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到 WBT-201 ,純粹是因為他的上一代 WBT-100 ,在眾多的藍芽 GPS 接收器裡面,會相中 WBT-100 的理由是因為他內建了「電子羅盤與軌跡記錄功能」,這些是非常實用的功能,有了電子羅盤就可以在爬山時清楚的找出方位,而軌跡記錄功能更是實用,出外時可以不用透過 PDA 就可以把經過的軌跡清楚的記錄下來,他還提供軟體可以將記錄下來的軌跡,轉成多種格式使用。於是一年多前我在 Yahoo! 拍賣買了一台 WBT-100。
本來以為買了有這些功能的 WBT-100,公主跟王子從此就可以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但是事實並不是如此。羅盤功能很好用也很實用,軌跡記錄功能也很棒,但是好像缺少些什麼?可是腦海裡就是無法具體的描繪。
但是......WBT-100 作為 GPS 最重要的定位功能,卻不怎麼樣。
定位的速度有夠慢,怎樣叫做有夠慢?套句那時我常跟朋友開的玩笑:「常常我在出門時把 GPS 打開,準備要導航,可是到了目的地,GPS 都還沒有定位到。」
雖然我還是超愛他的軌跡記錄功能,但是這個 GPS 定位速度真的讓人無法恭維。有一天我終於有點受不了,寫了一封信給他們的工程師,表示我懷疑我的 WBT-100 有問題想要送回去修理。依照我以前在網路上買東西的經驗,這個要求可能不太會被理睬,我也只是想要嘗試看看會不會有人理我,沒想到在短短的 30 分鐘以後,我居然收到了一封很客氣的回信,告訴我要怎麼把產品寄回去檢測。
然後他們工程師,開始騷擾我...脅迫利誘我不得聲張....不然...
最後我開始接受他們的安排
常常空曠的屋頂 冰涼的星空下 用我無意識與靈魂的空洞雙眼 仰望著天際
只為等待那一瞬間的 靈光閃動
進而我開始墮落
一步一步的走向幽暗的小巷........只為了測試 GPS 是否得以定位
這這這....... 我在寫啥?(OS: 不就是那個工程師要你這樣寫的嗎 ?)
跟 Wintec 的賴工程師有了一些接觸後,接著為了 WBT-100 的功能與性能,我們開始有了快一年多的信件與電話討論。為了可以讓 WBT-100 的能力可以更好,賴工程師居然在一年內針對韌體做了超過六次以上的檯面上跟檯面下改版,讓 WBT-100 的定位速度改善不少,然後居然讓他的軌跡儲存的能力增加了一倍。
這些動作讓我可以感受到賴工程師對於這個產品的努力與感動。
本來以為這樣除錯以後,站在一個公司對於成本的考量, Wintec 應該會讓 WBT-100 這個產品穩定銷售一陣子,再來推出新的產品。可是我在半個月前收到一個神秘包裹後,我才知道原來我錯了!賴工程師對於 WBT-100 已經達到的品質一點也不滿意,所以決定再設計另外一個新產品,也就是 WBT-201。
開箱照?
當然是沒有!每個產品不就是那些東西?就是產品主體,最多加上電源、電池跟說明書還有光碟,哪需要東西都要有開箱照?
WBT-201 就跟 WBT-100 長得一模一樣,也因為這樣所以我把他丟在牆角半個月之久,直到我昨天把他拿出來用用看,才發現 WBT-201 的軟硬體組合,真的是一個不只是藍芽 GPS 接收器的 GPS 接收器。
WBT-201 跟 WBT-100 主要差異性在哪裡呢?
主要差異是在於 WBT-201 少了電子羅盤的功能,但是改用了感度更好的晶片,定位更快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在軌跡記錄的功能中,加上了自訂定位點的功能。也就是這個功能讓我瞭解我之前對於 WBT-100 的軌跡記錄功能到底哪裡覺得有遺憾。
最重要的是 Wintec 幫硬體搭配了一個很棒的整合軟體 - "Time Machine X"
這也是我為何說 WBT-201 的軟硬體組合,讓他變成一個不只是藍芽 GPS 接收器的 GPS 接收器。
OK !!
我們先來看看定位速度!
