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要玩 PC 遊戲,不必像過去一定得坐在電腦或螢幕前,只要有台 PC 遊戲掌機就能隨時隨地開玩,而此一新興娛樂載體的濫觴正是 Valve 於去年二月底推出的 Steam Deck,問世迄今快兩年的它不斷面臨著後起之秀的競爭,也因此終於在上個月迎來改款新機─Steam Deck OLED,其由原本 7 吋 LCD 螢幕提升至 7.4 吋、90Hz 更新率的 HDR OLED 螢幕,同時亦增加電池容量、換上全新的 Wi-Fi 6E 通訊模組等,盼能為行動玩家帶來更全面的遊玩體驗。而 JB 也在電玩經銷商 Game 休閒館的幫助下取得了 Steam Deck OLED 體驗約一週的時間,本文就來和各位分享這款新機的上手玩心得~

是說 JB 從去年的 AYANEO NEXT 開始接觸 PC 遊戲掌機,後續也測了 AYANEO 2、ROG Ally 以及 AYANEO KUN,對我來說這幾款都是「小 PC」等級的高效能掌機,Steam Deck 由於硬體限制以及基於 Linux 的 SteamOS 作業系統,效能層面要直接 PK 還是不太公允的,這也是 Steam Deck 剛出來時我沒有入手的主因,而本文主角 Steam Deck OLED 畢竟屬於改款的定位,JB 就不會拿對手來比較,而是將此一角色交由 2022 年的 Steam Deck (LCD 款)來擔任。那麼話不多說,新機的升級幅度究竟如何以下就一起來看看吧!
▌開箱與配件 ▌
- 外盒
- 開盒
- 掌機包裝
Steam Deck 產品在亞洲是由日本的 Komodo 代理,也就是說它是從日本寄來的,這次經銷商幫 JB 借到最高 1TB 的規格,其與 512GB 機型最大的不同在於採用可拆卸內殼的攜行包包,螢幕也用上了高級防眩光玻璃。其包裝盒外沒有任何設計,反倒是上蓋內側印了許多不同語言的歡迎詞語,包裝盒內部就只會看到掌機和充電器這樣而已。
- 攜行包正面
- 攜行包提把
- 攜行包背面
- 攜行包黏扣帶
Steam Deck OLED 的攜行包的外觀跟過去最大的不同就是正面的 LOGO (中間的圓形由 LCD 版的白色換成橘色)以及前端的黏扣帶設計了,其他像是提把、背面的凹陷結構都沒有去做更動。
- 掌機收納
- 攜行包內部
- 拆卸出內殼
- 內殼(正面)
- 內殼(背面)
由上方圖組可發現攜行包的拉鍊竟是作在內部的「可拆卸內殼」上,那由於是以魔鬼氈來結合,拆卸也非常便利快速,內殼基本可以想成是沒有提把的便攜包,其表面亦具備保護螢幕、觸控板、按鍵、類比搖桿、背鍵與扳機鍵的凸起結構,有著一定的防護效果,單憑這點 JB 就會建議各位直上 1TB 版了

- 基座(正面)
- 基座(背面)
- 基座 I/O
- 周邊配件盒
- 充電器
周邊配件盒同樣內附基座、45W 的 PD 3.0 Type-C 充電器,這個由群光電子生產的充電器不僅加上了 Steam Deck 的標誌,電源線長度更由 1.5m 調整為 2.5m,為遊玩情境帶來更大的彈性。需另外加購的基座跟 LCD 版通用,背面左起依序為─連接掌機的 USB-C 纜線、DisplayPort 1.4、HDMI 2.0、USB-C 電源輸入埠、乙太網路插孔及 3 個 USB 3.1 Type-A 的連接埠,後者可以用來連接藍牙鍵鼠、控制器或大搖,透過 DisplayPort 輸出最高支援至 8K 60Hz、4K 120Hz 的規格。
- 便攜性
- 掌機重量
- 與攜行包重量
- 連同充電器重量
- 內殼重量
將 Steam Deck OLED 放上電子秤測得 635g 的重量,比起 LCD 版本輕了約 5%,但還是比 ROG Ally 的 610g 略重一點點

