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說起「公館」這個地名,住雙北的朋友大概沒有不知道的吧?
那麼對於「公館」會有什麼樣的印象?
應該不外乎是遍地的小吃與餐廳、熱鬧的街景,還有來來往往的公車和地底下的捷運吧?
但是除了這些之外還有什麼?
來自世界各國的的留學生? 或是穿著各校制服,等著轉車的國高中生?
由於公館特殊的地理位置與地形,因此從古到今匯集了來自大江南北的各路人馬。
在清治時期就有來自泉州府安溪縣的移民在此地開墾。
陸續興建了「芳蘭大厝」、「義芳居」等閩式三合院。

至日治時期,1922(大正11)年又在此地設置「臺灣總督府高等農林學校」,
1928年,台北帝國大學成立,農林學校併入成為「附屬農林專門部」。
1945年二戰結束後,公館南側的蟾蜍山地勢險要,
因而設置空軍作戰司令部,大量設置軍事設施。
從山下到山頂之間的空間,包括日治時期遺留的日式宿舍,
自然成為軍事基地工作人員的居住地,一棟棟的眷舍在不同時期,由不同人手中完成。
這座眷村因而成為「公家宿舍」、「列管眷村」、「自力營造」共同存在的特殊聚落。
2010年,眷村內39戶搬遷至萬隆軍宅後,蟾蜍山下的眷村被登錄為文化地景。
在2020年7月,由臺北市政府完成第一期修復工程。

公館的南側一帶有這麼多元的文化地景,一直是老狗想找時間造訪的目標。
日前得知蟾蜍山下的眷村聚落以「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開放部分空間參觀,
於是興起了規劃半日遊程的念頭。
這次的臺北市區小旅行,就從公館南側的「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開始,
走訪日治時期的總督府農業試驗所昆蟲部及臺大昆蟲館,
再走訪清治時期先民所建的義芳居與芳蘭大厝,
而後再繞進臺大校園裡,看看臺灣總督府高等農林學校時期留下的舊建築,
也就是紀念蓬萊米之父與之母的舊高等農林學校作業室。
趁著太陽還沒西下的時間,騎著You-Bike繞一繞臺大校園,
順道欣賞1928年成立的台北帝國大學時期所興建的這些老建築。
像是...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或是它...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還有這棟...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以及國府接收後的國立臺灣大學時期所興建的「中古」建築。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最後當然是再繞回公館街肆去尋覓晚餐了。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或許有許多在臺北南區住了很久的朋友,也不曾到過這些地方…
所以老狗先來簡單做個簡介:
  •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由國府時期設置的空軍作戰司令部工作人員,依著蟾蜍山山坡陸續建立的建築,最後形成一處眷村,稱為「煥民新村」。
  • 總督府農業試驗所昆蟲部:為臺灣總督府農業試驗所所屬建築物,於1939年自成立於1903年的「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改制而來,昆蟲部為其中一個部門。這棟建築係於1903年時興建,現屬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管理,小名為「回字樓」。。
  • 臺大昆蟲館、昆蟲標本室:同為臺灣總督府農業試驗所所屬建築物,興建於1936年,作為放置昆蟲標本之用。現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昆蟲系管理,內有面積不大的昆蟲標本室。
  • 義芳居:為來自福建安溪的陳家移民於1876(光緒2)年所建,為臺北盆地內目前少有的清治時期古厝。古厝四周的外牆,共設有24個銃眼,反映清治時期的治安狀況。
  • 芳蘭大厝:同為來自福建安溪的陳家移民所建,但興建年代更早,為1806(嘉慶11)年所建,建築形態為三合院,俗稱正身帶雙護龍,外部有精緻的泥塑裝飾。
  • 稻香館:位在臺大總校區南側的日式木造建築,位在「磯永吉紀念室」之旁,原為農機具室及農耕準備室等空間,經活化再利用作為傳統農業展示之用。
  • 舊高等農林學校作業室(磯永吉紀念室):為臺北帝國大學前身「臺北高等農林學校」所屬實習農場之最早期建物,約建為1924-1925年間,為「臺灣蓬萊米之父」磯永吉博士當年選育蓬萊米、從事農作物改良的原始基地。「篷萊米」對於臺灣人的影響非常之大,如果沒有當年磯永吉博士及其團隊的努力,我們今天吃的米可能還是和泰國米口感很像的在來米。現今想吃在來米,已經很不容易買到。老狗本人只在忠南飯館吃過一次。
  • 臺大農場、瑠公圳水源地:臺大農場全名是「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附設農業試驗場」,成立於1924年,是「臺北高等農林學校」之實習農場,有著臺北市區內少見的廣大農田。位於側邊的小水池則是瑠公圳水源地,裡面的龜類多到嚇人…
  • 椰林大道、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館:椰林大道大概不用多說,大家都知道它是臺大的指標性景觀。但它可是從1928年臺北帝大成立之前就由日本人悉心培育而來。機械工程館是臺北帝大工學部僅存的唯一建築,也是臺北帝大時期最後興建的建築物,於1943年落成。
  • 鹿鳴堂(僑光堂)、小小福、洗衣理髮部、臺大綠色小屋:僑光堂落成於1968年,由當時的僑委會運用美援經費興建,有著現代主義建築外觀,同時融合中式傳統建築語彙。落成後成為雙十國慶接待華僑的主要場所,平時則作為大型活動的空間。如今雖已於2019年登錄為歷史建築,但未來仍有可能整建而難以維持原貌。至於小小福,應該是許多臺大人的生活回憶吧!現在小小福與附近的警衛亭、洗髮部等地方,都是假日期間最熱鬧的地點,遊客吃點心休息的地方。
  • 臺大農業陳列館:興建於1964年,為農復會利用美援經費興建。原本的用途是以展示臺灣農業發展成果為主,在2004起轉型為博物館。建築物外觀的矩陣排列大小圓孔是這棟建築物最明顯的特徵,從新生南路進入臺大校園,目光一定會被它所吸引。
  • 臺灣大學原帝大校舍群(行政大樓、文學院、舊圖書館、臺灣大學校門):這群建築物就位在椰林大道的兩側,都是在1928年臺北帝大成立之後不久所興建完成。目前列名於古蹟的建築物包括行政大樓(1926年)、文學院(1929年)、舊圖書館(1929年)、校門(1931年),其他還有未列入古蹟的一號館(1930年)、二號館(1931年)、四號館(1930年)。其中的舊圖書館及二號館內部已經變成臺大博物館群中的一部分。天氣太熱時,再來安排個臺大博物館巡禮,炎炎夏日到博物館內吹冷氣,總是令人心曠神怡…
  • 汀州路台鐵舊宿舍:走出臺大校園,來到曾是鐵路的汀州路。位在公館一帶有兩棟老建築,老狗之前以為是火車站的遺跡,後來才知道原來是臺鐵舊宿舍。這兩棟宿舍成為餐廳似乎已經有好長一段時間,來來往往的人們大概猜不出來它原本的身世吧!
  • 胡饕米粉湯:這天的晚餐地點,據說是著名的通化街米粉湯來到公館所開的分店,有著好吃的燙小卷,一併紀錄在這篇當中。

