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on的的佳記日記------再續前文之上高地(2020年11月10日更新)



籠裡籠外

上天賜予鳥兒有飛行的能力,這就表示牠們是不應被羈絆在任何有限制的

空間的。然而,由於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牠們之中有些同類被關在籠子內,

原因是牠們能歌會〝唱〞。最糟的情況是,還有些鳥兒貪圖〝美食〞,自願

身為籠中鳥。




01.身在〝豪宅錦衣肉食的〞鵲鴝對外邊看來有點〝衣衫襤褸及三餐不繼的〞紅嘴

相思鳥說,進行吧,這裡豐衣足食,主人待我超好的。




02.這隻紅嘴應是在換毛中,尾巴尚未長成。




03.與同屬的表親銀耳相思鳥最大的分別,就是顧名思義的紅嘴。




04.炮台山的小徑經常有養鳥人將鳥籠掛在樹枝上,昨天在回程時,看到在一個

鳥籠頂有隻羽色亮麗的鳥兒,原來是隻紅嘴。




05.見牠在籠子附近徘徊,原來牠想吃鳥籠內的鳥糧。




06.可以發展天賦的才能,天空海闊任飛翔,這應是最令人羨慕的。然而,卻有不少

個案,主角為了貪圖有形或無形的利益,甘願走入〝籠子〞。

紅嘴相思鳥Red-billed Leiothrix,學名Leiothrix lutea,分類為:

雀形目>畫眉科>相思鳥屬

外拍時可自備飲用水,盡量少買瓶裝或盒裝水/飲料,既省錢又環保,不妨試試。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田雞吃田雞

田雞又稱蛙,品種包括青蛙及牛蛙等等,以上是百度對田雞的部分描述。然而,

本文並非關於自傷殘殺,只是恰巧吃與被吃的都叫田雞而已。




01.今年鳥季多了像彩鷸池這樣的窪地,鳥友就有更多的拍攝機會。為了能較不騷擾雀鳥,

鳥友都更多地使用偽裝,這邊三座迷彩裝偽裝帳中有一座是自製的。




02.我的單人帳終於收到了,到彩鷸池後匆匆架設器才及帳篷,等了一會後,正主兒

出場跚跚地出場了。




03.當時發覺這主角比早前的藍胸秧雞細小很多,心中對先前從鳥友照片中的識別

開始有點動搖。後來得資深鳥友幫忙,識別這是紅胸田雞。咦!牠在水邊撿起團

白色的東西。




04.噢!竟然是隻已成形的小田雞。




05.這對身長約20公分的紅胸來說只是小菜一碟,只見牠也不需調整就立即吞下了。




06.這紅胸不斷地往返窪地及野草堆,將看到的食物盡數消滅。由於這天這紅胸超

合作,大伙都拍得有點膩。當紅胸走到離我們最遠的水邊,而且大家精神最不集中

時,突然那邊出現情況,只見紅胸在及膝水深的地方抽出一隻長著長腿的獵物。




07.原來是隻大田雞,從照片可看出這田雞與紅胸的比例。

根據《香港鳥類圖鑑》,紅胸是稀少的過境及候鳥,大概在澳門亦是如此。說今年

是賞鳥大年一點不為過。這幾年都在注意本地保育問題,在不進反退的情況下,

相信不會是因本地環境有所改善而吸引候鳥,相反在一河之隔的橫琴島,連續的

開發已破壞了沿海的紅樹林,估計一些本來棲息在橫琴的留鳥以及要到達的候鳥

都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來到澳門。

紅胸田雞Ruddy-breasted Crake,學名Porzana fusca,分類為:

鶴形目>秧雞科>田雞屬

雀鳥需要樹木才能生存,所以在下次外拍時,愛惜身旁的植物。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美哉鵲鴝

讀過鳥友的貼文,自己也深有同感。多年來都在追逐一些稀罕及亮麗的雀鳥,

漸漸有點捨本逐末,失卻了欣賞大自然的美這個大方向。其實,只要多加留意,

我們週遭不乏質樸的事物。稍作〝打磨〞,再配合適當的條件,美就呈現在

眼前。




01.這隻是大普鳥鵲鴝,配合當時綠油油的背景底色,是否又有不同的看法。當時這

鵲鴝雌鳥的尾巴尚未完全長成。




02.踏入鳥季,有關部門為迎接大型涉禽,會將泥灘上的蘆葦及野草剪掉,同一

橫枝的底色就多了黃色。不知是否同一隻雌鳥,不同這時羽毛已長齊了。




03.看著這隻雌鳥的憨態,誰敢說普鳥不值得拍。




04.那天真走運,雌鳥剛飛走,雄鳥立刻來替補。個人最愛雀鳥擺出這種姿勢,

像不像個燈泡?