定位速度是我很不願意碰的東西,因為帶 WBT-100 回了幾次南部以後,我才真的體會到在都市裡面定位的速度,真的比南部慢多了,同樣一個 WBT-100,我在南部可以在三分鐘內定位完成,但是在台北我家附近不知道是不是靠山的關係,卻有時需要 15 分鐘,所以比試的結論只能參考用。
把兩台機器全部利用軟體「冷開機」清除所有衛星資料以後,拿到我家的頂樓,開始定位。WBT-201 大概需要 七分 23 秒,WBT-100 更要 13 分鐘 43 秒。如果是關掉,過了兩個小時在我要出門前在樓下門口重新開機,WBT-201 在 34 秒左右就定位完成,WBT-100 又花了快三分鐘。
所以 WBT-201 在定位的能力上,已經改善了不少。
我得再強調一次,我只是好玩比試一下,這個數據只能做為參考用途。
那...這個新增的「自訂定位點」的魅力在哪裡?
從 WBT-100 跟 WBT-201 的外觀來看,你就會發現「自訂定位點」的按鍵就是以前 WBT-100 拿來切換為電子羅盤用的那個按鍵,也就是相片中的 " TRACK "。比較了兩個 GPS 的外觀,就可以大概知道為何當初會被我丟在牆角,因為大概是為了要 cost down 的關係,外觀一模一樣,一不小心,大概還會以為是同一個產品。
那這個功能最大的意義在哪裡呢?
就我個人而言,雖然 WBT-100 有軌跡紀錄的功能,但是出門時我還是會帶一台 PDA 或是用 SmartPhone 。理由無他,雖然有軌跡紀錄的功能也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去改記錄的方式 等等,但是他終究是按照一個規則來做。有的時候我想要在某個時空某個地點自訂一個座標時,就得透過 PDA 的地圖的「自訂位置」來達到自訂的需求。但是現在透過 " TRACK " 這個按鍵便可以很方便的在軌跡內自訂一個地點,就可以拋開我的 PDA 了,重要的是,軟體在載入座標時還會貼心的幫你標示出來這是一個自訂座標(特殊點)。
於是我在某個地點要拍照前,可以先按下" TRACK " 這個按鍵讓 WBT-201 記錄座標,然後繼續拍照,這樣一來事後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這張相片在哪裡拍的了。
這個部分在談 Time Machine 軟體時,我們再來看軟體對於相片的處理方式。
附贈的 " Time Machine X " 軟體,好在哪裡?
以前 WBT-100 附贈的軟體充其量只能說是一個軌跡轉換工具,並沒有太特殊的功能,如果你想要把拍攝時的經緯度這些地理資訊寫到相片去,可能得藉助一些別的軟體,比如說 g-Packer ,相關的作法可以參考 Shih-Hsien's BLOG 這一篇「帶著 Wintec WBT-100,記錄你照片在哪裡拍的 」。這個方式實用但是過程牽涉好幾個軟體,終究是麻煩。
WBT-201 附贈的 " Time Machine " 軟體,解決了這個問題。
" Time Machine " 除了有 Gtools 原來舊有的連接管理硬體、設定軌跡記錄模式、轉換軌跡供各種軟體使用外。還可以導出軌跡記錄座標的地理資訊,最重要的是他還可以幫你預測或是自訂哪張相片在哪裡座標拍攝自動列入座標位置,然後讓你決定是否要寫入 EXIF 內。最後更可以做成 KMZ 檔,讓你可以透過 Google earth 結合相片、說明文字跟地理資訊跟朋友一起分享某趟旅程。
多說無益,來看一個實作吧!
我前一陣子發表了「戀戀劍南山」這個作品時,雖然我已經附上地圖,告訴朋友這個地點在這個位置。
但是似乎還有很多人看不懂到底怎麼去,之前我分別用說明與相片的模式寫過 [ 象山拍攝景點攻略 ] 跟 [ 虎山拍攝景點攻略 ],這一次我結合地理資訊來介紹怎麼去「劍南山」這個拍攝地點吧!