▌外觀介紹 ▌
- 掌機正面
- 高級防眩光玻璃
- 掌機背面
- 掌機頂部
- MicroSD 卡槽
Steam Deck OLED 掌機本體跟 LCD 版在外觀上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螢幕上,這個 HDR OLED 螢幕的尺寸由原本的 7 吋增至 7.4 吋,更新率則從 60Hz 提升到 90Hz,解析度則是 1200 x 800,此外,觸控螢幕的輪詢率也升級至 180Hz,這也令觸控操作更為精準、延遲進一步縮小,JB 手上這台 1TB 版還具備「防眩光玻璃」,降低反射之餘也更不容易看出指紋痕跡

- 橘色電源鍵
- 肩鍵與扳機鍵比較
- 背面比較
掌機背面同樣具備 4 個自定義按鍵,散熱孔為偏左的配置,另一散熱孔則位於掌機頂部,其左側為換上橘色的電源鍵,USB-C 充電埠,右側則是 3.5mm 耳機插孔與兩顆圓形的音量增減鍵,肩鍵與扳機鍵的造型雖不變,但觸感和靈敏度也有所調整,個人是覺得沒有 LCD 版那麼鬆,能夠進行更細微的控制。順帶一提,Steam Deck OLED 現在能是能夠同時使用 3.5mm 耳機插孔與內建麥克風陣列的~
- 兩版本比較(一)
- 兩版本比較(二)
- 兩版本比較(三)
(點擊可看大圖,圖上機器為 LCD 版、下為 OLED 版)
Steam Deck OLED 採用 HDR OLED 面板,具備 110% P3 色域、0.1ms 以下的反應時間,以及大於 1,000,000:1 的對比度,這邊也拿 LCD 版跟本文主角,以最大亮度做個比較,第一張《Hades》的畫面可以發現 Steam Deck OLED 黑色部分更深邃、對比度也明顯較高(暗處更暗、亮處更亮),第二、三張的攀岩遊戲《Jusant》則能感受到 Steam Deck OLED 的出廠的顏色偏暖,LCD 版則是偏冷的表現。螢幕增至 7.4 吋之餘,邊框也進一步縮窄,在同樣的機身大小內實現更高的沉浸感。
- HDR 啟閉比較(一)
- HDR 啟閉比較(二)
- HDR 啟閉比較(三)
- HDR 啟閉比較(四)
- HDR 啟閉比較(五)
(點擊可看大圖,圖上機器為 LCD 版、下為 OLED 版)
此 HDR OLED 面板在 SDR 下亮度為 600 尼特,作為對比 LCD 版則是 400 尼特,而啟用 HDR 高動態範圍之後,Steam Deck OLED 的峰值亮度更能到 1000 尼特

- 左側按鍵布局
- 右側按鍵布局
再來看到 Steam Deck OLED 的按鍵布局,螢幕兩端均配置類比搖桿、方形觸控板及揚聲器,揚聲器下緣則分別有 Steam 鍵(左側)、快捷選單鍵(右側);而在類比搖桿外側,左邊為十字方向鍵、視圖鍵,右邊則是 ABXY 鍵和選單鍵,是說 Steam Deck 系列把十字方向鍵、ABXY 鍵跟搖桿「並排」的設計,對於用慣 Xbox 無線控制器的我還是較不習慣,此外,在遊戲裡進行「衝刺」動作需下壓類比搖桿的動作,個人覺得 Steam Deck OLED 得施加更多的力氣來按才會偵測到,似乎還有進步的空間啦!觸控板則經過重新設計,舉凡是偵測邊緣的能力、觸覺回饋和精確度都有所提升。

