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碼技術早已接近香農極限,再說要達到更高的編碼率要更複雜的運算,在製程微縮所帶來的功率降低及運算能力增加越來越少,怎麼可能在受到嚴重功率限制的手機內放置更強大的數據機? 訂立標準的人又不是群笨蛋,5G sub 6G頻段就是為了取代原有4G網路使用的,mmWave只是為了增加人口密集的區域之承載量,5G標準在訂立時,地位劃分非常清楚。
行動通訊網路增加傳輸容量的方法,要就增加頻寬(所以才跑去mmWave),要就增加編碼率(更複雜的codec),要就想辦法同時讓更多訊號可以同時傳輸(降低每個基地台的涵蓋範圍,讓同一個區域內的訊號導向不同的基地台;以及5G引入高通在Wi-Fi提出的MU-MIMO,讓同一個基地台可對不同方向發送訊號,彼此不互相干擾),又因MU-MIMO的提出而產生了Massive MIMO(現在用的MIMO通常是2x2, 4x4,一台WiFi AP最多十萬,因為成本不可能再往上增加MIMO數。大型的cellular base station幾百萬一台,MIMO做到 64x64, 256x256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