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從 Intel 推出全新的二合一筆電裝置概念後,平板加上筆電複合操作模式的筆電產品,遂變成筆電市場中的全新焦點。目前市售的二合一筆電,大致可分為兩大類型,採用傳統筆電架構但螢幕可 360 度翻轉的機種,以 Lenovo Yoga 系列為此類筆電代表,另外一種則是採用可拆卸式設計,產品分為平板電腦與鍵盤兩大部件,以 Microsoft Surface 系列、ASUS Transformer Book 系列等為其代表。這兩大類型的二合一筆電最大的不同,就是可拆卸式二合一筆電,操作體驗偏向平板電腦,而可翻轉式螢幕的操作體驗則比較偏向筆電,如以便利性來看,可拆卸式二合一筆電會更為便利。本篇文章小編將為各位帶來可拆卸式二合一筆電集評,包含 Acer Aspire Switch 12 S、ASUS Transformer Book T100HA、HP Elite x2 1012 G1、Lenovo IdeaPad Miix 700 與 Microsoft Surface Pro 4,讓我們一窺這幾款二合一筆電的重要元素。
PS. 產品排序依照品牌英文字母順序,並不具任何意義。
Acer Aspire Switch 12 S 擺脫過往框架 |

在今年 CES 大展上發表的 Acer Aspire Switch 12 S,算是先前 Switch 12 的高階版本機種,延續其 12.5 吋觸控顯示螢幕,並可選擇 Full HD 或 4K 解析度,此外並搭載 Intel 第六代 Core M 處理器、獨家專利的 Acer ExoAmp WiFi 天線設計、全新建置的 USB Type C Thunderbolt 3 傳輸埠,以及 Intel RealSense 3D 攝影機等最新的硬體規格配置。Switch 12 S 同樣也是可拆卸式的二合一筆電產品,採用最新一代無卡榫磁吸式軸承(Acer Snap Hinge Gold),使用者同時可以擁有平板、筆電、顯示與帳篷等四種不同使用情境模式。

尚未在台灣正式上市的 Switch 12 S,本次借到的是原廠提供的測試機器,盒內包含產品本體與專用變壓器,這款筆電另外還可以選購 Acer Active Pen 主動式觸控手寫筆,具備壓力感應、按鍵啟動與排除手掌誤觸功能,但由於是測試機的關係,因此並未附上專用的觸控手寫筆。

專用變壓器為分離式纜線設計,尺寸大小算是適中。

變壓器為標準國際電壓輸入配置,輸出電壓則為 19V / 2.37A 45W。

Switch 12 S 擁有不同於 Acer 以往的簡約俐落設計風格,平板電腦部讓人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來賓請為 Acer 設計部份掌聲鼓勵一下...


螢幕上方則有 HD 視訊鏡頭與環境光源感應器。


內建的雙聲道立體聲喇叭,則位於顯示螢幕的下方左右兩側,算是滿少見的設計,通常都是位於下方。

機身下方則可以看到鍵盤底座的連接埠。

電源輸入插孔、USB Type-C Thunderbolt 3 傳輸埠、Micro HDMI 端子、MicroSD 記憶卡插槽與耳機/麥克風複合音源插孔位於機身右側。

雙陣列式麥克風則位於機身上側。

機身右側配有電源啟閉按鍵、音量大小調整按鍵、Windows 開始功能按鍵與 RESET 重置按鍵。

一體化設計的機身背蓋,讓產品看起來更加簡約好看,霧面磨砂質感的塗層處理,其實還是滿容易留下指紋油污,但只要勤於清理基本上不太容易看得出來。

搭載 Intel RealSense 3D 攝影鏡頭,就連市售的筆電或平板電腦都不太容易找到,這組鏡頭支援 3D 1080p 照片拍攝與影片錄製,另外還可以用來進行人臉辨識與 3D 掃描等功能,有機會再為各位介紹一下 Intel RealSense 3D 鏡頭的應用~本篇文章就不多做介紹。

Switch 12 S 搭載 83 鍵鍵盤配置,下方則是全平面觸控板。


Acer 新一代的無卡榫磁吸式軸承 Acer Snap Hinge Gold,在實際拆裝的順暢度,以及實際使用的穩定度都算不錯,由於軸承名稱的關係,Acer 也特別將其披上金色的外衣,有種畫龍點睛的效果~

鍵盤為常見的孤島式鍵盤,此鍵盤的敲擊回饋感較淺,至於鍵帽大小與間距配置則是適中,敲擊時少會遇到誤觸的情況。

這組鍵盤也搭配白色光源的鍵盤背光,便於在較暗環境下使用。

全平面觸控板支援手勢操作與多點觸控功能。

鍵盤底座同樣為一體化的部件設計,同樣具有一定的簡約美感。


Switch 12 S 的鍵盤底座則提供兩組 USB 3.0 傳輸埠,以加強資料傳輸的應用,以及外接裝置的連接。

12.5 吋的觸控顯示螢幕,採用第四代康寧大猩猩玻璃製成,並擁有 Zero Air Gap 與 IPS 廣視角技術,同時宏碁也在筆電中,裝上護眼的 Acer Vision Care 應用程式,使用者可以使用BluelightShield 與 Lumiflex 技術,在長時間觀看螢幕後不易出現疲勞的情況。