Steam Deck OLED 也調整了類比搖桿頂部的材質(上圖左,類似橡膠材質),可以提升握持時的摩擦力和防塵能力,桿部材質也同步調整,藉以改善與機殼互動時的手感並減少磨損,顏色則由灰變成黑...雖然台灣應該很少人買得到,但「北美市場限定」的透明版 Steam Deck OLED 在桿部使用大膽的橘色,實在超美

- 手持示意(背面)
- 手持示意(正面)
掌機的持握示意如上圖,以 635g 的重量來說對女生可能稍有負擔,JB 可能是因為剛測完 AYANEO KUN 不久,直接躺床玩都不嫌重(如果是 KUN 我還真不敢,一旦手滑砸到臉上可不是開玩笑的),說到這個,對手 ROG Ally 強調具備可 360 度全角度暢玩的「零重力散熱」性能,但這部分得要長期測試才知道是不是真的不影響,在我體驗 Steam Deck OLED 的一週間,躺著玩《電馭叛客2077》是都沒有出現什麼問題、或風扇運轉異常就是

- 拆機示意
- 隔熱蓋
- 內部組件
- 單風扇
- SSD 與通訊模組
- Torx 螺絲
(點擊可看大圖)
進入到定番的拆機環節,Steam Deck OLED 後背殼的螺絲改用 Torx 型(可降低螺紋磨損風險),轉開 8 顆螺絲、再搭配工具撬開就能分離後背殼,看到掌機的內部組件囉!中央的單風扇右側為倒 L 字型的鋰電池,容量 50Whr,左側覆上隔熱蓋的則是散熱導管、APU、通訊模組及 M.2 2230 規格的 SSD 固態硬碟的所在位置,全新的 Quectel FC66E-B 通訊模組將為 Steam Deck OLED 帶來 Wi-Fi 6E 與藍牙 5.3 的連接能力,而在 JB 簡單拆機所看不到的部分...記憶體升級為 6400MT/s,兼具省電與延遲改善之效,至於 AMD 定製 APU 則是更新為 6 奈米製程,CPU 架構、時脈、GPU 和功率都維持不變,後者可在 4~15W 之間調整。
作為 Steam Deck OLED 一大升級重點,Wi-Fi 6E 模組支援不只 2.4GHz、5GHz,也多出了 6GHz 的頻寬,但由於台灣這邊認證還沒通過,小惡魔總部也沒有對應的路由器,這邊就無法為各位展示它的下載速度,根據官方說法是比 LCD 版的 Wi-Fi 5 還要快上 2~3 倍的;藍牙 5.3 版本則支援最新的 aptX HD、aptX LL 等編碼,因此連接無線耳機能夠享受到更低延遲的音訊傳輸,而 Valve 也藉由在掌機新增第三個天線,提升整體的連接能力

▌SteamOS 與軟體 ▌
- 首頁
- Steam 選單
- 收藏庫
- 商店介面
- 好友介面
- 下載介面
- 已驗證
- 可遊玩
- 不支援
至於軟體面的差異,則主要改善 Steam Deck OLED 記憶體電力管理的韌體,令喚醒時間減少約 30%,其它就是玩家熟悉的 SteamOS 啦!這邊一樣為剛入坑遊戲掌機的板友簡單介紹一下 SteamOS 介面,初次開機時需連接網路並進行數分鐘的韌體更新,接著登入 Steam 帳號便能啟動。「首頁」介面可以看到你近期玩過的遊戲、Steam 平台上的新鮮事、好友動態及推薦內容,開啟 Steam 選單(點擊掌機上的 Steam 按鍵)可切換其他頁面,例如收藏庫、商店、好友、下載與設定等。
可能各位都已經知道了─Steam Deck 並非每款 Steam 遊戲都能順利遊玩的,需要有「Deck 認證」才能流暢地在這款掌機上運行無虞,Valve 依據 Steam Deck 相容性等級將遊戲區分為「已驗證」、「可遊玩」、「未測試」和「不支援」四種,分別對應勾勾、i 符號、問號和禁止符號。舉例來說,被歸類在可遊玩的像素版戰地風雲《Battlebit Remastered》,遊戲雖然能夠運行,但無法移動、僅能原地轉視角,需要再進行額外的調整才能順利遊玩

