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te房子】的濫觴要從[台北那條通]說起。



[台北那條通]的設計師邱文傑,運用已模組化的貨櫃及鷹架,

搭建出一個臨時的藝術聚落,串聯成一個台北庶民生活的縮影。

埔里 桃米生態村的White房子
→照片出處:[台北那條通]網頁


「台北的迷人之處常常是一些較隱性的、常民的,看似平凡的人事物,彼此碰撞出一些看是平凡的不平凡創意。」~邱文傑建築師


埔里 桃米生態村的White房子
→左:邱文傑 建築師 →右:孫崇傑(新故鄉基金會副執行長)

而把貨櫃搬到埔里的小毛(崇傑),是White房子的始作俑者。
(p.s.崇傑姓孫,不知道為什麼姓孫都要叫小毛。)

小毛的這個White房子,實在太使壞了。
竟然可以在短短的十幾天(中間還有遇雨停工),
在一塊坡地上憑空生出一棟房子。
就連在除夕的傍晚,好幾個工班都還沒退場,
差點害大家差點吃不成年夜飯。

埔里 桃米生態村的White房子

其實這個與山腳下遙遙相望的紙教堂相輝映的【white房子】,
值得探究的是易(異)地重組的概念,
與當初2005年把日本阪神大地震後由日籍阪茂建築師設計的紙教堂,
從日本遷移到台灣有異曲同工之妙。

埔里 桃米生態村的White房子

→從white房子遙遙相望山腳下的紙教堂



在搬運貨櫃的過程唯一破掉的玻璃,
是卡車駕駛座後方、搬運過程被貨櫃敲破的玻璃(- 4000元)。
可以想像貨櫃車司機開著灌入冷颼颼冬風慘兮兮的囧況。

埔里 桃米生態村的White房子

→(連這麼多玻璃的貨櫃都沒破)



這個案子讓人驚嘆的地方,是因為貨櫃從台北鬧區到埔里山間,
有了新的排列組合,而貨櫃本體除了上漆之外沒有其他的裁切加工,
所有的開窗和切口在新的組構裡毫無做作地呈現,
簡直是本來就為了做成目前的樣子而設計的。
其實以原樣搬過來本身工程就有一定的難度,
基地異於在台北的空曠平地,是有相當高低差的台地。

埔里 桃米生態村的White房子

→預鑄水泥樁作為放置貨櫃的基礎 ,高低差的部份以H型鋼架高接續。



最讓人驚豔的,是最後放上去的貨櫃,形成天井和玄關,
在我看過的各式各樣的貨櫃屋裡,第一個將櫃體垂直擺放的。
而這個貨櫃在台北時,就是一個以樹作為端景的通道,
名稱叫做[台北那棵樹],
而現在【white房子】則可以由玄關仰望天空,看到一方空曠~[桃米那朵雲]。

埔里 桃米生態村的White房子

→戶外的木平台,是買水泥製的水溝蓋打底加上H型鋼,讓木地板不致因接觸泥土而腐朽。


在這個案子完成後,隔天在農曆大年初一,就開幕舉辦蝴蝶攝影展。


過年期間有個有意思的插曲:
在【white房子】旁邊,原本是一片荒煙蔓草、垃圾堆積的坡地。
地主自發性的用他自有的怪手和卡車,把那塊地方整成一個乾淨的素地,

別人問他為什麼這樣做,他說:

『這個白房子這麼漂亮,我的地這麼髒,感覺太丟臉了』

這位地主還想種些樹來美化這個環境。
是怎樣的社區意識下的居民,會有這樣利他的思維,並有如此生活美學的修養?

不愧是[見學園區],我被好好的上了一課。

改天到埔里紙教堂見學員區,別忘了小爬一段山坡,
欣賞一下【white房子】的風采吧!

埔里 桃米生態村的White房子
埔里 桃米生態村的White房子


<small>檢視較大的地圖</small>
桃米是很棒的地方
又多了一個新的景點
下次計畫個
18度c-桃米-日月潭-向山遊客中心
一日遊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