Switch 12 S 則擁有 Full HD 與 4K 解析度螢幕可選,小編手上的測試機則為 Full HD 解析度的機種。

實際測量單平板電腦的機身厚度為 7.91mm,整體來說算是相當薄型的設計。

裝上鍵盤底座後,雖然厚度上升至 18.51mm,但也不會顯得過於厚重。

至於平板電腦的單機身重量為 809g(含電池)。

鍵盤底座的重量則為 642g,也不算是太重的配置。

合體後含電池的機身重量則約為 1.416Kg。
Asus Transformer Book T100HA 硬體強化再出發 |

或許有不少朋友心想,這款 T100HA 不是已經推出一段時間,為何還要加入本次的集評行列,事實上 ASUS 的 Transformer Book 系列產品中,這款 T100HA 已經算是近期最新的產品沒有之一。T100HA 搭載 Windows 10 作業系統,以及 Intel Atom X5 四核心處理器,並內建 4GB 記憶體與 128GB 固態硬碟。10.1 寸的觸控顯示螢幕,僅配置到 WXGA 1280 X 800 的螢幕解析度,算是硬體規格中較為黯淡的一個項目,另外還可以像手機或平板電腦一樣,透過機身上的 Micro SD 記憶卡插槽進行最多 128GB 的儲存擴充,並加入 USB 3.1 Type-C 傳輸埠。

ASUS Transformer Book T100HA,同樣是先前 T100 系列筆電的進階版本,內盒中包含產品本體在內,還有使用手冊、保固書與專用變壓器。

T100HA 的專用變壓器與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的設計相同,簡單的說就是這款筆電可以直接使用 USB 線進行充電,當然透過變壓器是最快的方法。

搭載標準國際電壓輸入(0.5A),以及 5V / 2A 輸出電壓配置。

USB 充電傳輸線則為 Micro USB 接頭配置,通用於許多 Android 裝置的線材,也算是這款筆電另類的優勢。

可拆卸式的機身設計同樣可分為平板電腦,以及鍵盤底座兩個部分,不過鍵盤底座並沒有提供額外的電力支援。

10.1 吋的 T100HA 算是本次集評中,機身尺寸最小的一款,不過以這樣的螢幕邊框厚度,其實 ASUS 可以考慮將邊框縮減,然後放入 11 吋的觸控顯示螢幕。

螢幕上方同樣也有 HD 視訊鏡頭,為 200 萬畫素鏡頭,左方則有環境光源感應器。

機身底部僅有鍵盤底座連接插孔配置。

左側機身擁有獨立音量大小調整按鍵,以及 USB Type-C Thunderbolt 3 傳輸埠。

電源啟閉按鍵與電源指示燈則位於機身左上側,讓整體的按鍵配置更偏向於平板電腦。

機身上方還有內建雙陣列式麥克風。

耳機/麥克風複合音源插孔、Micro USB 連接埠、Micro HDMI 與 Micro SD 記憶卡插槽,位於機身右側。

機身後蓋同樣為一體式設計。

但 T100HA 則將內建雙立體聲喇叭放在機身後方。

另外也搭配 800 萬畫素後置攝影鏡頭,並沒有補光閃光燈配置。

鍵盤底座則同樣為標準 83 鍵鍵盤,以及全平面觸控板。

底蓋除了四個防滑橡膠墊外,並沒有看到任何開孔設計。

對應平板電腦機身底部連接孔的接頭,與 Acer Switch 12 S 相同,T100HA 的軸承也是採用金屬件打造,相較於其它三款產品採用不同材質的鍵盤保護蓋來說,在穩固性與耐用性有明顯的提升,但也增加了機身厚度與重量。

鍵盤底座上還可以找到 USB 2.0 連接埠,如能改成 USB 3.0 的話會更好一些。

同樣採用孤島式鍵盤配置的 T100HA,鍵帽尺寸大小與間距配置都算不錯,

全平面觸控板支援手勢操作與多點觸控功能。


10.1 吋顯示螢幕僅提供 1280 X 800 真實螢幕解析度,是說如果採用 2K 或 4K 解析度,螢幕就會顯得太小,但還是希望能有 1920 X 1080 Full HD 會更好一點。

平板電腦部的機身厚度為 8.44mm,比起 Switch 12 S 要來得厚一點。

裝上鍵盤底座後的機身厚度則來到 18.58mm,與 Switch 12 S 的厚度則差距不大。

單平板電腦的機身重量則為 594g。

鍵盤底座的重量則為 482g。

T100HA 含電池的機身重量則約為 1.074Kg。
HP Elite x2 1012 G1 商務風格入魂 |

以商務電腦起家的 HP,在近日也推出全新 Elite x2 1012 G1 二合一筆電,x2 1012 G1 結合了許多商務筆電功能,包含使用者可選購 LTE 連線版本機種,並融合跨 180 個國家與地區的 Elite 全球企業級安全性和易管理性功能。具備 12 吋 Full HD 觸控式顯示螢幕,並搭載 Intel 第 6 代 Core M 系列處理器等硬體規格,隨機附上的專用 Active Pen 手寫筆,並與 Wacom 技術合作,使用者可透過內建的應用程式,進行手寫筆的相關設定,此外還內建 USB-C Thunderbolt 3 傳輸埠、Bang & Olufsen 音響系統、HP Noise Reduction Software 及前後置相機,期望在商務筆電市場外,也能吸引一般消費者的注意。

Elite x2 1012 G1 二合一筆電盒內除了產品本體外,還有各式使用手冊、專用變壓器、VGA 視訊轉接器、Active Pen手寫筆、專用變壓器等配件,另外還可以看到選購的無線擴充基座。

