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覺得真正的癥結在於台灣的車身法規 以車寬來說國際主流規格是2.55米寬台灣是2.50米差5公分的寬度沒人會幫你改規格啦 不然客訂花更多(不過客訂還是會被靠北拼裝車所以不要說沒人要進口而是根本進不來MCI那種外交產物就不說了不然老實講整車進口預估要2000萬?VOLVO B13R 台南某家車體廠用鋁合金骨架搞一輛就快15002000萬真的砸不下去嗎 別太小看廣大車主們了kennykc wrote:+1有這種能力跟資...(恕刪) 你的原廠 是指引擎底盤商還是車體商我前面說過了 歐日系底盤的外銷車種幾乎都是分開打造就算我前面說的原廠產品也是委外生產的
其實會搞成這樣還是得歸咎於臺灣的畸形法規已經莫名其妙根深蒂固的新車就是好的觀念本來只想寫這樣,但是想說沒事就繼續寫下去如同#23樓講的謎之5公分還有之前教育部規定學生用車只能承租5年內新車,導致一般民眾也有了五年內新車較安全的畸形觀念,最後遊覽車駕駛為了在五年之內攤平成本,不得不購買廉價底盤,小馬力引擎,打造廉價車身,相對應的就是安全性不足,危險性提高說真的,臺灣能看到「真正的」Benz,Volvo,Scania,MAN底盤打造出來的遊覽車比例有多高?(講臺灣能見度較高的就好,其他歐美的說了也不會太多人知道)有多少遊覽車標榜是歐洲大馬力,還貼個Scania貼紙的車,底盤卻是Fuso278?還是說Fuso278安全性會跟K400/B13 415HP/19.460一樣好?(不論車體廠差異)說真的,遊覽車光是有沒有ESP就差很多(你不要跟我說遊覽車不會飆,如果今天行程排的比較緊,遊覽車還是得飆啊,加上遊覽車車高又高,更容易翻車)說到行程又要提到另一個重點,就是司機容易過勞臺灣人真的就是什麼都要操到極限,包含連幫自己開車的司機都是操到極限,這時候又缺乏輔助駕駛裝置,當然肇事率又更高囉(看看國道客運似乎更明顯,但哪幾家我就不說了)還有就是,臺灣的遊覽車真的是電子花車,車上用電多,隱憂當然更多~所以臺灣人真的是自己害自己,也順便害了別國來玩的遊客呢~
以這次出事的遊覽車為例,所使用的三菱底盤其實也是國產貨啊!這就如同很多人家裡所買的國產轎車的概念一樣(國內組裝而成....)只是.....這個一般被提到的廠牌 只不過是這整輛車下半部構造的供應商而已;明明也該是扮演著"原廠"角色的車體廠,在這裡似乎只像是對車輛施做局部裝潢業者般的鮮少被大眾所認識到....我想這樣一向欠缺對車體打造"廠牌"的重視度,也就造成了其打造水準良莠不齊的狀況...進而成為不少人對國內大客車詬病的重點了吧.....所以我倒是覺得....與其罵那些名嘴們在那邊妖言惑眾什麼"拼裝車"的不實指控,不如將其意義轉化成為...在於期望國內各家車體廠的技術規模能夠提高成為真正像是一個汽車廠牌的格局才是....這樣的話 就感覺正向多了....
講白一點重點是交通部五年的規範有誰願意投資體質較佳的歐洲車虧本的生意誰想做?就算有車主車願意一天包車一萬塊的行情價都被殺成怎樣了?大吉的車體也是自行設計加上原廠的一些資源而一友是從民國60幾年開始做的是有老師傅一點一滴的經驗累積出來的他們大廠的品質是無庸置疑的算優秀如果國外進口的比較優秀那為什麼台灣每一台都還要給本土車體廠打呢?
我認為是消費者自己造成的問題,,,,,,,,,,租車者只付的得起哪點小錢, 業者當然不可能買原裝車, 又不是慈善事業,業者買底盤自己做車體當然是必然趨勢, 不然大家都不用遊覽車嗎?台灣目前遊覽車比以前的好太多了, 我相信安全性也更好,早年台北市公車還有那種車身歪斜, 車體快要分離的老古董在路上跑,至少北部現在已經不會有這種車了, 南部我是不知道,嫌人家車不好? 當要你掏錢租車時問問你願意出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