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誤)推薦E-M1的十個理由!?

理論上縮圖不改變任何東西。

實際上縮圖能讓原本「很些微」在景深外的東西看不出來在景深外。
也就是對於些微的對焦失誤有補救的效果。

要說成讓景深變深了,也是可以成立。
雖然原理不同,但是結果一樣:景深變深了耶~~

或許是個反效果,但也可有效利用,來補救對焦的輕微失誤。
當然,前題是原圖夠高解析度。那縮下來還是很夠用。
(如果沒有那麼高解析度,大概也看不出來對焦就差那一丁點,沒對上...)
-= 散仙 =-
高畫素的好處是可以縮圖的程度較大
若將APS-C的2400萬畫素照片縮到M43的1600萬畫素時
在電腦上用100%觀看APS-C的1600萬畫素會比M43的1600萬畫素更清楚
而且APS-C比M43景深較淺容易模糊的缺點也抵消了
現在SONY的APS-C微單眼也有混合式對焦,對焦速度也接近M43
機身大小和價錢也和M43相當,所以M43目前只有鏡頭領先而已
雖然APS-C的鏡頭有物理限制無法縮小,除非有外星科技才能解決,但是為何一定要解決呢
APS-C也有很多犧牲邊角畫質體積和M43相當的鏡頭
也許很多人會覺得這樣犧牲邊角畫質就輸了,但是如果把照片縮小就看不太出來了
以後相機畫素會越來越高,而且大部份的人也不會100%觀看
所以將來5000萬以上畫素縮到1000萬以下還看的出邊角畫質差嗎
如果幾年後APS-C微單眼的操控性和體積都不輸給M43時
接高級的大鏡頭能發揮高畫質,接小的鏡頭就和M43一樣輕巧,那麼以後誰還會想買M43
M43用家不是也需求較高畫質嗎,只為體積和操控性才選M43,不然早就去用DC或類單眼了
以後APS-C也會擔心被全褔機取代,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

wizardry91 wrote:
以後相機畫素會越來越高,而且大部份的人也不會100%觀看
所以將來5000萬以上畫素縮到1000萬以下還看的出邊角畫質差嗎
如果幾年後APS-C微單眼的操控性和體積都不輸給M43時
接高級的大鏡頭能發揮高畫質,接小的鏡頭就和M43一樣輕巧,那麼以後誰還會想買M43...(恕刪)


不能完全這樣說。

如果一個邊角畫質減損的出現,是要在 20MP 以上才能開始查覺的話,
一般而言,不會認為這顆鏡頭邊角畫質不佳。

邊角畫質一定會衰減的,只是減多少而已。
比如說色散,就算 Superachromatic 等級,也只是消除到極小,
無法消失。一旦感光元件更密,就能在 100% 檢視下看到。
而在邊角處更易出現修正不足。

但是,一般認定的那種將「小鏡接上大感光」所造成的邊角減損,
不用 50MP... 就算是 10MP 都能看的出來。
那真的是很明顯的減損,非縮圖所能消除。
-= 散仙 =-
wizardry91 wrote:
若將APS-C的2400萬畫素照片縮到M43的1600萬畫素時
在電腦上用100%觀看APS-C的1600萬畫素會比M43的1600萬畫素更清楚


不用鏡頭就能拍?

高畫素要配高素質鏡頭群
不然只是增加糊掉的Pixels
純粹的浪費記憶體

除非你用12MP 100%檢視覺得每個Pixel都好清楚想看更細節
不然幹嘛要24MP?

E16數年後再次救援成功...
wizardry91 wrote:
高畫素的好處是可以縮...(恕刪)

第一次聽說高像素的好處是可以縮圖..........
高像素的好處是放得更大. 可以滿足大型打印制成品而有足夠解像度
還有你要說.大部份人都不會100%放大. 但卻走去買APS-C.甚至FF. 然後用5000千萬像素縮到1000萬使用.會否有點多此一舉.
如果對畫質沒有絕對需求.何必要買高像素大片幅.你不覺得你的論點有點自相矛盾?
拍照需要鏡頭沒有錯.所以鏡群以經是最大優勢. Sony APS-C出了多少年了? 鏡頭群???
你說犧牲邊位成像縮小鏡頭.但亦很有限.要知道M4/3 最大優勢是遠望端鏡頭的小型化.75-300/35-100就是好例子. 而且買單高像素大片幅的人多半都對畫質要求很高.FE 70-200 F4的大小可想而知
如果要轉接手動鏡買Sony a7/a7r沒有錯. 但如果原生鏡群的aps-c. Fuji比Sony更好.最少鏡群有吸引力. 再者Sony是否會將資源將aps-c鏡群補完也是問題.因為以經有FE了.主力應該放在那邊

doomsterkent wrote:
第一次聽說高像素的好處是可以縮圖..........(恕刪)


這的確是好處之一呀!