05.這隻雄鳥的羽毛黑白分明,是現場幾隻中最俊的。




06.若論表情,這隻雄鳥的表現也不差。




07.泥灘上覓食少不免會弄得髒兮兮的,這雄鳥算愛惜羽毛,只有嘴邊沾了點泥。




08.十多天後的今早,又拍得一隻雄鳥。今早天上一絲雲也沒有,陽光超猛烈的,

不過經陽光照射,雄鳥背部的黑色就泛起一些藍色。

鵲鴝Oriental Magpie Robin,學名Copsychus saularis,分類為:

雀形目>鶲科>鵲鴝屬

〝節能減排〞已是個共識的環保議題,下次外拍時,試試與鳥友分享共乘一部車。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濃眉黑眼的傢伙

雖然自己機緣不合,沒及得上見到彩鷸,倒是拍得兩種秧雞。然而,將這個最近

非常熱的鳥點稱為彩鷸池總比叫雞場雅得多了。有了迷彩偽裝帳的加持,可以以

前所未有的距離進行近拍。除了主角的秧雞之外,在彩鷸池旁人高的野草總有幾隻

東方大葦鶯在活動。那天如常地看見大葦鶯在捉蜻蜓時,偶然發現其中一隻體型較

細,而動作敏捷度可及普通柳鶯的傢伙。以鏡頭追蹤了一會後,看到這隻與大葦鶯

有著截然不同的長相---兩道濃黑的眼眉。




01.當時特意留意牠,並盡量跟上牠快速的動作拍了一些照片。編輯照片時,得悉

這是黑眉葦鶯。




02.按《香港鳥類圖鑑》,黑眉是常見過境遷徙鳥,也屬罕見的冬候鳥。




03.黑眉身長約13公分,大概只有大葦鶯的2/3。




04.拍攝時牠比幾隻表親害羞得多,總是躲在蘆葦內,難得顯露全身。




05.雖說體型較大葦鶯小,但所在生境及羽色均與大葦鶯無大分別。若不留神,就會

將牠們當作同類看。




06.黑眉的長相有點搞笑,令我聯想起武俠劇的山賊造型。

黑眉葦鶯Black-browed Reed Warbler,學名Acrocephalus bistrigiceps,分類為:

雀形目>葦鶯科>葦鶯屬

外拍時鏡頭或會被身旁的樹枝遮掩,記得帶備些幼繩,以便將這些樹枝稍稍拉開。

這樣既有利拍攝,又不會折斷樹枝,下次不妨試試。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個人的賞鳥方向

要一項活動能持久發展,其動力是最重要的。開始鳥攝時,確受到鳥友的美照

影響。當時的心態是自己也是要千方百計,務求拍到盡可能多的稀罕雀鳥。幸好

得到一些鳥友的引領,加上其他客觀的因素,我的欣賞方向終於轉向美。




01.在一些客觀情況之下,澳門的這個鳥季鳥況大好,除了拍得多種雀鳥之外,一些

老朋友也陸續現身。幾天前終於見到3隻貴客---黑臉琵鷺,牠們有獨家的覓食絕技,

就是以其匙形的長嘴在水中左右擺動,所以儘管距離接近80米,也能輕易被識別。




02.說到覓食,原來硬盤內仍有多張上個鳥季拍得的捕魚照片。




03.或許是長途跋涉之故,黑臉這天多在休息,牠們會將長嘴插在翼底,這點似乎跟

表親白鷺不同。




04.今年經常見到雀鳥會無故張開大口,看來就像人類打呵欠一樣。




05.兩隻黑臉中,右邊的一隻長嘴是成鳥般的黑色,而且上嘴面的像人類指紋般

獨有的〝嘴紋〞也較明顯。左邊的嘴色是未成鳥的略帶粉紅色,有點值得留意,

這未成鳥體型比較大,難道也像人類的有〝嬰兒肥〞?




