餅若太晚來,晚上7點過後通常會向隅,燒餅則是會在出爐後2、3個小時內賣光。
甜、鹹燒餅

滷菜

酸辣湯

滷菜仍然好吃,自家滷的滷汁鹹度拿捏的剛好。嚐起來又有股獨特的香味。不過不算便宜喔,注意看一下價目表酸辣湯的濃稠酸辣也不錯,配料也豐富,滿滿的一大碗,喝起來十分過癮,不會像坊間賣的,不是酸少湯稠,就是沒個辣味。整治成了一碗不酸不辣湯。
蝦仁肉絲蛋炒飯

青菜豆腐湯

這裡的蛋炒飯也頗多人點,炒的粒粒分明,金黃色澤剔透,色香味俱全。
豬肉水餃

牛肉麵

腱子肉與長年菜

水餃跟牛肉麵,倒是覺得一般,較無過人之處,牛肉麵湯頭並沒外加其他八角花椒等香料,純以牛骨熬再加豆瓣調味,入口少了餘韻及層次。
肉絲燴餅

牛肉塊炒餅

燴餅及炒餅其實是一體兩面,至於為什麼炒餅總是較早賣光?總覺得若是吃了這一大碗有湯有餅,就沒辦法再點其他菜肴來享用啦。燴餅湯頭圓潤順口,餅泡在湯裡仍不爛糊,因為經烤過的外餅皮兒,十分的酥脆,蘸了些湯汁反而更好吃,餅是薄薄的一層,不包餡料的,高麗菜、肉絲全在湯裡,其實純就著吃就非常夠滋味,重鹹的再加著辣子油就又是另一種滋味,若再蘸著醬油膏、辣椒膏,會讓味道太死鹹,蓋住了整個麵、餡的滋味。炒餅就是乾的,這裡用的不是牛肉絲而是整塊滷腱子肉。
隔壁圓桌坐了群街坊鄰居,圍坐在一起吃飯,話南北。現在的大林國宅也漸彙聚了許多小吃、餐館,
有南北味,也有西式餐飲,也有異國的港泰,來往的倒很特別,因為有學生宿舍的關係,所以不是年輕學生,就是由眷村搬過來,上了年紀的人。從前在眷村,家家戶戶是平房,人與人是水平的交流,現在人多了,只好住大廈,高樓林立,人與人間,變成了垂直式的關係,總是失了點舊時味。
記憶裡最深刻的還是一個夏天晚上,整個禮拜都下著滂沱大雨,千里迢迢的到了昔日仍在二空的金門館,又是要打烊的7點半,一進到平房裡,用餐區域很小,桌子也擺的不多,但已坐滿了一群來自四面八方的食客,有幾桌是眷村裡上了年紀的長者,那種不分天南地北,在同一屋室裡用餐的氣氛,那天也因下了整天的雨,晚上燒餅仍有剩,請店家再過過溫後,就著炒餅吃,那天的情景,仍然讓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