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6.2 wrote:玩了一下d800 r...(恕刪) 我也抓了檔下來看看D800的高iso到底有多不堪...用拙眼仔細比較了一下,有一點個人看法‧首先是高iso部分的確沒有特別的驚喜之處,但在縮圖到1200萬的尺寸並經過微抹後,解析力與純淨度卻也與D700不相上下。(我想高畫素的訊噪比要跟低畫素比還是不可能的。)如此一來只要想成:D800使用於需要高iso環境時(暗處),可用畫素為1200萬,跟D700一樣。D800使用於可以低iso環境時(亮處),可用畫素可以提升到3600萬,來獲得超高的細節。因此,在高iso時,犧牲3600萬解析度來抹成1200萬畫素,我認為還是有意義的。況且,D800與D700用1:1的照片來比較訊噪比,本來就不合理。一個大畫素點(D700)與一個小畫素點(D800)的收光量天差地遠,就算經由無縫微透鏡來讓收光效益提高,先天的收光量差異仍然是一樣龐大難以彌補的。
marklin888 wrote:我也抓了檔下來看看D...(恕刪) 小弟比較當然都是D800全部縮成12MP比較,拿36MP原圖比較沒有意義但就算縮成12MP,不平滑的情況還是略勝D700一籌,我想低畫素的優勢可見一班,D700的高iso的確還是低價FF王者... 小弟拿5D2,橫紋問題讓我用高iso還得三思
剛剛抓下來看了,看了一下d800的高iso雜訊... 大概就是優於d7000 一些,不過細節是有的.應該是說歸功於新的影像處理引擎. 整體上蠻好的.不過,感覺得出還無法完全取代d700 d3s,我覺得nikon的產品策略算是很不錯了..有d3s d700的人想買高畫素高細節,未來再推出一個廉價版的d400用那片fx感光元件,市場整個就被他吃的死死的
zaha0901 wrote:剛剛抓下來看了,看了...(恕刪) 個人認為此ISO測試表現,D800是一個明顯著重於細節處理的面向,尤其是避免油畫感的部份;原本希望它能與D700拉拔出真正不同產品的定位,但很可惜的是,D700停產也是不爭的事實,Nikon在這塊的佈局似乎已有定案。小弟本身與平面製作職業有不可分的關係,高畫素實實在於其製作有極為重要的必須需求,但日常進行的拍攝動作又如一般使用者,對高速與高ISO解像品質比較著重,形成兩難的狀況,於是私心導論出這個定位的D800底下,還會有低一階的日用入門FF機種。然而想到目前觀看D7000規格也並未真正成為DX格式的頂級機種,中間安插一FF格式產品似乎還是很遠的事情。
recompress wrote:然而想到目前觀看D7000規格也並未真正成為DX格式的頂級機種,中間安插一FF格式產品似乎還是很遠的事情。...(恕刪) D400一直有兩個說法,一是DX旗艦、一是入門全幅,個人猜測是若要出名為D400的機種,應會延續D300的路線,成為具有D300外殼加上D7000或A77感光元件的DX旗艦; 若用回D3/D700的元件出平價FF,則會叫D500,以與對手的平價全幅5D系列做輝映.後者比較麻煩的問題是錄影1080P的流量(D3S只有720P),那塊舊的元件到底能做到什麼程度?有改造的價值嗎?
jenhoxen wrote:D400一直有兩個說...(恕刪) 確實!而且入門FX機種等於是要開始展開價位戰,這方面並不是對NIKON特別有利。而FX本來就不是主流銷售用戶群,而D800已經搶走過去沒挖走高解析需求的FX族群,那樣也是去挖D800潛力用戶群!而且這樣將會空出DX旗艦機種缺陷,那面對7D2即將更新時候的壓力就會顯現出來。
diffusionless wrote:確實!而且入門FX機...(恕刪) 我有一次用d3s外接液晶螢幕取景拍攝,那時候主要是大量翻拍,懶的用觀景窗取景,過了20分鐘左右相機開始出現過熱現象,限制及時預覽的時間,d3s的hdmi應該有輸出1080i的視訊能力,我推測,應該是影像處理器跟不上或是感光元件有過熱問題.如果說 換了新的處理器,再改善過熱或是限制拍攝時間,應該是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