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on的的佳記日記------再續前文之上高地(2020年11月10日更新)



泥灘上的奔跑冠軍

觀賞了幾年雀鳥,發現陸上雀鳥雖都靠雙腿活動,但活動的方法卻分為兩類:

步行及跳躍。雖然幾乎所有鳥兒都會飛行,但由於身體結構有異,有個別品種

不太擅於飛行的,這時牠們都會有其他活動方法作為彌補。




01.雖然泥灘都長有紅樹林,但仍然有大片空曠地方,對不是飛行高手的白胸苦惡鳥

來說,在開闊的泥灘上活動是相當危險的。




02.幸好上天賜予不擅飛行的白胸一雙強壯有力的長腿,這令牠在泥灘上健步如飛。




03.雖然今年有偽裝棚掩護,可惜至今仍未拍得較接近的白胸照片。




04.一般秧雞都較害羞,資料說白胸是其近親中最不怕人的一種,不過牠仍是

在30米外的地方活動。




05.不要看外型近似,就誤會白胸名是紅原雞/家雞的親屬,其實白胸苦惡鳥

White-breasted Waterhen,學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分類為:

鶴形目>秧雞科>秧雞屬

外拍時鏡頭或會被身旁的樹枝遮掩,記得帶備些幼繩,以便將這些樹枝稍稍拉開。

這樣既有利拍攝,又不會折斷樹枝,下次不妨試試。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麥雞的故事

又是候鳥來臨的時節了,鳥友們都或厲兵秣馬或添置裝備,為的是迎接這個

一年一度的賞鳥盛事。從熱心的鳥友的鳥訊得知倒影湖可能有大收獲,某天清晨

5時半帶備個人偽裝帳摸黑到達鳥點。雖有小電筒的微光,但鳥友和我還是誤踏

半乾的泥上。見本在窪地內休息的10多隻長腳鷸被我們架設裝備的聲音驚醒,

再顧不了那麼多,但求盡快安頓一切。一直等待到約6時半,光線僅可供拍照,

這時忽聽鳥友提示說窪地有情況......




01.倒影湖這個窪地面積頗大,只見距離40多米處有隻鳥在喝水。




02.這鳥有黃色的長腿,羽色褐色,虹膜紅色,有黑尖端的黃嘴,體型與原鴿類似。

除了長腿之外,整體看來有點像鴿子。然而,牠的步履有點蹣跚。




03.當牠來到與我們相距約30米時,終於知道牠蹣跚的原因---牠的左膝只餘約1吋的

小腿,而其他的部分都不見了。




04.由於只有一條腿,牠只能用跳躍方式行動。




05.窪地其他雀鳥已開始覓食,而牠就只是在喝水,估計是剛長途飛行抵達吧。




06.牠在窪地停留了約20分鐘,除了不斷喝水之外,並沒有吃任何東西。




07.這時的光線已相當明亮,然而照片的ISO紀錄是2000-500,加上拍攝距均超過

30米,所以照片畫質頗差。




08.翻查資料得知,這隻不幸的傢伙是灰頭麥雞Grey-headed Lapwing,學名

Vanellus cinereus。細心觀察見牠有黑色過眼紋,而黑色的胸帶並不明顯,

估計這是隻未成鳥。灰頭的分類:鷸鴴目>鴴科>麥雞屬

據《香港鳥類圖鑑》顯示,灰頭屬遷徙鳥及候鳥。又從網上資料得悉,灰頭是

麥雞屬中的近危品種,在中國東北及日本繁殖,冬季遷往印度泳冬。從這隻灰頭

平整的傷口來看,兇手可能是捕獸器。從澳門至印度還有一大段路程,希望這隻

灰頭能吉鳥天相,平安抵達目的地。

吸煙危害健康,而且在鳥點吸煙可能會引致山火。下次外拍時,試試不再吸煙。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攝與被攝

