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直文 wrote:
一加侖液態氫燃燒釋放出的能量只有一加侖汽油的4.5分之一。就是這麼回事。氫的問題在於它太輕了,以至於即使把它液化,(還不考慮零下260多度的保存問題)單位體積的液氫也釋放不了多少能量。10加侖的油箱能夠裝62磅汽油,卻只能裝不到6磅的液態氫。如果裝汽油每加侖能跑30英里,那裝液氫就只能跑10英里。
汽油釋放的能量是相同重量TNT的15倍。(TNT做炸藥純粹是因為它能在短時間內把能量全部釋放完)。
如果按相同重量計算,那還不用氫氣,普通的天然氣的單位質量的能量就超過石油了。但還是同樣的問題:太輕了。要儲存足夠的能量,就必須成倍增大燃料箱的體積。
但氫和天然氣不同的是,氫不能靠開采出來,只能靠人工製造出來。所以氫不是一種嚴格意義上的能源,而只是一種能源轉化的方式。
如果是用在小巧的交通工具上(機車、汽車)
氫氣的體積的確是個問題
以飛機的尺寸來說
是值得用更大的容量換得更輕的燃料
畢竟為了取得升力
飛機幾乎都是空心的
就算在機翼下掛燃料槽都是划算的
阿波羅登月計劃為了將太空船的重量降到極致
就是使用氫燃料
因此在航空器具上氫氣,體積不是大問題
我沒說氫是能源
我只說他是一種燃料
可以被人工製造的燃料
沒有天然氣會耗盡的問題
另外
除了高壓儲氫
還有金屬儲氫
以及奈米碳管儲氫
與其他方式相比(直接使用核反應爐、生植燃油對地球的破壞、人造瓦斯等)
儲存氫的問題單純多了
happy = new year(2011);
羽月 wrote:
不用喔當初美國的NB...(恕刪)
事實上當初設計的核子噴射引擎不是像大家現在想像中的核能電廠那樣
從現在的角度來看是完全無法想像的做法
機内にP-1 小型原子炉を搭載し、取り出した熱で J47改造のX39原子力ターボジェットエンジン4基を駆動し推進するものである。熱交換には金属ナトリウムによる間接冷却法(高速増殖炉でも用いられる)が当初検討されたが、技術上・重量上の問題から、大気による直接冷却法が次善策として浮上した。これは吸入した大気を炉心に導入し、熱膨張させ噴流として推進する計画だったが、放射能汚染が発生するなど余りに危険なため机上案のみで放棄された。
現在核反應爐通常是用輕水或是重水來冷卻,那個是第一層的循環,是不會跟第二層循環有接觸的,用來避免輻射外洩。
當時的設計本來第一層循環要用鈉來做。後來因為技術上跟重量上的問題,改採用"大氣直接冷卻法"。
這招就是把噴射引擎吸入的空氣直接朝燃料棒灌去,用空冷來冷卻燃料棒,然後讓跟燃料棒接觸而且膨脹的空氣直接從引擎後方噴出讓飛機前進。
這種完全只有屏蔽駕駛艙,然後放著核燃料棒暴露在空中的狀況已經太令人震驚了!
現在的福島還只是第一層循環可能有些圍外洩,大家已經嚇得要死了,還不是燃料棒直接暴露在空氣中勒。
現在想想當初沒繼續開發可能也是件好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