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F50FD的雜訊如預期般的不甚理想,導致更多人不敢入手,不過在下還是認為F50FD還是有其入手的價值存在。 原本想把圖上傳到01的空間,後來想說圖實在太多...編輯上又要再花一次時間,所以直接用在下的網路空間當連結,不過速度上可能略慢,請有興趣的版友可以耐心點,謝謝!
因為版上已經有開箱文,所以在下的介紹文內就不做開箱動作,只純粹介紹介面和在下認為設計較佳的部分! 呼,文章真的蠻長的,廢話不多說,直接看介紹文吧! 請點連結 富士F50FD介紹&實拍!
文章可能帶有"個人主觀意識",畢竟每個人感官不同,因此會影響部份的介紹和優缺點認知的差異。 文章僅供參考,謝謝。
附帶一提,雖然在下沒產地情節,不過底下的MADE IN JAPAN還是讓爽度增加了。 目前用SANDISK 2gSD紅藍卡。 穩定工作中!
------因版友反應在下的網頁空間較慢,加上有時會掛掉。 所以終於上傳到穩一點的網路空間上了!--------
富士F50FD介紹&實拍!
自從2005年時,入手KM D5D後,因為DSLR帶來的不便,因此總想入手一台輕便型的DC,但是又希望有手動功能的為佳,畢竟拍攝夜景時,手動功能非常好用! 加上因為把玩過前女友的Canon A80,其完整的手動功能,加上翻轉螢幕,讓在下鎖定未來入手的DC就是Canon A系列! 這期間因為剛入門DSLR,大多數預算都花在添購鏡頭或是週邊上(閃燈、腳架、包包…等),所以一直無預算可以實現願望!
一直到2007年的6月,又因為當初在KM家認識的同好小賓的引誘(其實是我先慫恿他跳系統的…),我也跟著跳系統了(誰叫小賓跳完系統後…帶著D80跑來借我把玩呢!),於是呼…我出清掉所有的KM DLSR設備,貼了2萬2千元入手了Nikon D80+SIGMA 18-50mm F2.8 macro,之後又入手SB800+Nikkor 35mm F2,後來又因為當初KM D5D有防手震,很多題材都能靠防手震解決掉,所以在不太常用腳架的因素下,入手腳架時只考慮到穩定、堅固,沒考慮到輕便! 剛跳D80時,因為沒機身防手震的緣故,得常背腳架…也因此興起我換腳架的念頭,於是又購入Velbon Sherpa 443Q+Velbon PHD-41Q三向雲台(沒辦法…原本腳架附的球台用不習慣),總重量約1.2kg,然後再入手Nikkor 55-200mm VR。
之後又因為SIGMA 18-50mm F2.8 macro移焦的問題,所以換了SIGMA 17-70mm F2.8-4.5 macro,最後又因為SIGMA 17-70mm F2.8-4.5 macro光圈不夠大、對焦不夠快的原因,又脫手改換Tamron 17-50mm F2.8+Nikkor50mm F1.8! 到這裡…在下已經等同於跳了兩次系統般的”輾轉”了! 呵呵!
有人會問,寫了上面那篇後,最後為何會又想起入手DC呢? 最後又為何會捨棄原本想入手Canon A系列而轉入手富士F50FD呢? 原因就在之後入手的Nikkor 55-200mm VR的塑膠屁股,讓我想換成Nikkor 70-300mm VR,不過無奈經費不夠,加上Nikkor 50mm F1.8入手後並不常用,想說在有預算入手Nikkor 70-300mm VR之前,乾脆先脫手Nikkor 50mm F1.8和Nikkor 55-200mm VR,把預算拿來購入之前想入手的DC!
脫手後…原本相中Canon A570 IS! 會想入手Canon A570 IS的原因是:
1. A570 IS有加入Canon的IS鏡頭防手震技術
2. 新的DIGIC III帶來更快速的對焦速度和臉部對焦系統
3. 用過DSLR的用戶應該知道,最常用到的按鈕除了AE-L外,還有+-EV、ISO、白平衡、閃燈出力,雖然這些在一般DC上大多設計在menu內(甚至精簡掉)!但是佳能A系列依然在其背面上保留+-EV、閃燈出力! 這點讓在下認為相機大廠設計的DC,果然在細節上比起家電大廠還要注重!
4. 水貨價位低,目前只要6900元!
不過也因為低價市場,所以A570 IS取消掉翻轉螢幕! 也可能A系列一直定位在入門機種,所以到目前為止…LCD畫素始終不高,預覽時爽度不太夠!
於是…在下帶著預算和我同梯的一位朋友(他也想入手一台DC,只是他不知道該選哪台好),一起往高雄的建國路上詢問A570 IS,走了一圈後…發現店家大多沒進這台,原因大多數是因為外型不討喜(果然操控性和攝影邏輯在一般使用者上,似乎不是重點),最後在科隆行找到了! 無奈是英、日介面! 在下當下真恨…當初國、高中時不好好念英文,導致現在英文非常破! 所以只好轉頭回國維準備訂購繁中介面的A570 IS! 回到國維已經晚上10點10分了,國維也準備打烊了,在下還是跑進去當”澳客”,阻止老闆關門(因為我實在想買A570 IS啊!)! 正在老闆拿起手機,準備撥打”訂購專線”時,在下對櫥窗內的F40FD有些興趣,老闆也趕緊停止撥號,跟在下介紹F40FD(其實在視冠就已經詢問過了,只是當時的店員介紹的實在很濫…只著墨在ISO表現,完全不提更吸引在下的操控性)!
其實在國維老闆跟在下介紹F40FD完,在下詢問櫥窗內僅存的一台F50FD時,在下就發現F40並沒有並沒有將+-EV的按鈕獨立出來,而F50FD卻有獨立出來(雖然選擇+-時,還是得進menu,不過還是方便一些)! 但是為何最後還是背叛A570 IS,轉向入手F50FD呢? F50FD究竟有啥特色&魅力讓在下可以當下就決定”跳槽”? 讓在下在底下為您細細介紹!
富士F50FD選項介面介紹:

正面有宣示技術面的貼紙,而在下比較滿意的是閃燈配置和對焦輔助燈! 閃燈配置的恰到好處,手持時不容易被左手、右手的手指頭遮住而造成陰影。 對焦輔助燈有效距離雖然不是很遠,不過一般用途也夠用了

在下已經在圖片上解釋的蠻詳細的,比較需要解說的是轉盤功能! 轉盤上:
1. A/S這等於是全手動功能,幾乎所有的參數都要自己手動控制和選擇,蠻適合進階用戶使用。
2. M模式,容易讓人誤以為是一般DC&DSLR上標示的全手動M模式! 實際上這選項是P模式,可自訂+-EV、ISO值、閃燈、白平衡…等,自由度頗高,實用的檔位!
3. 轉盤上的N和N閃電,這是富士獨特的選項,N是採自然光拍攝,所以相機會自動關閉閃燈,以現場光源為主! 而N閃電則是會連拍兩張,一張是關閉閃燈採自然光拍攝的照片,另一張則是開啟閃燈拍攝! 兩張都會儲存到記憶卡內,讓用戶自己選擇要保留哪個拍攝效果,亦或是都保留! 很實用的檔位!
4. AUTO,真的是全自動…不過也因為太自動了,ISO容易亂飆,導致讓入門的用戶誤以為畫質很差或是買到瑕疵品。
5. SP1、SP2,這兩個檔位也是讓在下背叛A570 IS的重要因素之一! 這是使用者自訂預設模式! 一般DC都會有提供一些預設好的情境模式方便用戶傻瓜的拍攝! 但是大多數是廠商已經半強迫式的預設在轉盤上,常常造成選項上並非真正是用戶想用的情境,而這兩個檔位提供給用戶依照自己的使用狀況選擇自己常拍攝的題材做預設情境! 在下在此只能說…富士真是佛心來的!

圖片上說明已經很清楚,特別要注意別誤觸POWER鍵!

在下認為+-EV鍵的獨立,對於操控性上有一定的提升。 或許喜歡傻瓜拍攝法的用戶可能無法體會,但是懂得運用+-EV來拍攝出更完美照片的用戶應該很能體會這個小小的功能有多吸引人!