GPS 的使用方式
從出發點開始,分別讓 WBT-100 跟 WBT-201 定位成功,然後往目的地出發,途中如果遇到某些交叉路或是特殊地點,我就按下" TRACK " 這個按鍵讓 WBT-201 記錄座標,並且拍照,;到了目的地的劍南山山屋以後,就關掉 GPS,讓軌跡記錄中斷,使他成為一個獨立的軌跡。
做完以上的工作,並拍好相片回家以後,把第一個流程拍攝的相片,放在桌面上的「WBT-201」資料夾,並且利用 " Time Machine " 把軌跡讀入並且進行後面的工作。
讀入軌跡時,可以看到 point 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原來設定的固定記錄的模式,一種是透過 " TRACK " 按鍵所產生的自訂點,也就是「特殊點」,這裡記錄了一些地理資訊。
在上圖中的每一個點的欄位後面,可以分別填入「圖片」跟「敘述」,可以利用底下這個選單,先載入這一次拍攝的「所有相片」 。請注意喔!這裡是所有的相片。請接著按下「相片自動按下至軌跡」。
「相片自動按下至軌跡」的功能會去分析每一種圖的 EXIF ,跟軌跡上的點的時間相互比對,然後把時間接近的相片自動對應到他覺得是拍攝的座標點。
有時候程式可能會判斷錯誤,這個時候你回頭去點選一下原來相片,在 預覽的位置,會用紅字顯示相片 EXIF 裡面的時間。
請參考上圖的資訊,回過頭來去修改圖片並且加上敘述。 如果都完成了,請點選「將欄位寫入相片」按鈕,程式就會把座標資訊寫入相片的 EXIF 中。
在這裡請注意一件事,因為軟體在設計時真的是太好心了,他寫入的方式是先備份然後複製一份寫入 EXIF,所以在這裡執行的速度頗慢,但是沒有當機。您可以先去泡一杯茶以後再回來看看。
寫好之後,你再回去點選相片,在預覽的位置,除了原來的相片 EXIF 裡面的時間外,還多了你新增加的座標資訊。
該有的敘述跟所有的相片都對應完成以後,可以透過介面右下角的 KMZ 編輯來產生給 Google earth 用的 KMZ 檔,在這裡可以設定顏色、觀看的角度以及是否加上高度資訊的 3D 立體軌跡等等。
完成以後,就可輸出 KMZ 讓 Google earth 讀取了。
這裡是我第一次嘗試製作的「劍南山探路」導覽檔案 ( 1.97MB ),您可以透過 Google earth 讀取。在這裡我得強調一下,其實這個導覽是我第一次接觸使用 KMZ 檔的方式,所以做得不是很成熟,有機會我會做更好一點的。
考量到有的朋有沒有安裝 Google earth,用抓圖的方式讓大家看一下。這張是會看到的樣子。
圖中有相機圖示的點就是我有拍照的地方,點選他會出現相片與敘述。
這個就是 WBT-201 的軟硬體結合後除了可以在 EXIF 內寫入資訊,還可以做成一個小小的導覽供人參考,也就是我為何說 WBT-201 的軟硬體組合,讓他變成一個不只是藍芽 GPS 接收器的 GPS 接收器的理由。
可能會發生的問題
因為在整個過程中,時間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建議您應該把 GPS 的時間還有相機內的時間作一個一致性的同步校正,這個會讓你事後在處理時可以花最少的時間來達成目標。
有朋友可能會問時差的問題,至於這個問題在導出軌跡記錄時,那裡就可以設定了,所以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發生。
如果要說 WBT-201 還有啥要改進的?
依照我這個龜毛的個性來看,要改進的地方還很多耶!但是都是比較偏向軟體 UI 的部分跟個人的一點需求。
軟體部分,我覺得得更強化 " Time Machine " 的 UI ,尤其是功能面位置的排列方式。還有就是希望可以結合 flickr 跟 urmap 的 API,因為終究使用跟 Google earth 的模式,看的人得再安裝 Google earth 軟體才行。
但是軟體終究只是 WBT-201 附加的功能,我們買的是硬體不是軟體,所以也只能說有所期待而不能夠強烈要求。不過就我跟 賴工程師這一年的對話,我想這些心聲他會聽進去的。
但是最後我要說的是, WBT-201 目前的功能已經讓我很滿意了!
Well Done! Winte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