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9月12日,Sony同時宣布三款全片幅數位影像產品,分別是全片幅半透明反光鏡數位相機A99、全片幅不可換鏡頭數位相機RX1,以及全片幅數位攝影機VG900,立下了三項里程碑,當時最有話題的莫過於全世界最小的全片幅相機RX1,它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體積告訴世人Sony具備足夠的技術,能將過去我們認為總是龐大的全幅機縮到最小,至今依然沒有廠商能夠超越這項紀錄。而事情也才僅僅過了一年,Sony要把成長快速的微單眼也全幅化,造就了全片幅微單眼Sony A7/A7R。
A7的體積與一般微單眼無異、畫質表現則是在Mirrorless中前所未見,而它的價格卻是明顯的低於其他全幅機種。如果你是01相機版忠實的網友,從10/17發表之後幾乎每天都一定可以在相機板熱門討論中看到A7的字樣出現,發表的後連續幾天甚至占滿了首頁熱門討論,而採訪文章人氣至今已接近25萬人次點閱。A7所造成的話題與討論是無比驚人的,因為它樹立了微單眼的新里程碑。現在就跟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台劃時代的全片幅微單眼─Sony A7。
本篇文章將會分成10章17節,各位若對特定主題有興趣,可以善加利用搜尋功能。
-----------------------------------------------------------
■外觀介紹
■解像力
■對焦相關功能介紹
⦿對焦區域
⦿快速切換對焦設定
⦿三顆鏡頭的對焦速度
⦿對焦準度
⦿峰值對焦
⦿斑馬紋
■操作功能介紹
⦿顯示畫面
⦿功能表內容設定
⦿自訂鍵設定
⦿刪除設定
■Wifi功能
⦿遙控拍照
⦿相片傳輸
■其他功能介紹
⦿裝上APS-C鏡頭暗角
⦿電子前簾快門
⦿白平衡
⦿風格設定
⦿全景模式
■各級感光度
■錄影
■使用心得與建議
■實拍圖片
-------------------------------------------------------
外觀介紹 |

A7使用了2430萬畫素CMOS感光元件,並且內建了全新的Bionz X處理器,對於畫面雜訊與細節處裡能夠比前代更為細膩的表現。快門範圍從30秒至1/8000秒,並且可以使用B快門。
A7有兩大重點,第一是使用全片幅感光元件,第二是使用E接環。或許有些人還不明白,全片幅到底是什麼呢?小編做了下圖讓大家感受一下。

上圖的橘色框就是全片幅(Full Frame),它是感光元件的尺寸規格,長寬為36 x 24mm,大小跟我們過去使用的底片完全相同。上圖中畫黑線的其他尺寸則是不同相機所使用的感光元件大小,中低階數位單眼以及部分微單眼使用的是APS-C尺寸,其他的M4/3、1吋或1/1.7吋就更小了。各位所使用的小DC「最大」的感光元件也僅僅只有1/1.7吋而已,如果是手機就更不用說了。
那感光元件大有什麼好處呢?第一個是相同像素之下,高感光度會有更少的雜訊出現;第二是更淺的景深,這意味著你能夠輕易地拍出主體清楚、背景模糊的相片。
全片幅的尺寸也是目前消費級(這裡特別是指中片幅、大片幅等業務用以外的)數位相機中感光元件最大的,Canon與Nikon所為大眾生產的頂級相機CMOS最大也就這麼大而已。所以拿著A7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在越級挑戰,偏偏它的體積又遠小於其他家的全片幅機種。所以說Sony能夠把這麼大的感光元件做到這麼小的機身體積中,這樣的技術是令人驚嘆的。
而使用E接環所帶來的好處是什麼呢?

在相機中,E接環過去屬NEX系統專用,而新的A7/A7R繼續承接了E接環。NEX系統因為鏡後距短的緣故適合轉接舊鏡頭,所以有一群為數不小的群眾都使用著NEX在轉接老鏡使用,但多數的舊款底片鏡頭都是35mm全片幅尺寸,APS-C片幅並不足以完全使用到老鏡頭的成像圈,現在全片幅的A7出現,又使用與NEX系統完全相同的E接環,意味著原本在NEX系統上使用老鏡的朋友們可以無痛轉換。雖然Sony並未對此大書特書,但我想所有老鏡使用者都會為此欣喜若狂。我們這次沒有測試老鏡,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沒有轉接環,而且老鏡的種類實在太多了,這個部分也有勞各位網友多多分享了。

A7是全新的產品線,機身左上角有每一台Sony可交換鏡頭都會有的"α",下頭以一個7表示。在Sony的DSLT系列中,7算是中階產品,而NEX系列的7在現階段則是高階機種,未來的A單位數系列又將會推出什麼強勢機種呢...?

