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N家跳槽C家,用跳燈遇到小麻煩-----感謝各位,都解決了

小巫先生 wrote:
你PO這兩張圖真的是自打嘴巴


我PO第三張圖了,打了你一嘴巴,沒頻閃,照片誰拍的,一直跟我說有頻閃對焦。
第一張 F16 0.4秒 不能對焦嗎?可以啊,只是沒開閃燈造成晃動而已。


下兩張馬上改開閃燈,不晃動,但是受中央亮度影響測光,造成結果不同,
如果頻閃對焦會同時會依閃燈測光,評價測光來說則差異不會這麼大。




CANON 300D不頻閃時會依照評價測光結果直接給閃燈指令,
NIKON有距離資料,不會失誤,CANON則會,懂了沒?

不過CANON現在E-TTL II有距離資料,應該沒這問題了,CANON 300D是有點老。


小巫先生 wrote:
我是覺得不用東一句鐵衛隊西一句鐵衛隊,這樣很刺眼,講的好像用CANON=鐵衛隊
每個人買器材的點都不一樣,我是因為CANON可以轉C/Y才跳過來
身為老師,講話應該要多衡量一點



但如果你要說我是C家鐵衛隊(CONTAX)那是OK的


感謝小巫先生的提醒,這個以後我會更注意的。

www.photo-school.net 攝影學園,攝影學習的樂園
我只寫一些我所知道與認為如此的資訊給大家參考:
Nikon從FE開始支援TTL閃燈系統,到F90開始支援3D-TTL閃燈功能.
Canon的E-TTL與Nikon的3D-TTL相較之下都有預閃但運作方式有點不同.
E-TTL的出力值評估全憑預閃,Nikon基本的分區TTL是曝光後監察,3D-TTL模式下則是預閃+D資訊+曝光後監察
Canon不是沒有曝光後監察的設計,EOS時代最早的A-TTL就是,但是為何改去全憑預閃的E-TTL?是因為省錢(可以省一個閃燈監測器)還是其他因素就不得而知了.

而隨著時代改變
E-TTL II也加入距離資訊
i-TTL的實際運作則是還有爭議,我個人是支持Nikon在從TTL,D-TTL進入到i-TTL後並未拋棄監察預閃設計
也就是Nikon從標準TTL進化到D-TTL時只是改成強制預閃來對應數位機特性(標準TTL只有直打才預閃)
從D-TTL進化到i-TTL時則是加入TTL FP與CLS等功能,從未拋棄舊有"預閃+曝光後監察"的基礎設計.
不過這些推測還是得由Nikon自己承認吧.
也就是說現有最新的i-TTL應該是具有:
(1)5發評估預閃(這點被認為是i-TTL連續擊發次數輸給E-TTL的主因)
(2)D資訊
(3)閃燈色溫資訊傳遞
(4)3D-RGB場景評估
(5)3D-RGB色溫評估
當以上資訊的計算結果出來確定出力後,實際補光時再加上
(6 )曝光後監察
不過因為有加入曝光後監察的關係,i-TTL對於不在中央區的主體對應能力不強,很多時候要憑FVL與D資訊來輔助.

至於E-TTL/E-TTL II非我的專長.
記得之前看E-TTL II的改進資料是已經做到:
(1)閃燈補光前亮度評估
(2)閃燈補光後高反差分辨(改進以往E-TTL最讓人詬病的被黑白衣服干擾出力問題)
(3)距離資訊

然後是ADI閃燈的問題:
(1)我自己的經驗是直打上比3D-TTL要自然許多,能做到幾乎不察覺補光存在的程度,不過一但跳燈改用P-TTL模式就很難預測了.
(2)基本上Minolta的閃燈腳設計上實用程度與性能超前各家標準ISO腳至少10年,Minolta是最早想到閃燈腳應該是需要可以快拆的廠商,在上個世紀就設計出這種穩固又便利的閃燈腳,裝上不用鎖,裝好後雙牙咬合穩固,拆下只需按一顆鈕,唯一的缺點就是------它沒有成為ISO標準.
沒箱可開的SONY F42AM簡易外觀拍拍

大抵如此~
別問我的名字,我只是個舊時代的幻影.
ASRAAM wrote:
我只寫一些我所知道與認為如此的資訊給大家參考:
1、而隨著時代改變,E-TTL II也加入距離資訊。

2、
不過因為有加入曝光後監察的關係,i-TTL對於不在中央區的主體對應能力不強,很多時候要憑FVL與D資訊來輔助.

