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o12140516 wrote:
感謝回應 那麼我想...(恕刪)


a6300 + Sigma 16mm F1.4 + Sigma 30mm F1.4 + E 50mm F1.8 + FE 85mm F1.8

bobo12140516 wrote:
感謝回應 那麼我想...(恕刪)


富士直出就贏了

XT20+18-55mm+35mm F2四萬搞定

bobo12140516 wrote:哪一個直出顏色會比較好 ? 還有鏡頭購買也考慮進去的話
哪一台比較推薦呢...

富士的風格設定是"底片模擬",再依據這些自行調整一下大多就OK了
(至少我用富士大多是如此),鮮少後製(用富士要有這個自知之明);
富士有出新軟體X RAW STUDIO解決這個問題,我的機身明年才支援,
Looked promising,只是不知道XT20將來是否有這個待遇;

至於用S家的話幾乎只拍Raw(第三方軟體支援好),所以不敢講直出
如何,因為習慣與定位上就不是那麼用的;

假如"鏡頭購買也考慮進去的話"...我上篇回文已經提過了,
S家E-Mount APS-C好像五年沒出新鏡了吧(全力再拼FF?),
你稍微去查一下鏡頭的Line-up,看一下評價.規格與價錢...,
好選不好選應該就很清楚了,至少一開始會被富士吸引是鏡頭
因素(高素質定焦鏡)&直覺的操作感;我以前用S家NEX & A6系列
機身幾乎都是拿來玩轉接沒在用原廠鏡的,所以我會繼續升級富士
與C家機身,至於A6後續就跳過了,要用都是直接用A7系列,大家都
知道精華與主力在哪;

富士鏡頭方面:可以依其他前輩建議直接入kit鏡組就很好入門了,
熟了之後再挑那幾支1W多的小定焦,素質不錯又不會讓你破口袋,
我現在變焦還是只有1855kit與18135(因WR而買),其他就小支定焦
加上56 F1.2,依我用途就很夠了,將來最想等的就是18 F2改版以及
8-16 F2.8 WR.
Hermitissimo wrote:
假如"鏡頭購買也考慮進去的話"...我上篇回文已經提過了,
S家E-Mount APS-C好像五年沒出新鏡了吧(全力再拼FF?),
你稍微去查一下鏡頭的Line-up,看一下評價.規格與價錢...,
好選不好選應該就很清楚了,至少一開始會被富士吸引是鏡頭
因素(高素質定焦鏡)&直覺的操作感;我以前用S家NEX & A6系列
機身幾乎都是拿來玩轉接沒在用原廠鏡的,所以我會繼續升級富士
與C家機身,至於A6後續就跳過了,要用都是直接用A7系列,大家都
知道精華與主力在哪;茶

(恕刪)


Sony APSC E環沒那麼不堪啦,不熟的系統建議你還是說的保守一點。
E mount APSC雖然原廠是半放生狀態,但副廠仍有陸續在出新鏡,最近Sigma就又出了一支新的E mount APSC原生鏡。
要真的來跟Fujifilm比較評價、畫質、價錢,E mount這幾支原生定焦不會比較差, 甚至更好:
Samyang 12mm F2.0
Sigma 16mm F1.4
Sony/Zeiss 24mm F1.8
Sigma 30mm F1.4
Sony 50mm F1.8
Sony FE 85mm F1.8

Fujifilm勝過Sony AXXX較好的部份是kit變焦鏡還有操作邏輯,機身性能則是Fujifilm較差。
另Sony沒有出A6系列,應該是A6000系列
Venti-Mocha wrote:
Sony APSC...(恕刪)


富士大概是我用過相機品牌裡面最讓我感覺難操作上手的...

NO.1 富士
NO.2 NIKON
NO.3 PENTAX
並列好操作上手的:SONY、PANASONIC、OLYMPUS、CANON

光快門轉盤、光圈、ISO的控制方式我就過不去了,更不用說其他的設定...
機身是EVIL 卻是跟CANON、NIKON的FF快差不多重,體積也沒小到哪去(若是比較高階那幾款機的話)
機身價碼也可比FF...