A7具備突出的手柄,但機身因為比NEX大的因素,所以對男生來說應該會覺得好握很多。加上握把外部覆有蒙皮,握感是相當不錯的。握把上頭則是前轉盤的所在位置。

機身側面為NFC元件配置所在,裝載有NFC功能的智慧型移動裝置,只要觸碰側面這個位置就能啟動,不過上頭的背袋環實在是很礙事,特別是Android手機都這麼大的情況下,在感應NFC時,裝置會很容易碰到背帶環...

機頂跟RX1/RX1R的配置也非常相似,模式轉盤、快門鍵以及曝光補償旋鈕,以及右上角的自訂快捷鍵C1。

機頂右側的操作區。開關機的方式與多數NEX與RX1系列相同,是以食指撥動的方式開機。右側則是曝光補償轉盤的位置,無論是拍攝相片或影片時,都能夠透過這個轉盤及時調整亮度。若你不習慣使用這個轉盤的話,選單設定裡也提供使用後轉盤調整曝光補償的方式。

從過去的A99、RX1、VG900等機種的接環來看,有使用這個橘色接環的,就必定是全片幅機種,雖然A77、A55等等APS-C級的DSLT也有橘圈,不過那只能算是一條線而已啦~
左下角的空集合圖案,則是標示感光元件在機身內的所在位置。

機頂熱靴亦使用了新款的智慧型設計,支援閃燈、麥克風等等配件。A7是沒有內建閃光燈的喔~

如果你要說A7/A7R系列是全幅的NEX,那你就錯了,看看A7背上密密麻麻的按鍵,跟訴求簡便的NEX系列完全不同,機背就有7個按鍵、兩個轉盤,其中C2與C3是自訂的快捷鍵。

機背螢幕則是可翻轉的3吋92萬點液晶螢幕,不過是非觸控式的,翻轉角度為上90度、下45度。另外,我覺得這個螢幕的預設亮度是稍暗了一些,如果在太陽下可是完全無用武之地的,各位在使用時記得先將它的亮度與自己的電腦螢幕調整到一致才行。

過去這個位置在RX1/RX1R上是閃光燈的按鈕,但A7上頭則是MENU鍵,這個按鍵常讓我覺得不好按,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呢?

因為機背螢幕的關係,MENU鍵那一排是內凹的,大拇指面積不小的,所以要按到MENU鍵就一定會卡到螢幕。希望Sony能夠改善這個小問題。

翻到左側來看,除了常見的Multi USB/電源連接埠、Mini HDMI以外,3.5mm的麥克風與耳機接孔也一併兼附,讓A7也能夠負責錄影監聽作業。

獨立錄影鍵則是位於機身最右側,按下後在任何模式中皆可進行錄影。

許多人不喜歡A7/A7R突出的這個造型,覺得這個電子觀景窗會讓機身外型有些突兀,小編個人也有點這樣的感受,但在實際使用時卻是相當依賴它的,不為什麼,就因為電子觀景窗能夠較不受現場亮度的影響,我能夠在任何環境下看到接近實際的亮度與顏色,這對於相片的拍攝相當重要。而至於Rumor有提到未來將可能會有無電子觀景窗的全幅微單眼系列,小編也覺得不無可能,把電子觀景窗拿掉應該也不是一件難事對吧!
電子觀景窗為235萬點,換算一下就知道解析度為1024 x 768,下面那片液晶螢幕解析度僅有640 x 480,細緻度差異可不小喔~

機背的操作按鍵,我們從上而下來看。後轉盤的旁邊C2按鈕,預設是對焦模式的設定,單次自動對焦、連續自動對焦、手動或DMF等等。
在播放相片時,它就會變成相片放大鈕,要放大照片只有C2鍵可以做得到。Sony的邏輯是要放大照片就一次放到最大,然後再用旁邊的後轉盤縮小。當然,這個C2的位置跟剛剛的MENU鍵有一模一樣的問題,不好按,希望Sony能夠正視。

往下看到這顆切換鈕。AF/MF以及AE-Lock的切換鍵,這樣的設計在Sony上最早是被A77所採用,在自動對焦模式下按著就會變成手動對焦,反之亦然,這個方便的功能我們會在等一下介紹到。