同樣要印到 8x10.... 別人剛好夠印,
你可以縮一半再一半還夠。等於免費的 supersampling + 除噪....

如果在原畫素做完所有的後製處理後再縮成 1/4....
不小心拉到斷階都還能小小救回來。
抹遮罩也不用抹太仔細,縮下來一樣很精美。
如果縮來貼網路分享,更是銳化用力開。
反正縮下去 1/10 後,很難被認出駝峰。

雖然沒有人說高畫素應該要這樣用,但是這的確是其中一個附加價值。
-= 散仙 =-
wizardry91 wrote:
高畫素的好處是可以縮圖的程度較大
若將APS-C的2400萬畫素照片縮到M43的1600萬畫素時
在電腦上用100%觀看APS-C的1600萬畫素會比M43的1600萬畫素更清楚


wizardry91 wrote:
接高級的大鏡頭能發揮高畫質,接小的鏡頭就和M43一樣輕巧,那麼以後誰還會想買M43


基本上這是一個理想的想法, 好像在現在去期待烏托邦出現一樣.

w兄想的是類似A7或D800在crop模式下使用apsc鏡. 但實際上是, 如果apsc sensor crop到m43的size, 畫素大概只剩1000萬(不是2400/1.5喔, 是2400/(1.5*1.5)).

老實說我也常幻想, Olympus可以出台FF, 解析度有4800萬畫素, 然後用crop相容原本的m43鏡, 這樣我使用原本的鏡頭時還可以有1200萬畫素的拍攝能力. 當我想要高解析或廣角時, 就接上大鏡頭. 可是再想想, 當FF有4800萬畫素的時候, m43肯定解析度也超過2400萬, 那時真的肯屈就只1200萬畫素嗎? 所以應該這種FF跟m43僵持的狀況, 該會再持續不短的時間吧!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wizardry91 wrote:
高畫素的好處是可以縮...(恕刪)


所以索尼以後只要生產A7r就好了;APSC機、1吋幅隨身機、甚至A7也停產好了?

以主流的bayer感光元件來說,高像素縮圖下來的oversampling確實可以減少運算的artifact
縮圖也的確可以掩蓋部分拍攝/畫質的缺陷

高像素確實需要好鏡頭,但新鏡頭也越來越好,除非還抱著N年老鏡不放手,否則實在不是問題
我的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calatravayang

kikali wrote:
不用鏡頭就能拍?高畫...(恕刪)

我的想法也是差不多

光學的發展一直以來都是相當緩慢的,主要是受限於物理限制

即便是FF的頂級鏡頭,解像力要達到3000萬畫素都很勉強了

就算明天出了一台5000萬畫素的FF

你也只是得到更大張,邊緣畫質掉更多的照片罷了

簡單來說,不是廠商不想做,而是現階段根本做不出來

數位相機的發展速度已經達到緩成長的階段了

除非真的有廠商獲得什麼外星科技,不然再過幾年來看也不會進步太多的

常看到一些網友在評論43系統時,總會說等以後技術更進步就會如何如何

但現況是物理的部份,大家已經很難再有大幅成長

所以回過頭來大家開始比的是CMOS和處理器的調校、優化能力,也就是軟實力

這個部分過去幾個大廠一直是比較忽略的,因為他們有硬體優勢

而Olympus過去則是因為硬體太爛,所以必須靠數位修正和處理引擎的優化來補救

因此在數位這塊算是耕耘的比別人深且久

才會造就近幾年硬體獲得突破後,一下子突飛猛進的成長現象

而那些擠牙膏大廠們一直到這幾年才開始發覺苗頭不對

回過頭來專心發展小型機種及後期優化

但這段空窗期已經被S、P、F、O 大舉攻入,瓜分了大量市場

所以才會看到近幾年大廠的粉絲們不甘聲勢削弱

漸漸加強對其他系統用戶的攻擊力道等現象


最後我只想說,如果買高畫素的相機只是為了可以裁切得到等同M43的畫質

同時還要犧牲輕便性

那為什麼不直接選M43就好?

腦袋轉變一下有很難嗎?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