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粹是做個記錄...
開始接觸攝影及入坑Nikon起於1990年代
從F90及AF 28-85mm f3.5~4.5開始這一切
過程中增添了望遠小黑二, 主鏡換成ATX 270 PRO一代
再加上其他有的沒的...
不過這一切在進入新世紀之後嗄然而止...
雖然陸續入手了Fujifilm S1 Pro及D70s
但是被封印的焦段,卻是始終被封印了
(Nikon的全幅走的比別人慢,而且初期的D3,D700,也不是很容易親近的東西啊!)
再加以S1 Pro及D70s的錯誤配置
(S1 Pro支援AF-G,但是不支援AF-S)
在鏡頭的選擇及後續的機身昇級也卡關了
(只能選D7K以上配D鏡,或是選AF-S捨棄S1 Pro)
後來,隨著生活形態改變
出門的行囊從好幾機好幾鏡,變成尿布奶瓶,勉強一機一鏡
然後就塵封了近10年之久
直到在2018年在機緣下入手了2014的D750新機
起初沈浸在封印解除的喜悅中
不過當時已有網友預言: 舊鏡頭跟不上,鐵定會再昇級一波
回頭看來果然所言不假啊...
曾以二手的24-85頂過一陣子
這也預告了其他舊機舊鏡根本不會再拿出來用了
年前,決定將防潮箱的空間做個清理 (清理...其實就是1/10都沒有的意思)
然後更換個便利為主的高倍變焦
原本在28~300及24-120之間抉擇
發現上市價約30K的28-300仍要25K左右
而上市要價40K的24-120,現在竟然只要13K(平輸)就可入手!
廢話太多,直接上照片:

印象中我好像沒有開過鏡頭金箱?都是裸鏡直接來
附送的不知名保護鏡,看都不看就放一邊了
直接裝小黑二上面的舊B+W

驗明正身

合體D750!
有看到厚厚一圈的保護鏡嗎?
這年頭應該都是薄形化了

光圈F4的淺景深仍舊堪用
在數位相機動輒數千上萬的ISO值下
拚大光圈增加入光量的思維已經過時了 (畫質要求是另一件事了)
底片時代,400或1600就叫做高ISO了


隨便來一張廣角
Nikon應該難有機會更新D series及F mount了
對我來說,應該也是不會更新了,SLR之路,就在這裡帶出劇終的空景畫面吧~~
(Z...再說再說)
最後來列一下分列式的變遷:

2018入手D750時擺出的陣列
除了P6K及P7K之外
其他都沈睡了8~10年
這時24-85還沒進來
在2021大合照前它就走了
重新整理之後簡化成2021的模樣
少掉的伙伴就是處理或歸還的了
105 Micro是離家10年(被借走)又回來團聚的
它應該是舊鏡中最有價,卻也最捨不得出脫的
兩支Sigma不是我的產權,所以不在處理範圍
其實若是時光重來的話,應該要在200X的某個時點
直接全部斷捨離,然後維持個D90或D7K加一兩鏡就好了
對業餘user來說,全幅真的不是那麼重要...
以後的日常生活及重要場合,就是用D750加24-120就好了
那D70s及初代18-55?
工作上會出差到開發中國家去(即使在全境封鎖的2020年,我還是出國了兩個月)
保管條件很差的情況,當然不能帶主要機出門
姑且稱它為瘴癘之地的專用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