06.除了嘴色之外,未成鳥的飛羽末端是黑色的,不過這要在飛行或這樣打開翅膀

才能見到。




07.據資料顯示,黑臉的繁殖地在南北韓之間的一些無人小島。每年繁殖季節牠們會

回到鳥上的懸崖築巢,由於缺乏建材,牠們往往會為一條枯枝而大動干戈。拍照時,

那隻嘴色較黑的在搬動石上的植物,接著旁邊的未成鳥也開始當搬運工。由於時間

地點均不對,牠們肯定不是在檢拾築巢的建材。或許是年長的為後輩上課吧。此外,

這3隻黑臉均沒有識別的腳環。

黑臉琵鷺Black-faced Spoonbill,學名Platalea minor,分類為:

鵜形目>?科>琵鷺屬

吸煙危害健康,而且在鳥點吸煙可能會引致山火。下次外拍時,試試不再吸煙。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過客

最近幾次到彩鷸池外拍時,在窪地邊的野草經常會見到幾隻東方大葦鶯。根據

《澳門鳥類》資料顯示,東方大葦鶯在本地是過境遷徙鳥,每年10月都有為數

不多的到來。




01.這隻東方大葦鶯張開血盤大口向著隱藏在迷彩偽裝帳內的鏡頭,其實牠剛好在

打呵欠。




02.東方大葦鶯與同屬的另一表親---噪大葦鶯非常相像,在野外辨識要留意〝尾

較短且尾端色淺〞。




03.據現場觀察得知,東方大葦鶯可能體型稍大(19公分),動作不及小型鳥敏捷。

然而,幾次都見到牠們在捕捉窪地徘徊的蜻蜓。




04.這次牠的獵物是隻綠頭綠身藍腹的大蜻蜓,是我首次見到的品種。




05.據幾次拍攝體驗,東方大葦鶯不太怕人,加上有偽裝帳的掩蔽,更有利近距離

觀賞。




06.相比去年在葡韻的匆匆一會,今年的相聚更有觀賞價值。




07.希望這是個好開始,來年能與牠們再次碰面。

東方大葦鶯Oriental Reed Warbler,學名Acrocephalus orientalis,分類為:

雀形目>葦鶯科>葦鶯屬

要增加鳥攝興趣,最佳方法是在拍完照片後,識別所拍得的雀鳥。那麼下次外拍時,

就再不會與鳥友說:〝昨天拍得一隻黑色的鳥〞了。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捕魚我稱霸

渠口有條排污渠,或許這是大家命名的由來。這排污渠形成一條水溝,儘管

潮退最厲害的時間,這水溝仍是不乾的。因此,渠口就成為了各種涉禽覓食的

勝地。這個鳥季有了偽裝棚,觀察涉禽更為方便。由於習性的不同,各種食客

有著不同的食相,有餓死投胎似的、有慢條斯理的。其中最為特別的,相信就

非以下這隻莫屬。




01.咦!頭部長出一條魚尾的,請問是哪位?




02.原來是隻蒼鷺。前一刻還見牠整個身體撲入水裡,動作真是滑稽,但下一刻就見

牠啣著一條窄長的魚兒(約有巴掌長)。




02.魚兒還在滴著血,場面真是非常暴力的。




03.當蒼鷺回到泥灘上,牠不是囫圇吞棗地吃掉獵物,相反啣著魚兒在其他競爭

對手注視下慢條斯理地踱步。這時看清楚,原來牠的下嘴正插在魚腮附近,難怪

魚兒在滴著血。




04.或許自恃體型健碩,所以也不懼其他雀鳥來爭奪獵物。在眾鳥面前〝示威〞後,

牠才好整以暇地將戰利品吞下。




06.魚兒確有點大,見牠吞下之後,頸子還隆起一團。




07.一般雀鳥在吞吃獵物時,都會將其頭部向著咽喉,以免被其四肢或一些倒刺

卡著。鷺鳥在吞掉食物後,會喝幾口水,或許藉以送食物入胃部。

蒼鷺Grey Heron,學名Ardea cinerea,分類為:

鵜形目>鷺科>鷺屬

每個鳥點都可能有不少鳥友據地拍攝。在拍得美照後,嘗試讓身後等待的鳥友也拍幾張。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鳥的習性

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根據成語詞典的解釋,這是形容人的本性難以改變。

有自制能力的人類也如此,更何況單純依賴本能的鳥類?

