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想到搖出一堆今年元旦出門玩耍的照片。
老狗還真了忘了有這些照片呀~~~

即然閒賦在家,那就繼續寫遊記吧!
第一篇是姜阿新洋樓,有興趣的朋友就點這個連結去看一看吧!
北埔 姜阿新洋樓 — 易主半世紀後子孫聯手買回,承載濃厚家族情誼的華麗老宅
第二篇就是本篇了,來分享閩粵合作墾殖新竹山區的見證—北埔慈天宮。
在人類的移民史中,宗教信仰必定會隨著民族的遷徙而移動、擴張。
在漢民族的移民歷史自然不會例外。
因此,北埔慈天宮在歷史舞台上的登場,自然和漢民族的移徒史習習相關。
1834(道光14)年,淡水同知李嗣鄴為推展撫「番」事業,
促成粵人姜秀鑾與閩人周邦正合組「金廣福」墾號,
朝向竹塹城東南山區開墾,此為著名「金廣福公館」的由來。
在墾民向內山墾拓之時,因係以武力搶奪原住民生活空間,因此雙方時常發生激戰。
對於漢民族墾民而言,擁有一座「護隘廟宇」做為信仰中心,是民心所趨之事。
慈天宮即是在此種情勢之下粉墨登場。
其最原始的樣貌,據說即為搭建於秀鑾山下的一座小公厝,
厝內祀奉由墾首姜秀鑾自大陸奉迎而來觀音菩薩像。
至1846(道光26)年,小公厝改建為木造廟宇。
而當時北埔與月眉兩庄田園開墾已達千餘甲,人口有千餘戶。
北埔已形成周圍由刺竹圍繞,四方設有城門,內有市街的小型聚落。
1874(同治13)年,慈天宮大改建,增築兩廊與前殿,成為「兩殿兩廊兩橫屋」之格局。
並且約在此年前後,該宮並祀天上聖母與觀音菩薩,大致形成今日所見樣貌。
之後續有若干修繕,其中以1971(民國60)年全面修建,成為今日的面貌。
但是,我們在元旦這天到訪,發現慈天宮又在修繕當中。
據說是因為去年發現多處結構凹陷變形、龜裂及漏水,因此客委會與新竹縣政府撥款整修。
久久造訪一次慈天宮,能夠遇上古蹟修繕,可以說也是運氣不錯。
因此簡略紀錄於本篇當中,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來看看!
元旦這天,當我們一行人走到慈天宮門口的石板廟埕時,
看到廟門口搭上鷹架,看樣子是三川殿屋頂整修工程。
北埔慈天宮是座閩粵合築廟宇,
平面布局是客家地區典型的「雙堂二橫式」建築。
也就是由兩殿(三川殿、正殿)兩廊(過水廊)兩橫屋(護龍)所組成的。
但三川殿與正殿卻呈現閩南泉州的建築特色。

在一旁的慈天宮簡介銘牌。從這上面的解說可知廟宇是1835年之後興建。
至於確切年代,在那個墾拓的年代,人們朝不保夕,或許不曾想過紀錄何時建廟。

雖然三川殿屋頂整修中,但還是看的到屋頂部分的裝飾。
慈天宮三川殿的四條垂脊末端都有戲齣,很熱鬧的。

直接從虎門進入廟中,這是很難得的經驗,因為整修而只留下這個出入口。
在民間習俗中,進廟宇一定走龍邊,就是廟的左側;出廟宇一定走虎邊,就是廟的右側。
基本上不會從虎邊進廟,因為沒在「入虎口」的。
進門後繞到中門處往步口檐下拍照。
可以看到檐下兩側各有上了金漆的天使一位與龍座一匹。
至於龍柱則有部分被保護起來。
- 虎邊檐下屋架
- 龍邊檐下屋架
因為三川殿檐牆的不對稱設計,所以在內部可以看到比較完整的三川殿屋架。
這可以說是三瓜二通結構的變形,最上方的瓜筒很小,小到以短柱外加豎材代替。
- 虎邊三川殿屋架
- 龍邊三川殿屋架
內側檐下步口,在左右兩側各有一獅座,木刻彩繪十分精美。
- 虎邊獅座
- 龍邊獅座
至於三座廟門,和一般廟宇的配置相似。
中門由秦叔寶與尉遲恭負責看守。
龍邊門有朝官手持官帽與鹿,意謂「加官晉祿」。
虎邊門有朝官手持牡丹與香爐,意謂「富貴綿延」。
- 龍邊側門
- 中門
- 虎邊側門
站在三川殿下大香爐旁往正殿看去,可以見到正殿屋頂的雙龍護塔。
兩側是過水廊,過水廊後面就是橫屋,是慈天宮平面格局與閩南式廟宇差距最大的地方。
閩南式廟宇的過水廊一側是牆,不會直接搭在護龍(橫屋)的前面。

