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神山 wrote:
因為只有一個Mac,不算分享流量!

聖神山 wrote:
如果透過WIFI分享,可以靠MAC位置判斷
直接USB連結,他怎麼知道是分享的

誰說是靠MAC來判別的?
MAC是L2的東西,經過NAT後就換成NAT裝置的MAC了

IP封包長這樣


電信商直接抓 TTL (Time To Live) 就行了
不同作業系統預設TTL的習慣不一樣
就算相同作業系統每過一個節點TTL就減一
所以也還是抓得出來

https://www.itread01.com/content/1525494146.html



另外,靠WiFi分享網路時,電腦固然有個實體網卡的MAC
但靠USB分享網路時,電腦也還是會建立虛擬網卡,也有MAC
下圖的乙太網路卡 Remote NDIS based Internet Sharing Device
就是手機用 USB 分享網路給電腦時所建立的虛擬網卡
美酒斗十千 wrote:
誰說是靠MAC來判別(恕刪)


謝謝你專業的解說,那我還有兩個問題
1.那假設手機的TTL長度與外接分享設備長度相同
那又如何判斷?假設這AP後面接10台iPhone,那
都是同樣的系統,TTL長度都一致,要如何判別?

2. 他是透過手機上網,那電信公司收到的封包
是手機發出去的,TTL也應該是手機的封包數值阿?

那TTL要如何達到網路識別的唯一性?


================以下這段是錯誤的,我搞錯了=======
我記得之前在學網路時(除非我記錯了),裝置會先將原本資料包上mac層
L2封包,並往上再包上L3 IP封包,發送給本地的AP(或是Router),如果
是分配的虛擬IP,該AP會將原分配虛擬IP L3的封包去除,
而Mac位置屬於第二層的封包仍然會保留,AP重新包覆對外的實體
新IP封包在原本的L2封包外,並根據Routing Table傳送到其他路由器。
其他路由器,亦根據Routing Table將封包層層轉遞給目標位置。
目標伺服器在收到要求並回傳資料,同樣資料經過L2層將自己與收件的
Mac封包起來,然後再包上L3層的IP封包,如果該伺服器也是位在Router
後面,用的也是虛擬IP,那目標伺服器傳送給上位Router後,上位Router
同樣會換掉虛擬L3的封包,再包上實體IP的封包,再經由網路其他Router,
傳回給原本送出需求的AP,原本的AP收到封包後,可以藉由
IP與分配Mac位置對應表,將Pack回傳給原本分配該mac的虛擬
IP位置的裝置!所以我認為是透過MAC位置判斷的!
因為不論經過多少路由,發出封包的裝置,其mac位置仍然在
封包內,並沒有被丟棄與置換,被置換的是L3的IP層封包!

NAT(網路位置交換協定)只是作IP與MAC之間的位置對應查詢,並不會置換
任何資料!
我想可能是您的OSI/ISO架構跟我學的不一樣吧?

================以上這段是錯誤的,我搞錯了=======
你也說了,透過USB上網仍會分配一個mac位置,所以根據mac
位置判斷並非來自同一個裝置是最保險與正確的
在網路世界中,只有mac擁有獨一無二的識別性
不靠 MAC識別,靠完全沒有單一識別性的TTL
會不會過於草率??
信我者天堂近了!!
聖神山 wrote:
1.那假設手機的TTL長度與外接分享設備長度相同
那又如何判斷?
2. 他是透過手機上網,那電信公司收到的封包
是手機發出去的,TTL也應該是手機的封包數值阿?

就說了,每過一個節點會減一
手機A開熱點,TTL是64
由手機A直接出去的封包TTL就64
手機B使用手機A的熱點
那麼經過手機A(=NAT)時就會減一
所以手機B的TTL就64-1變成63了
若電腦C是使用Windows系統的話
TTL是128,經過手機A的熱點就變成127

因此電信商可以分析出三種封包
來自手機A的封包 TTL=64
來自手機B的封包 TTL=63
來自電腦C的封包 TTL=127
只有 TTL=64 的才是門號所在手機
其它的都是藉熱點分享的設備


聖神山 wrote:
因為不論經過多少路由,發出封包的裝置,其mac位置仍然在
封包內,並沒有被丟棄與置換,被置換的是L3的IP層封包!

NAT(網路位置交換協定)只是作IP與MAC之間的位置對應查詢,並不會置換
任何資料!

你把IP封包(L3)的格式看一下
並沒有包MAC,因為MAC是L2的東西
美酒斗十千 wrote:
就說了,每過一個節點(恕刪)

我認為您應該再去看一下TCP/IP 四層架構會比較好!
還是OSI的七層架構也可以!
資料從底層往上會包多少封包,我想您先釐清一下!
我還沒說到不同的服務對應的Port的概念喔!

=======是我網路架構沒學好,我的錯,向美酒兄對不起=====
信我者天堂近了!!
美酒斗十千 wrote:
誰說是靠MAC來判別(恕刪)


MAC的確是NAT設備的MAC沒錯 無從分辨

我也是在想是不是檔頭有所不同
這個問題請教電信商一定會有答案

不過如果我改了TTL 不管是封包修改器 或者我去重編Kernel
是不是就可以無限使用了5G了呢?
我比較擔心現在5G架構會有點像步入4G WiMAX 後塵

5G定義說實在一點也不會令人驚艷
聖神山 wrote:
不靠 MAC識別,靠完全沒有單一識別性的TTL
會不會過於草率??

IP封包就沒有包MAC
所以要怎麼靠MAC識別?

事實上電信商有很多方法,例如:
(1) 手機和電信設備也有協定可以詢問這個門號(合約)是否允許熱點分享
(2) 每種作業系統包裝IP的習性不一樣,除了TTL,還包括Packet Size
(3) 每種作業系統都會暗地裡跟廠商伺服器連繫,例如:
 Windows會連到微軟的特定伺服器,iOS連到蘋果的特定伺服器...


kiralara wrote:
MAC的確是NAT設備的MAC沒錯 無從分辨

是的


kiralara wrote:
不過如果我改了TTL 不管是封包修改器 或者我去重編Kernel
是不是就可以無限使用了5G了呢?

若你有這功力,是可以自己修改
假設手機自己本身的TTL是64
那就要修改成所有經過手機熱點(NAT)的封包TTL都64

不過電信商可以判斷熱點的方法很多 (如上所述)
改起來也是大工程吧


Passive Detection of NAT Routers and Client Counting
https://link.springer.com/content/pdf/10.1007%2F0-387-36891-4_19.pdf
聖神山 wrote:
謝謝你專業的解說,那(恕刪)


神山大大錯的滿離譜的 就不一一指正
打這麼大一篇 都可以把該章節在review一遍了
老話一句 沒事多看書
kiralara wrote:
神山大大錯的滿離譜的(恕刪)

====事實上我全搞錯,謝謝kiralara指正====

我搞錯的是NAT,網路位置轉換
這也是對應虛擬IP與實體IP的轉換

網路位置查詢是ARP

這是我唯一搞錯的

至於Router,是L3的裝置,不會動到L2的東西
我還真希望您對我一一指正讓我改正錯誤的認知

還是你告訴我您讀的哪本書?我好去多讀書

如果真是專家,請您正正確確的指正我,謝謝!
我絕對歡迎!我也不怕你打我臉
我還會向你說謝謝,教學相長嘛!
====事實上我全搞錯,謝謝kiralara指正====
信我者天堂近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