3、
然後是ADI閃燈的問題:
我自己的經驗是直打上比3D-TTL要自然許多,能做到幾乎不察覺補光存在的程度,
不過一但跳燈改用P-TTL模式就很難預測了.




非常詳細,感謝您費心打字,很喜歡您的解說。
我整理出您其中三點,提出疑問與觀點:
1、
E-TTL II加入D資訊。

是在EF鏡頭做改進嗎?那是否E-TTL II之前的EF鏡頭均無距離資料?



2、
i-TTL對於不在中央區的主體對應能力不強。

NIKON有RGB 分割測光感應器,這個感應器在最新的高階機種可以運用於主體鎖定與追蹤,
在早期機種理論上也運用於RGB 3D矩陣的主體位置亮度判斷,
因此如果是閃燈直打,理論上擁有51對焦點的機種上可以精確抓出主體位置、距離、亮度提供給閃燈系統;
在跳燈的運用上則應該可以提供主體位置、與亮度資訊給閃燈系統。
所以主體即使不在中央附近,NIKON相機應該也有能力判斷出主體位置,而減少曝光失準。
這部分我以後有空會試試看,只怕用的是D50,等級太低,測不出來。



3、
ADI跳燈難以預測。

如果有預閃,相機也能藉此抓出主體位置,那理論上曝光誤差會非常小,
頂多小輸於NIKONRGB測光優勢而已,所以我認為各家技術資料幾乎一樣的狀況下,
NIKON準確度還是獨占鰲頭,可能的原因應該在於各家的區域測光感應器判斷主體的能力有差異。



PS1:
另外,M閃燈接座我從未實際安裝,但是看了朋友的阿花系列相機的閃燈,
一直以為那個閃燈座很脆弱,因為小小的,謝謝您提供的資訊。

PS2:
我自己的經驗是直打上比3D-TTL要自然許多.................ASRAAM

直打應該才能算是3D-TTL,因為有距離資料才形成3D,沒有距離資料則屬於其他類型的TTL形式,


chmedr wrote:
我覺得你的第一,第二...(恕刪)


抱歉沒特別說明 1和2張是因為頭上正好有一道大樑約45公分長,光線打到後半邊去了,而我上這兩張目的是證明現場燈光而已.謝謝!
vix wrote:
1. 多燈系統,請問...(恕刪)

不好意思昨晚太累腦袋打結,寫的東西連自己都看不太懂,您的疑問小弟回應一下:

1. N的多燈系統至少不用一定要裝SE-T2,可光觸發手動調整離機閃燈出力,多一個功能總是比較方便.
2. 您說的一點也沒錯,N家的閃燈為了相容過往推出過的相機,閃燈模式多到不行,造成使用者設定上的複雜度增加,C的閃燈模式少,使用上比較簡單; 但是話反過來說,小弟換了5DII之後,只剩下430,580的二代可用,強迫要換掉舊閃燈,我可不能認同新產品不做向下相容是Canon的"德政". 至於小相機,很抱歉小弟真的沒有研究.
3. 關於Av,M,慢速同步,感謝Herman老師說明的很清楚.