除了機身上有三個自訂快捷鍵以外,按下Fn鍵也可以叫出快捷選單,一共有11項設定可以在Fn裡找到,不需要進入MENU裡東找西找。

機背滾輪預設是感光度設定,無須預先按下任何鍵,只要直接滾動即可。而它也擔任方向鍵,除了預設的DISP、連拍模式或白平衡以外,方向鍵的左、右、下也可以自訂功能。

撥放鈕與刪除鍵,刪除鍵在拍攝模式下也擔任第三個自訂按鈕。

A7使用的電池與NEX系列完全相同,根據CIPA的測試標準,一顆電池僅能拍攝270張相片。

搭配kit鏡FE 28-70mm f/3.5-5.6 OSS(SEL2870),這顆鏡頭也是A7的kit鏡。

Sonnar T* FE 55mm F1.8 ZA(SEL5518Z)視為蔡司認證鏡頭,內部並沒有防手震的機制,但金屬鏡身的做工非常棒。

Sonnar T* FE 35mm F2.8 ZA(SEL35F28Z)鏡頭則是搭配A7R,35mm的焦段配上f/2.8的光圈是稍微小了一些,不過焦段非常實用。它的體積明顯的小於前面兩顆鏡頭,搭配上A7或A7R就真的可以輕易塞進包包裡了。
號稱全世界最輕巧的全片幅微單眼,體積126.9 x 94.4 x 48.2mm,加上電池與記憶卡後的重量為474克,拿在手上的感覺是如何呢?

把重769公克的A7 + 28-70mm f/3.5-5.6給女孩子拿,我們的手部模特兒還是會覺得稍微重手,但相對於數位單眼來說實在是好很多。

看了照片各位應該可以感受到A7的小了對吧!相同的組合到男生手上,「好輕喔!這真的是全幅?」男生握持是無法完全包覆無名指或小指的,各位請加上背帶或吊環,以保護相機與鏡頭的安全。
接下來我們要對機身的表現與功能做介紹。
解像力 |
不久之前,國外的媒體就已經為A7拍攝出許多令人吃驚的照片,測試結果顯示A7的解像力驚人,更有其他測試網站指出A7系列的感光元件評分相當高,令我不禁好奇A7的表現到底如何。這裡舉三張照片當例子,讓各位看看A7的解像力表現到底如何。

55mm ISO250 f/2.8 1/60s(鏡頭:FE 55mm f/1.8)

28mm ISO100 f/3.5 1/60s(鏡頭:FE 28-70mm f/3.5-5.6)

55mm ISO100 f/8 1/125s(鏡頭:FE 55mm f/1.8)
第一張眼睛的相片滿令人吃驚的對吧!對焦是在眼球上,瞳孔放大片的邊緣被看的一清二楚,內部血管也是無所遁形。四周的皮膚也相當銳利。另外兩張的窗簾與瓷磚地板上的細節表現都很不錯,看來A7並不會因為體積而對畫質打了折扣,這樣的表現應該有讓各位滿意了吧?
對焦相關功能介紹 |
⦿對焦區域
A7採用的是相位+對比式混合對焦系統,畫面中間有117個相位對焦點。你可以在選單內設定要不要在拍攝時開啟相位對焦的範圍,但無論顯示與否,相位對焦點都會作動。下面三張圖讓大家看看A7在各種對焦區域模式的差異、相位對焦點範圍,以及對焦點可移動的範圍。



