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on的的佳記日記------再續前文之上高地(2020年11月10日更新)



泥灘上的辛勤

之前介紹過蒼鷺那種皇者架勢的捕魚方式,以及其啣著獵物上泥灘的示威場景。這次

要談的是泥灘上另一種食客,牠的捕獵方式卻是截然不同的。主角是白胸苦惡鳥。




01.白胸沒有蒼鷺的皇者之風,也不及小翠的動作敏捷,所以牠絕對沒有河鮮可吃。




02.泥灘附近的岩石及植物附有海量的小飛蟲,這就是白胸的豐富美食。




03.然而,以白胸的體型(約33公分長),每天要吃多少隻如蚊子大小的小飛蟲才能

維生?




04.因此,每次見牠總是走遍整個泥灘,弄得兩條長腿滿是泥漿。




05.泥灘上還有一種白胸的同科不同屬的表親---黑水雞,儘管份屬親戚,但那幾隻黑傢伙

卻扮演著惡霸角色,經常驅趕泥灘上的白胸(奇怪,資料上顯示白胸體長應比黑水雞長

兩公分,但現場觀察得幾隻白胸都較為細小)。




06.雖然泥灘上的小飛蟲多的是,但用以多取勝的進食方式,所以白胸就唯有整天不停

地吃。

白胸苦惡鳥White-breasted Waterhen,學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分類為:

鶴形目>秧雞科>秧雞屬

外拍時鏡頭或會被身旁的樹枝遮掩,記得帶備些幼繩,以便將這些樹枝稍稍拉開。

這樣既有利拍攝,又不會折斷樹枝,下次不妨試試。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泥灘飛翠

無論環境如何惡化,渠口泥灘仍是澳門觀賞某些雀鳥的好地方。這些雀鳥中最吸引

鳥友眼球的就非普通翠鳥莫屬,相信見過牠亮麗的羽毛及其〝例不虛發〞的捕獵

方式的鳥友都會著迷。

由於小翠在本地屬留鳥,所以差不多一年四季都可見到其蹤影。早在鳥季開始前,

有心的鳥友已在大暑天中,汗流浹背地搭建偽裝棚,相信所為的對象就是牠。

小翠體型與麻雀相若,約長15厘米,雙腿非常短小,所以起飛及著陸就有點特別。

然而,牠喜蹲在水邊的樹枝上,窺準水裡的小魚就會一躍而下,全身插入水中,

再啣著獵物飛回樹枝。這種捕獵過程頗有觀賞價值,不過亦是眾多鳥友(包括

本人)心中的痛。

有影友問我拍飛行版的要訣,我老實回答,我並不擅長這類拍攝。基於多種主客觀

因素,我一直未有滿意的小翠飛行紀錄照,直至......




01.從有了偽裝棚開始,每次到渠口差不多都拍到小翠,當中包括呆站照,也有

摔魚照,以及3隻小翠遭遇時的〝裝兇作勢〞照。然而,就是沒有牠的飛行照。

坦白講,拍小翠的飛行照是項不容易的任務,因為牠飛行速度快,體型嬌小。

雖然鳥友已就其習性,在水邊插了一根樹枝,讓牠蹲在枝頭捕魚。因此,要拍牠

插水捕獵的動作,機會就增加了。不過,要自動對焦(包括AI Servo)準確合焦

17.5米外的牠是接近不可能的。




02.經過多次失敗後,得出最佳辦法是,先在預估牠蹲的位置自動對焦,接著將

對焦方式改為手動。然後,只需拿著快門線,靜候小翠的飛行動作。




03.由於對焦是預先的,效果就肯定有偏差,所以唯有選用較細光圈,希望以較長

景深來增加影像的鏡利度。然而,一切仍是靠運氣。試想若牠的降落點稍為移動,

或剛好背向鏡頭,結果可能就是另一回事。




04.由於小翠翅膀拍動頻率超高(牠可像蜂鳥般懸停在半空),所以動作非常敏捷。

加上牠沒有跳躍起飛的動作,要拍牠飛離枝頭就更加困難。




05.降落速度相對減慢是必然的,所以亦是最佳的拍攝機會。




06.嚴格來說,這輯不算是飛行版。撇開個人技術不談(太爛也無謂說了),所謂

客觀因素,540+1.4x拍17.5米外(可從文首小圖見照片原大小)的小翠,有點像

以手指圈成圓形窺視一樣。試想對象若高速運動,一瞬間就脫離可視範圍。

普通翠鳥Common Kingfisher,學名Alcedo atthis,分類為:

佛法僧目>翠鳥科>翠鳥屬

為了更改裁放比例,最後竟然忘了勾選顯示照片拍攝時的設定,所以只有最後

一張可看其Exif。幸好幾張照片其實是連拍的,所以一切設定都是相同的。

一般雀鳥都怕人,但若披上偽裝,您甚至可與牠接近到3、4米。因此,使用偽裝,

既可拍得較佳的照片,又可盡量避免驚擾雀鳥,不妨試試。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主客雙鶯

足球比賽有主客制,不過有時孰主孰客就要看是在何種情況了。




01.每年進入鳥季,渠口鳥況就會熱鬧起來,除了多種涉禽之外,附近的矮樹叢都會

迎來新住客---褐柳鶯。




02.褐柳鶯的動作非常敏捷,總是快速地在枝葉、岩石之間跳躍。




03.根據《澳門鳥類》,褐柳鶯屬本地冬候鳥,不過牠們經常在此流連,就似是

這裡的主人一樣。

褐柳鶯Dusky Warbler,學名Phylloscopus fuscatus,分類為:

雀形目>柳鶯科>柳鶯屬




04.剛好黃腹鷦鶯同時出現在這樹叢,不過稍後就像怕了褐柳鶯似的自動離場。




05.從資料得悉,黃腹是本地留鳥,不過此地卻並非其地盤。




06.雖然兩種鶯的中文名稱都有鶯字,但牠們卻是分屬兩科的。




07.黃腹眼睛虹膜為淺褐色,所以看起來較為分明,而且羽毛較為鬆散。

黃腹鷦鶯Yellow-bellied Prinia,學名Prinia flaviventris,分類為:

雀形目>扇尾鶯科>鷦鶯屬

外拍時可自備飲用水,盡量少買瓶裝或盒裝水/飲料,既省錢又環保,不妨試試。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魔鏡魔鏡,哪個最靚?

不要以為世上只有人類會注重儀表,看過紀錄片就知道,原來很多動物在繁殖

季節都是以外表來吸引異性的。以鳥類來說,在繁殖季節都會長出漂亮的繁殖

羽。然而,懂得以鏡子來欣賞自己的物種,相信就真是唯人莫屬了。因此,先至

聲明,以下這隻白鶺鴒絕對不是對影自憐。




01.太陽開始下山,雀鳥又活躍起來,幾隻白鶺鴒來到窪地,有在洗澡的,也有

為晚餐在努力。




02.咦!這位帥哥是誰?




03.魔鏡麼鏡,世上哪個最靚/漂亮?




04.要拍好白鶺鴒確實不容易,因為牠奔行的速度非常快,最好要等到牠停下來,

否則朦張的機會十之八九。




05.此外,白鶺鴒羽色是黑白,不過要好好控制光線。不然,白的可能會過曝,又

或者黑的過暗。




06.這次有了個人迷彩帳的幫助,白鶺鴒就顯得自然多了,動作也悠閒起來。因此,

對焦的問題也就較易克服。

白鶺鴒White Wagtail,學名Motacilla alba,分類為:

雀形目>鶺鴒科>鶺鴒屬

外拍時帶備一條毛巾,既比用紙巾實際,又能減少使用紙張,不妨試試。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滅蚊專家

我們常以人類的角度去看動物,將一些間接影響我們健康的昆蟲類歸類為

害蟲,如蚊子。近一兩年,小城在夏季都受登革熱的困擾。現在已經踏入

冬季,按道理蚊子數量應大幅減少,希望登格熱就此能打住。

早前已介紹過一些吃蚊子的雀鳥,今天再來一隻。




01.多次觀察這褐柳鶯後,知牠是在捕捉岩石及樹葉上的飛蟲,但總要有圖才能

證實。這次終於拍到一張,只見褐柳鶯伏在石邊,原來真是有隻蚊子(紅箭頭

所指),左下角是放大部分。




02.由於褐柳鶯總是跳躍不定,難得牠肯稍停下來當模特兒。




03.天氣日漸清涼,雀鳥抖開羽毛的可愛樣子就快成了指定動作。




04.雖然遠來是客,但牠們已習慣渠口的環境,就連屬本地留鳥的表親黃腹鷦鶯也

只能路過。




05.褐柳鶯似乎不太介意被觀察,甚至有時會飛入偽裝棚內。




06.或者就停在鏡頭前4、5米的地方反觀察我們。




07.看著這些充滿活力的小傢伙,儘管多雲的天候都不會影響心情。

褐柳鶯Dusky Warbler,學名Phylloscopus fuscatus,分類為:

雀形目>柳鶯科>柳鶯屬

對面大廈天台堆滿雜物,不過按有關部門的說法,這些屬私人物業,政府難以

入內清理。連公權力都說無計可施,難道要依賴這些滅蚊專家。

雀鳥需要樹木才能生存,所以在下次外拍時,愛惜身旁的植物。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黃埔雙翠