專用變壓器與電源纜線為一體式的設計。

充電接頭採用 USB Type-C Thunderbolt 3 接頭。

專用變壓器為標準國際電壓輸入,以及 5V/2A 或 10V/3A 電壓輸出配置。



隨機附上的 VGA 視訊轉接器,則為 USB 3.1 Type-C to VGA 設計。

專用的觸控筆是與 Wacom 共同合作打造的配件,不過另外附上的收納套,使用者則需要自行 DIY 黏放在機身上,比起 Surface 系列採用磁吸式設計,算是比較克難一點。

觸控筆的筆身上,共有兩個實體按鍵,使用者可以透過內建的應用程式,改變這兩個按鍵按壓後的啟動功能。


這支 Wacom 畫筆是需要透過藍牙進行配對,透過電腦內建的應用程式後可以進行配對,以及針對畫筆上的按鈕進行設定,同時也能調整筆尖的壓力感應程度。

小編安裝觸控筆收納袋是裝在鍵盤保護蓋的後方,不過是採用膠條黏貼的方式,因此很容易受到擠壓因此而脫落,算是值得改進的設計。

另外在筆電模式下,觸控筆會有一點下垂的感覺,並不是很穩固,所以要隨時注意一下觸控筆是否有脫落的情況發生,畢竟一支 Wacom 的觸控筆要價也是不斐~







可讓使用者自由選購的無線擴充基座,雖然不在本次集評的項目中,但也替各位簡單介紹一下,這個配件是採用 WiGi 無線方式與電腦連接,使用者不需要透過線材連接,透過基座上方的按鍵與內建的應用程式就可以進行配對。基座上也提供額外的 USB 3.0 連接埠、DisplayPort 連接埠、RJ-45 有線網路插孔與 VGA 視訊端子等,至於基座本身是有專用的變壓器供電。

x2 1012 G1 的平板電腦與鍵盤底座,擁有對比度相當高的黑銀配色

擁有 12 吋觸控顯示螢幕配置的 x2 1012 G1,則是使用第四代康寧大玻璃材質製成。

螢幕上方配置 200 萬畫素 Full HD 視訊鏡頭。

音效部分則與 Bang & Olufsen 合作,搭配內建立體聲雙喇叭。

背蓋也使用簡約的一體式設計風格,也採用黑銀雙色配置,這倒是讓產品看起來一致性很高。

搭載 500 萬畫素 Full HD 攝影鏡頭,並配上補光用的閃光燈。

另外機身背側還擁有商務筆電才會出現的指紋辨識器。

每家筆電與鍵盤底座的接點設計都完全不同,因此除了購買通用的藍牙鍵盤外,基本上各家的鍵盤保護蓋是無法共用。


由於採用了軟式的鍵盤保護蓋,因此 HP 在筆電後側還做了可收納的支架。

較細的平板電腦支架,採用無段式的設計,只要沒有倒下的狀況發生,基本上都可以安心的使用,並沒有角度上的差別。

左側可以看到電源啟閉按鍵、音量大小調整按鍵,以及選配的 SIM 卡插槽與防盜鎖孔。


內置的雙聲道立體聲喇叭,則位於機身下方左右兩側。

至於雙陣列式麥克風則在機身上側。


機身右側則可以找到耳機/麥克風複合音源插孔、USB 3.0 連接埠、Micro SD 記憶卡插槽與 USB 3.1 Type-C 連接埠,記憶卡插槽需透過卡針開啟,外出如果沒有攜帶的話會比較麻煩。


HP Elite x2 1012 G1 令人意外的僅搭配 1920 X 1080 Full HD 解析度螢幕,如果能將解析度再往上調整的話會更具吸引力,另外邊框比較厚一些也是值得改善的地方。


平板電腦支架最小與最大的支撐角度如上圖,基本上無段式的支架設計,能提供使用者較為彈性的擺放方式。

鍵盤底座採用 81 鍵鍵盤配置,下方則是全平面觸控板。

鍵盤同樣採用孤島式鍵盤,但敲擊手感較 ASUS 與 Acer 兩款產品要來得欠缺手感一點,雖說按鍵顆粒設置較大,但卻也犧牲間距的空間。

全平面觸控板擁有多點觸控及手勢操作的功能,使用的靈敏度還算不錯,且操作範圍算是寬廣。

鍵盤保護套的轉軸則是一般常見的塑料組件,經過長時間的使用會有磨損都算是正常的使用痕跡,相對應的接點則同樣採用磁吸式的設計,拆裝算是相當方便。

保護蓋的外側使用了觸感舒適的絨布材質,雖說比較容易沾染灰塵,但整體的保護性還算不錯,並擁有基礎的防潑水功能,另外各位可以看到隨機附上的觸控筆收納套,黏貼之後還是相當明顯的看出與保護蓋材質有所不同,如果能用相同材質製成應該會更有整體感一點。

鍵盤保護蓋安裝完成後可以完全平放使用。

也可以透過站立機制讓鍵盤的角度有所提升,搭配平板電腦後方的支架一起使用,更能符合使用者最舒服的使用情境。

鍵盤也提供了白色光源的背光配置。

機身厚度部分,單測量平板電腦的厚度約為 8.32mm。

加上鍵盤保護蓋的機身厚度也僅有 13.99mm,算是相當輕薄的機身設計。

機身重量部分,含電池的單平板電腦重量約為 828g,以 12 吋的平板來說還是有點偏重。

鍵盤保護蓋由於沒有加入太多的電子元件,因此重量僅為 377g。

加上專用的 Wacom 觸控筆後,重量也僅有 394g。

魔動王大合體後的重量為 1.227Kg,實際拿起來還是有點分量,但還算可以接受的範圍。
Lenovo IdeaPad Miix 700 對微軟的各種致敬 |

近日甫在台灣市場推出的 Lenovo IdeaPad Miix 700 二合一筆電,機身外觀採用特別的香檳金色配色,從整體的機身設計與架構,不難看出是對微軟 Surface 系列的各種致敬。Miix 700 具備 12 吋多點觸控式顯示螢幕,螢幕解析度配置到 2160 X 1440 高解析度,同時內建 Intel 第 6 代 Core M 系列處理器、8GB RAM 與 128GB SSD 固態硬碟,除了處理器配置不同外,硬體規格配置與本家的 Yoga 3 Pro 大同小異。最特別的是 Miix 700 在平板電腦上的軸承,同樣採用獨家錶帶式絞鏈設計,與鍵盤保護蓋的軸承則是常見的磁吸式連接埠。