▓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煥民新村|蠶業改良場宿舍|農業試驗所宿舍群

第一次看到「蟾蜍山」這個地名,有沒有覺得相當有趣?
是指這座山上有很多蟾蜍嗎? 當然不是,古人為地方命名常是依地形而來。
當老狗走到山下時,從這個角度看過去,像不像一隻大蟾蜍?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如果覺得不怎麼像的話,配合後方的這張海報,是不是就覺得更像了…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這2張海報張貼在蟾蜍山聚落對面,上面那張是「象形」,下面這張則是村內路線簡圖。
事實上,這還真是簡圖,真的走進去就會發現像迷宮一樣,充滿了迷路的樂趣…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讓鏡頭拉回到老狗下車的地點附近。
蟾蜍山雖然位在公館南側,但對於住木柵的老狗來說,搭車到「師大分部」站是最方便的。
從「師大分部」站繞過公館圓環後往民族國中方向走進來,就會見到蟾蜍山了。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路邊有兩位山大王,去跟他們打聲招呼~~~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這兩位就佔車頂為據點…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欲從此處過,留下罐罐來…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來到了聚落外,可以看到許多依山而建的房子,有直有橫,錯落相間。
基本上這大多是在國有地上自力興建的房屋,原始居民大多在山上的雷達站工作。
也就是大多是軍人與眷屬,是廣義的眷村。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除了山下這一側有眷戶外,另一側也有好多棟隨著地形而建的建築。
這兩側的建築同屬於昔日的「自力興建」眷村。
因為並非由官方統一興建,因此樣式、格局都不統一,隨著住戶自家按需要及財力而建。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由於整個面寬很寬,所以一時興起,拍了張全景照。
眼前的這條馬路,在昔日是瑠公圳的一段,很難想像吧?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查了一下文化資產地圖,最前面臨馬路的這兩棟,是日治時期興建的的蠶業改良場宿舍。
蠶業改良場源自於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殖產局附屬的養蠶所,成立於1913年。
二戰後,臺灣總督府養蠶所改為「臺灣行政長官公署農林處養蠶所」,
在1946年改稱「蠶業改良場」,
在1947年5月隨省政府改制,改為「臺灣省政府農林處蠶業改良場」。
之後遷往苗栗公館,成為今日的農委會苗栗農改場。
原場址則作為民族國中校地,桑園則作為師大分部校地。
昔日的「養蠶所」建築物就只剩這2棟從外觀完全看不出像是日式建築的房舍。
為當年在臺北種桑養蠶的歷史留下一點點見證。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在蠶業改良場宿舍旁見到這個指標,通往目前蟾蜍山聚落整修好的部分。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遠看可以見到有兩棟灰白色外牆的房子,就是已經整修好的部分。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這棟看起來像是好幾戶相連的老屋,外觀風格頗有眷村建築風。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現在名為「蟾蜍山大客廳」,裡面是個像教室一樣的空間,可以用來辦解說活動用。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老狗傻傻的打開人家的後門,經裡面的人告知要從前門進入…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往前果然出現了眷村中必備的紅色大門,只是怎麼不只褪色了,還只有半截?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牆上的海報介紹蟾蜍山聚落的形成的典故。
原來人家是有名有姓的…「煥民新村」呀!
當年由政府興建的眷村建築分散在兩區,分別稱為「克難乙村」和「克難丙村」。
2010年,政府興建的眷村建物內的居民遷出至萬隆軍宅。
這些政府興建的建築展開整修,目前整修好一部分,就是現在所在位置。
另外還有一部分正在整修當中。
其他的建築物,除農試所宿舍外,其他的應該都是眷戶自力興建。
目前還有不少戶有居民居住。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在蟾蜍山大客廳內的展出—「水城臺北」的解說。
其實蟾蜍山聚落的正前方那條馬路正是瑠公圳進入蟾蜍山後的主要分支之一。
當年的聚落是依水源而形成的。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蟾蜍山大客廳內的空間,當天正巧有活動舉辦。
老狗就不去打擾了,一個人看看靜態的展覽就好。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展區內的臺北盆地地圖,上面標出了清治時期民間自力興建的水圳。
這些水圳可說是百餘年前臺北盆地居民的命脈,
沒有它們,盆地裡的農產產量可能不到一半。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即然來到蟾蜍山,當然要放大看看山下這一帶。這一帶是瑠公圳進入盆地後的分叉點。
「富田町」、「帝國大學」之所在就是現今的臺灣大學校園。
「霧裡薛圳」的位置大約在現今新生南路三段、溫州街一帶。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這裡有一座頗大規模的蟾蜍山聚落立體模型,可以見到有許多1~2層樓的建築依山而建。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仔細看看眷村的部分。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整個聚落發展的過程,可以發現日治時期幾乎沒有房子。
但到了1970年代,因為城市快速發展,因此居民開始利用週邊的空地興建住屋。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屬於官方興建的眷舍只有照片中左側的兩層樓區域,以及右邊的一層樓建築。
也就是模型中有棕色外牆的部分。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靠近最外側馬路邊的,不是養蠶所的宿舍,就是農改場的宿舍。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基本上,這整個眷村聚落可說依水而生。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更是最佳寫照。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這裡當然會展出昔日眷村老照片。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還有用畫筆描術的昔日眷村生活圖像。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現在,社區的人們試圖找出從前的生活記憶,並且辦理活動,讓更多人認識這裡。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有紀念章,當然是收到紀念章紙裡去了!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走出蟾蜍山大客廳,見到一旁的里長宅,大門深鎖。
很顯然的,這座社區裡應該還住著不少居民1。
老狗決定來去四處逛逛!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步行出發前,先到大客廳旁的公廁解決民生需求…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然後開始往上走...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走個幾階就常會發現碰壁了,沒路繼續往上。
這裡的房子可以說蓋的十分隨興,或許是有多大的空地就蓋多大的面積,以致於房子之間常常沒有留下間隔…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往這裡有另一條階梯,不過被圍起來了。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回頭一看,還頗有高度…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換一條往上的階梯,繼續找路中!
如果是住的比較高的居民,每天回家都要這樣繞來繞去才能回到近在眼前的家,
那真的稱的上是奇葩了。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終於找到另一個制高點,下面有一排快修好的房子,應該是眷村的另一部分。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這裡有部分房子已經沒住人,只留下門牌。
原本住這裡的居民可能隨著年華老去,因為不再適合住這裡而移居他處了吧!
畢竟進出要爬這麼多階梯,身體狀況得很好才能繼續住下去!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再往上走,又是另一個高點。
每個暫駐的地點都各有適合拍照的角度,很難想像在熱鬧的臺北市區當中竟然有這麼像廢墟的地方?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這戶的位置應該算是很高了,拐個彎還有另一戶。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階梯的盡頭是個小門,裡面看起來像有人整理過的小花園,應該有人住這裡。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往另一邊的叉路,樓梯有扶手,但爬上去後卻發現是條已經很久沒有人走的死路。
這條階梯應該最上面那棟的出入通道吧?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回頭一看,這階梯頗高且陡,更糟的是每階不一樣高,走的時候要很小心。
可見當年蓋階梯時應該是急就章,先求有再說。
至於照片中的白鐵扶手,可能要感謝某位市議員吧!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往側邊找到一條小路,兩側都是紅磚牆,好似小說當中眷村的場景!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這條隨著等高線而建的道路算是整座眷村裡最好走的路了,沒有坡度又夠寬。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走到某段就見到歐兜麥出現了,顯然有路可以騎車上來這裡。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某戶的紅門,紅的就像過年期間的喜氣,現在幾乎見不到了!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走到蟾蜍山的側邊,有條坡度平緩的階梯可通往下面。
機車應該是從階梯中間騎上來的。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走到下方柏油路,街景看來很像森林公園,其實兩側都是一大片自力(隨意)興建的眷村建物。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柏油路側邊另有一條巷道,通往另一區「自力興建」的眷村。
這區的房子大多是兩層樓,可以看的出來都是視需求而搭建的。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有某幾戶還懸掛國旗,現在很難得能見到了。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走出蟾蜍山聚落,沿著前面的馬路前往,會見到在路旁的有棟包了鐵皮屋頂的房子。
仔細對了一下位置,這棟雙併建物應該是農試所宿舍。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在某個角落還見的到昔日的木造雨淋板外觀。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這張小海報描述昔日住在這裡的屋主們的故事。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事實上,所謂的農試所,全名為「臺灣總督府農業試驗所」,主要工作即為農業研究。
二戰結束後改稱為「臺灣省農業試驗所」,並在1977年遷移至臺中霧峰。
位在臺大南側的原空間則做為民族國中校地。
僅存的建築中,昆蟲部、農業試驗所宿舍群、臺大昆蟲館被指定為台北市文化資產。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位在前段,尚未修復的農試所日式宿舍側面。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繞過農試所宿舍後,在照片達方還有一區正在整修中的老房子。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走進這區一看,果真有1960年代公務人員宿舍的味道。
裡面每一戶面積都不大,可以猜想當年的艱苦生活狀況。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目前還在整修中,只能從圍籬外遠望。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這一區如果整修完畢,應該會出租給文化創意工作者當作工作坊。
不定期舉辦作業展出吧?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在停車場的後方就是整修中的眷村建築,希望早日完成,讓臺北市區內又多一個休閒景點。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再往前走,遇上了在軍營門口外的另一棟雙併日式宿舍,同樣是總督府農業試驗所時代興建,保留至今。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從某些未被鐵皮所遮蔽的部位,還是可以見到雨淋板。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這棟同樣是雙併設計,等待經費整修當中。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即然見到了總共3棟的日式宿舍,而且其中兩棟屬於總督府農業試驗所。
不如就來找找附近是否還有總督府農業試驗所所留下的建築。
從宿舍拐個彎就會見到整修中的昆蟲部。

