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頻率要給4G用 將來5G頻率是多少??


luck1177 wrote:
4G再發展下去頂多幾個Gbps,但是5G預測是它的數十倍到百倍之上。

糾正一下,4G並不會發展哦~4G是個定義(對於固定式或是低移動性的用戶提供高達1Gbit/s的資料傳輸速率(Data Rate)、對於高速的移動的用戶則能提供高達100Mbit/s的傳輸速率。);只有LTE(甚至是已死去的WiMAX)才會發展!5G現在好像只有Next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 Alliance有做定義,ITU好像還沒有~

luck1177 wrote:
因為極高頻而天線尺寸會大幅縮小,而有陣列天線這技術,天線數量是呈線性增加,微型化天線是技術上要克服的。

原來可能是陣列天線呀~但是這樣是否造成有方向性呢?另外高頻的特性是穿透力強、繞射能力弱,這個在市區感覺收訊會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呀~是否代表應該會改為用更多更小的cell來強化收訊問題呢?(感覺要爆發電磁恐慌了~XD)


wesho wrote:
3G頻率要給4G用

樓主,用詞幫你精確一點:
是3G的2100MHz頻段未來會開放標給電信業者,可以由業者自行選擇WCDMA與LTE分別的開台頻段大小。(聽說要先標大小再分頻段)

WCDMA技術(以及其延伸技術)目前仍是台灣通話的主要技術(在VOLTE普及前)。
samson1357924 wrote:
luck1177 wrote:
4G再發展下去頂多幾個Gbps,但是5G預測是它的數十倍到百倍之上。


糾正一下,4G並不會發展哦~4G是個定義(對於固定式或是低移動性的用戶提供高達1Gbit/s的資料傳輸速率(Data Rate)、對於高速的移動的用戶則能提供高達100Mbit/s的傳輸速率。);只有LTE(甚至是已死去的WiMAX)才會發展!5G現在好像只有Next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 Alliance有做定義,ITU好像還沒有~

luck1177 wrote:
因為極高頻而天線尺寸會大幅縮小,而有陣列天線這技術,天線數量是呈線性增加,微型化天線是技術上要克服的。


原來可能是陣列天線呀~但是這樣是否造成有方向性呢?另外高頻的特性是穿透力強、繞射能力弱,這個在市區感覺收訊會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呀~是否代表應該會改為用更多更小的cell來強化收訊問題呢?(感覺要爆發電磁恐慌了~XD)


因為就4G的發展狀況,應該說是LTE技術改進,在規範5CA極限下頻寬100MHz,透過提升256~1024QAM以上調變技術,和4×4 MIMO天線或更高,覺得都是有可能性的,再加上LWA等等其他技術。目前看起來5G發展出來的一些技術是可以向下給4G應用的。

陣列天線這些我也不夠熟悉,因為也不是做這類的,念書時有稍微接觸而已,看文獻感覺比較屬於指向性,不過應該是透過智慧天線波束成形(Transmit beamforming)技術或是其他的來達到方向性?
滿足5G高頻發展需求-主動式相位陣列天線露頭角
5G行動通訊之毫米波相位陣列天線系統 - 主軸技術 - 工研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
6GHz以下頻段之多天線波束成形技術研究 - 工業技術研究院


高頻涵蓋小,因為頻率高傳遞損耗快速,勢必就是很多密集小型天線,大概可能像馬路上路燈柱子上那種WiFi天線。優點就是範圍涵蓋容量會很好。
luck1177 wrote:
糾正一下,4G並不會發展哦~4G是個定義(對於固定式或是低移動性的用戶提供高達1Gbit/s的資料傳輸速率(Data Rate)、對於高速的移動的用戶則能提供高達100Mbit/s的傳輸速率。);只有LTE(甚至是已死去的WiMAX)才會發展!

大大似乎誤會了我這段的意思了~現在普遍社會都認為4G=LTE,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單純的LTE(也就是3GPP的Release 8跟9)(以及WiMAX)其實是3G的技術哦~

唯有進化到LTE-A(3GPP的Release 10)以及Wimax 2最高上限才達到4G標準

當然講這些其實也沒啥意義啦~畢竟大家都已經講習慣的認為4G=LTE了~(例如:台灣之星的21Mbps吃到飽也敢稱"4G"吃到飽,這明明就已經達到廣告不實的程度!因為根本不可能達到4G的速度啊!!!)