Miix 700 盒內包含產品本題、使用手冊與專用變壓器及充電纜線。

專用變壓器與充電纜線為分離式設計。

另外專用邊壓器的電源插頭為可收納式設計,便於使用者攜帶時收納。

採用標準國際電壓電源輸入配置,輸出電壓則為 20V/2A 或 5.2V/2A。

充電纜線的接頭 Lenovo 則是使用特殊規格,因此在外出時要記得帶線!


Miix 700 搭載 12 吋觸控顯示螢幕,螢幕解析度則來到 2160 X 1440,讓畫面的精細度表現大幅提升,使用者則可透過 Windows 內建的顯示大小來進行圖示與文字大小的調整。

前置 500 萬畫素視訊鏡頭,如果對於 Intel Realsense 技術有興趣的話,也可選購升級為這組鏡頭。

機身底側沒有任何 I/O 端子配置,但可以看到與鍵盤保護蓋連接的對應插孔。

右側機身則有內建喇叭孔與便於開啟機身支架的凹槽設計。

往上一點則可以看到 USB 3.0 連接埠、Micro HDMI 端子、音量大小調整按鍵與電源啟閉按鍵。

耳機/麥克風複合音源插孔則位於機身右上方。

另外還有內建雙陣列式麥克風。

機身左側則可以看到特殊規格的 USB 充電孔,不過設計當做 USB 2.0 連接埠使用。

此外還可以看到與右側機身相同的喇叭孔與開啟凹槽設計。

機身背蓋看起來有點 Yoga 系列筆電的影子,整體的設計相當簡潔。

後置相機同樣採用 500 萬畫素鏡頭配置,但還另外搭載連閃閃光燈,鏡頭並支援自動對焦功能。


機身後方支架軸承,Lenovo 則移植 Yoga 系列的錶帶式鉸鏈,使用上不會有先前出現的異音,同時轉承機構也顯得牢固許多。


無段式的支架設計,提供使用者不少使用上的彈性,最大的最小的站立角度如上圖所示。

鍵盤保護蓋內搭載 83 鍵六列式鍵盤,下方則有全平面觸控板。

保護蓋轉軸則有相對應的連接接點,另外軸承處也使用可翻轉結構。

同樣為孤島式鍵盤設計,這組鍵盤與 Lenovo 筆電的敲擊手感幾乎沒有太大的差異,按鍵顆粒大小與間距設計也大同小異,如果之前有使用過 Lenovo 筆電的使用者,不用花太多時間就可以適應。

全平面觸控板的操作範圍還算正常,支援多點觸控與手勢操作功能。

裝上鍵盤保護蓋後就可使用筆電模式,當然後方的支架也要打開搭配使用。


可摺疊式設計的鍵盤保護蓋,同樣提供固定的角度調整,讓長時間使用鍵盤時不至於造成手的痠痛。

與 x2 1012 G1 的鍵盤保護蓋材質不同,Miix 700 採用的是皮革材質打造,雖然較容易刮傷,但不易沾染灰塵,清理與防潑水的效果也好上許多。

實測平板電腦的機身厚度為 9.11mm。

搭配鍵盤保護蓋後的機身厚度則來到 14.59mm,整體來說算是輕薄的設計。

至於單平板電腦的含電池的機身重量為 787g。

鍵盤保護蓋的重量則約為 319g。

合體之後筆電含電池的重量則來到 1.127Kg。
Microsoft Surface Pro 4 老大哥的得意之作 |

歷經前三代 Surface 系列產品的洗禮後,微軟終於在 Surface Pro 4 獲得消費者不錯的肯定,SP4 將觸控式螢幕稍稍加大至 12.3 吋,並針對須另外選購的鍵盤保護蓋進行更新,在按鍵的設計上有相當不錯的體驗。SP4 在這五款筆電中,是唯一搭載 Intel Core i 系列處理器的機種,其它如記憶體、儲存硬碟等硬體規格配置則沒有太大的差異,SP4 隨機也會附上頗受好評的 Active Pen 手寫筆,擁有 1024 級壓力感測等級,並能夠手寫筆上的實體按鍵,開啟 One Note 記事應用程式,在手寫的同時也能當作橡皮擦來使用。

SP4 包裝盒內,包含主機本體在內,還有使用手冊等文件,專用觸控筆與變壓器等配件,不過這邊要跟各位說明一下,SP4 的鍵盤保護蓋是需要額外添購,隨機並沒有附上鍵盤保護蓋。

專用變壓器同為分離電源纜線設計。

採用標準國際電壓輸入配置,輸出則分為 12V/2.85A 與 5V/1A。

隨機附上的觸控筆採用藍牙 4.0LE 連線,壓力敏感度則有 1024 級,筆身上方的按鍵除了可以開啟 OneNote 應用程式等功能外,在書寫時還能當作橡皮擦使用。