SONY APSC 不錯又可用的還有幾顆
FE 28mm F2
SEL 18-105 F4 G OSS
FE 35mm F1.4 ZA
Samyang 35mm F1.4
Samyang 50mm F1.4
FE 70-200mm F4 G OSS
SEL 10-18mm F4 OSS


轉接又可以吃L鏡、自家A環


APSC轉接A還可以用扮豬吃老虎的
DT 16-50mm F2.8

轉MC-11可用
SIGMA 17-50mm F2.8 EX DC OS HSM
SIGMA 18-35mm F1.8 DC HSM ART
SIGMA 85mm F1.4 DG HSM ART
SIGMA 50-100mm F1.8 EX DC HSM ART
SIGMA 150-600mm F5-6.3 DG OS HSM





我已經說得很”保守”了啦,怎麼講都會被拿出來作文章或引發爭論,

假如S家”原廠”出一支像富士1855kit這樣的價錢與素質的鏡頭再說吧,

類似XF1655 F2.8這樣的也可以!都沒有喔!?一支藍標1670 F4就夠?價錢呢?

前前文就已經提過,我”個人”認為富士鏡頭不是最多但比較好選,S家無反發展
比富士早多了,很多人在富士X-System出現之前NEX與M43早已經用很久了(我也是),
它們的line-up與價錢怎麼樣心知肚明,所以我會請樓主”自行”去看看各家完整的
鏡頭列表,規格丶價錢&評測都多看看,他自行判斷就好,這樣還不夠”保守”!?

而且,要跟新手提什麼”副廠”...這個我才會更加審慎與”保守”,所以一直只提原廠鏡,
至少碰到問題不會原廠副廠互推責任,剛入任何系統凡事不熟還是簡單一點好,
先從單一窗口的原廠器材先用起吧!
個人覺得與其選相機性能強的
不如選適合自己的
雖然私心覺得sony各方面性能強大
但想要直出的照片還是推薦你富士

關於兩家的鏡頭支援度
我想對於一個剛準備踏入單眼的新手而言
可能要過好一陣子才會知道自己需要什麼鏡頭




umax wrote:
富士大概是我用過相機品牌裡面最讓我感覺難操作上手的...


哈,這點我看法和你完全相反,覺得富士的操作非常順手耶XD

應該說,富士相機的操作邏輯,其實就是沿用自傳統相機的方式,
光圈透過鏡頭的光圈環調整、快門則是機身的快門轉盤,
要光圈先決、快門先決,或者全手動都變換自如,
說真的沒有比這更直覺好上手的操作方式了。

然而,直覺好上手跟操作效率是否能畫上等號,這點又是另一個議題,
個人也認識一些 DSLR 使用者,認為還是用機身滾輪設定光圈快門較有效率。


另外,要比較無反機身的體積,Full frame、APSC、M4/3 的旗艦機相比,
或許不會真的差很多(例如:A9 vs X-T2 vs GH-5 or E-M1ii),
但旗艦機本來就是有操作性與握持感的考量,小體積不是其追求重點,

反過來真的要把體積做小時,相對小的片幅還是有優勢的,
另外鏡頭部分受限於光學限制,反倒是體積真正難以縮小的部分。

個人的看法,不同的片幅不是不能比較,
但使用者仍要了解自己在意的點是什麼再做決定!
Jiayou wrote:...覺得富士的操作非常順手耶....

...是啊...不用開機隨時低頭一看一目了然,想隨著環境與光線變化調參數
轉一下就好,想抓拍的時候拿起來就按快門了,不必擔心什麼設定錯誤!

而且要自動的話轉到A就好了啊,至少我可以視情況作選擇,有得選總比
沒得選好吧!?

當然,器材都是自己掏錢去買的,選自己順手的最重要啦!
建議樓主還是都玩完再決定

01的發言都很主觀

sony,olympus,國際牌我不敢直出

在一張富士直出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