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頻率要給4G用 將來5G頻率是多少??

難道是3000以上頻率
文章關鍵字
由於5G技術將可能使用的頻譜是28GHz及60GHz,屬極高頻(EHF),比一般電訊業現行使用的頻譜(如2.6GHz)高出許多。雖然5G能提供極快的傳輸速度,能達到4G網絡的40倍,而且時延很低,但訊號的衍射能力(即繞過障礙物的能力)十分有限,且傳送距離很短[7],這便需要增建更多基站以增加覆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5G

kgame carter wrote:
由於5G技術將可能...(恕刪)

需要增建更多基站以增加覆蓋
----------
這在台灣可能是一個阻礙
這個問題應該要去問NCC才是

a0215b0726 wrote:
需要增建更多基站以...(恕刪)


欲搶5G商機?亞太電要蓋1.1萬小細胞
NCC將啟動第三波行動寬頻釋照,不過,電信業者已經遙指未來5G市場,亞太電信申請變更事業計畫書,將申請設立1.1萬個小細胞基地台,進軍家用寬頻無線市場。

NCC表示,亞太電信逐步自建網路,而4G有75%的流量集中在室內,改善室內網路品質非常重要,此外,小細胞基地台也是未來5G的基礎,樂見業者對此預做規劃。
下世代 5G 通訊規格除了更快,還會帶來什麼改變?

5G毫米波引爆頻帶戰爭

毫米波通訊的未來仰仗天線技術

5G其實就是形容下世代無線通訊網路的名詞,但現在還未為其定下相關的完整標準,基本上速度比4G快上10倍以上。

主打物聯網(IoT)應用,顧名思義,就是物物相連的網際網路。基本上就是任何電子設備聯網應用,再到汽車與自動駕駛應用,都會成為物聯網上的一環。去看玩命關頭八電影的自動駕駛殭屍汽車大軍就是物聯網的應用


從理論上來說,5G網路可在密度極高的城市環境中做到分散式網路模型。理論上能在小區域中為大量裝置提供網路連線,因此聚集在跨年的人再也不用擔心手機沒訊號,甚至可以每人輕鬆直播。不過,目前5G的終端機應用大多只是電信商的假設,這些資料都活在理論中。主要是因為毫米波的硬體設計和天線設計,技術上還有些需要克服。


免授權頻段是5G最有希望使用的頻段。24GHz~86GHz頻段都是發展選項(參考5G毫米波引爆頻帶戰爭),可用訊號頻寬是4G的好幾倍,目前4G頻段最大可用頻譜頻寬只有100MHz(5CA或LWA技術)。

基本上,基地台可能是以Small Cell(小基地台)應用的方向,主要是因為頻段特性,波長短,傳播距離短。


毫米波定義泛指波長為1~10毫米(mm)範圍的電波,算成頻率約在30G~300GHz範圍。
簡單說,一般4G頻段,波長(λ)在700MHz頻段約是40公分(cm)左右,900MHz頻段約是32公分左右,1800MHz頻段則約為17公分左右,2100MHz頻段則約為14公分左右,2600MHz頻段則約為12公分左右。24GHz~86GHz頻段波長約在12.5mm~3.5mm之間。

波長(λ)與頻段特性有直接關係。波長λ(lambda)與頻率f成反比關係。頻率就是某一固定時間內,通過某一指定地方的波數目。

當中的v是波的相對速度。在電磁波的例子,亦即近似光速299,792,458m/s,大約是3×10^8 m/s。
波長的單位一般是米(m);而頻率的單位是赫茲(Hz)。波長特性,低頻,長波容易反射;高頻,短波長容易穿透。

波長(λ)也影響天線的硬體設計,例如有全波長,即波長(λ)等於天線長度,半波長、1/4波長、甚至1/8波長等。依天線種類設計不同,為了縮短天線大小會用1/4波長或1/8波長等更小比值去設計。因此頻率越低天線越長,如廣播通訊;頻率越高天線越小。


毫米波有一特徵,就是傳送的「直進性」特別好,當電波穿透障礙物時,會因反射現象而減弱訊號,如同可見光頻譜特性。
開發毫米波傳輸技術相當投入的Intel指出,在LOS(line of sight)(直視可見天線)條件下利用毫米波時,只要使用一般無指向性的天線即可。然而,在無線影像(Wireless Display)的應用中,且必需在NLOS(non line of sight)(無法看見天線)的環境下工作時,毫米波的波束形成(Beam forming)之類的天線技術就變得相當重要。

以上是網路上文章大概整理出來的,剩下要請其他專業的大大來解答補充~~~
wesho wrote:
3G頻率要給4G用 ...(恕刪)

就我所聞,5G主要是給物聯網,一般行動用戶還是會以LTE為主(LTE不等於4G哦!4G是一個傳輸速度的標準,是指在移動的裝置上可以實現超過110Mbps速度以上的網路)

另外LTE應該也是可以達到5G的標準吧!例如:高通的X20還有intel的XMM 7560都擁有超過1Gbps的傳輸速度(透過下載鏈路支持 5x 載波聚合,256-QAM,4×4 MIMO 天線,LAA等等技術)高通發表驍龍 X20 基頻晶片,但英特爾已經趕上來了

樓上大大的文好長看起來很專業~感謝大大的分享~
samson1357924 wrote:
就我所聞,5G主要是給物聯網,一般行動用戶還是會以LTE為主(LTE不等於4G哦!)

另外LTE應該也是可以達到5G的標準吧!例如:高通的X20還有intel的XMM 7560都擁有超過1Gbps的傳輸速度(透過下載鏈路支持 5x 載波聚合,256-QAM,4×4 MIMO 天線,LAA等等技術)高通發表驍龍 X20 基頻晶片,但英特爾已經趕上來了


其實5G不是主要是給物聯網應用,而是加速普及物聯網應用。主要還是在於4G的延伸,改善行動通訊上網的頻寬不足與傳輸速度提升,降低網路延遲時間,還有增加連線容量,降低網路擁擠等等。物聯網應用會產生大量網路連線裝置,頻寬和容量就是很大問題。


如同現在4G一樣,提升載波聚合、256QAM調變技術、4×4 MIMO等等,透過這些技術提升網路。感覺5G基本上也是以這些技術再加以強化延伸增加。

luck1177 wrote:
其實5G不是主要是給...(恕刪)

感謝補充~(相關文章一大串,看得我頭亂亂@@)你的意思是5G主要還是建立在LTE這個技術的延伸嗎?

但是有聽說要在手機裡面塞四根(甚至五根)天線有難度這件事情,假設是事實,那是否代表手機可以使用未來LTE的網路,但可能無法達到5G的水準?(1Gbps左右吧?沒有特別注意標準)
samson1357924 wrote:
但是有聽說要在手機裡面塞四根(甚至五根)天線有難度這件事情,假設是事實,那是否代表手機可以使用未來LTE的網路,但可能無法達到5G的水準?(1Gbps左右吧?沒有特別注意標準)...(恕刪)


5G的標準大概是說多人使用,每人要超過1Gbps,基本上應該可以達標,不過大都還在理論和實驗階段。

雖然5G延伸向下4G設備,但5G更像是一種全新的網路。4G再發展下去頂多幾個Gbps共享,但是5G預測是它的數十倍到百倍之上。

你說的應該是4G上的技術,到時應該是會往4或8根以上這類發展,因為低頻天線較大,有太多功能需要不同天線,有限空間塞進去比較困難。5G天線就不會是只有4根了,因為極高頻而天線尺寸會大幅縮小,而有陣列天線這技術,天線數量是呈線性增加,微型化天線是技術上要克服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