今年可謂是電影〝觀鳥大年〞(The Big Year)中所指的鳥況大盛的一年,鳥的

種類及數量都比往年的多。有了好機會,鳥友(應是影友才對)自然趨之若鶩。

然而,一般影友或許忽略了每種雀鳥都有其習性。若罔顧牠們的習性地拍攝,

最終只會令牠們離開這個暫留的鳥點,而且也可能破壞附近的生境。




01.幾年來都跟某些雀鳥擦身而過,今年都陸續與之相遇。當中有這隻長相及羽色

特別的橙頭地鶇。




02.根據資料顯示,橙頭〝性羞怯,喜多蔭森林,常躲藏在濃密覆蓋下的地面〞,

其實這也是一般地鶇的習性。




03.那天與鳥友清晨就到達鳥點,架好器材後就坐在迷彩網後靜候。




04.未到早上7點,主角橙頭就出場了。由於這裡都是樹蔭蔽天的,所以儘管當日是

個大晴天,光線仍是非常陰暗。首拍的一些照片,感光度竟達ISO 10000。




05.雖然《澳門鳥類》沒有明確指出,但據《香港鳥類圖鑑》所示,橙頭是候鳥及

過境遷徙鳥。




06.拍攝時沒太留意一些細節,只知現場有不止一隻橙頭,到編輯照片時,始發現

橙頭的背部竟出兩種羽色:藍灰色及橄欖灰色。後來從資料得知,背部藍灰色的是

雄鳥,而橄欖灰的則是雌鳥。因此,第1-3張的是雄鳥,而第4-6的則是雌鳥。

本來橙頭出沒的地方長了不少矮小植物,所以拍攝時會出現像最後那張右下角的

綠色。事隔半月,偶然再到附近碰運氣,見有幾位平常不拍鳥的前輩在那鳥點。

事後與他們閒談,得知橙頭已不再出現。當時我瞄了瞄那鳥點,竟然異常〝整潔〞,

就連一根野草也沒有。估計有人不想被野草遮掩鏡頭,所以就進行〝清理整頓〞。

同樣情況也曾發生在2號大草原的窪地,可惜的是在〝清理整頓〞後,沒有了雀鳥

賴以隱蔽的草木,牠們當然就唯有另覓棲身之地。

橙頭地鶇Orange-headed Thrush,學名Zoothera citrina,分類為:

雀形目>鶇科>地鶇屬

雖然鳥攝不是甚麼劇烈運動,不過卻經常要上山下海。勇往

直前是大部分鳥友的信條,然而,無論如何要切記安全,否則雖拍得美照,但弄致

鏡毀人傷就不划算了。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小PT的新衣

開始鳥攝時最常到的鳥點就是翠湖,記得在湖中央(距離過百米)常有一兩團

黑影,後來得知那是一種名叫小鷿鷈的水禽。由於牠們有水上飄絕技(就是用

腳在水面疾走),所以對這類〝武林高手〞總帶有一點好奇心。可惜牠們超

害羞,每次見面都是隔數十米的。從資料及現場觀察得知,小PT的活動範圍包括:

湖泊、沼澤及有水的稻田(甚至在水庫),即都是有淡水的地方。澳門這個小城

早已沒有了稻田,而稱得上湖(包括人工湖)的,相信數量還不及一隻巴掌。

因此,在小城一直都無緣細細欣賞牠們。近日到渠口外拍時,忽然見離岸約百米處

有3團黑影。透過540+1.4X拍了幾張,再百分百放大後細看。嘩!竟然是小PT。

真的假的?這裡是海邊的濕地耶!




