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有人試過用Q接白妖.........(略)pentax Q 其實是很大膽的創新世界,你可以當作Q-S1是超小片幅的「全幅機」所以所有的鏡頭不能再用舊35mm的全幅機思維去思考如何轉接那些老鏡過去pentax Q上若硬要把這種思維做轉接的話,pentax Q 跟Q10就要乘5.5倍pentax Q-S1 跟Q7要乘4.5倍另外....pentax Q 不管哪一代,景深都很爛(容我直接這麼說),我猜:一是pentax、RICOH對Q的定義就是著重深景深,偏向拍風景的相機,所以他所出的所有原廠鏡都不屬於有拉出明顯淺景深的屬性,所以「根本沒有對焦外做任何的優化」反而是儘量讓焦外呈現銳化的傾向......二是這麼小片幅的感應元件,做出的鏡頭即使是定焦鏡,若做到能跟APS-C片幅同等的人像景深,會很難自動對焦,可能三不五時就狂拉風箱,造成消費者逅病,而當時Q的策略本來就是隨身相機,重點就是簡單好操作準焦度高,至於淺景深方面就完全不走那個方向了
說到被犧牲掉的,還有「立體感」Q系列對照片的運算,第一犧牲的是景深,第二犧牲的是立體感,也就是說,當鏡頭解析度達一定程度,簡單的說就是夠銳利時(我猜是150線-350線之間,照片銳度跟立體感都會保留,但只要銳度一般(我猜95-150線)就先犧牲掉立體感,若銳度不足(我猜65-94),則會變成2-5的畫素因運算銳化而"黏"在一起,呈現一種違和感....而焦外、不準焦(我猜是65線以下)就......簡單講就毛玻璃景深~
那.....老鏡在介於哪一種銳度之間呢?銘鏡中的鏡銘、真電影鏡,銳度是75-150線銘鏡、西德鏡、後期日本鏡是65-95線,其他底片相機轉過來的老鏡銳度...約35-55線.....也就是說,不用試它們的景深,而是轉接光圈調到4,焦內大概就是毛玻離景深直接判讀焦外~XD光圈調到5.5, 勉強進到65線呈現「黏」狀違和銳化,光圈調到7的風景景深,才會勉強進95線.......Orz
對了,Q系列不好玩景深,另外一個因素就跟M43相機一樣,礙於感應元件太小,「一般相機鏡頭」很難做到焦內區域映射在這麼小感應元件還能呈現明顯焦外的,這個是物理原理,也是玩可換鏡頭相機的常識...但在「CCTV」鏡就大有可為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