在A/S檔位底下,按1下圖中右下角粉紅色圈選處的MENU/OK鍵就會跳出LCD顯示的這個視窗。

拍攝模式底下可以選擇光圈先決和快門先決。 光圈先決就是使用者可以決定光圈大小和+-EV,而快門讓相機測光後幫使用者決定。 相反的,快門先決則是使用者可以決定快門速度和+-EV,而光圈大小讓相機測光後幫使用者決定。

測光中有多重測光、點測光、平均測光…
1. 多重測光:相機會自動測試較適合背景和被攝物的曝光值。
2. 點測光:相機會偵測較適合中央點的曝光值。
3. 平均測光:全部影像的平均曝光值。

白平衡內有:自動、自訂(在鏡頭前放一張白紙,按下快門就能自訂白平衡)、太陽、陰天、螢光燈1、螢光燈2、螢光燈3、白熱燈。

連拍的模式還蠻多種可以選的。

AF模式也提供三種…
1. 中央點對焦(此模式下半按快門有AE/AF-L的效果)。
2. 多重AF則會抓取最接近您的高對比物體做目標。
3. 連續對焦則是在中央點對下,會持續對運動物體對焦。


最後的設定選單內則會跳入這個視窗畫面,一些較不常用的選項能在此作設定。 這邊的選項應該從照片中的LCD即可一目了然。

任何檔位下,按1下圖中右上角粉紅色圈選處的按鈕時會出現這個視窗。 不過每個檔位模式可以選擇的選項不盡相同。

電源管理內可以選擇省電、快速AF、清晰的LCD! 在下覺得快速AF模式還頗實用。


A/S檔位下,因為是屬於全自動模式,所以感光度從100~6400都得使用者自己設定。 而M模式下(同一般DC、DSLR的P模式),則多出了自動(400)、自動(800)、自動(1600),以自動(400)為例…意思是相機會在測光後,幫您從ISO100~400內選擇適當的ISO值!

畫質中的選項如同圖片中的LCD所示! 而3:2模式也是在下選擇背叛A570 IS,轉而投靠F50FD的原因之一!

富士的色彩模式中有標準、正片、黑白模式可選擇! 一般建議使用標準模式已經很飽和了…而選擇正片模式,大多適合風景、生態類…等,較需要高飽和度&高對比度的場景! 例如一般人像則不適合正片模式,畫面會過度飽和!




閃燈則是提供多種模式可以選擇,不過每種檔位模式下所提供的閃燈模式也不盡相同,文中的閃燈模式是在M模式檔位下(同一般DC、DSLR的P模式)為例。

照面右上角粉紅色圈選處的SP1、SP2,這兩個檔位也是在下背叛A570 IS的重要因素之一! 這是使用者自訂預設模式! 一般DC都會有提供一些預設好的情境模式方便用戶傻瓜的拍攝! 但是大多數是廠商已經半強迫式的預設在轉盤上,常常造成選項上並非真正是用戶想用的情境,而這兩個檔位提供給用戶依照自己的使用狀況選擇自己常拍攝的題材做預設情境!
富士F50FD散景分享:
景深要素…
1. 片幅越大,景深越淺。
2. 光圈越大,景深越淺。
3. 與被攝物距離越近,景深越淺。
4. 焦段越長,景深越淺。
因為一般DC的片幅不大,所以景深不太好控制。 大多依靠近拍模式+長焦段做淺景深。 而光圈大小因為DC的先天因素,恆定光圈的DC較少見。 大多數是視鏡頭的焦段會變動光圈,加上一般DC的最小光圈大多為F8,所以光圈能控制的選項著實不多。
廣角端:




如同照片示範來看,F2.8~F3.6效果差異最大(注意看背景的電風扇葉片外罩)。 F3.6~F6.4效果則不顯著! F6.4~F8則更不明顯。
望遠端:


望遠端而言F5.6~F7.1則景深效果不明顯。
ISO測試:
ISO100


ISO200


ISO400


ISO800


ISO1600


ISO3200

ISO6400

ISO表現還算OK,這跟之前各大網站上預測的結果差不多。 ISO400左右是可用ISO值,ISO800則免強能接受。 ISO1600以上則是備而不用! 雖然大多數人以和F31做比較下會認為F50FD表現很差,但是在下覺得其實還好。 就像在下使用D80時,ISO800是堪用ISO值,ISO1600時表現也不佳…但是該用ISO1600時一樣會用力開下去! 至少拍的到總比拍不到好! 且…縮圖後,其實也看不太出來。 OK啦! 別太苛求DC吧!
實拍(實拍看完別急著關掉視窗,最底下的結論內有F50FD的優缺點分析):
抗耀光表現:

F50FD的抗耀光表現,在下認為不算很好,類似這張照片的情景,因為耀光….使的對比度下降,畫面變的灰濛濛,還好整套實拍樣本100多張內大概只有出現3~5張這種情況,所以也還可以接受。
實用性高的A/S模式、+-EV和多樣化測光模式:




以這兩個場景為例,這幾個選項可以輕鬆營造出像底下兩個樣本一般的效果差異! 實在方便、好用!
以下附上幾個在下使用F50FD拍攝的相簿提供參考:
2007.10.27 同盟路公園試拍by富士F50FD
2007.10.28 夢時代by富士F50FD
2007.10.30 軍人公墓&我的同事by富士F50FD
2007.11.02 軍人公墓後山by富士F50FD
2007.11.10 駁二藝術特區by富士F50FD
結論:
富士F50FD的優點:
1. SUPER CCD
2. 輕便性與穩定性取得一個平衡點的良好機身設計! 不會刻意設計太薄,也不會厚到不好放入口袋!
3. 閃燈位置設計良好。
4. 對焦輔助燈。
5. 實用的A/S模式和M模式。
6. +-EV鈕的(半)獨立。
7. SP1、SP2檔位的設計。
8. 完整的測光模式。
9. 電源管理選項內的快速AF。
10. 實用的臉部對焦2.0版,成功率不低,就算人臉半側面也能抓到,且還有獨立按鈕,不用進選單開啟。
11. 變焦&對焦速度都很快,大概跟Nikon P5100差不多! Canon G9因為體積太大…所以這點還沒測試就跳過
了。
12. 對焦模式夠多且實用!
13. 實拍顏色飽和討喜,不需另外後製(在下這批實拍樣本,皆無後製)。
14. 情境模式內有美術館模式,會關閉一切聲音(包含按鍵音、快門音)和閃光燈。
15. 照片有3:2的模式,沖洗照片時不會去頭去尾!
16. 大多數DC常見的紫邊現象,F50FD控制的不錯,逆光實拍上不明顯。
總合5~7點,不得不佩服富士輕便DC的設計理念,很符合攝影者的使用邏輯。 其實在下除了Canon A570 IS外也有考慮過Nikon P5100、SONY W80和W200也是如此才讓在下沒選擇這幾台相機。
富士F50FD的缺點:
1. CCD防手震效果不明顯,廣角端手持1/8秒雖然能成功,但是機率大概只有1/3~1/2,廣角端手持1/15
秒則大概只有1/4~1/3的成功率吧。
2. 使用久了機身會發熱,溫溫的,但不燙手。
3. 1/1.6吋的SUPER CCD塞了1200萬畫素,實在過多(雖然縮圖能改善)。 如果能800萬左右雜訊表現
應該能更佳。
4. 對焦時噪音吱吱叫,頗大聲,有點擾人!
5. POWER鈕如果能做的更深一點,能減少誤觸機率(雖然目前為止在下還沒誤觸過)。
6. 2.7” 23萬像素LCD表現太過飽和、漂亮! 結果上傳到飛利浦19” LCD後顯的沒這麼漂亮了。
7. 抗耀光不夠好(非光斑&鬼影)
8. 星芒效果實在太過誇彰&噁心!
9. 近拍能力不夠強,如果能達到3cm左右更佳。
10. 腳架螺絲孔是塑膠材質,如果能改為金屬材質會更佳。
11. 錄影時不能使光學&數位變焦!
其實富士F50FD的缺點算是雞蛋裡挑骨頭,大多數缺點還是可包容的。 此機普遍被拿來和F31和F40做比較,而主要缺點也只在於高ISO部分而已,但是雜訊真的有這麼恐怖? 並沒有吧! 在下認為底片時代高ISO也會有顆粒變粗的問題,F50FD雖然比不上F31、F40甚至DSLR和底片機,但是在各家DC面前,依然表現不差,更何況他的優點不少! 所以,富士F50FD依然是部瑕不掩瑜的好機!
最後,整理這篇文章時再花了再下不少時間(大概5~6小時),本想拿出D80和富士F50FD比較其高ISO部分的雜訊。 但是因為考慮到文章實在有點攏長,不希望讓各位同好有”拖戲”的感覺,所以就暫時寫到這吧! 也感謝努力看完整篇文章的同好,謝謝各位!
~ 慧劍禪心2007.1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