▓ 總督府農業試驗所昆蟲部

這棟建築物興建於1903(明治36)年,
是臺灣總督府農業試驗所的前身—「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
在1903年成立時就一併落成的建築物。
因此在外觀上保留著那個時代流行的「辰野風格」,
以外露的紅磚為立面主體,灰泥做為裝飾點綴,
搭配連續式的拱門與迴廊,中央還以拱心石做為裝飾。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從宿舍步行到昆蟲部的路上,又遇見了兩位大爺。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下次如果再來造訪,記得要帶罐罐…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路旁會見到這棵大樹,還有裡面這棟老建築。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這棟建築雖然不如昆蟲部那麼古老,但猜測應該60~70年了。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再往前走就會見到這棟造型保有辰野風格的建築物,目前像是在整修當中。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正立面照,有著明顯的中央入口。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從紅磚外觀可以猜測它是日治較早期的建築物,因為當時的官署外觀,也大多以紅磚加上灰泥作為裝飾,可能是灰紅相間,或是白紅相間的外觀裝飾。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正面連續拱門內是迴廊,以白色灰泥做為廊道外牆塗料。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昆蟲部的左側,已經整修到了相當程度。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拱門內一樣是迴廊,外牆是黃色,和正立面不同。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側迴廊的天花板還在整修當中。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看到牆上的這張告示,才知道這棟樓的小名叫「公館回字樓」。
而且,這棟建築是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科大)管理的,並不是臺大管理。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正面的迴廊天花板也還在整修當中,還可以見到建築物的窗戶全是重錘窗。
窗戶的下方還有透氣用的通氣窗。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建築的右側和左側是對稱的,裝飾方式也相當。
期待它修好的那一天,臺科大可以好好的運用它。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在農業試驗所昆蟲部旁是另一棟日治時期建築。
在日治時期兩棟建築同屬農業試驗所,但在二戰後卻分屬不同學校管理。
不過這兩所學校似乎感情不錯,彼此之間沒有高聳的圍牆。
只要順著通廊就可以到另一邊去了…
在這張照片中就可以見到往昆蟲館的通廊。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 臺大昆蟲館、昆蟲標本室