- 一般
- 系統
- 硬體規格
- 安全性
- 通知(一)
- 通知(二)
- 螢幕(一)
- 螢幕(二)
- 螢幕(三)
- 螢幕(四)
- 調整螢幕色彩
(點擊可看大圖)
設定部份 JB 就挑比較重要的說明,「系統」部分最重要的就是軟體更新了,在此處選擇「參與測試版」可以使用還處於 Beta 的特定功能,例如我拿來在新舊 Steam Deck 間直接傳輸遊戲(需在同 Wi-Fi 環境下,不用透過 Steam 伺服器或另外下載)的功能,往下滑則可看到掌機的硬體規格,其採用 AMD 定製 APU,為 4 核心 8 線程架構、頻率為 3.5GHz,並具備 14.47GB 的 RAM,顯示卡則是代號「Van Gogh」的 AMD Radeon Graphics,採 RDNA 2.0 架構的它擁有 512 個著色單元、32 個 TMU、16 個 ROP 及 8 個光線追蹤核心 ,浮點運算效能為 1.6TFLOPS,至於 VRAM 則是 1024MB。
「安全性」即鎖定螢幕功能,在選擇的情境下需輸入玩家設定的 PIN 碼才能登入;「螢幕」能夠調整色彩明豔度和色溫,前者只會影響 SDR 遊戲,另外亦能針對「夜間模式」、「調暗螢幕」和「休眠」進行調整。
- 音訊
- 藍牙
- 控制器(一)
- 控制器(二)
- 類比搖桿校準
- 陀螺儀校準
- 觸控板校準
- 鍵盤(一)
- 鍵盤(二)
- 自訂
- 下載
- 雲端
- 家庭
- 遠端暢玩
- 儲存空間
(點擊可看大圖)
其他設定就還是請各位參考上方圖組,其中,控制器介面的「校準與進階設定」可針對左右類比搖桿、陀螺儀(垂直俯仰、水平偏擺和左右翻滾)、觸覺回饋強度進行校準;下載介面則有「限制下載速度」、「排定自動更新」、「允許在遊戲時進行下載」、「串流限制下載」以及上面 JB 提到的 Beta 功能「透過區域網路傳輸遊戲檔案」等功能啟閉。
家庭介面則可和親友共享收藏庫,最多可授權 5 個 Steam 帳號,不過要注意─只有在你沒有遊玩時,對方才能在共享的裝置上存取你遊戲庫內的遊戲,同時在線上的話,SteamOS 則是提供 5 分鐘的緩衝時間讓親友帳號下線,此功能連同「遠端暢玩」都是其他遊戲掌機沒有的體驗,如果你和朋友都是 Steam 平台的擁護者,真的十分推薦

- 快速設定(一)
- 快速設定(二)
- 效能(一)
- 效能(二)
- 效能(三)
- 通知
- 好友
快捷選單的「快速設定」可以調整亮度、揚聲器與麥克風聲音大小,或是啟閉飛航模式、無線網路、藍牙、夜間模式、遊戲震動與觸感回饋等。「效能」介面則可以看到當前電量、預估電池可用時間,再往下則是可調整幀率限制 (10~90Hz)、允許撕裂,而為了節省或降低功耗,玩家亦可選擇啟用「以半速進行可變速率著色」、「TDP 散熱設計功率限制」(可於 3W~15W 之間調整 TDP),另外你也能手調 GPU 時脈 (200~1600MHz),最下方則是「縮放」相關設定,我都是選「FSR」搭配「自動」縮放模式。
※ 註:FSR 為 AMD 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 空間放大技術之簡稱,其透過較低解析度提高遊戲幀率,再以邊緣重建演算法進行影像還原重建,提升畫質的同時也有更高的效能表現。
- 等級 4
- 等級 3
- 等級 2
- 等級 1
「效能內嵌介面」可視作監控小窗,最高的第 4 級可以顯示 GPU / CPU 的使用率、溫度、瓦數、時脈(其中 CPU 可以看到 8 個核心個別的資訊),以及 VRAM / RAM 的使用率、剩餘電量、風扇轉速、FSR 狀態、顯示更新率,最下方的即時運行幀率在第 4 級則多出 Max 和 Min 的幀率表現,但第 4 級覆蓋面積不小,真想知道效能表現 JB 會建議使用第 2 級即可。
Steam Deck OLED vs Steam Deck 重點規格比較:

▌實機遊戲體驗 ▌

有別於其他 PC 掌機競品皆預載 Windows 作業系統(這樣看來 Steam Deck 還真是另類呀

- 影像設定
- HDR 調整(示意圖一)
- HDR 調整(示意圖二)
- HDR 點燈
(點擊可看大圖)
首先看到的是剛在 TGA 2023 獲得「持續營運獎」的 RPG 遊戲《電馭叛客2077》,在顯示設定介面可以看到解析度為 1200 x 800,其下方的 HDR 模式則是提供 HDR10 PQ、HDR10 scRGB 兩選項,前者為原生 10bit、後者則是 16bit 轉 10bit,色彩理論上會更準確,惟這兩個 HDR 模式在本作上很難感受到差異

圖形品質方面,預設的是特別為遊戲掌機調校的「Steam Deck」,其 AMD FSR 2.1 解析度強化為「平衡」,材質品質則是「高」,光線追蹤則是關閉。以上述設定玩起《電馭叛客2077》有著非常不錯的流暢度,根據效能監控介面,幀率約在 43~50fps 之間浮動,雖然面板更新頻率提升至 90Hz,但在 AAA 級遊戲上基本是用不到的,而戰鬥場面下我也沒遇過掉幀或卡頓的情形,真要說缺點...大概就是 800p 的畫面在一些小字的呈現上不那麼銳利,細節及邊緣鋸齒跟 1080p 還是有差,不過就整體視覺效果來說 HDR OLED 面板帶來的優勢仍能掩蓋掉這些小缺點啦!
第二款看到從 PlayStation 平台移植的《漫威蜘蛛人重製版》,在 Steam Deck OLED 上預設的圖形品質與幾何細節等級均為「中」,光線和陰影效果則是「低」,畫質提升使用的是 AMD FSR 2.1 的算法,在此設定之下無論進行「費斯克犯罪據點」的戰鬥、在紐約的高樓大廈之間擺盪,遊戲運行幀率皆落在 35~48fps 之間,即便調到「高」圖形品質,在 1200 x 800 這個解析度下都沒有掉到 30fps 以下,玩起來都還算順暢。
- HDR 設定
- HDR 關
- HDR 開
- HDR 關
- HDR 開
《漫威蜘蛛人重製版》在顯示設定可啟閉 HDR 高動態範圍,由上方兩個圖組來看,啟用後亮度、黑色層次感雙雙提升,不只陰影裡的敵人無所遁形,主角蜘蛛人的形體也更為凸顯!順帶一提,HDR 開啟時出現的摩爾紋是翻拍才會有的現象,肉眼是不會看到這樣的東西啦~
明年沒意外將推出續作的 Roguelike 2D 動作遊戲《Hades》,在 Steam Deck OLED 上遊玩全程交出穩定 90fps 的幀率表現,其效能與 LCD 版的差別可從冥界之子主角 Zagreus 揮刀斬擊的速度感覺出確實有更為流暢