大概在一個月前已聽聞香港某公園來了一隻稀客---壽帶,可惜一直未能動身

(小城最近鳥況也不錯)。前天終於下定決心去拜訪一下,背著11公斤的

大背包,提著6公斤的腳架,乘了1個多小時船及40分鐘的巴士,最後到達目的地。




01.這公園算是易找,而且佔地也不很大。




02.內裡有個面積不小的池塘,塘上有座曲橋,已有幾位配備長短炮的鳥友。詢問

之下,原來那壽帶昨午仍有現身,而且飛無定所,也曾停在這堆石上擺姿勢。




03.在場鳥友正在拍攝中,原來模特兒是隻普通翠鳥。雖說早已在渠口拍了不少,

但不拍白不拍,剛好拍了這隻翠妹在吃魚。




04.這隻小翠下嘴帶紅色,所以是隻雌鳥,而胸前可見點點的〝胸帶〞,這是

尚未成年的特徵。




05.這隻翠妹似已習慣了公園的環境,所以有時會停在比較接近的石上。

普通翠鳥Common Kingfisher,學名Alcedo atthis




06.稍後亦有隻白胸翡翠飛來,不過牠比較害羞,總是躲在枝葉之間。




07.這隻大翠的戒心比那隻小翠高,只停在5、6米高的枝幹上。




08.只有在窺準機會,牠才會直撲水面,然後啣著小魚又飛回樹上。

白胸翡翠White-throated Kingfisher,學名Halcyon smyrnensis,兩種翠鳥的分類:

佛法僧目>翠鳥科>翠鳥屬




09.公園就當然有常客的黑領椋鳥,雖然澳門公園偶爾會見牠們的蹤跡,但都是離得

遠遠的,怎及得這邊的來得大方。

黑領椋鳥Black-collared Starling,學名Gracupica nigricollis,分類為:

雀形目>椋鳥科>椋鳥屬




10.記得去年差不多不見鶇的影蹤,幸好今年已見過幾種,希望牠們會陸續抵達。

這隻烏鶇正在喝水,順便吞食附近的植物種子。

烏鶇Common Blackbird,學名Turdus merula,分類為:

雀形目>鶇科>鶇屬




11.這公園有兩多:鴿子和龜。這隻龜像表演雜技似的,整個身體就只有腹部丁點

地方抵著石頭。

等了差不多3小時,仍未見主角出現。既然緣未到,只好背著器材離開。

〝節能減排〞已是個共識的環保議題,下次外拍時,試試與鳥友分享共乘一部車。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無尾伯勞?

其實並沒有無尾伯勞,只是拍攝時見這隻伯勞的尾巴僅剩下一條羽毛,覺得

有趣的戲稱而已。

有資深鳥友在看過照片後,指出這隻大有可能是紅背伯勞的雌鳥/未成鳥。按

資料顯示:紅尾伯勞和紅背伯勞雄鳥應該不會混淆,但是雌鳥或亞成鳥容易誤判。

(1)雌鳥或幼鳥:紅尾伯勞耳羽黑色,紅背伯勞耳羽棕色。(2)雄鳥:紅尾伯勞

尾羽側緣無淺色,紅背伯勞尾羽側緣白色。其實在識別此伯勞時確大有困惑,當時

有考慮牠是紅背,但鑑於紅背的分佈範圍:分佈於中亞及東亞、俄羅斯,越冬於

印度次大陸及非洲,亞種pallidifrons為中國西北的過境鳥。因此大膽地推定為紅背。

然而,經鳥友提點後,再審視自己的照片,牠的耳羽又確是棕色而非黑色的。




01.上月底去了數次彩鷸池,其中一次是個有充沛陽光的下午。正在等候紅胸田雞的

時候,忽然發現帳篷後死角位之處蹲了隻伯勞。




02.連忙將機器從腳架上拆下,轉身手持拍了這隻處於大逆光的伯勞。經過後製,

黑墨墨的一團才顯露出其原來面貌。




03.稍後,牠再飛到受光的位置,這時看清楚了,牠是隻紅背伯勞。




04.可惜牠或處於換羽階段,牠那尾巴就只剩下一根羽毛。




05.這隻應該是未成年的紅背伯勞。

紅背伯勞Red-backed Shrike,學名,Lanius collurio,分類為:

雀形目>伯勞科>伯勞屬

外拍時鏡頭或會被身旁的樹枝遮掩,記得帶備些幼繩,以便將這些樹枝稍稍拉開。

這樣既有利拍攝,又不會折斷樹枝,下次不妨試試。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爭風呷醋

近年對旅遊又有了新的要求,比較喜歡去逛公園等一些接近大自然的場所。




01.其實原因是希望呼吸新鮮空氣之餘,又可以拍攝當地的特有品種鳥類。這次

到台北市的目的亦一樣,所以就選了幾個當地市民常到的公園。




02.到台北逛其實就跟世界上各個大城市一樣方便,只要有G大神的地圖,自悠

行就絕無問題。然而,當地市政單位似乎忽略了一點:當我到達公車的植物

園站,見路口有個指示植物園方向的路牌,但走在歷史博物館前的路時,對

近在眼前的植物園卻不得其門而進。問了幾個途人後,才找到農委會一些機構旁

的這個入口。




03.園內有個面積不少的池塘,池內滿佈已枯萎的蓮。在這片衰頹的景象中,一隻

白胸苦惡鳥在努力地覓食。




04.一物枯一物榮,大自然就是這樣奇妙。這隻白胸鼻子位的紅色仍未鮮明,看來

牠應是隻未成鳥。

白胸苦惡鳥White-breasted Waterhen,學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分類為:

鶴形目>秧雞科>秧雞屬




05.稍後,見到池中的乾蓮莖有異動。細看之下,原來有兩隻武林高手在比試。




06.只見這兩位高人全身披黑及頭戴紅冠,這是兩隻俗稱紅冠水雞的黑水雞。




07.牠們不是在猜拳,而是伸開雙翅,利用水的浮力,將身體垂直,以便可以自由地

運用雙爪。




08.再看一下,有第三隻黑水雞在牠們附近徘徊。這應是一位女士在等待勝利者的

追求。

黑水雞Common Moorhen,學名Gallinula chloropus,分類為:

鶴形目>秧雞科>水雞屬

吸煙危害健康,而且在鳥點吸煙可能會引致山火。下次外拍時,試試不再吸煙。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台北公園鳥

有很多鳥友對公園普鳥都不太感興趣,其實逛公園拍普鳥仍可帶來不少樂趣。

這次到台北主要目的就是逛公園,因為當地有不少特有品種,而且很多都可在

公園找到。現在就以一些在澳門也可能見到的開始。




01.在澳門常見的伯勞多是棕背,不過偶爾也會拍得其他的。這是在大安森林公園

遇上的紅尾伯勞;紅尾在澳門屬過境遷徙鳥及冬候鳥。

紅尾伯勞Brown Shrike,學名Lanius cristatus,分類為:

雀形目>伯勞科>伯勞屬




02.不要見了普鳥就掉頭不理,澳門常見的斑鳩多是珠頸。若以為這隻也是珠頸

就白白放過機會,這隻是山斑鳩。




03.山斑鳩與珠頸的分別在翼上的鱗紋,前者較為亮麗。山斑鳩在澳門屬候鳥及

過境遷徙鳥,不過見到的機會也不太多。

山斑鳩Oriental Turtle Dove,學名Streptopelia orientalis,分類為:

鴿形目>鳩鴿科>斑鳩屬




04.接著的是灰樹鵲。據《澳門鳥類》所載,小城最近未有其紀錄,而《香港鳥類圖鑑》

顯示,灰樹鵲是稀少的留鳥及冬候鳥。

灰樹鵲Grey Treepie,學名Dendrocitta formosae




05.那邊的喜鵲跟我們自家公園的性格大致相同,都是不太怕人的。

喜鵲Eurasian Magpie,學名Pica pica,兩種鵲的分類均為:

雀形目>鴉科>樹鵲屬




06.離開植物園前,見一位長者拿著長炮一體機對著些禾本科植物,我也去湊熱鬧。

原來是夾著麻雀、白頭鵯、暗綠繡眼鳥等一群雀鳥在吃種子。既來之則安之,我也

加入戰團拍暗綠。幸好自己對拍鳥不分普罕,在舉鏡(旅途中只能手持)搜索目標

時,忽然發現到一隻背部羽色像畫眉但臉頰白色的傢伙也在開餐。嘩噻!竟然是我

這次旅程的一個目標---俗稱小彎嘴的台灣鉤嘴鶥。

暗綠繡眼鳥Japanese White-eye,學名Zosterops japonicus,分類為:

雀形目>繡眼鳥科>繡眼鳥屬

要增加鳥攝興趣,最佳方法是在拍完照片後,識別所拍得的雀鳥。那麼下次外拍時,

就再不會與鳥友說:〝昨天拍得一隻黑色的鳥〞了。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afon wrote:
台北公園鳥有很多鳥友...(恕刪)


afon版大來台北

可是近期僅週日(11/25)好天氣

今天(11/26)又開始下雨

圖02、03台灣稱為金背鳩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