一個很無聊的名詞探討~~見笑了~

總之慢慢看羅~看看最後標準怎麼訂囉~

在前兩次的3GPP的討論中似乎已經決定了5G的"長碼塊編碼方案(LDPC 碼)"以及"短碼塊的頻道編碼方案(Polar 碼)",都跟現行採用的LTE方案(3G 和 4G 採用的是 Turbo 碼)不同,這是否說明了未來的5G採行的技術將會與LTE完全不相容呢??畢竟連算法都不同要相容應該不可能吧?! 5G 為何採納華為力挺的 Polar 碼?一個通訊工程師的內心實話
samson1357924 wrote:
大大似乎誤會了我這段...(恕刪)


的確都是一堆名詞XD
通訊發展都是基於數學理論上實現的~

4G也是3G技術的分支和延伸呀,到時跨到5G也是有這問題~




2008年3月,在國際電信聯盟-無線電通訊部門(ITU-R)指定4G標準,命名為IMT-Advanced規範,設定4G服務的峰值速度要求在高速移動的通訊(如在火車和汽車上使用)達到100 Mbit/s,固定或低速移動的通訊(如行人和定點上網的用戶)達到1 Gbit/s。
第一發布版本的LTE(3GPP Release 8)和WiMAX(IEEE 802.16e)支援都遠小於1 Gbit/s的峰值位元率,它們不是完全IMT-Advanced的標準,但往往許多電信服務提供商宣傳其為4G網路。
2009年9月,IMT-Advanced標準化提出,第一個版本的LTE格式是由日本電信商NTT DoCoMo所提出的,並且被承認為國際標準,最初於2009年12月在瑞典和挪威提供服務。
2010年12月6日,ITU-R的承認,這兩種技術,以及其他3.9技術,不符合IMT-Advanced的要求,仍可以被認為是「4G」,但前提是它們是先行者,以IMT-Advanced的標準版本和改善的效能和功能來看它只是相當於現在部署的3G網路的程度。

LTE-Advanced(長期演進技術升級版):是LTE的升級演進,由3GPP所主導制定,完全向後相容LTE,峰值速率:下行1Gbps,上行500Mbps。是第一批被國際電信聯盟承認的4G標準,也是事實上的唯一主流4G標準。另有TD-LTE的升級演進TD-LTE-Advanced(TD-LTE-A)。IMT-Advanced,最終於2011年3月為3GPP完成。它被3GPP標準化成為主要的LTE增強標準。主要技術就是增加CA和高階MIMO。

LTE FDD(分頻雙工長期演進技術):
最早提出的LTE制式,目前該技術最成熟,全球應用最廣泛,終端種類最多。峰值速率:下行150Mbps,上行50Mbps。(主流4G標準)

LTE TDD(分時雙工長期演進技術):
又稱TD-LTE,是LTE的另一個分支。峰值速率:下行100Mbps,上行30Mbps

WirelessMAN-Advanced(無線城域網升級版):
又稱WiMAX 2,即IEEE 802.16m是WiMAX的升級演進,由IEEE所主導制定,接收下行與上行最高速率可達到100Mbps,在靜止定點接收可高達1Gbps。也是國際電信聯盟承認的4G標準,不過隨著Intel於2010年退出,WiMAX技術也已經被業者放棄,並開始將裝置升級轉為TD-LTE發展。
(以上引用維基百科)

其實那些標準大多都要用完整100MHz頻寬才容易實現的,以現階段,這樣要5個CA都有20MHz頻寬才容易實現。實際上目前台灣很難有單一業者可達到100MHz頻寬頻譜。


編碼方案的問題其實就是在基頻晶片上設計難度的問題了~~~
能不能相容其實我也不知道,不過覺得相容是有可能的,只是技術上會有難度。
看完這篇文章,瞬間增長了不少知識。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