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因為COVID-19疫情盛行之故,已經好久沒陪老媽出門去。
因為老媽行動沒那麼方便,所以要找臺北市區附近,
而且是通風良好的戶外,而且平坦好走的地方…

而且不希望太多人潮,而且不能太難停車…

這一大堆「而且」排在一起,大概還是躲在家裡好了…

想來想去,之前才整修完開放快2年的南港瓶蓋工廠,好像頗為合適。
前年『白晝之夜』活動時曾經去過,那時還沒整修完成。
2020年12月5日正式開幕後到現在,不知道變成什麼樣了?
據媒體報導說苦無人潮而虧損累累,那老狗帶著家人們來去走走,衝衝人氣好了…


事實上,老狗曾經去過這座日治時期的縱貫線鐵路工業遺蹟好幾次。
2011年11月在這裡舉辦「游。樂園」,隔年的8月又舉辦「歐洲老車文化節」。
若大的空間讓人對這裡的印象非常深刻。
不過在10年前,那時得到的消息是這裡即將被改造為商業用途。
因為高鐵南港站到南港輪胎工廠這一大片土地,
座落於臺北市未來新都心,開發利益可期。
而這座瓶蓋工廠,最早是1943年成立的「國產コルク工業株式會社」,
二戰結束後由公賣局承接,成為「臺灣省菸酒公賣局瓶蓋工廠」。
生產的軟木塞及瓶蓋供應公賣局全臺14家酒廠所需。
2004年,南港瓶蓋工廠結束營運,廠區由國有財產局保管。
2010年,在「臺北市都市再生前進基地」推動計畫(URS)中,
將這裡規劃為台北都市前進再生基地URS 13,
前面提到的「游。樂園」與「歐洲老車文化節」就是在那個時期的活動。
之後經過了一番波折,好不容易保留一部分下來。
2018年開工整修,隔年完工。
2020年12月開幕,預定成為東區門戶計畫的新創產業基地。
願景名稱很好聽,但不知道會不會人走茶涼,營運一直不理想呀!
基本上,瓶蓋工廠離南港車站僅對街之遙,應該相當有機會成為第二個華山1914才對。
不過只保存一部分,二戰後的建築全被拆除,此舉讓發展腹地受限,很可惜。
現在保留下來的部分,大約只有原本的一半面積。
可以看看在南港路旁的平面圖。

11年前去參觀時,留下的平面圖紀錄。
比較之後就可以看出來只剩一半不到的建築被保留。

二戰後的建築,原本有樓高甚高的倉庫建築,看起來像是被拆光了。
現在變成了這棟鋼骨。

現在見到最主要的門面在I棟上,左側是瓶蓋意象主牆面。
I棟原本是製作軟木粒的製粒工場,約四十多年前改建為高壓瓶蓋的印鐵工廠。
像是啤酒的瓶蓋就在這裡生產。

I棟前段有一些藝術展品展出,像照片中的這個,不知該稱為什麼?

另外還有G棟未被部分拆除前的模型。
G棟是瓶蓋工廠的辦公室所在,目前只有二戰前興建的那一部分獲得保留。

這模型是小朋友做的,擬真度頗高。


I棟是現存最大面積的建築物,配合當時機器設備,內部空間部分挑高。
現在作為文創商品展示區,有許多個攤位。
這部老爺車應該是模型吧?

從前印刷工廠的展示區,展示印刷所需用到的器具。


剩下的空間大多做為文創商品展示空間,什麼稀奇古怪的都有。
以下開放自由參觀…





數位製造區在I棟的最裡面,是可以外借的場地。
這天有活動,只是不知道在做什麼?

I棟的南側樓高跨兩樓層,視野相當開闊。


這個小區域應該也是文創展區,很像是私人工作室。


走著走著又回到前半段的「開木」。

「開木!開幕!」真有創意。
一整根原木就變成了三度空間藝品。

前段有一面牆介紹瓶蓋工廠。

走出I棟,見到這個指標,令人有點眼花瞭亂。

現在的G棟只剩小小一間,是瓶蓋工廠最早期的辦公廳。
據說在1960年代曾擴建一倍長,現在擴建的部分全被拆除,回復最早期的樣子。
外面的雨遮有街頭藝人在表演。

這表演挺厲害的,老狗站在這裡看了一小段時間。


雨遮前的那個圓柱是什麼? 垃圾桶嗎?

