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on EOS R5 / R6 正式發表!最高八級防手震 / 8K Raw / 20fps / EV -6.5 對焦全部都給你!

Hermitissimo wrote:
是嘛,我看很多是反過(恕刪)


sony自家的cmos科技樹都是由手機等小底發展的,例如背照式是2012年上手機的,之後2015年就有了a7r2、層疊式則麼該是2016年在xz上先行,然後2017年才有a9。因為正如你所說,小底的技術難度比大底小,正因為如此試行新技術的風險也就相對降低。反過來說canon如果想要發展背照式就要直接攻全片幅,沒有手機為自己試產,風險就要大得多。至於sony做不好選單和螢幕那是自己作死,還說只要買我們的手機加上去就好。

至於android那些,我同意作為一部純粹的相機的確不必要,但這些可以是廠商的入門產品,維系自家收入用,先保障生存再圖發展。
有人又再說,那市佔率低到不行的S牌手機,對相機CMOS發展有多重要了!
又說什麼沒有手機為廠商試產,風險就要大得多
還說什麼Canon如想要發展背照式就要直接攻全片幅

請問說這樣話的人,是不知道 Canon 有小數位、類單、APS-C類單嗎?


Canon雙像素對焦不就是走自己的路,開創出一片天
雙像素對焦不但和最新的 Nano USM 鏡頭完全搭配!
和二十幾年前就上市的 USM 馬達鏡頭也完全匹配!

而且 Canon 僅用2年不到,
即追上發展7年全幅無反的Sony,
那些眼部偵測、動物眼部偵測對焦通通補齊
錄影解析度、位元數、色採樣、幀率也大幅超越Sony
硬體又更好,產地也讓人更放心!


至於 Sony CMOS 如果因為手機事業倒下就跟著倒下
三星就會順勢取代
消費者根本不用擔心

只有和 Sony公司有關的人,
才需要沒事就在網上說它家的CMOS有多神多重要!
若您發現偶無回應就是我去山上拍照囉!
tommy712739 wrote:...例如背照式是2012年上手機的,之後2015年就有了a7r2...
這你就大錯特錯了,相機自有自的發展脈絡,老是硬去扯手機幹嘛,在手機還沒拍照功能以前我相機與DC已經用很久了,BSI-CMOS不是”2012年上手機”的,我2009年買給女王的Sony DSC-WX1(金色款)就用上了,為什麼我印象很深刻,是因為當年宣傳就強調這新技術”夜拍能力很強”,體積又小,這台到現在還能正常開機使用咧(只是沒人想用),要不要借你瞧瞧!?

無論手機相機,比較有突破創新技術的產品,可以的話好奇都會買來試試,比如說第一台BSI-CMOS的APS-C三星NX1,第一台BSI-CMOS的FF索尼A7R2我都有入也都還在,只是這又干手機X事?

Sensor是非常重要關鍵的零組件沒錯,但買手機或相機不光是買它,況且手機還沒可換鏡系統複雜的鏡頭考量,它自家手機銷售也不怎麼樣,所以無限擴大解釋手機的角色有何意義?

同一家公司內部技術共享並不稀奇也不見得有必要浪費時間去深究,就別老是手機本位主義硬是去顛倒順序!
Hermitissimo wrote:
這你就大錯特錯了,相機自有自的發展脈絡,老是硬去扯手機幹嘛(恕刪)
無論手機相機,比較有突破創新技術的產品,可以的話好奇都會買來試試,比如說第一台BSI-CMOS的APS-C三星NX1,第一台BSI-CMOS的FF索尼A7R2我都有入也都還在,只是這又干手機X事?(恕刪)


真的! 大大提醒的好!

小弟我雖在01開過樓...相機上有什麼創新功能 30年後還會被我們記得?
有賴眾熱心網友協力,將有劃時代意義和代表性的產品寫入,當時還有將三星 NX1 寫入,
就是因為 Samsung NX1 才是第一台大尺寸 BSI-CMOS 的相機
Sony還是跟在 Samsung後面才上的

Samsung 無反系統真是可惜了!
2014年就有個 16-50mm F2.0-2.8 OIS 的 APS-C 專用標準鏡皇
比起 Sony 到 5年後才擠出一個守舊的 16-55mm F2.8,光圈輸人還沒光學防手震可用
Samsung 真是太強啦!
若您發現偶無回應就是我去山上拍照囉!
ever7070 wrote:...三星 NX1...
”16-50mm F2.0-2.8 OIS”這規格的確很突出啊,另外還有28MP,肩屏,4k自動對焦,電池把手,鏡頭是與德國Schneider-Kreuznach合作...當時看了depreview評測大力讚揚就入了一機五鏡+把手...但過沒多久就被放生了!
Hermitissimo wrote:
另外有28MP,有肩(恕刪)


別難過了!
EOS R5 等著您
若您發現偶無回應就是我去山上拍照囉!
ever7070 wrote:...別難過了!EOS R5...
惟一的疑慮與阻礙是我更期待更高畫素的機身吧...我希望開裁切模式至少還有到24MP以上,這樣我素質比較好的APS-C鏡就可以用在有IBIS的機身上,然後一般長焦也有更多的裁切空間;反正上市後應該有不少人會去排單吧,我機身還很多不急;
Hermitissimo wrote:
惟一的疑慮與阻礙是我(恕刪)


嗯,我也猜短期內根本買不到

先讓我們努力操一下手上的機子吧!
若您發現偶無回應就是我去山上拍照囉!
ever7070 wrote:
嗯,我也猜短期內根本(恕刪)


看好小朋友再等等,thermal 問題不只會影響什麼8K4K的錄影時間,積熱更會增加雜訊,減少壽命。R5R6就是個市場試水溫的產品。預期未來佳能在R5之後恐怕會像索家一樣分流產品線;有的攻速度、有的攻高ISO純淨、....。大雑燴到最後都是樣樣行樣樣鬆...。如果要買三台相機輪流等冷卻,不如帶三台各自最佳化的機身出門還比較優..
snow peak wrote:
看好小朋友再等等,thermal 問題不只會影響什麼8K4K的錄影時間,積熱更會增加雜訊,減少壽命。R5R6就是個市場試水溫的產品。預期未來佳能在R5之後恐怕會像索家一樣分流產品線;有的攻速度、有的攻高ISO純淨、....。大雑燴到最後都是樣樣行樣樣鬆...。如果要買三台相機輪流等冷卻,不如帶三台各自最佳化的機身出門還比較優..



真的哄! 所以大大買了 Sony三台各自最佳化的機身了嗎?

只是各自最佳化真的是最佳解嗎
讓我來看看...
Sony A9M2 攻速度 > 機械快門速度比 EOS R5 還慢
Sony A7R4 攻畫素 > 雜訊表現輸給自家42MP的前一代
Sony A7S2 攻錄影 > 內錄能力只4K30P連60P都沒


錄影最大能力
Sony A9M2 > 4K30P
Sony A7R4 > 4K30P
Sony A7S2 > 4K30P

Sony 1+1+1 得到的...4K30P
Canon 1台 8K30P + 4K120P
若您發現偶無回應就是我去山上拍照囉!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6)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