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年,人們習慣稱呼棕扇尾鶯叫「錦鴝」;這個別名和牠們分類地位極不相符,因為牠們屬於鶯亞科,而不像其他的「鴝」是鶇亞科的鳥種。在台灣地區的眾多鳥種當中,棕扇尾鶯體型算是非常的嬌小,身長只有十公分左右,和我們常見的綠繡眼差不多。
隨著季節的更替,棕扇尾鶯的體色會有些許的變化:牠們在繁殖季時背部大致為暗褐色具有幾條黑色的縱斑;腰部為黃褐色、尾巴末端為灰褐色;淡黃的臉上有著淡褐色的過眼線、頭頂為黑褐色。到了冬天,牠們的體色則變得較為黯淡:背面黑褐色、頸部為欖褐色、尾巴比夏天時稍長。
棲息於海拔 300 ~ 3,000 公尺之山澗溪流附近,常單獨或成對在溪流的淺水區石上漫步覓食,會在水流湍急的峽谷地形棲息,行進時尾部會一張一合,性羞怯,發現人蹤會迅速轉身躲到身旁大石後,遇警時會沿水面快速低飛逃離。以水面、水邊、岩石上昆蟲為主食。為台灣特有亞種鳥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