走近一點看看!結果知曉,是異地重組的崗哨,原本的位置應該約在園區旁新闢的道路上。

往前走,與南港路相鄰的是B棟。
瓶蓋工廠原本的外牆被拆除,B棟建築物本身外牆開了許多大玻璃窗。
而B棟最早的用途是軟木塞產線(1930年代時),後來變成倉庫。

這一整面的大玻璃窗是種展示櫥窗的概念。
但很可惜的是B棟裡面現在是空的,沒有任何單位租用。

在B棟和F棟之間有條很寬的走道

轉到A2棟,這天內部有活動舉辦,好像是品酒會。
不知道是不是要有門票或邀請才能進場,老狗不小心就給它走了進去。
一走進門才知原來每攤都是「酒攤」…

由於好像要有什麼資格才能走進去,再加上老狗對酒沒興趣,所以快快落跑去…

A2棟最早的用途和B棟一樣,是軟木塞產線的後半段。
後期也同樣作為倉庫使用。

A2棟的後半段緊接A1棟,是兩層樓建築,為戰後新建的配銷處。

內部好像是做為園區辦公室使用。
因為剛剛走進A2棟感覺怪怪的,所以就沒有再闖進A1棟去了…


在A2, F, I棟之間是片面積不小的廣場,很適合辦戶外活動。
從前是是消防車停車場。

順著通道往回走,看到有些年輕朋友東倒西歪,可能是喝多了,不勝酒力吧!


在通道的旁邊是F棟,最早是製作炭化軟木板的地方,
後成為印鐵工場,負責鐵片烘乾、防鏽、印刷的工作,
後來又跟新建的高壓印鐵工場分工,成為專製低壓瓶蓋(米酒瓶蓋)的印鐵工場。

回到瓶蓋工廠的I棟入口,旁邊這面主牆面頗有意思。

似乎是將許多公賣局時期的瓶蓋樣式收集在這裡,不讓訪客忘記這裡曾經的身分。
畢竟曾經在一甲子的歲月裡,擔任全臺灣酒品瓶蓋的生產地。
這樣的特殊角色,在歷史定位上非常重要,尤其酒和民生息息相關。

下方有一面說明牌,可以看看它的介紹。

頂部好像有個小閣樓一樣的空間,不知道內部做什麼用?

在意象牆的前方是片人工造景,號稱「大草原廣場」。
不過這面積卻是一點都不大。

其實大草原廣場原本是有建築物在這裡的。
這裡原本是鋁蓋工廠,是整座瓶蓋工廠中最年輕的建築物。
興建於2001年,只用了3年瓶蓋工廠就遷移至林口。
更早期,在同一地點應該也有建物,只是被改建為大樓。
很可惜的是才十多年的新大樓就這裡被拆除成空地了。

園區內最後一棟建築物—M棟,原本為電氣室。
造訪的這天遇上活動舉辦,所以就順便進門去看看。

查了一些資料得知M棟是1960年代的建築,抬頭可以看到鋼製室內屋架。

臨時搭建的活動舞台。

走出室外,見到夕陽,做個紀錄。
旁邊的停車場空間,在之前造訪時記得有棟樓層挑高很高的四層樓大樓。
查到的資料顯示是後期新建的鐵蓋工廠廠房,
是棟很有特色的工業建築,特別是在外牆上的之字形樓梯。
個人覺得像這樣的工業建築沒能保留,拆了做為停車場,真的可惜!
瓶蓋工廠附近其實不缺停車空間,因為南港火車站裡就有很多停車位。

在這個角度可以見到I棟的南側外牆。

回頭則可以看到M棟的外牆,兩棟建築的興建年代差了快30年。

從道路的另一頭走出去,過了市民大道就是南港車站那3棟大樓。
交通可以說是挺方便的!

雖然保留下來的瓶蓋工廠空間並不像華山那麼大,
但仍然值得有空時來走走看看,還可以順道去CityLink裡吃個晚餐。
最後附上瓶蓋工廠的位置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