觸控筆的收納經過三代的 Surface 產品後,終於獲得漂亮的解答,採用磁吸式設計,可放在平板電腦的左右兩側。

但建議各位可以放在 I/O 端子埠配置較少的左側,雖然對於右撇子的使用者來說比較不順手,但比較不影響實際的使用。


SP4 具備 12.3 吋的多點觸控顯示螢幕,螢幕解析度也較前代提升至 2736 X 1864。

從機身底部的連接端子就可以看出 Lenovo 在這部分的設計,確實有向微軟致敬的味道,不過兩者的接點設計不同,因此鍵盤保護蓋是無法通用。

內建雙聲道喇叭同樣位於機身的左右兩側,此外也可以看到開啟支架的凹槽設計。

USB 3.0 連接埠與 Mini DisplayPort 連接埠位於機身右側。

音量大小調整按鍵與電源啟閉按鍵,則位於機身上側。

此外還可以看到耳機/麥克風音源插孔。

SP4 的前置視訊鏡頭為 500 萬畫素鏡頭配置,支援 1080p 視訊功能,左側為環境光源感應器。

機身背蓋為霧面塗層,較不易沾染指紋與灰塵,Windows 的品牌 Logo 則使用鏡面設計。

後置攝影鏡頭為 800 萬畫素,支援自動對焦功能,右方則是雙陣列式麥克風的位置。

打開支架後還可以使用 Micro SD 記憶卡插槽。

轉軸處雖然不像 Miix 700 一樣擁有特殊的設計,不過使用金屬打造的軸承結構,在使用上也是相當穩固。


同樣採用無段式的支架調整設計,最大與最小的開啟角度如上圖,使用者可以依照使用環境需求進行調整。

鍵盤採用 78 按鍵配置,比起其他四款筆電來說按鍵數算是少了一點,但並不影響一般的使用,下方則是全平面的觸控板。

鍵盤保護蓋的連接埠與軟式轉軸的設計,是不是也有一種似曾相似的感覺,幾乎目前市面上的鍵盤保護蓋設計都是大同小異。

同樣是孤島式鍵盤的配置,SP4 的鍵盤雖然從外觀上看起來不是很好打,比較擔心之前像是薄膜式鍵盤的手感,不過經過改良後,這代的鍵盤的敲擊回饋感確實加深許多。

鍵盤也有支援白色光源背光功能。

支援多點觸控與手勢操作的觸控板,操作範圍有點小,使用上會有一種受限的感覺,算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SP4 採用與 x2 1012 G1 保護蓋上方材質類似的絨布材質,摸起來的觸感也是相同。


鍵盤安裝後也可以調整其高度,以符合不同的操作使用情境。

實際測量平板電腦的機身厚度約為 8.83mm。

搭配鍵盤保護蓋後的機身厚度則為 13.62mm。

再來看平板電腦含電池的重量約為 792g。

鍵盤保護蓋的重量則為 308g。

加上觸控手寫筆的重量則為 330g。

完整結合的 SP4 含電池的機身重量則來到 1.120Kg。
外觀與實用的總結 |

從這次借來的五款二合一筆電來看,除了使用模式與機身設計架構之外,每款產品都有其獨特的風格特色,硬要說誰比誰好其實也都太過主觀,小編在此就用實際使用的觀點來為各位分析,當然也請各位不可錯過小惡魔經典的疊疊樂照片。


雖然二合一筆電是由 Intel 所提出來全新的筆電產品概念,但基本上各家廠商對於產品的設計,都會有所不同,從平板電腦底部的連接埠不難看出,除了周邊廠商推出的藍牙鍵盤外,基本上鍵盤底座都是無法互通有無。各款產品的上側幾乎都搭載了視訊通話使用的內建麥克風,當然也有將音量大小調整與電源按鍵設置在此處,除了操作習慣上會有影響外,確實也沒有太大的差別。
Acer Switch 12 S | ASUS T100HA | HP x2 1012 G1 | Lenovo Miix 700 | Microsoft Surface Pro 4 | |
平板電腦厚度 | 7.91 mm | 8.44 mm | 8.32 mm | 9.11 mm | 8.83 mm |
筆電厚度 | 18.51 mm | 18.58 mm | 13.99 mm | 14.59 mm | 13.62 mm |
對於使用者來說,有時候不僅有考慮到平板電腦狀態下的攜帶使用情境,轉換成筆電模式時,也是值得考慮的地方,傳統的鍵盤底座有著更高的保護性與耐用度,另外還可轉換不同的使用模式(帳篷或站立),而且看起來比較像是同時擁有兩種不同產品的感覺,但要犧牲的就是筆電的厚度甚至是下方要討論的重量問題,至於薄型的鍵盤保護蓋,則擁有不增加主要平板電腦厚度與重量的優勢,但僅能提供簡單的螢幕保護功能,加上使用時間一長,可能會有損壞的機會。就小編來說,如果是要常攜帶外出的話,還是會選擇擁有薄型鍵盤保護蓋的產品,起碼可以減輕一點不便的感覺。


從各產品的硬體配置來看,除了推出較久的 SP4 以及一直不想給的 Miix 700,沒有搭載 USB 3.1 Type-C 連接埠外,其它的三款產品均搭載了最新的高速連接埠,尤其是 Switch 12 S 還將它用來當作充電插孔,算是相當物盡其用的設計,其它的硬體配置與按鍵配置上,除位置不同外,基本上都是大同小異,基本上這類型的產品,就是要將舊有的筆電產品行動最大化,因此在配置上就會偏向平板電腦的配置,整體的操作體驗也大致相同(請排除作業系統的差異...