臺大昆蟲館的建築物,原本就是總督府農業試驗所昆蟲部的標本存放空間。
日本昆蟲學家素木得一於1907年來臺擔任農業試驗所昆蟲部主管,
並自1918年起進行全臺大規模昆蟲調查工作,製作標本供學術研究之用。
為存放大量的昆蟲標本,於是在東側興建這棟建築物,以典藏逾三十萬只昆蟲標本。
建築物於1936年落成
二戰後,這棟建築轉由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使用,
內部設有昆蟲標本室,開放一般民眾參觀。

站在昆蟲館外,從這個角度可以見到與昆蟲部連通的通廊。
而臺大與臺科大之間的界線,就是架於地上,防止車輛跨越的欄杆。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昆蟲館建築晚了33年才落成,因此建築風格大異其趣。
站在側面可以見到那個年代最流行的溝面磁磚。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轉個角度到建築物的側面,
可以見到由溝面磁磚、黃色灰泥與窗戶所構成的水平與垂直線條。
這些線條的出現,是現代主義建築風格的具體呈現。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走近其中一扇窗看看細部,發現仍然保留重錘窗,實在不簡單。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至於外表的磁磚,則因應日本軍國主義風氣的興盛,而開始採用略帶草綠色的溝面磚。
據說這種顏色的磁磚可以讓建築物不容易被空中的飛機與雷達發現。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在昆蟲館的庭園圍牆上有許多昆蟲圖示海報。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這些都是長相頗為奇特的昆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來看看。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還有多種昆蟲的簡介。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這面是昆蟲館的正立面,也就是大門入口處。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大門入口偏一側的設計,算是比較少見,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從這座大門也可以看出現代主義建築的風格。
包括沒有裝飾,呈現長方形的雨遮,只有線條沒有其他裝飾的門框。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一樓內部空間就像是一般大學的研究室一樣。
老狗30年前念碩士班時,也是在類似的空間裡做研究。
這部分算是研究空間,不應該隨意打擾。
目標還是位在二樓的標本室。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爬上這座相當古樸的樓梯,轉個彎就會見到展示間了。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在二樓的走廊裡展示許多昆蟲標本。
但就當老狗想仔細看看這些標本時,最討厭的昆蟲—蚊子找到了老狗…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所以只能隨手拍拍照片,沒辦法細看…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或許在昆蟲系,蚊子特多是種特色,因為蚊子也是昆蟲…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走進標本室裡,躲躲蚊子大軍吧…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接下來的照片就是這座小型博物館內部的展出。
對昆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仔細看一看。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有與昆蟲有關的文化藝品。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把昆蟲養來玩賞用,應該很多人都知道吧!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但養來當作食物,可能很多臺灣人不能接受。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不過,中藥材裡面也有昆蟲,這想不到吧?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至於這個玻璃箱裡的,全是假的…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另一個空間是生態系的展示,可惜裡面全是昆蟲標本。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這些就是標本呀!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那麼,有看過這個嗎?好嚇人呀!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展館內有紀念章,當然要蓋一蓋。
看了一下這裡的章,發現臺大博物館群各有各的章提供收集。
那天再排個時間來一次走訪臺大校園內各個小型博物館吧!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走出標本室,看到通往頂樓的鐵製樓梯,還真有幾分古典風…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 義芳居

參觀完臺大昆蟲館後,騎上門口的You-Bike,
沿著山麓來到臺北盆地南緣的兩棟古厝之一—義芳居。
義芳居與芳蘭大厝同為來自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的陳氏家族所建,
義芳居的興建年代較晚,為1876(光緒2)年,
起造者為陳朝來,是芳蘭大厝起造者陳振師的養子。
義芳居為為單進多護龍的民居建築,
共由正身、前埕、左右護龍、左右外護龍及銃櫃等空間所組成。
古厝四周的外牆,共設有二十四個銃眼,由此可知清代末期臺灣的治安狀況。

老狗站在義芳居的正對面,幫You-Bike和建築本體合影留念。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其實建築物本身面寬相當寬,拍進去的部分只有正身和左右護龍,
更外圈還有左右各一層的外護龍。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正身的部分,看起來頗為簡樸,只有西施脊上有些裝飾而已。
可能是因為當時治安不良,屋主不想在建築外觀有著繁複的裝飾,怕因太過招搖而引來災禍。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正身的檐牆只有少少的裝飾而已。
左檐牆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右檐牆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兩側的護龍同樣是相當素雅,只有簡單的懸魚、鳥踏等裝飾而已。
左護龍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右護龍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因為義芳居裡面似乎還有住家,所以簡單看過後,往芳蘭大厝前進。

▓ 芳蘭大厝

芳蘭大厝於1806(嘉慶11)年興建,起造者為陳振師,來自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
陳振師來臺經商,事業有成後便興建此棟大厝。
與義芳居同為臺北盆地南緣的大型民宅之一。
原始平面格局屬於三合院,俗稱正身帶雙護龍,但目前所能見到的只有正身而已。
這棟老屋現在由臺大管理,應該正在規劃修繕當中,
因此用鐵絲網圍著,只能從外面看建築外觀。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正身的部分,有裝飾的部分大楖只有屋頂上的西施脊吧?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仔細看就會發現在西施脊上頗為熱鬧的…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至於左右邊與護龍相連的部分,比較特別就是照片中的圓窗,少見。
左過水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右過水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在簡單看過芳蘭大厝後,下面的行程回到了臺大校園中。
就從基隆路三段上掛著「國立臺灣大學附設農業試驗場」名牌的側門回到校園裡吧!