有幾種鳥一直是我的痛,無論我怎樣努力,總是與牠們擦身而過。儘管拍得

照片,都只是些超遠距離的朦照。初時常歸咎於那些鳥的數量太少,或抱怨

自己鳥運欠佳。直至這個鳥季,我這個心結方得解開,而且拍這些鳥還拍到

笑呵呵。




01.有了熱心鳥友的奉獻,在渠口搭了個可容7、8人同時拍攝的偽裝棚。有了這個

設施,原來要拍得綠鷺也不是無可能的。




02.這隻綠鷺頸及胸有深淺色相間的直紋,看來牠還是個小朋友。捕獵技巧是需要

磨練的,不過這隻綠鷺就心急了點,居然來個〝鳥肉炸彈〞,整隻撲入水中。




03.努力終於有回報,這次捉了條頗大的魚。驟眼看綠鷺與池鷺未成鳥頸及胸都有

直紋,不過前者有延至後枕的冠羽。




04.吃完魚後,抖動羽毛以甩掉水珠是指定動作。




05.這張可看清那延至後枕的冠羽。




06.這次不僅可拍得綠鷺,而且牠還蹲在橫枝上當模特兒。




07.接著來一張距離較遠的成鳥,可比較未成鳥的頸胸的羽色差別。

其實鳥攝的鐵律就是距離,所以儘管有價值不菲的器材,但若沒有適當的偽裝,

要較害羞的鳥兒接近真是談何容易。當攝與被攝的中間有屏障,那怕是一幅薄薄的

迷彩網,那麼拍攝的拍攝,覓食的覓食,各不干擾。

綠鷺Striated Heron,學名Butorides striata,分類為:

鵜形目>鷺科>鷺屬

要增加鳥攝興趣,最佳方法是在拍完照片後,識別所拍得的雀鳥。那麼下次外拍時,

就再不會與鳥友說:〝昨天拍得一隻黑色的鳥〞了。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巧遇太陽

很早就從影友口中得悉,嘉道理農場是個拍蝶的好去處,所以就對能碰到雀鳥

不抱太大希望。與同伴攀上通往山頂的蝴蝶谷的小徑,爬了一會,雙腿已在

抗議,正準備放棄下山時,忽然發現了一條不是向上的旁路。剛好作為暫休處,

見不遠處有幾位影友,而且是使用腳架的,我的拍鳥模式即時自動開啟。




01.據《澳門鳥類》顯示,叉尾太陽鳥是澳門留鳥,但我們每年只能在春節時

見到牠們,這〝留鳥〞的說法真令我有點摸不著頭腦。同樣《香港鳥類圖鑑》

也說叉尾是當地留鳥,這次9月中就在農場見到,而且這隻嘴角帶黃色的幼鳥,

所以他們的〝留鳥〞是較易理解。




02.雖然這隻叉尾有點〝衣衫襤褸〞,簡直像個拾破爛似的,但從牠尾巴的亮藍色

看來,這隻應是雄鳥。




03.看牠胸部的紅色尚未完整,而且頭部很多羽毛仍處於羽管階段。




03.接著的這隻外觀較好點,羽毛大都長齊。沒有亮麗的外表,這隻是雌鳥。




05.由於沒有腳架,穩定方面打了點折扣,而且現場光線非常陰暗,幸好這幾隻

叉尾就只顧吸蜜,這對拍攝帶來不少方便。




06.這隻雌鳥看來不像幼鳥,所以羽毛已完全齊備。

今天有報章社評說我們的市政部門自誇今年的綠化搞得有聲有色,而實際卻是

黃婆賣瓜。從個人在外拍所見,我們的野外普遍都只是綠色的,缺少了開花結果

植物。或許這就是吸引不了以此為生的雀鳥留下來的原因。

叉尾太陽鳥Fork-tailed Sunbird,學名Aethopyga christinae,分類為:

雀形目>太陽鳥科>太陽鳥屬

每個鳥點都可能有不少鳥友據地拍攝。在拍得美照後,嘗試讓身後等待的鳥友也

拍幾張。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afon wrote:
泥灘上的奔跑冠軍觀賞...(恕刪)


牠在台灣叫做白腹秧雞~
很漂亮可愛卻害羞的鳥兒

讚喔!
多謝資料。

afon

jf1163 wrote:
牠在台灣叫做白腹秧雞...(恕刪)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副車

鳥攝其中的一個引人入勝的地方在於:接下來的是甚麼鳥?