小弟主要是使用Canon的5D2,對於C閃燈系統,有滿意的地方,也有不滿意的地方,看了這篇討論樓一層加一層,也還是有長知識. 01還是救甘心的啦~
eagleeagle wrote:
非常詳細,感謝您費心...(恕刪)

是在EF鏡頭做改進嗎?那是否E-TTL II之前的EF鏡頭均無距離資料?
這邊的確有點詭異.
Canon對於E-TTL2的距離資訊支援是以新鏡頭為主,但也涵蓋了一些小有年紀的鏡頭.
我認為或許Canon把距離資訊用在其他地方(例如對焦輔助),所以不是每顆鏡頭都有.
Nikon使用D資訊已經很久也顯現出成效了,Canon看在眼裡要說完全沒有對應作為我還真不相信,不像它們的作風.
E-TTL2只應該是把現成有距離資訊的鏡頭拿來利用而已,慢慢的再來補足產品線全面提供距離資訊.

i-TTL對於不在中央區的主體對應能力不強。
這點呢,我認為Nikon是採用比對的方式.
也就是說現在機身手上握有:
(1)預閃結果(單靠這個就有如D-TTL)
(2)D資訊(單靠這個就有如GN模式)
(3)RGB矩陣測光的結果(單靠這個就有如E-TTL)
(4)曝光中監察(單靠這個就有如舊式標準TTL)
理論上這四種資訊單靠其中一種就可以完成TTL閃燈控制,但經驗上告訴我們只單靠其中一種方式肯定會遇上錯誤出力的場合.
(Nikon嚴格來說應該是採用3+1種方法,D資訊要獨立出來,Nikon非常的仰賴D資訊,D資訊應該握有很大的裁決權.)
所以這四個資訊是獨立運作並互相驗算,照理說四種資訊得出的閃燈出力應該是差異不大的.
若有其中一種的結論差異很大,那那個值應該是錯誤不可採信的.
所以說當i-TTL採用RGB測光來輔助閃燈後,若主體不在中央理論上(3)得出的結論應該(1)(2)差異不大,跟(4)則對照不起來.
(4)的監測值應該會被捨棄.
不過這樣就無法說明為何還是需要FVL來方便使用者構圖拍攝.
我認為主體在非中央區的拍攝場合,少了曝光後監察準確度應該還是會稍低,所以還是留了FVL來輔助.
我是已知若被攝物不在中央區又使用中央點對焦後構圖的話,誤差會不小.

NIKON準確度還是獨占鰲頭,可能的原因應該在於各家的區域測光感應器判斷主體的能力有差異。
我那是實際觀察的心得,但原因恐怕還是有很多,早期D7D搭ADI燈可說是一整個混亂..

直打應該才能算是3D-TTL,因為有距離資料才形成3D,沒有距離資料則屬於其他類型的TTL形式
ADI與3D-TTL都屬距離資訊輔助的TTL閃燈控制,都只能運作在直打場合.
別問我的名字,我只是個舊時代的幻影.
Herman老師 wrote:
網路的戰文何其多啊,當有雙方的鐵衛隊都提出一些見解時,各自有認同的人去認同。...(恕刪)

4.如果要就C及N分個高下,我個人的意見是N在閃燈方面的整體控制及相關設定是比C來的完善的。至少,N的不用再買個ST-E2,而且N的閃燈同步速度是可以任意設定的,目前在Digi 4的機身上(如5DII及50D等),才改為三段設定(固定,1/200(250)-1/60及慢速同步)。這個C的鐵衛隊可以不認同,因為你如果用習慣了,也從來沒有覺得不足,那麼C對你來說,就很好了,不用因為我說了這樣的話而感到心靈受創。


看完這段完全理解了
難怪之前用CANON會覺得怎樣都補不足
幾句話就點出重點,果然是老師!
知道原理後,應該不需要再吵了吧
Herman老師 wrote:
感謝小巫先生...(恕刪)


C家不錯吧,被人罵還要跟人感謝
eagleeagle wrote:
CANON 300D不頻閃時會依照評價測光結果直接給閃燈指令,
NIKON有距離資料,不會失誤,CANON則會,懂了沒?

測試變數這麼多,一下你說沒頻閃,一下又說有頻閃也不會有影響
連手震的照片都敢拿出來
等你拿出兩張有參考價值的照片再來說嘴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