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x8ab wrote:那D3200入門機的2400萬畫素對初學者是否太高? 這就是我說後面追的就噗通噗通往水裡跳了!Nikon沒有自己的感光元件製造廠,只能被Sony牽著走~~Sony給A77/NEX-7裝了24MP的CMOS,Nikon的APSC機種就只好沿用,不然~~自己承擔所有成本!雖然說3C產業代工是常態,但以我拍過不少廠商研討會聽到的說法,他們(專業代工廠)會[跟據實務經驗建議客戶如何修改設計]~~也就是說,沒有製造的實務經驗、對設計的掌握度還是有差,很難說只要會設計就能掌控產品的全部.
jenhoxen wrote:...也就是說,沒有製造的實務經驗、對設計的掌握度還是有差,很難說只要會設計就能掌控產品的全部....(恕刪) 照您這理論,看來Qualcomm/NVIDIA/XILINX都是不能掌握設計的公司阿...實際待過產業都知道,半導體製程就那幾道程序,反覆做而已,晶圓代工廠頂多在良率上面可以提供意見,其他的? 最好是連光罩都可以建議原設計公司改進啦...
筱江 wrote:科技進步,相機畫素不...(恕刪) 「在底片時代,平面攝影師是比較平等的,中片幅相機最貴的哈蘇、祿萊等...,機身加三支鏡頭二十幾萬可以搞定,4X5相機系統花個二、三十幾萬也可以勉強開工賺錢,底片則就是那幾種選擇,價格都差不多。然而現在動輒上百萬的數位機背(從3000萬到8000萬畫素不等)規格跟價格同樣嚇人,日系便宜的mamiya ZD(2130萬畫素)、Pentax 645D(4000萬畫素)等中片幅機身也要30萬上下(還沒包括鏡頭)。」看這段就知你沒歷史觀當年?當年的哈蘇等等大相機,正跟你現在所提的高貴機背一樣也是貴得嚇死人幣值、幣值、幣值
artdj999 wrote:真的很感謝大大的測試...(恕刪) 5d2那張雲根本也沒有布滿整個天空...其實感覺很像下面在測自動白平衡第一張5d2的圖的雲層分布藍色的部份是很多的..但實際拉回來是灰的而且白雲的灰和藍色天空的灰 很分明啊..= =都是灰的...
isdera wrote:呵呵~沒想到在01遇...(恕刪) 呵呵...近年來主要在這邊出沒了是啊,D700用快3年囉,很感慨自己真沒用旗艦機的命~~底片時代跟F5八字不合,用得最順是F100;數位化之後一連砸下數台所謂旗艦都被別人當成是屁,只有順著市場大眾喜好買的D700撐最久
dgg wrote:看這段就知你沒歷史觀(恕刪) 我認為樓主沒說錯,當初只要有500CM加三顆鏡頭(甚至更少)3個片盒就可以叫作"有Hassel"了,今天沒個百八十萬拿不出phase one;二手?全機械的500CM有人敢接;拿幾十萬去接人家操過的機背(包括可能的助理養成過程),只能說沒錢的人真可憐.(樓主應該比您資深吧,口氣不能和緩一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