▓ 稻香館

老狗是從這裡進入臺大校園中的。
有「國立臺灣大學附設農業試驗場」名牌的那一面忘了拍,所以補上背面的照片。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從這裡往校園內移動,見到的建築物大多已經有點歷史。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這些房子應該都是農業試驗場的辦公室。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走著走著就見到這面大草皮,遠處是舊高等農林學校作業室(磯永吉紀念室)。
等會兒再過去參觀。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先看一看在另一邊的稻香館,建築一側有著長長的走廊,是日治時期教學用的建築常見的配置。。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這棟建築物從外觀來看應該是日治時期產物,從這一大面有雨淋板的外觀可以猜的出來。
在臺大農業試驗場官網中提到這棟建築原是農機具室及農耕準備室。
經過整理變成展示空間,與舊高等農林學校作業室一同用來展示臺灣農業發展歷程。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稻香館的入口大門,建築前的走廊放置一些舊農具。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走到門邊看一看比較清楚。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稻香館內分為好幾個部分,這部分是臺大農場休閒茶種類與植物精油粹取設備。
有植物活體,也有標本。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這種傳統的萃取設備,應該很多人沒見過吧!
老狗30年前念碩士班時,實驗室有做一些中藥材成分的萃取研究,
所以見到它們感到相當熟悉。
不要看它們其貌不揚,現今的實驗用萃取設備其實差距不大,因為原理都相同。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另一部分是傳統農具,這部分就比較不容易見到了。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大型落地秤,在老狗年輕的年代是很常見的工具。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櫃子裡有一些植物種子標本,照片中的水黃皮,在老狗的印象中是種傳統藥材。
其他的無患子和鐵樹,就是一般植物而已。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而這一櫃裡的全都算的上是糧食作物…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這一櫃更是糧食作物了!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另外這一區是和農業有關的書籍,當然還有標本。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對植物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詳細看一看。
至於老狗,是比較喜歡會動的啦!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稻香館的開放時間,只有週三、六、日。想造訪的朋友要看好時間。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 舊高等農林學校作業室(磯永吉紀念室)

參觀完稻香館,當然接著參觀磯永吉紀念室。
現今我們食用的稻米屬蓬萊種,即是磯永吉博士與其工作伙伴所選育。
1929年,工作團隊中的末永仁主任技師自日本稻種中選育出「臺中65號」,
具有高產、良質、抗稻熱病、適應性強、對日照鈍感、第一、二期作均適合栽培之優良特性。自此之後,臺灣人的米食習慣就從之前口感偏硬的在來米轉變為偏軟黏的蓬來米。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建築物走廊下方的電箱,看起來非常的有歷史。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現在在這棟建築物的外面種植著許多植物,其中有好幾種是特別保育的品種。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像眼前這一盆盆的稻子,有好幾株是臺灣野生稻。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野生稻的說明牌。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臺灣野生稻就長的這個樣子。說實在的,不是農人的我們應該是看不出來。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除了野生稻外,還種了其他不同品種的稻子。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作業室的側門,有看到裡面的半身銅像嗎?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整棟建築物有著日治時期常見的雨淋板外牆,還有長長的走廊。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在一旁的說明牌。
所謂的「高等農業學校」,最早是成立1919年的「臺灣總督府農林專門學校」。
到1922年才改稱為「臺灣總督府高等農林學校」,為臺灣農業最高學府。
1928年臺北帝國大學成立,臺灣總督府高等農林學校併入,更名為「臺北帝國大學附屬農林專門部」。
1943年臺北帝國大學附屬農林專門部脫離臺北帝國大學,更名為「臺灣總督府臺中高等農林學校」,移至臺中。
1945年,國府接收,改制為「臺灣省立臺中農業專科學校」,隔年改制為臺灣省立農學院。
1961年,臺灣省立中興大學成立。
因此「臺灣總督府高等農林學校」同時是臺灣大學與中興大學的前身…
至於這棟建築物興建於1925年,就是「臺灣總督府高等農林學校」時期所建。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外部看的差不多了,準備進門到裡面參觀。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這棟建築物的另一面說明看板。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這棟建築的開放日只有週三、六、日,和稻香館相同。
要參觀的話要留意時間。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建築物大門這一側同樣有走廊。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因為已經是百年木造建築,應該是受到電力負載的限制,裡面的燈光並不明亮。
這一面是臺灣稻作發展史,最大的突破應該還是1929年的「台中65號」。
改變了我們飲食習慣中很大的一部分,也讓臺灣的稻米產量突發猛進,到現在一直不曾發生缺糧的問題。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我們每天吃的白米飯,就是這麼來的!
現在很多人都覺得一碗白飯沒什麼,事實上它可是不知多少前人的心血,經過育種才能有今日米飯的口感。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這棟作業室應該曾是實驗室,因此會見到這種很傳統的水槽。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櫃子裡是各品種稻米的展示。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很傳統的實驗器材。從前測酸鹼度是用比色的方式,現在都是用電極量測。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傳統形式的顯微鏡,應該已經很難見到了。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比重計,現在的比重計也還有這種形式的。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這個櫃子裡有好多傳統實驗器材,都是老狗不曾使用過的。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像這類的器材,只有做稻米研究的人才有機會使用。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這張海報內容所講述的就是蓬萊米的來由。
蓬萊米的出現,讓稻米種植、生產的質與量都大幅躍進。
最主要原因還是有著許多專家學者的潛心努力研究,才能有不愁缺米的今日臺灣。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在這裡介紹不同品種號的稻米,以我們一般消費者可能很難分出來。
稻種1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稻種2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這裡是稻的介紹,以及舊照片的展示。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然後是建築物內部空間,古樸的造型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生命科學研究環境。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這個空間比較特別,竟然還有「半樓仔」。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用來做為與稻米有關的影片放映空間。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想坐在這裡看看影片的話,請洽館內志工。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另外還有由奇美實業創辦人許文龍所捐贈的磯永吉與末永仁兩位學者的半身塑像。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以下是他們的塑像與生平介紹。
磯永吉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末永仁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在作業室裡還有不少已經很難得一見的實驗室設備。
有些設備老狗也叫不出名字來。
就留下照片給大家看一看了!
顯微鏡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恆溫箱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不詳(一)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不詳(二)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打字機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木櫃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微量天平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油印裝備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天平(直1)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天平(直2)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台秤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最後抬頭看看建築物的屋頂,連燈架都是很傳統的樣子。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館內有紀念章,當然把它給留下來了!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 臺大農場、瑠公圳水源地