彈性定點在A7分為小、中、大三種尺寸,可以移動的範圍並不是整個畫面,但估算至少也有80%以上了。若是多點的9點「對焦區域」,也可以9個點一起移動。若是按下刪除鍵則可以將對焦點回到中心。
⦿快速切換對焦設定
在介紹外觀時有提到這個好用的功能,AF/MF是能夠快速切換自動與手動對焦的設定,這個設計最早是從2011年的A77開始的,之後的NEX7、A99、RX1、RX1R等頂級機種都看的到這個設計,所以你也可以合理地說A7在Sony是旗艦機種的定位。
它的功用到底是什麼呢?在撥盤轉到AF/MF的時候,它能夠做「暫時的」切換。什麼意思呢?例如你在單次對焦模式下,如果按下它,機身的自動對焦會停止運作,切換成手動對焦模式。等等,那不就是跟Sony的DMF一樣了嗎?沒錯,但它必須要按下按鈕,放開之後就會回復為自動對焦,所以不需要擔心誤觸鏡頭對焦環會停止自動對焦。手動對焦時呢?按下去它就會暫時的自動對焦,放開後就還原為手動,相當方便。
如同影片所示,在AF-S模式下按AF/MF鈕,AF-S立刻就變成了MF,此時轉動對焦環就可以開始做手動對焦;反之MF會立刻變成AF-S,可以在彈指之間做立即的切換,是相當實用的功能。
這功能好用在哪?有很多時候對焦不是全交給自動對焦就行,小編不是說自動對焦不可靠,而是有時真的需要自動對焦與手動聯用才行,特別是拍攝微距時,因為合焦的位置常常是在非常小的範圍中,自動對焦再強也無法對在那一條細細的線上,這時手動對焦微調就會派上用場。若是在選單內另外開啟畫面放大與峰值,那麼就能夠完成非常精確地對焦。
⦿三顆鏡頭的對焦速度
這次跟Sony借到了三顆FE鏡頭,我們來看看它們的對焦速度表現是如何。
FE 28-70mm f/3.5-5.6 OSS(SEL2870)
Sonnar T* FE 55mm F1.8 ZA(SEL5518Z)
Sonnar T* FE 35mm F2.8 ZA(SEL35F28Z)
相信三顆鏡頭的表現應該不會讓各位失望,對焦速度滿迅速且即時,並沒有哪一顆鏡頭特別慢或者出現太大的問題。
⦿對焦準度
有網友提到了關於對焦準不準的疑問,會不會出現NEX系列常對不準的狀況,小編這裡拍了五張照片,我採用最小的彈性定點,放在最中心對焦。然後把五張照片都放上來給大家看看,第一個可以看對焦的成功率,第二個順便可以看看A7的銳利度。拍攝時以FE 55mm f/1.8ZA拍攝,光圈f/2.8,並且使用JPEG直出拍攝。

下載原圖:[左上] [右上] [中左] [中右] [最下]
即便是JPEG直出,畫面都已經非常銳利了,各位請點開大圖檢視看看,A7的感光元件與55mm f/1.8ZA的表現不俗。
關於準與不準,我想相位+對比式對焦,在適當的環境下的準度是無庸置疑的。上述是在接近理想的狀況(光線充足、對焦點小、對焦多次)之下所發揮出來的表現,然而在實際使用的狀況下就無法清楚而直接的展示出來,小編只能就簡短的使用時間來向各位做心得分享。
使用A7約一周,其中有三天左右的時間是在關島拍攝的,我發現A7的對焦系統跟NEX系列表現差不多,在稍暗的環境下,如果不開對焦輔助燈就不容易對到焦,最明顯的例子是我在飛機上偷拍朋友睡覺,飛機的燈並沒有全關,但對焦成功率很低;另外是在使用相機自選的全畫面對焦時,對焦的位置依然不甚聰明,例如在關島的沙灘,兩位妙齡女子經過,使用全區域對焦,相機不會幫我選擇對在人上,而是選擇背景,所以把畫面放大來看兩位女孩的身影是模糊的,這個問題上次在介紹NEX-5T的時候就出現過,雖然對焦這種東西還是先對焦後構圖、或者移動對焦點比較可靠,但有的時候並沒有那樣足夠的時間來準備。雖然是相位加上對比式對焦系統雙重的加持,但是在可靠度來說依然不及數位單眼給人的感受。小編認為A7對焦並不會有前移或後移等問題,但若是在時間緊迫,例如街拍、隨手拍等沒多少時間好好對焦的環境下,可能需要多對幾次會較為可靠,最理想的方法依然是移動對焦點,才能獲得對焦準確的相片,雖然那會花比較多時間。
⦿峰值對焦
對於想在數位機身上使用老鏡的朋友們,峰值對焦幾乎是不可或缺的功能。因為目前絕大多數的老鏡頭在轉接後僅能使用手動對焦,合焦與否常常是憑藉經驗與運氣。有了峰值對焦可以讓手動對焦更精確。

A7的峰值對焦可以設定紅、黃、白三種顏色,在對於不同背景時可以使用不同的色彩,加強對焦的辨識度。
峰值對焦的原理是在合焦物的邊緣產生色彩線條,轉動對焦環時若發現線條出現,那就代表這個位置合焦成功。
⦿斑馬紋
在中階以上或者是廣播級以上的攝影機,才會比較常出現斑馬紋的功能。它是一種訊號震幅的測量指標,單位叫做IRE(Institute of Radio Engineers),當IRE為100時出現斑馬紋就代表那個位置過亮,需要調整曝光。上次介紹的數位投影機裡面只有70與100IRE可以選擇,但A7從70開始以5個IRE唯一級,一直到100+都有,設定可以說滿豐富的。