鍵盤底座除了上方提到結構的不同外,鍵盤、觸控板與 I/O 端子配置也有所不同,這也稍稍影響整體的使用感受,對小編而言,現在推出的鍵盤保護蓋,同時擁有薄型設計與改良過的鍵盤設計,不像先前鍵盤實在難打的要命,但要比較起來雙 A 的鍵盤敲擊手感還是小編比較喜歡的手感,簡單的說就是紮實感與穩定度,這樣的情況在將薄型鍵盤立起來的感覺最深,有時候常常一個太用力,鍵盤馬上就往下掉,甚至平板電腦還會自己倒下來,實在讓人有點不放心。


過去有不少廠商在設計鍵盤底座時,都會想盡辦法加上額外的硬體配置,例如額外的鋰電池或 I/O 端子,但隨著使用者對於產品重量與攜帶性的高度需求,目前推出的鍵盤底座,幾乎已經很難找到掛載另外一顆鋰電池的產品,不過小編倒是認為比起重量來說,實用性的需求也是考量的重點,拿掉鋰電池確實有點可惜。再加上薄型的鍵盤保護蓋崛起,這類型的配件也就僅剩鍵盤背光功能,要像雙 A 品牌加上 USB 連接埠就是難上加難的事情。


同時擁有平板電腦與筆電兩種產品,是二合一筆電最想帶給使用者的感受,如果照這樣的概念來看,雙 A 的兩款產品,確實最能符合這樣的原始想法,從合體照來看,T100HA 與 Switch 12 S 確實最有筆電的樣子,拆開之後又能成為獨立的平板電腦。其餘的三款產品,則可以說是平板電腦概念的延伸,解決了平板電腦對於大量輸入不友善的設計,並導入筆電的實際使用體驗。


Acer Switch 12 S | ASUS T100HA | HP x2 1012 G1 | Lenovo Miix 700 | Microsoft Surface Pro 4 | |
平板電腦重量 | 809g | 594g | 828g | 787g | 792g |
筆電重量 | 1.416Kg | 1.074Kg | 1.227Kg(含筆) | 1.127Kg | 1.120Kg(含筆) |

至於合體為筆電之後,以 SP4 的 1.120Kg 拿下最後一局,甚至 SP4 還有加上手寫筆的重量,這邊就不得不提到 T100HA,雖說 1.074Kg 也算輕巧,但與 SP4 僅有 0.073 細微的差距是怎麼回事?不過這當中的差距還是與鍵盤底座設計有關,因此總結就是鍵盤底座對於機身厚度與重量的影響最大,雖然有點奇怪,但這倒是不爭的事實,另外傳統的鍵盤底座,也能提供更多的使用功能,這對於實際使用上也是有一定程度的影響,畢竟有時候就是差那麼一個 USB 連接埠就會讓工作更有效率了!

效能實測篇 |

進入各位最關心的效能實測,在之前先來看一下這次五款二合一筆電的內建硬體規格,由於這幾款產品各自都有可選擇的硬體規格機種,因此小編表中列出來的都是手上測試機種的硬體規格,還請各位多多留意!下方的效能測試呈現方式也與單台筆電測試有所不同,會將五款筆電同一種測試數據放在同一個表格中,讓各位可以更清楚之間的效能差異,不過由於不是每一款電腦都可以將電源管理模式設定在高效能,因此在測試時小編都開啟原廠的平衡電源管理模式,所以測試數據可能跟有購買某一款筆電的朋友不一樣,這邊還是要跟各位說明一下。
CPU 處理器測試

CPU 處理器的測試結果,其實毫無懸念的是搭載 Intel Core i5 處理器的效能表現最佳,但也可以看到 Switch 12 S 與 x2 1012 G1 也都有不錯的效能表現,至於比較令人意外的則是 Miix 700,同樣是搭載 Intel Core m 系列處理器,效能卻不如預期的出色,最後較不令人意外的 T100HA,由於其硬體規格配置,比較接近平板電腦的架構,雖然搭載了 Windows 10 作業系統,但對於效能表現上其實就不用太過苛求。
記憶體與快取記憶體效能測試

記憶體與快取記憶體的效能測試,是採用 AIDA 64 中的測試軟體進行測試,同樣可以看到 T100HA 是無法測試的情況,其它四款筆電的延遲時序則以 SP4 表現最佳,接下來是 x2 1012 G1,接著依序為 Switch 12 S 與 Miix 700。
硬碟效能測試

除了 ASUS T100HA 採用 eMMC 架構儲存硬碟外,其餘四款筆電都已經導入 SSD 固態硬碟的硬體配置,表格中列出的都是循序讀寫速度的數據,以平均的讀寫速度來看,以 x2 1012 G1 的硬碟讀寫速度較為平均,SP4 雖然讀取速度超過 1000MB/s,不過與寫入速度的差距實在過大,整體來說並不算是太穩定,至於 Switch 12 S 與 Miix 700 的硬碟效能,則都算是中規中矩的表現,讀寫速度的差距雖然還是有,不過沒有像 SP4 來得那麼明顯。
圖形效能測試