臺灣大學附設農業試驗場的範圍,除了那幾棟有歷史的木造建築物外,還有一大片農園。
當然是用來給學生實習,或是進行學術研究的空間。
也因此,很難得的能在高樓雲集的臺北市區當中見到這一大片農田綠地。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這座農場是供學術及教育用,一般遊客當然不能自由出入。
所以就站的遠遠的,好好的欣賞這一整片的綠意就好。

在農場旁還有水車造景。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轉個彎就會見到瑠公圳水源地。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瑠公圳水源地的大型說明牌,介紹這裡的生物物種。
至於水源怎麼來的?這裡沒有介紹。
不過老狗猜測應該是地底下有伏流水,再加上校園內的生活廢水過濾彙集而來。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這裡的「物種」實在很可怕! 想看看「萬(龜)頭鑽動」的影像,就請繼續看下去。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來段影片吧! 很難想像這裡住了這麼多龜…


有密集恐懼症的朋友就跳過這一張吧!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在這裡先來分享前半段行程的路線地圖。




▓ 椰林大道、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館

看完了萬頭鑽動的「異象」,走出臺灣大學附設農業試驗場,往機械工程館舊建築移動。
在這當中的路上會經過椰林大道。
平常見到的椰林大道都是從校門口往內,這回老狗放一張由總圖往外拍的照片。
有大片草皮作為陪襯也挺不錯的!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往前踩個幾下腳踏車就見到這一大棟灰色的建築,就是列名歷史建築的機械工程館。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這棟建築物就是機械工程館,是臺北帝大時期所興建的最後一棟建築,於1943年落成。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因為興建期間正值二戰期間,資源匱乏,所以外表幾乎沒有裝飾。
只有利用建築結構中的扶壁作為裝飾元表而已。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這座設置在建築物外的樓梯,可說是神來一筆,讓建築物多了些吊詭的氣氛。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建築二樓有凸出的窗臺,算的上外表的裝飾嗎?
屋頂上還有2支煙囪。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這一部分應該算是這棟建築物最大的特色了吧?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另一面,一樣有凸出的陽台,屋頂也有煙囪。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另一端的高度較低,內部可能只有一層樓。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因為內部沒有開放,所以只能看看外觀而已。
或許那天這棟建築獲得再利用,就可以參觀內部了吧?


▓ 鹿鳴堂(僑光堂)、小小福、洗衣理髮部、臺大綠色小屋

繞到位在舟山路旁的鹿鳴堂,這是一棟列名歷史建築的近代建築。
列名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棟建築代表了「反共抗俄」,以及接受美援的那段歷史。
鹿鳴堂原名僑光堂,興建於1967年,
是當年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為了招收海外僑生,而利用美援經費,向臺大借用土地所興建的僑生服務中心。
因為在「那個年代」,在臺的國民政府總是要想盡辦法說明自己是「中國」的唯一法統,
而當時又正好是現代主義盛行的年代,
因此在那個年代興建的公共建築,常帶有幾分傳統中式建築色彩,
又帶有幾分現代主義建築色彩,因而構成不少人口中的「華國美學」,
「僑光堂」就是很明顯的例子,
入口門柱、雨遮是大紅色圓柱,露台護欄有中國官式建築欄杆,帶有濃厚的中國風。
而外牆上有許多填充牆面的方形錐體,這些方塊內部有鋼筋,兼具裝飾與結構支撐功能。
這也是僑光堂值得保存的原因之一。
另外,在這棟建築完工後,幾乎每年10月接待雙十國慶歸國僑胞的主要活動都在這裡舉行。
因為內部空間大,許多大型活動也會選這裡舉辦,
老狗就曾在30年前來這裡聽過小型演唱會。
1996年時臺大收回這棟建築,更名為鹿鳴堂。
2007年時舟山路歸建臺大校園,讓外部的地景變的相當不同。
老狗此次造訪後才發現是舊地重遊,因為外部環境變化太大,
很無奈的已經不識舊人,是回到家後才想起曾經到裡面參加過活動。

現在的僑光堂據說已經是棟危樓,內部已經不再開放使用。
未來臺大有打算重新改造這棟建築,並保留部分結構做為公眾記憶的一部分。
文化資產的保存原本就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有待社會大眾取得共識。

僑光堂的右前視角,在拍這張照片時,老狗還沒想起曾經到過這裡。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在建築物外看到這面石碑,是1997年臺大收回後才加上去的。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僑光堂的正立面,以前這一面正面對舟山路。
不過1999年起,舟山路就歸臺大管理,週邊地景也大幅改變,
因此老狗也不記得曾經進過眼前這扇門。
另外,可以看到雨遮上方的露台有著官式欄杆,屋頂上的露台也有同樣式的欄杆。
讓這棟建築帶了一些傳統中國風格。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牆面上的方形錐體應該是這棟建築的特色之一,對應了1960年代盛行的現代主義風格。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僑光堂的左前視角,被大樹所遮擋。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僑光堂的右後側視角,可以見到側面一樣有方形錐體,但後面就只是一面牆而已。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在僑光堂對面,現在是一片休閒空間。假日造訪時坐滿了外來的遊客。
右手邊則是臺大人口中的「小小福」。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在這裡有好幾家知名小店,像是這家鬆餅店,似乎很受遊客歡迎。
這棟建築據說是舟山路時期的警衛亭,現在變成了鬆餅店,門前遊客大排長龍。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位在小小福對面的這棟一層樓平房,與建於1923年。
現今西側是農化系及生化科技系的實驗室,東側則是洗衣部、理髮部、大陸社。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黑屋瓦頂、紅磚牆與長廊是日治時期校舍建築常見的風格。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現在有洗衣部、理髮部和大陸社利用此棟建築物空間。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再往前走個幾步會見到照片中這棟十分小巧可愛的綠色小木屋,外觀看起來像是日治時期的守衛室。。
在臺大官網中找不到相關資訊,後來在「國立臺灣大」維基百科網頁中找到這些資訊。
這棟建築於1929年3月完工,原為臺北帝大側門守衛室,
後為臺大駐警隊備勤室,現為販賣校園商品的「椰林小舖」。
整棟建築繞一圈,會發現它頗像是童話故事裡的洋房。
各面的屋頂都是切角頂應該算是最大的特色。
正面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右側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背面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這棟建築現在委外經營當中。
可能運氣不太好,正好遇上店主人外出,所以沒能入內參觀,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 臺大農業陳列館