01.拍照時瞥見牠們的外觀,當時總覺得有點不對。編輯照片時始發覺,為何這3隻

小PT羽色好像褪了色似的,而且其註冊商標的黃色嘴斑竟然不翼而飛。




02.在現場觀察時,覺得3隻中,以右側的一隻體型最大,而且羽色也較深。




03.當時第一個感覺是:一家三口,親鳥帶著兩隻未成年的小朋友,並實地教授

生存技巧。




04.據資料顯示,小PT雌雄並無異色。再瀏覽OBI圖庫,原來這3隻小PT均是在

非繁殖羽階段。估計左側這隻疑為親鳥的應最接近繁殖羽的羽色,而剛好這張中

愈向右側就愈接近非繁殖色的顏色。




05.翻查資料時,找到一張夏季時在翠湖畔偶然在蓮葉間發現的小PT,留意其頭頸的

羽色較現在的深,而且帶有明顯的嘴斑。

事後仔細一想,澳門位處珠江口,環繞小城的海水都被江水沖淡成鹹淡水。或許

這樣,小PT才會在渠口這塊濕地出現。

小鷿鷈Little Grebe,學名Tachybaptus ruficollis,分類為:

鷿鷈目>鷿鷈科>鷿鷈屬

3-8月是雀鳥繁殖季節,牠們可能會因為受到騷擾而放棄回巢育雛。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緣來有翠

最近與開始了鳥攝一年左右的鳥友閒談,他說為了遷就拍攝,他特別在鳥季申請

放大假。在期假的這段日子,他每天都花大部分時間在各熱門鳥點,不過聽他說

他還未拍得滿意的藍翡翠。我就說,鳥攝真是超靠運氣的,因為雀鳥體型嬌小,

儘管牠在您面前的樹上,若牠所處的位置是有枝葉遮掩的,那您就怎麼也看不見

牠。相反,如果走運的話,牠剛好停在您面前,您就怎樣拍也可以。因此,鳥攝是

超講究緣的。

一般翠鳥羽色亮麗,都是超奪眼球的。在澳門可以見到3種翠鳥,當中以藍翡翠最為

稀少。根據《澳門鳥類》所載,藍翠是澳門的冬候鳥。或許是數量本來就不多,加上

藍翠是這3種中最害羞的,所以不要說拍攝,就要見一下的機會也不多。然而,最近

機緣巧合,我有幸與牠獨對了接近半小時,而且距離是超近的8米。




01.其實斷續去了十多次渠口樹林,首要任務當然是等候藍翠,不過每次只見牠在

面前飛過,一點停下來的意思也沒有。接連下了幾天雨,某個清晨抱著就當晨運的

心情又來到偽裝帳後等候。天色不見光亮反而像快要下雨,心中正盤算著是否在

零快門的收獲就打道回府呢?隨著幾聲特有的叫聲後,心儀已久的藍翠第3度飛過。

或許上天見我已付出足夠時間,終於讓藍翠飛到帳前不遠的樹上。




02.誰會想到牠會來到這麼接近?這樹位於我鏡頭無法轉到的死角位,但不拍

白不拍,絕不能輕易放過這個機會。在我的認知中,藍翠是非常機警的。因此,

將機鏡從腳架上拆下,直接手持拍攝是最快捷的方法。本以為只可拍幾張,怎知

牠一點離開的意思也沒有。重新架設腳架,還將所有在大逆光下拍攝的組合全嘗試

一遍。




03.澳門可見的3種翠鳥中,已拍過兩種吐食繭的照片。至於藍翠,就連見也沒過。

這天真走運,牠在橫枝蹲了一會就張開大口,可惜當時光線情況太差,只容許使用

慢速快門拍攝,而且為避免微震,我索性使用單張拍攝。因此,吐食繭的紀錄就

只可在心中了。




04.由於牠所處位置是大逆光的,所以背景是灰白一片,所有照片都要通過後製才有

現在的效果。




05.為保證不會因快門太慢而令照片朦掉,我選擇了快門先決拍攝模式,快門是

1/200,光圈是f/4.5,ISO是自動的2000,而且只用單張拍攝。




06.幸好牠非常合作,並沒有太多的動作,可以讓我用這麼慢速的快門。

留意這藍翠的胸口,在黃白色中可清楚看到鱗狀黑紋,所以這隻仍是未成鳥。

藍翡翠Black-capped Kingfisher,學名Halcyon pileata,分類為:

佛法僧目>翠鳥科>翠鳥屬

請各位鳥友拍完美照後,記得帶走一切廢物。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