- 風扇運轉聲(一)
- 風扇運轉聲(二)
- 機身溫度
- 機身溫度對比
至於 Steam Deck OLED 在遊玩時的溫度與風扇運轉聲,接連遊玩上述作品約 30 分鐘的情況下,以分貝計測得的噪音等級介於 47dB~57dB 之間(此時會將遊戲靜音),在聲音開啟的情況下基本聽不太出風扇運轉聲;機身溫度的部分一樣交由 FLIR 的熱感應相機來偵測,由上圖三可以看到左右握把處為 35 度,最熱的地方則是出現在頂部散熱孔,達 44.5 度,只要不碰到螢幕或其背面就不會感到溫熱。
另外我也拿 LCD 版的 Steam Deck 來進行對比,同樣不間斷地運行遊戲超過 30 分鐘,上方的 Steam Deck 在螢幕右側出現 38.2 度的溫度、下緣則是 49.3 度,而本文主角 Steam Deck OLED 最熱處也出現在螢幕下緣,但 39.5 度還是比 LCD 款低不少,次高處則是螢幕右側的 37.3 度,兩機的左右握把從熱圖看均為 30 度左右的低溫。掌機的硬體溫度方面,根據遊玩《電馭叛客2077》效能內嵌介面每 30 分鐘一次的手動紀錄,Steam Deck OLED 的 GPU 溫度在 69~74 度間浮動,CPU 溫度則是 69~80 度,而 LCD 款的 GPU、CPU 硬體溫度則分別為 86~88 度及 79~83 度,這部分也能夠看出新機所帶來的改善


Steam Deck OLED 內建電池由 40Whr 提升至 50Whr 的規格,官方數據稱不同 TDP 下可提供 3~12 小時的續航時間,JB 直接拿效能大魔王《電馭叛客2077》來進行測試,在 50% 音量、75% 亮度設定,並啟用遊戲中的 HDR 功能、「Steam Deck」專用圖形效能且不鎖定幀率下,自開始遊玩的 99% 到跳出第二次低電量提醒的 5% 總共經過了 2 小時 17 分鐘

遊玩時間 | Steam Deck OLED (電量) | Steam Deck LCD (電量) |
0 分鐘 | 99% | 99% |
30 分鐘 | 84% | 72% |
1 小時 | 63% | 40% |
1 小時 30 分鐘 | 42% | 8% |
2 小時 | 19% | - |
2 小時 17 分鐘 | 5% | - |
這邊拿《電馭叛客 2077》來測試也算是最極端的情況了,而掌機究竟能玩多久?進入遊戲後打開快捷選單,便可從效能介面的「預估電池可用時間」得知,系統的預估時間跟實際遊玩的結果其實是蠻接近的,頗具參考價值。
在滿電量的情況下,《漫威蜘蛛人重製版》經效能介面計算約能遊玩 2 小時 19 分鐘,2D 動作遊戲《Hades》可遊玩約 4 小時 30 分鐘,而在 2D 圖形簡單許多的獨立解謎遊戲《Pikuniku》,續航時間就超過 12 小時了(當然,沒人會連續玩它這麼久啦

- Steam 選單
- 成就
- 指南
- 電源選項
- KDE Plasma
- 開始功能表
在遊玩途中按 Steam 鍵可叫出遊戲資訊介面(我自己給它的稱呼),這邊能夠查看控制器設定、成就、指南等等,也是跟 Steam 平台深度結合的應用範例,你也可以從這邊直接退出遊戲。上面沒介紹到的「電源」提供休眠、關機、重新啟動、變更帳戶、切換至桌面(大概花費 3 秒鐘)等選項,留到這邊講就是要說明 SteamOS 的「桌面」,它其實有個名字叫 KDE Plasma,是個作在 Linux 上的開源桌面環境,乍看之下跟 Windows 頗像的,這邊 JB 就只拿來測試觸控板(右邊為游標、左邊則是上下捲動)在網頁瀏覽的表現,其觸覺回饋有種齒輪的感覺、個人是不太喜歡,靈敏度也沒有 AYANEO KUN 那麼好,輕觸無法點擊、而是需要略為施力去按壓。最後,只要點擊桌面的「返回遊戲模式」,經過約 5 秒就能回到 SteamOS 的介面了。