農業陳列館位在臺大校園中緊臨新生南路三段的位置。
如果是從蒲葵道進入臺大的校的話,一定會見到它高高的站在右邊。
這棟建築物興建於1963年,原本的用途是用展示臺灣農業發展成果,
至於經費來源當然還是美援。
建築物外觀就與僑光堂一樣,有著些許中國風的元素,例如大門入口採用紅色玻璃門
但更大面積是現代主義風格的外牆,以正方形琉璃孔瓦組成相當大的面積。
因為自外觀來看就像是有著許多洞,所以這棟建築的小名就叫「洞洞館」。
老狗在很久之前曾經進去裡面看過展覽,對於內部的一方一圓垂直梯有著很深的印象。
而這也是現代主義建築的特色之一。

農業陳列館的正立面,除了水平的樑與垂直的柱外,
其他的部分全被白色正方形琉璃孔瓦所填滿了。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走到大門入口處,立面牆面還是許多「洞」。
話說回來,入內參觀是家中兩個小子還很小的時候。
轉眼間過了十多年,有機會應該要安排時間,再好好的參觀一次臺大的博物館群。
至於這一天,時間已經接近閉館的時候,就先走走看看外觀就罷了!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仔細來看看這些「洞」,不止有大洞,還有小洞。
每個大洞旁有4個小洞,每個小洞旁又有4個大洞。
周而復始的循環,構成大面積的幾何圖形,就是所謂現代主義建築的特色。
讓老狗覺得像是無限的奧秘,難以解開呀…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走到蒲葵道近新生南路的出口,由左前方視角看農業陳列館,會發現側面同樣有很多洞。
老狗好奇的是這樣的設計雖然通風良好,但如果下起狂風暴雨,內側的走廊不就淹水了?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 臺灣大學原帝大校舍群(行政大樓、文學院、舊圖書館)、臺灣大學校門

臺大校園裡,沿著椰林大道兩側,幾乎都是臺北帝大成立(即1928年)前後興建的校舍。
當時正是日本經濟大好的年代,統治者基於向殖民地人民彰顯母國經濟與技術實力的因素,
將這些校舍建築以仿歐洲宮廷建築的方式設計、興建。
因此在椰林大道兩旁的建築物普遍有著歐風建築外觀,以及厚實的建築材料。
也因此才能挺過二戰末期的盟軍大轟炸,一直留存到現今,卻依然還可使用。
老狗這次保留欣賞這些建築物的時間不夠多,
因此就先看一看被指定為臺北市直轄市定古蹟的行政大樓、文政學部與舊圖書館。
要離開臺大前再回頭看一看做為臺大印象建築的校門。
其實除了這3棟建築之外,在椰林大道兩旁的一~五號館及植物標本館都是帝大時期建築。
下次再安排一整天的時間,連同這些舊建築內的臺大博物館群一同參觀再分享!

在椰林大道兩旁的老建物當中,年紀最大的是行政大樓。
這棟建築興建於1926年,在臺北高等農林學校時期就已經是校舍之一。
臺北帝國大學成立後,沿用作為行政大樓至今。
這棟建築外觀帶有文藝復興後期風格,也就是所謂折衷主義建築風格。
建築外觀的主要裝飾元素是水平與垂直線條,繁複的泥塑裝飾只有點綴性質的存在。
這點從行政大樓的正立面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整棟建築遠看,外觀有多條水平與垂直線。
走近一點就會在入口處見到外牆上的泥塑裝飾,以及四支立柱上的花紋裝飾。
至於左右兩翼則只仍然只有方窗與拱窗所構成的線條。
右翼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中央入口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左翼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在中央入口的四支高達兩層樓的立柱是視覺焦點。
立柱柱體本身有條紋裝飾,為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
上端有毛莨葉的蜷曲樣式。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中央兩側牆面上則有由洗石子所構成的書卷裝飾。
基本上除了外觀結構上的線條外,外加的裝飾物大概就是這些了。
可以說有著很濃的折衷主義建築風格。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在行政大樓前有座噴水池,對面即是文政學部。
中間則是建於1951年,為了紀念傅斯年校長的傅鐘。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傳鐘的特寫。據說現在已經改用電腦定時敲鐘。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位在對面的文政學部,目前仍然為文學院所使用,分為前後棟。
前棟完工於1929年,後棟東西側則分別完工於1934及1933年。
建築外觀同樣是折衷主義樣式,除了線條外看不到太多的裝飾物。
但是在入口處擁有拱門與門庭,帶有羅馬式建築風格。
而厚重的建築結構體,以及縱橫線條所構成的視覺張力,是對這棟建築所產生的第一印象。
因為建築前方的空間不大,所以想拍到完整的文政學部建築,就只能站在噴水池的另一側。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細看建築本體,還真的不太容易找到裝飾物,只有車寄與中央山牆上有少數幾個泥塑裝飾。
細節上則可見到國防色的十三溝面磚,會使用這種建材,可說是軍國主義發展到極緻時所產生的現象。
右翼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中央車寄與山牆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左翼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中央山牆上的泥塑與車寄兩側的裝飾物,不知道代表什麼意義?
右側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中央山牆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左側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文政學部的左右兩翼端點還有像塔樓一樣,規模較中央為小的山牆。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在文政學部旁就是舊圖書館,一棟經過多次擴建的建築。
外觀上與文政學部風格近似,都是少有裝飾的折衷主義建築,外覆國防色的十三溝面磚。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舊圖書館的正立面入口,1930年完工,與文政學部風格相近。
右翼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中央入口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左翼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比較特殊的是車寄3座拱門的柱子,看起來像是兩兩成對的短柱。
車寄拱門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右側短柱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左側短柱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拱門內緣像是由天然石塊組合而成,具有不平整的外表。
目前這棟建築物內有校史館與人類學博物館,所以在正門口可以見到校史館的匾額。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車寄上方的山牆立面也有拱門設計,內有幾何圖形裝飾。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兩翼的建築外表則貼滿了十三溝面磚。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在右側面的入口,現在作為人類學博物館的入口。
整體外觀造型像是縮小版、簡化版的中央入口。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而且保留了部分與中央入口近似的裝飾元素。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 臺灣大學校門

最後來到了1931年完工的臺大校門,建材使用臺灣所產褐色面磚與唭哩岸石。
話說學校越大,校門似乎越不起眼。
在校門上要找到「國立臺灣大學」6個大字,不仔細看還找不到。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把位在中央的警衛亭放大一下,可以看的比較清楚那6個字。
不過話說回來,大部分的人看到這座小小警衛亭,大概都猜的出是臺大校門吧!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最後把帶著老狗逛臺大校園的YouBike和校門合影留念。
今天的公館週邊古蹟地景探索暫告一段落…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來分享後半段在臺大校園中移動的路線圖。


但是,這篇分享文就這麼結束了嗎?
不行啦! 還要去公館覓食才對,要順便介紹好吃的呀!