以這類型的二合一筆電來看,要加入獨立顯示晶片,或許不是太過遙遠的夢想,以後或許就能看到用平板電腦玩單機遊戲的畫面,但以目前來說最高能有 Intel Iris 等級的內顯晶片,就已經算是等級相當高的圖形卡。以實際的圖形效能測試結果來看,效能高低的順序維 SP4、x2 1012 G1、Miix 700、Switch 12 S 與 T100HA,從實際的使用來看,SP4 與 x2 1012 G1 均能提供不錯的圖形運算效能,甚至還能簡單玩一下 D3 等效能需求沒那麼大的遊戲,但就是解析度與遊戲特效無法設定太高,除了機身過熱之外,還會有跑不動的情況,其它的筆電則也能提供基本的圖型運算,要開啟 Photoshop 等影像處理軟體是沒有太大的問題,但要玩遊戲的話就值得好好考慮一下。
綜合效能測試

單純以硬體規格配置來看,各位應該不難猜到電腦綜合效能的測試結果,但實際上在某些項目上並非如此,雖然從表格中 SP4 在各項測試的效能分數都是相當高,但在 PCMark 8 Creative Accelerated 這個項目的表現卻是不如 x2 1012 G1,依照綜合效能的測試結果來看,依序是 SP4、x2 1012 G1、Miix 700、Switch 12 S,最後是 T100HA。
電池續航力測試

最後來看到的是各位最關心的電池續航力,不過電池續航力依照電池容量不同,螢幕解析度不同等因素都會有影響,因此要比較的話實在有點欠缺公平。從實際的測試結果來看,表現最佳的就是 ASUS T100HA,但原因是這款筆電擁有偏向平板電腦的硬體規格配置,因此在電力消耗上也相對較低,電池續航力最差的則是微軟 SP4,畢竟擁有高解析度螢幕加上電池容量也沒有想像中的高,會有這樣的表現,其實小編並沒有那麼意外,剩餘的三款筆電的電池續航力表現則差距不大。
附加壓縮檔: 201603/mobile01-4c77ccc91e50830122926d0f6ce2c832.zip - Acer Switch 12 S
附加壓縮檔: 201603/mobile01-d7c93ca30732ef6098a434ce17721783.zip - ASUS T100HA
附加壓縮檔: 201603/mobile01-5438d564ea2ea84e11713e801363dc05.zip - HP x2 1012 G1
附加壓縮檔: 201603/mobile01-e2c5b153b8be0867c772af889d8a35c4.zip - Lenovo Miix 700
附加壓縮檔: 201603/mobile01-152a13449c981a97fe10fa7764dfb427.zip - Microsoft Surface Pro 4
上方的附加壓縮檔案是各款筆電測試數據截圖,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下載來看看~~

效能實測總結 |
從實際效能測試結果來看,擁有相對高階硬體規格配置的微軟 SP4,在許多效能測試結果中都獲得不錯的成績,當然以實際的使用上來說也是如此,但 SP4 也不是那麼無懈可擊,在電池續航力的測試中,表現就算是差強人意,算是比較美中不足的地方,HP x2 1012 G1 也保有不錯的效能測試表現,加上電池續航力的表現也相當出色,算是一款相當均衡的筆電產品。
Acer Switch 12 S 與 Lenovo Miix 700 的效能表現則是大同小異,但比較讓小編意外的是,擁有 Yoga 3 Pro 這樣高階效能輕薄筆電的 Lenovo,竟然沒有辦法將相同的效能表現移植到 Miix 700 上,如果能有相同的效能表現,或許會更吸引消費者的目光。擁有偏向平板電腦硬體規格配置的 ASUS T100HA,其實當初在商借之前就有點掙扎,但畢竟這是 ASUS 同類型的產品中,最新的一款,所以小編盡量不讓它加入比較的圈圈中,T100HA 嚴格說起來可以算是這類型筆電中,所謂的文書處理等級機種,用來上網瀏覽、文書處理或是追追劇,是沒有太大的問題,但要像其它筆電一樣處理更高階效能的工作,就會顯得勉強一些。
總結與心得分享 |

身為台灣雙 A 電腦品牌之一,近年來 Acer 的表現似乎已經被 ASUS 拋在後頭,在公司進行大規模重整並趨於穩定後,Acer 也開始將心力放在各項產品的研發,這款 Aspire Switch 12 S 二合一筆電,強化了前代產品的不足,即便為 12 吋顯示螢幕的機身大小,但機身的輕巧度還是有所顧及,雖然不是五款筆電最輕巧的一款,但對於攜帶上也是不太有負擔,加上不同以往的簡約設計質感,對於這款筆電還算是有所期待。
Switch 12 S 在各部硬體的效能實測,只能算是中規中矩,但卻能滿足一般筆電工作使用者的需求,平板筆電也搭載了 Intel Realsense 3D 攝影鏡頭,以及 USB-C Thunderbolt 3 傳輸埠,對於資料處理需求的幫助也很大,雖然與 ASUS 一樣採用傳統鍵盤底座的配置,但底座上的兩組 USB 3.0 傳輸埠在實際使用上的幫助很大,畢竟現在 USB-C 的周邊配件才剛起步,許多使用者仍然還是使用一般常見的 USB 3.0 隨身碟或傳輸線。

ASUS Transformer Book T100HA 算是小改款的二合一筆電產品,在機身上加入了 USB-C Thunderbolt 3 傳輸埠,但充電孔還是使用 Micro USB 傳輸埠來進行,如果能夠像 Switch 12 S 一樣,更改充電用的傳輸埠,並增添另外一組平板電腦上的 USB 3.0 傳輸埠,在使用上會來得更加便利。另外 T100HA 還是配置 1280 X 800 解析度的觸控螢幕,雖然強化了電池續航力,但當眼睛已經習慣高畫質之後,再來觀看低解析度的顯示螢幕,確實感到有點可惜。
配備偏向平板電腦的硬體規格配置,讓 T100HA 的整體效能表現,並不像是其它四款電腦,嚴格說起來 T100HA 僅適合用來進行文書處理、網頁瀏覽或是上網追劇等日常使用,要用來處理更高端的筆電工作,對 T100HA 來說還是稍嫌吃力一點,但這款筆電的優勢就是電池續航力表現相當出色,如果不是連續使用的情況下,外出一天使用後理論上還是能保有一些電力回家充電。