慈天宮的平面圖,可以看到正殿主位並祀觀音佛祖與媽祖,
是閩、客傳統民間信仰融合的象徵。

龍邊橫屋內祀奉數位神明,各立小型神龕祀奉。

在龍邊橫屋外圍還有辦公室,因此可以走出去看看橫屋的側牆。
據說這是單面斗子砌,和三川殿與正殿的雙面斗子砌不同。

回到正殿前往三川殿看去,可以看到左右側整修中的屋頂。
據報載,此次整修主因是屋頂凹陷變形、龜裂及漏水,因此對屋脊上的剪黏泥塑等藝術裝飾做減量設計,將原有屋面重量減輕,減少下方木桁架的負擔。

仔細看可以看到福祿壽三仙的背面…

往兩側看,可以見到橫屋的屋脊,上面也有許多裝飾。
- 虎邊橫屋屋脊
- 龍邊橫屋屋脊
回過頭來看看正殿的屋脊,可以發現樸素許多,就只有雙龍護塔而已。

來張特寫照片。

正殿最精彩的當屬這對位在步口檐廊龍柱。左右石雕蟠龍龍柱均採升龍造型與複合式柱礎。另有十八羅漢附於龍柱之上,為臺灣少有的作法。
也因此,祀奉觀世音菩薩的正殿兩側,未見陪祀的十八羅漢。
- 正殿虎邊龍柱
- 正殿龍邊龍柱
除了這對龍柱之外,在兩側還有一對全臺僅有的二十四孝石柱。
這對石柱除了題材特殊外,上面的人偶還有部分彩繪,真的很少見。
- 虎邊二十四孝柱
- 龍邊二十四孝柱
- 二十四孝柱石刻(1)
- 二十四孝柱石刻(2)
正殿的屋架一般常見的三通五瓜結構,但卻有不少的木刻裝飾。
- 虎邊正殿屋架
- 明間正殿屋架
- 龍邊正殿屋架
仔細看就會見到位在頭巾的一對飛天仙人,還有做為托木的兩對鰲魚。
這些木刻雕工都是十分細緻,非常漂亮。
- 虎邊天使(頭巾)
- 龍邊天使(頭巾)
- 虎邊鰲魚(托木)
- 龍邊鰲魚(托木)
正殿中的香爐,應該是1971年整修時更新的。

至於正殿的地板也改造成磨石子,應該也是1971年整修後的產物。

走進左右過水廊下,屋頂部分和一般過水廊一樣,都是採用捲棚頂。
和閩南式廟宇不同的是過水廊旁緊接橫屋。
橫屋中設有神龕,祀奉陪祀神明。
另有部分空間作為公務使用。
- 虎邊過水廊
- 龍邊過水廊
由於對三川殿的檐牆還是存在著好奇,於是走出龍邊側門,看看整修中的樣子。
慈天宮的檐牆石刻是以砂岩雕刻,並不多見。

走出廟外看到的施工告示。
上面寫著施工日期至3月4日。
後來老狗查了一下,慈天宮在4月19日舉行謝神儀式,等於在這天宣告完工。

最後,再放一張慈天宮施工整修中的照片。
雖然不如施工完成後那麼漂亮,但這樣的過程並不容易遇到,聊表紀錄。

北埔慈天宮在那裡?
去過北埔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