▓ 汀州路台鐵舊宿舍

在踏出臺大校園後,老狗身旁還有YouBike這位跟班,
於是騎著它穿梭在車水馬龍的公館街上。
但是在覓食之前總是要找到站點還車,於是不經意的繞經這2棟建築物旁。
如果常在公館出沒的朋友,對這2棟只有兩層樓的建築一定不陌生。
但是有沒有覺得這兩棟二層樓的樓旁就位在像是安全島的路中央,有點怪怪的?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其實,老狗在剛上臺北那幾年,每次到公館玩耍時就覺得這2棟樓房和週邊的房子完全不搭。
更妙的是附近還有「一大片」柏油路,怎麼看都不像是道路的空地被作為馬路。
從前車子還可以隨便亂停的時候,這片柏油路和這2棟房子的週邊常被停滿了機車。
後來有了網路後,才查到那片空地是昔日新店線鐵路(萬新鐵路)的水源地車站外廣場。
而這兩棟樓房是臺鐵的宿舍,已經租給民間當商店、餐廳營運很多年了。
2004年,這2棟建築被登錄為歷史建築。
因此現在所見的外觀應該是照原樣整修過的。
在之前看到的樣子,可以說是被招牌、看皮遮的亂七八糟。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站在側面可以依稀看出1940~50年代的建築樣式外觀。
新店線鐵路在1965年就停駛,這兩棟宿舍應該是在那之前就存在的。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對面是另外一棟,兩棟建築物外觀幾乎一模一樣。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這棟在側面掛滿了空調室外機,算不算蔚為奇觀?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這棟臨街的一側。現在裡面都是商店,完全看不出它們2位具有文資身分…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 胡饕米粉湯

老狗在公館的小巷子裡繞來繞去,不小心看到了這家。
那時看到價位,心想如果可以的話,就下次再來好了!
今天只打算吃比土價格一點的…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於是轉個彎,走到老狗最熟悉的老店來…
這家花不到100元就可以吃的很飽!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在三月間到臺大二活辦活動,中午只花了65元就吃飽飽…
各位看倌來評理,在臺北市區這樣一碗有蛋、菜、豆干的滷肉飯,只要65元,算不算便宜?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而且還有無限自取的高麗菜豆腐湯和山粉圓甜湯,是不是非常划算?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不過很可惜的是這天是星期六,臺大牛莊休息,所以老狗又回到了胡饕米粉湯。
看了看菜單,雖然原本打算吃比土貴一點的,可是預算太低可能吃不了什麼東西。
於是決定來個單人A套餐,又因為很想吃小卷,於是又加了一份小卷…
這下真的要在後面幾天都吃土了…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在等上桌時看了看店內的老照片,才知道原來是前身是通化街臨江街夜市的胡記米粉湯。
那家粗米粉相當有名,是很標準的北部口味,有著濃濃的油蔥香氣。
身為臺南人的老狗對這種口味可真的很不習慣,
但是身為臺中人的老婆對這種口味可真的很能接受。
原本看到這些老照片,打算落荒而逃的…
不過看在小卷的份上,就勉為其難的再給他們一次機會吧!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店裡其他空間的裝潢走懷舊風,畢竟要強調他們是家有50年以上歷史的老店。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等了一會兒,點的套餐上桌。小卷直接加到米粉湯裡。
老狗不愛吃粗米粉,改細米粉。
店裡附有含糖紅茶與無糖茶兩種飲料,順便各拿一杯來試試。
這一桌總價$255…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先來看看這碗芋頭米粉加小卷。
湯頭甘醇,口感遠勝過胡記米粉湯呀! 還好沒有落荒而逃…
湯不夠還可以再加湯,所以老狗當然又加了一碗湯…
至於+95元的小卷,新鮮度夠,不會爛爛的,稱的上及格啦!
只是這價位真的令人要接著吃幾天的土就是了。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其他的配菜包括紅燒五花肉,肥瘦配合恰當,炸的酥脆,好吃!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至於油豆腐,就基本水準,馬馬虎虎啦!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朋友們下回到公館,如果想吃點傳統口味小吃,是可以考慮這家啦!
那個芋頭米粉湯是真的好吃,加小卷很值得!
雖然很好吃,但是加一加要花上二百多元,超過原本的預算太多了呀!
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芳蘭大厝、義芳居與臺大校園老建築「們」— 公館週邊多元文化地景巡禮

以上,就是老狗這次的公館古蹟地景小旅行「之一」。
因為公館一帶在最近還有新景點開張,所以之後會再有之二、之三…
有機會、有時間再來分享!

很棒的旅遊經驗分享~
請問這篇是業代U-BIKE嗎?
老狗5550
youbike可能真的需要業配,騎久一點,多付一點錢…[XD]
ken299629
[笑到噴淚]
好棒的行程
收入口袋名單中
大大筆下總是看到最詳細最深入的台灣各地
一天之內踩了這麼多點
還要詳細記錄介紹 不簡單
這些老房子只要政府提供些軍購剩餘的零頭經費相信就能維護得更好
現在不做以後就沒了
不過俺去公館只會去貳樓....

老狗5550
這些老房子只要政府提供些軍購剩餘的零頭經費相信就能維護得更好-> 的確是如此。
感謝分享~
老狗5550 wrote:
說起「公館」這個地名...(恕刪)

老舊建築待整修
好詳細啊
台大人可能也不會知道得這麼清楚吧!厲害了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