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on快樂攝影和影片集(任何Nikon相機作品也可參與!)

flyingf wrote:
這種是比較平穩的攝影(恕刪)


第二圖很不錯,主角倆有眼神交匯點,讓圖片有故事延伸和思考空間,可惜被前景破壞了。。
這也是街拍的好玩之處,如何在雜亂的背景中拍出題材主旨,是真的有點挑戰性的。。
『孤獨殘年』

逛某公園,見一老人,然後見到行人橋的直間線條,於是就拍下來了,刻意欠曝一點,讓畫面更顯得落寞。。
刻意的靠右邊站過一點,利用前景的單枝樹葉來呼應老人的寂寞,同時讓畫面顯得平衡一點。

Df + AFS28-300VR,M模式 + Auto-ISO,AF-C9點輔助對焦,ISO400 + f/8 + 1/320s,平均測光,+0.3級曝光補償。
『人車爭路?』
純緒因為覺得光影好看而拍下來。。

Df + AFS35/1.8G,M模式,AF-C9點輔助對焦,ISO100 + f/2.8 + 1/250s。
好吧,我自認為今天很滿足。
採用新的攝影技巧和設定,似乎能拍到我真正想要的畫面效果了。

今天拍到的紅頭穗鶥(又叫山頭紅)。

D500 + AFS200-500VR,M模式 + Auto-ISO,AF-S單點對焦,ISO4000 + f/8.0 + 1/160s,平均測光,+2.7級曝光補償。
可以點擊大圖看細節。
很多人會埋怨泥坑的人像色彩不夠好(在我看來,所有品牌的原廠顏色也不算很好),當初我為何把心一橫完全倒向後期修圖呢?
原因就是因為D700和D3s的原廠『相片調控』的顏色已經夠讓我滿意了,然而D800一出來竟然完全不是那回事。。
當時不知是因為科技問題還是運算出了問題,D800那一會總是人像偶有臉色發青的狀況,整個攝影界也是叫苦連天的。。
(事實上,那一時期的人像臉色,不獨是泥坑出狀況,其它品牌其實也有一樣的問題,以我粗淺了解,是因為那時期開始,Cmos設計從原來的RGB改成了RGGB的排列,即是『吸收綠光』是多了,也可能道至了顏色偏青的問題。)
就是從那時起,我決心全面倒向後期修圖,以前是RAW + JPG存檔,現在是全部RAW檔。

我那時的目標還天真的以為以D3s的『發色』作為目標,還發過帖說是『追尋D3s的顏色感覺』。。。
結果左倒固右倒固,總算是膚色上比較接近了吧?
原因是因為我終於明白了『人類膚色』的分類和主要顏色成份。
圖一是D3s在做了後期修圖的膚色;圖二則是跟D800同一代Cmos的Df做了後期修圖的膚色。。。
大家以為這兩圖沒特別說明,能分得出是那台相機拍攝的嗎?
至少,我個人認為,在相同或接近場景(及燈光色溫)之下,人像膚色在兩台機身之間,算是拉近了距離(最多就是D3s的人像的橙色佔比多一點。)。。
大家以為呢?

至於後來我每圖必修,原因是原廠機身輸出的影像要么影像過軟,要么影像過硬和多噪點,那是另一問題了。
反正後期必然有兩部份——1、Color Enhancement 和2、Image Enhancement,個人認為是缺一不可的,至少,前面提到過,既能讓髮絲細節更明顯同時又要讓女像的皮膚如水嫩滑,機身的原廠『相片調控』還是比較難達到的。

D3s + Sigma 85/1.4 DG EX。

Df + AF105/2DC。
Df有夠利害的,不愧是使用D4的Cmos,放大100%也能清晰銳利。。
另一引人之處,就是泥坑數碼相機當中,唯有Df能通吃過去60年所有的F接環鏡頭。。

在我手上拍了數萬張照片後,因家庭原因清出了(當年同時還清出了4台泥坑全幅相機和十數支鏡頭。),儘管多年後的今天,還在心癢要不要二手淘回來供著。。

Df + AFS28-300VR,M模式,AF-C9點輔助對焦,ISO200 + f/8.0 + 1/800s。

發現了AFS單點對焦在拍林鳥時的神奇能力之後,繼續練習。。

雖然單點對焦模式在複雜的環境中很難合焦,然而,一旦是合焦的話,就能獲得『絕對合焦點』,而這個合焦點如果剛好是你想要的那部份,就有了『絕對精度』,細節也就滿滿的舖滿畫面了。
這是我的理解。

下圖是練習照,圖片的前景一看就看得出是比較雜亂的,而我的對焦點則選擇在前面雜草叢中的一個空隙,然後合焦之後,躲在樹後的紅耳鵯就能細節滿滿的如在眼前了。
而且,在絕對合焦之下,我把快門從以往的1/320秒降至1/160秒,雖然『不能有效凝結影像』的風險增加了,然而,大部份的情況下,竟然獲得了比以前使用AF-C對焦時更多更準的細節。

D500 + AFS200-500VR,M模式 + Auto-ISO,AFS單點對焦,ISO2500 + f/8.0 + 1/160s,平均測光,+0.3級曝光補償。

等候巴士時拍的機車影像。。

Df500 + Sigma18-300 OS HSM,M模式 + Auto-ISO,AF-C72點輔助對焦,ISO160 + f/5.6 + 1/80s,平均測光,+0.3級曝光補償。

『疾馳中的卡宴』

等候巴士時覺得悶,於是就練習起甩拍來。。

攝影是不是一定要全副武裝有備而去?
一定程度上是對的。。
但有時題材並不一定要限制,我喜歡見到啥就拍啥,攝影本來就是記錄眼見所得嘛。。

Df + Sigma 18-300 OS HSM,M模式+ Auto-ISO,AF-C9輔助對焦,ISO180 + f/5.6 + 1/80s,平均測光,+0.3級曝光補償。
甩拍其實說難不難說易也不易,相信很人都知道使用較低快門就可以了,其實,更重要的是個人『放軟』身体,以及在追焦時保持『同步率』(轉身搖鏡的速度跟目標速度一致。),就能很輕鬆的拍攝到『搖鏡』/甩拍的效果了。
M模式在這情況下就很有用了,我只需要把快門速度降至適合的範圈,光圈可以全開(或維持原來的設定不動),然後就放任Auto-ISO自由跳動——整個動作,我只需要『改變快門速度』,就是一個動作而矣,也就是說是『最快速』的方案,而不需要像很多人那樣,先轉S模式,再調整快門速度。
個人以為,用最少的操作步驟,更快速的動作,才能夠『更有效的捕捉影像』。。
一如我在等候巴士時,不知道還有多少拍攝時間,但這輯圖片也就只是『舉手之勞』的一迅間而已。

香港輕鐵(LRT)總站。

D500 + Sigma18-300 OS HSM,M模式 + Auto-ISO,AF-C72點輔助對焦,ISO5600 + f6/3 + 1/200s,平均測光,-0.7級曝光補償。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4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