最近渠口又有另一個新寵兒---藍翠。為了好好拍得這隻亮麗的鳥兒,幾位鳥友

又搭建了一座可容納約10人的偽裝棚。有了這設施,鳥兒就更能安定,鳥友也可

以更接近的距離觀賞。

我斷續去了幾次,每次都未能成功拍得藍翠。然而,每次都總有一些意想不到的

收獲。這次的〝副車〞竟是不見一年的黑卷尾。




01.由於這邊的藍翠屬〝神出鬼沒〞的,而且〝上樁〞的機會及時間接近罕有。

因此,鳥友們會使用〝陷阱〞對焦方式(先對預估鳥的停留點自動對焦,再轉手動

對焦,鎖好腳架,配合快門線),靜待〝獵物〞進入陷阱。




02.等了很久也毫無動靜,正在想:又是零收獲的一天。忽然一團黑影撲向陷阱,

在一片如機關槍的快門聲下,我也猛扣板機,應該是快門才對。




03.稍稍定神之下,原來來者是隻黑卷尾。見牠超合作的蹲著,連忙撥回自動對焦,

再控制連拍張數不超過每次3張(張數太多,反光板引起微震更多,影響畫質)。




04.去年的鳥況及個人鳥運都很不濟,所以與黑卷尾已有一年不見。今年情況似乎

好轉,不過之前幾次都未能成功拍得照片。因此,這次真令我大大驚喜。




05.在近距離觀賞,除了看清牠的〝註冊商標〞---開叉且上卷的長尾,還看到牠的

尾下覆羽有白色橫紋。翻查資料,原來這是未成鳥的特徵。

黑卷尾Black Drongo,學名Dicrurus macrocercus,分類為:

雀形目>卷尾科>卷尾屬

雖然鳥攝不是甚麼劇烈運動,不過卻經常要上山下海。勇往

直前是大部分鳥友的信條,然而,無論如何要切記安全,否則雖拍得美照,但弄致

鏡毀人傷就不划算了。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在水一方

最近澳門鳥況大盛,所以差不多每天都出動外拍,而每天大概會拍得五、六百張

照片。加上新舊摩托車交接的手續,既要跑第三者保險,又要註銷舊車的登記。

此外,有時為了不影響雀鳥,清早5點就要起床,趕在第一線陽光出來之前架設

器材。每晚匆匆將照片從記憶卡搬往電腦就要上床,所以博文就......




01.終於取得偽裝帳篷,約同鳥友(新車第三保未妥,要搭鳥友的順風車)到最近的

熱點---雞場(那邊有不同的秧雞出現)。主角謝幕後,白鶺鴒也來湊熱鬧。




02.窪地的積水剛好形成美美的倒映,此情此景令我想起《詩經。蒹葭》內的......所謂

伊人,在水一方......




03.雖然白鶺鴒是本地的普鳥,但牠們也頗怕人的,一發現鳥友稍為接近,就立即

逃之夭夭。




04.然而,配備了偽裝帳後,牠們可在不受驚擾的情況下,隨意地走動及覓食。




05.甚至我們躲在帳內交談(當然要低聲),牠們都只是向我們投以好奇的目光。




06.或許白鶺鴒在打量著,為何會有些矮樹(偽裝帳)竟會發聲的?

白鶺鴒White Wagtail,學名Motacilla alba,分類為:

雀形目>鶺鴒科>鶺鴒屬

3-8月是雀鳥繁殖季節,牠們可能會因為受到騷擾而放棄回巢育雛。

為避免爭相仿傚而導致慘劇發生,請各位勿在這段時間內貼出有巢、雛幼鳥、親鳥

抱卵及餵飼的照片。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逛動物園的得著

自己一直都不抗拒到公園及動物園拍鳥,因為怎樣也是開卷有益,而且以個人

有限的時間,如何能賞盡世界各地的雀鳥?當然,絕不掛羊頭賣狗肉,像最近

到內地一公園。在入口處的地圖顯示園內有座設施叫〝鳥苑〞,怎知卻是售賣

雀鳥及有關用品的市場。




01.最近與影友談及公園內雀鳥管理的問題,焦點是如何使鳥兒在開放式的地方而

不怕牠們飛走。影友說可能是以創傷式手段,令牠們變成殘廢。聽後除了覺得太

殘忍之外,還覺得是不科學的。因為這樣既不人道,且會令醫療方面的工作

大增。

這次在廣州動物園內觀賞鴨子時,看到這隻斑嘴鴨(Eastern Spot-billed Duck,學名

Anas zonorhyncha)拍翼時,終於看出端倪了。首先要明白,鳥兒飛行全賴翅膀的

羽毛。現以雞翅膀為例,雞翅膀可分為兩段,翅尖一段外沿的羽毛稱為初級飛羽,

雞槌一段的是次級飛羽(接近腋窩的幾根為三級飛羽)。初級飛羽是提供推力的,

而次級(有說三級也歸屬為次級)飛羽側是提供升力的。因此,只要剪掉次級飛羽,

鳥兒的雙翅就無法製造升力,所以也就無法起飛。留意紅箭頭所指的,應是缺少的

三級飛羽。




02.翻查資料後,還是未能搞清楚這隻黑鴨子姓甚名誰。




03.從這張可看到這隻可愛的黑鴨子喉部有個白色的倒三角。

兩種鴨子均屬雁形目>鴨科>鴨屬




04.動物園內有個大鳥籠(估計大小只有香港公園那個的1/3,而且大概也僅有

半高),內有多種雉類。這隻是其中之一,名字叫白鷴Silver Pheasant,學名

Lophura nycthemera




05.牠的羽色就像紅原雞(家雞)母雞的一樣,翻查資料始知這是母雞,而雄雞

是奪眼球的上白下黑兩色。然而,幾隻雄雞一直躲在矮樹叢中,無法拍得一照。




06.從這角度俯視這隻白鷴(粵音〝閒〞)母鳥的尾巴像不像一把菜刀。

白鷴屬雞形目>雉科>鷴屬




07.接著的3種世上體型最大卻不會飛的雀鳥,先出場的是鴕鳥。




08.根據IOC及維基資料,鴕鳥共有3個種,均生長在非洲。由於沒法識別這究竟

是何種,所以就只稱鴕鳥算了。

3種鴕鳥都屬鴕鳥目>鴕鳥科>鴕鳥屬




09.記得初讀葡語時,與洋老師簡直是〝雞與鴨講〞,特別在學習一些複雜的題目

就更顯困難。有次課文談及一種不懂飛的大鳥,大伙兒都先入為主以為是鴕鳥。

我們提出鴕鳥的英文名稱,但她卻回答不是,說是Emu,並說這隻產自澳州。

原來這是鴯鶓,學名Dromaius novaehollandiae,分類為:

鶴鴕目>鴯鶓科>鴯鶓屬




10.鶴鴕目有兩個科,另一個就是鶴鴕科,科內只有一個鶴鴕屬,但屬內卻有3個

種。照片中這隻長著黑長毛,頭頸裸露亮麗顏色的大傢伙,就是惡名遠播的食火雞。

可惜又是無法搞清楚牠的詳細資料,只知3種食火雞脾氣都超暴燥,在其原產地澳洲

頻有傷人個案傳出。從網路上的視頻見牠就像袋鼠一般會用牠那粗如人臂的雙腿襲擊

人畜,所以牠也有最危險鳥類的稱號。

逛過動物園後,覺得鳥類品種也不少,可惜大部分連名牌都沒有。一直都以為博物

館及動物園是社會最好學習場所,現在......

請各位鳥友拍完美照後,記得帶走一切廢物。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從麥雞識大自然

一直都知道生物必須遵循大自然的規律,所以覺得作為生物一分子的人類

更不應破壞這種規律。所謂規律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01.在倒影湖等候這隻灰頭麥雞,等了大半個小時,主角終於到場。




02.可惜的是牠的左腿在膝頭下約一吋處就斷了,而且從齊整的斷口還看到點紅色。




03.不看其他照片,還以為牠在跳舞。其實是牠在單腳跳,不過卻有點失重心。




04.若牠的受傷是屬淘汰過程的,確是不可抗力的。




05.然而,從牠的留居地內地東北來毛,我就感到有點不安,是否被人為的捕獸器所傷?




06.自從那天之後,再沒聽到鳥友談及這隻灰頭的蹤影了......

灰頭麥雞Grey-headed Lapwing,學名Vanellus cinereus,分類為:

鷸鴴目>鴴科>麥雞屬

一般雀鳥都怕人,但若披上偽裝,您甚至可與牠接近到3、4米。因此,使用偽裝,

既可拍得較佳的照片,又可盡量避免驚擾雀鳥,不妨試試。




(最後一張照片摘自雅虎自然動物世界

為了追逐水草,每年非洲有數以百萬計的食草動物要冒著生命危險進行大遷徙。

這條遷徙之路除了不時有獅子的掠食動物出沒之外,尚要渡過一些河流,而水中

滿是等著吃大餐的鱷魚。照片中的是一群牛羚,張大血盆大口的是條十多呎長的

大鱷。

最近看一紀錄片,當中一段正是牛羚渡河的情景,一眾大鱷毫不躲藏地在岸邊

守候,牛羚清楚明白渡河是險象橫生的,但基於本能仍要冒險。鏡頭拍到一隻

牛羚母親過河後,無助地看著被噬著下半身的小牛。據資料顯示,每年死在

這路上的牛羚約有25萬隻。

理解極地的愛斯基摩人為掙扎求存,每年會在候鳥經過時,拿著網去捕鳥。

不過卻絕對反對那些為其他目的的捕獵。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