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在去這家餐廳之前,曾經看過三個傻瓜、貧民百萬富翁、三個大丈夫等印度電影,對於印度這個國家也燃起了濃厚的興趣,甚至覺得在有生之年真的要去一趟印度好好去體驗一下當地的生活。所以一聽到朋友說有家印度餐廳可吃,所以想說從來也沒吃過印度料理,也就二話不說直接答應囉!這次來到的印度料理餐廳店名是叫做馬友友印度廚房,不過地理位置有點微妙,因為這家餐廳雖然是位於基隆路上,但因為店面的位置剛好被地下道的護牆擋住,所以之前也很少注意到這個地方會有家印度餐廳,所以到這邊時候也稍微找了一下。

這個馬友友印度廚房裡的馬友友並不是在音樂界裡知名的大提琴家,而是一位來自印度的廚師。從櫃台上貼上的一些先前的報章雜誌報導的資料,也可以知道這位馬友友廚師在開這家餐廳之前,曾經待過諾富特、六福皇宮、義大皇冠等飯店的廚師,直到前幾年才開始在台北基隆路上自己創立了這一家印度廚房的印度料理餐廳。

在櫃台的旁邊還有個可以讓大家簽名留言的小小佈告欄。

因為這家餐廳的店面幾乎都變成廚房,所以用餐的地方則是在店面外的騎樓下。菜單裡面有咖哩跟坦都烤雞腿兩種套餐可以選擇,而其中的咖哩套餐則有蔬菜、雞肉、牛腩以及羊肉等四種口味可以選擇。而這兩種套餐則都會待配香料飯、沙拉、脆餅跟一杯印度奶茶等附餐。因為自己是第一次來這邊吃,也不知道吃什麼好,所以就直接點了一個牛腩口味的加哩套餐再加價點了一個烤餅。

除了套餐之外,還有一些像是香料黑豆咖哩、去骨烤雞番茄奶油咖哩或是點心等特色菜可以單點。

一起來吃的朋友則是單點了一道去骨烤雞番茄奶油咖哩,並且還加點了香料口味的烤餅以及印度奶茶。

沒多久自己點的牛腩咖哩套餐也上桌了。所有的附餐跟飯都是用鐵盤裝盛,有一種回到小學吃營養午餐的感覺。

套餐中的香料飯顏色是黃色的,但是實際吃起來並沒有太重的味道。而飯粒的口感比較顆粒分明,沒有像一般白米飯來得黏。

附餐中的青菜,口感相當地清脆。

用紙杯裝的印度奶茶,跟一般奶茶比起來茶味比較重一點,還蠻好喝的,但可惜只有提供溫的,沒有冰的。

套餐的主菜-咖哩牛腩。在咖哩裡面似乎有薄荷葉,味道很特別也蠻好吃的,但是裡面的牛腩感覺有點少。

附餐裡面還有一個小脆餅,味道吃起來其實跟原味的烤餅差不多,差別是在於口感比較酥脆,沾著咖哩會更好吃。

接著上來的則是朋友點的去骨烤雞番茄奶油咖哩,咖哩味道吃起來基本上跟咖哩套餐差不多,差別就是多了番茄與奶油味。裡面的烤雞肉吃起來還挺滑嫩地。

兩道餐點上來之後,接著烤餅也上桌了。套餐加點的烤餅只能選擇原味的,實際吃起來的感覺,說真的有點像是蔥油餅的口感,但是比較沒有味道,還是配著咖哩吃會比較好吃一些。

朋友點的則是香料烤餅,味道是有比較重一點點,但還是得配著咖哩吃比較對味。

單點的印度奶茶比較大杯一點,還是用玻璃杯裝的,不過價格當然也貴了一些。

最後上來的是印度小點心-咖哩餃。原本想說在主餐來之前吃點小東西,沒想到是最後才上來的菜。後來聽服務生說因為這都是現做的,所以會比較花時間一點。這個咖哩餃裡面主要是用馬鈴薯做成的內餡,而且是素食可用,不過因為是用炸的,所以外皮會比較硬脆一些。

食後心得
由於本身沒吃過印度菜,所以也不知道這裡的料理到底算不算道地,但基本上整個套餐跟小點心吃下來,味道都還算合口味,不過比較可惜幾個地方就是用餐位置有點少,而且又是在騎樓下,感覺有些悶熱。另外,就這樣的價位來說,若只是單套餐的話,對男生而言份量算是有點少,女生可能比較剛好。建議男生要吃的話,最好搭配小點心或是烤餅會比較有飽足感。下次若有機會再到這邊吃飯的話,再來點點看其它的菜色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