是說 JB 本來也想比照先前測試 AYANEO 與 ROG 的流程來個硬體效能測試,但在灌雙系統時一直失敗,磁碟區分割完重開機還是跳回 SteamOS,時間緊迫的情況下只好放棄嘗試,不過根據 Steam Deck 設計師 Lawrence Yang 先前的訪談,團隊是有在進行雙系統開發的,作為玩家只能期待未來在作業系統安裝上能夠更簡便呀!
那由於 Steam Deck OLED 跟 LCD 款所使用的 APU 與其核心架構、時脈基本上是一樣的,僅是從 7 奈米提升到 6 奈米製程,效能差異從上方《電馭叛客2077》的基準效能測試可以發現,在相同設置下 OLED 款跑出 46.26fps 的平均運行幀率,而 LCD 款則是 45.86fps,兩者差別不到 1fps

▌心得總結 ▌

最後就來為 Steam Deck OLED 做個總結吧!讓 JB 最為滿意的改變非「螢幕」莫屬了,這台掌機不僅在相同機身尺寸下提升了螢幕大小,新採用的 HDR OLED 面板更帶來高亮度、高對比,更濃豔的色彩與深邃的黑色表現,更新率亦同步提升至 90Hz,相比 LCD 款進步超有感!唯一可惜的是...解析度仍然只有 1200 x 800,雖然畫面更漂亮了,但細節量還是跟對手有點落差,希望 Valve 的下一款掌機不要在解析度繼續停滯不前啦


硬體上的小小改變(如記憶體、電池容量)也讓 Steam Deck OLED 在喚醒時間、續航力、充電速度等交出更好的表現,同時重量反倒比 LCD 版更輕!而且,可拆卸內殼的便攜包設計放眼業界還沒有這樣的設計,如果你只想把掌機快速塞進包包出門也不必另外購買配件,個人真的非常喜歡

在效能方面,本文主角那顆「Van Gogh」APU 自然不敵後續 AMD 推出的掌機特化 APU─Ryzen Z1 Extreme (應用於 ROG Ally 和 Legion Go 上)且其 TDP 最高也只有 15W,效能的極限就擺在那裡...但若你不求要跑出多高的幀率、畫面要多精細,願意做出妥協那 Steam Deck OLED 也還是能玩 3A 遊戲的。要說比較困擾人的,還是「Deck 驗證」aka 遊戲相容性這問題了,現階段要跑 PC 遊戲,說實話 Windows 掌機還是較占優勢,因此 JB 還是得說─購買之前先思考自己的遊戲是否都在 Steam 平台、最想玩的遊戲有否通過 Deck 驗證?

去年以來 JB 陸續測試了 5 款 PC 遊戲掌機,這裡面 Steam Deck OLED 效能並非前段班,但其優異的 HDR OLED 螢幕、相對安靜的風扇、不俗的續航力及完善的軟體體驗卻為它加了不少分,作為入門 PC 遊戲掌機會是 CP 值最高的一款,也別忘了它的售價還是目前最最親民的,512GB 和 1TB 版分別為 18,880 元和 21,980 元,雖然聯想的 Legion Go 還沒在台灣推出,但個人推測也要賣個 2.5 萬元以上吧?同樣容量應該是沒人便宜過 Valve 的遊戲掌機!
身為 PC 遊戲掌機先鋒的後繼之作,Steam Deck OLED 即便不是二代機種,但它的改款卻非常有誠意(光是 HDR OLED 我就會買單了),在掌機往大螢幕、多元應用等趨勢邁進的同時,它還維持著合手的大小與純粹的體驗,倘若 Steam 是你主要的遊戲平台、且不追求極致效能的話,我可以說─買 Steam Deck OLED 你不會後悔的!但個人建議直上 1TB 版本,畢竟那個可拆卸攜行包實在太好用啦

▌小惡魔福利社 Part.1







MD:麥麥
特別感謝:Game 休閒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