HP Elite x2 1012 G1 則是五款集評筆電中,擁有最多商務筆電風格的一款,除了機身上的指紋辨識裝置外,HP 也在這款筆電中導入商務筆電專屬的應用程式,但 x2 1012 G1 嚴格說起來也沒有那麼商務,配備 B & O 的音響系統與技術,加上 Full HD 顯示螢幕,如果有多媒體娛樂需求的使用者,也能從中獲得一些休閒時的樂趣。平板電腦上的 I/O 端子配置,也算是完整且豐富,另外還能選擇 LTE 通訊版本,要說它是一款平板電腦,似乎也沒有太大的問題。
由於產品定位的關係,x2 1012 G1 的整體效能算是相當不錯,從實際的測試數據表現上來看,僅有微軟的 SP4 能夠超越,但也不能算是相距甚遠,電池續航力的表現也算是相當出色,加上具有行動力的機身重量與厚度設計,如果不在乎螢幕邊框厚了一點,或是機身設計保有太多商務風格的話,是可以列入購買清單中的一款二合一筆電產品。與 Wacom 技術合作的 Active Pen 手寫筆,也是 x2 1012 G1 的亮點之一,如能在使用的靈敏度與順暢度上再加以調整,確實有超過微軟 SP4 的可能性。

身為目前電腦市場市占率龍頭的 Leonvo,近來除了更新年輕化的品牌 Logo 外,針對旗下的各產品線也推出符合不同消費族群的最新產品,這款 Miix 700 從一拿到的那一刻起,小編就有種它是 Surface 系列產品的錯覺,不過可以說是專屬 Lenovo 的香檳金機身配色,加上獨家的錶帶式絞鏈軸承設計,又讓小編回歸 Lenovo IdeaPad 的現實中。嚴格說起來 Miix 700,可以說是本家 Yoga 系列的兄弟之作,只不過將鍵盤部分,改成可拆裝式的設計,並把所有的硬體規格放入螢幕後方,這樣的做法可以讓不同的消費族群,有著更簡單的選擇。
不過比較可惜的是,Miix 700 並沒有承襲 Yoga 系列作品的高效效能表現,實際測試的結果確實讓小編失望了一下,僅算是尚可接受的效能範圍,因此如果對這款筆電有興趣的朋友,如果能選擇更高階的硬體規格配置機種,千萬不要客氣,但前提是沒有預算上的考量需求。

身為筆電作業系統老大哥的微軟,在近年來也開始推出自有品牌的電腦產品,Surface 系列二合一筆電,算是前進市場的第一款產品,但前面三代的 Surface 系列筆電,實在讓人很難有印象深刻的感覺,直到推出 Surface Pro 4 後,才算是在筆電市場中站穩腳步,而後也推出台灣還沒有上市,且號稱最強 Windows 筆電的 SurfaceBook。確實挾帶著作業系統是本家開發的微軟,在 SP4 這款產品上,的確也投入了相當多的心力,隨機附上的 Active Pen 手寫筆,在書寫、操作上都相當順暢,如果不是 Win 10 還是不太穩定,不然會擁有更好的操作體驗。
微軟 SP4 的硬體規格配置,算是這五款筆電中最高階的一款,Intel Core i 系列處理器,搭配 8GB 記憶體、SSD 固態硬碟等,筆電效能當然毫無意外的也是五款筆電之最,但由於 12.3 吋的觸控顯示螢幕,採用 2736 X 1864 真實解析度,加上內建的鋰電池電池容量並不算高,要做到像是官網提供的連續播放影片達 9 小時的續航力,確實是有點難度,實際測試的電池續航力表現算是差強人意。或許未來有機會能夠看到 Surface Pro 5 或後續型號,能針對電池部分強化的可能,另外也可以預期未來也會將 USB-C Thunderbolt 3 傳輸埠導入產品的可能,但現在就請敬請期待吧!
小惡魔福利社 |


















最後為各位獻上本日的小惡魔福利社,也請各位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到下方發問,當然也有提供高畫質的福利社下載包喔!
附加壓縮檔: 201603/mobile01-1fd3e8b5e00076d7cf5d09ccf0cc11a1.zip
攝影協力:吉姆林、Kimin
攝影場地:吻仔魚攝影工房
Model:Eli.倪倪
回文抽獎活動 |


1. 活動辦法:回文發表你(妳)最感興趣的一款二合一筆電,並針對感興趣的產品留下正面及值得改進的意見各一。
2. 回文時間:即日起到2016/04/01(五) 24:00為止。
3. 抽獎獎項:符合資格者,將抽出三名幸運網友,獲得 X-mini We 攜帶型藍牙喇叭各一名,以及 Philips BR-1X 藍牙無線喇叭(藍色)乙名。
中獎名單公佈 |
首先非常感謝網友們熱情的參與,也希望這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下方公佈中獎名單與抽獎錄影實況,也再次恭喜得獎者,並請您收到相關訊息後,盡快回復相關資訊,以利後續贈品寄出~~
中獎者會員名稱:
X-mini We - 螞蟻上樹
X-mini We - 1236302pp
Philips BR-1X - kg101793
抽獎錄影實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