為什麼要有70IRE這個數值呢?就過去習慣來說,70IRE是拍攝人物常用的數值。將IRE設定在70時,人臉的鼻頭、額頭等等通常是一張臉最亮的地方出現斑馬紋,就差不多代表整張臉部的曝光量會是正常的。而斑馬紋只偵測訊號,不會受到螢幕亮度影響,所以各位在錄影時也可以善加利用這個功能,確保畫面的亮度正常。
操作功能介紹 |
⦿顯示畫面
按下機背的DISP按鍵後,有四種顯示模式可供選擇,其中有一種是顯示最詳細資訊,但是以黑底顯示,無法看見現在正拍攝的畫面





⦿功能表內容設定
在A7以前的Fn功能表選單,是呈左右各一排的按鍵設計,A7/A7R的Fn是變成兩列橫併,排在畫面最下方。共有11項可以設定,但令人驚豔的是能夠自選的內容還蓋的內容相當廣泛,多達27種。


選單自定以「功能上方」與「功能下方」來做上下兩排的分別,內容從最基本的過片模式、白平衡、風格設定,一直到斑馬圖案、峰值顏色等等較為細部的調整都能夠在這裡做設定。
⦿自訂鍵設定
機身的自訂鍵並不只侷限在C1、C2、C3這三顆預設的自訂鍵中,事實上連機背的控制滾輪(飛梭旋鈕)、AEL-L鈕、AF/MF鈕,還有控制滾輪的中央鈕、左、右以及下鍵全部都可以設定,所以能自訂的範圍變得非常廣泛。根據自己的拍攝習慣來調整就能夠打造一台完全適合自己用的A7。

自訂鍵內容豐富度就比剛剛的Fn內容來的更強大許多,可設定項目就高達46項,幾乎是涵蓋了整台相機所有的設定,只要用心調教,整台相機操作起來會變得非常快速,這也是A7讓人覺得強大的地方。
⦿刪除設定
a7裡頭有個簡單而貼心的小設定,你能夠決定按下「刪除」鍵時,選取框的優先位置。你可以選定是取消優先,或者是刪除優先。


選擇取消優先的話,要刪除相片就必須再選取一次刪除,並且按下確定才行;而刪除優先就直接按下確認即可。算是在速度與預防誤觸之間做選擇。
Wifi功能 |
近年Sony中階以上的機種,都已經搭載了Wifi無線傳輸的功能,其中不外乎「遙控拍照」以及「檔案傳輸」兩大功能。另外A7也搭載了NFC,讓Wifi傳輸的連接更快。

⦿遙控拍照
要使用遙控拍照,最快的方法就是用NFC,不過這NFC觸碰的位置並不是太容易找到,而且背帶環就在NFC的上方,而且Android手機尺寸都不小,在使用NFC觸碰的時候很容易撞到金屬製的背袋環。雖然不太會影響到NFC的感應,不過在使用感受來說卻總是會覺得卡卡的。
上次在NEX-5T的評測文中,已經有網友回報Play Memories的遙控拍照功能可以做比較詳細的設定,雖然我的應用程式以更新到最新版,但依然是相當簡單的設定,無法選定光圈快門或者ISO等等,只能按快門或倒數計時等等,從手機觸控對焦也依然是不支援的。

使用NFC觸控,是開啟遙控拍照最快的方式。
⦿相片傳輸
雖然A7/A7R支援NFC,不過即使是沒有NFC的手機或平板電腦,也依然支援Wifi的所有功能,只要在Wifi裡面先設定好配對的名稱與密碼即可,就像新增無線網路一樣,輸入一次密碼就可以了。
在相片播放的模式下按下Fn鍵,就可以直接進入傳輸選單內,你可以選擇傳輸單張、多張相片,或者是當日所有拍攝的照片全數傳輸。
⦿連拍速度
[RAW+JPEG連拍請點我] [JPEG連拍請點我]
A7的連拍速度,在速度優先連拍模式下最快為每秒5張,若是一般連拍模式下只有2fps的等級。
其他功能介紹 |
⦿裝上APS-C鏡頭暗角
上次在發快報文章時,最多網友提到的問題是暗角,大家似乎很想知道過去NEX系統的E鏡接在全幅的A7/A7R上面會是怎麼樣子。我與Sony聯絡,請他們的門市讓我試鏡頭。小編到兩間門市,幾乎試了所有的E鏡,就連Zeiss的Touit系列也在測試的範圍之內。如果是變焦鏡頭的話廣角與望遠端都會拍一張。拍攝時特意關閉APS-C裁切功能,如果是在一般的Auto模式下,A7遇到舊款的E鏡是會自動裁切成APS-C模式的,這裡我直接將這功能關閉,目的是要看看這些鏡頭的成像圈。
先來看看變焦鏡的部分:

再來看看定焦鏡:

1670Z跟16F28是在不同門市測的,所以光線會不同。
這裡應該把所有的鏡頭都試過了,除了SEL50F18B,以及SELP18200這顆電動變焦鏡。哪一顆鏡頭沒有明顯的成像圈呢?沒有!每一顆都會有明顯的成像圈在畫面中,唯一勉強通過的是SEL1018(第一張圖最左上角)在望遠端時有非常輕微的成像圈,不過稍微仔細看的話依然明顯。
許多人傳言全幅機身不會有暗角的16mm F/2.8(SEL1628)以及16-70mm蔡司(SEL1670ZA)這兩顆鏡頭的流言,在本次試驗中也雙雙被破解。只能說這個結果非常合理,畢竟Sony也不是傻瓜嘛~APS-C鏡頭實在無需要做超過APS-C片幅的成像圈。各位如果想使用「完全型態」的A7/A7R的話,還是請另外買新款的E接環FE系列全片幅鏡頭吧!不然就只能乖乖用APS-C裁切模式囉~
⦿電子前簾快門
A7可以設定電子前簾快門,而大哥A7R卻沒有這個功能。電子前簾是什麼呢?快門一般分前簾與後簾,這兩片快門簾啟閉的間隔就是快門時間。電子前簾快門是把前簾的快門改成電子訊號,簡單來說就是按下快門鍵後就立即讓感光元件通電,曝光完成後再讓後簾落下阻斷光線。
取消前簾的實體快門有什麼好處呢?最明顯的好處是減少震動與音量。各位可以在下面兩則影片中聽出差異,我的快門速度皆是設定為1/10s。
關閉電子前簾快門
A7也是有前簾快門的,關閉電子前簾快門之後,你可以聽到兩聲,第一聲就是前簾快門落下,中間空白就是1/10秒的曝光時間,後面落下的就是後簾。這樣連續拍攝的速度也慢了許多。
開啟電子前簾快門
請各位別誤會,這可不是快門延遲,按下快門鍵後到快門簾作動的間隔之中,其實已經包含了1/10秒的感光時間了。如果你的快門速度是1/60秒以下,你會很難注意到這個延遲存在。A7預設的就是開啟電子前簾快門。
⦿白平衡


除了自動、日光、陰天等等每一組白平衡都能夠做四項偏移、225種組合的微調以外,自訂白平衡的設定也高達3組。所有的白平衡設定加起來共有16種不同的選擇。從這個地方也能夠看的出來A7系列問鼎Sony旗艦機種的決心。
⦿風格設定
機身內部的色彩調整在Sony被稱作風格設定,一共有13項可供調整,每一個項目都能夠針對對比度、飽和度與銳利度三個面向做調整。除了原先的13項以外,其中的標準、鮮明、中性、肖像、風景、黑白等六個基本色調都附上第二組,可以供使用者作快速切換,臨時需要特別色調時──例如肖像對比度-1、銳利度+3──可以不需要臨時調整,直接選第二組就可以了。

[打包下載所有圖片]
⦿全景模式
在模式轉盤中被獨立出來的全景模式也算是Sony相機的特色之一,出門旅行一定會用到這個功能的!全景功能分為「標準」與「寬」兩種,涵蓋的角度大約是120度與180度,尺寸分別為8192 x 1856以及12416 x 1856兩種,以下圖片都是使用標準寬度來拍攝。





全景模式也可以直的拍,例如下圖:

各級感光度 |


A7的感光度範圍從100-25600,開啟多框雜訊消除則可到51200。若各位使用Auto ISO的話,快門速度會被限制在1/60秒,並且無法調整。這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另外,在此小編有個衷心的建議,希望大家A7拿到手時能夠注意。

因為機背的控制滾輪(飛梭旋鈕),只要一滾動就可以直接設定ISO,其實這個設計是Sony的一大美意,因為它真的相當方便,但我這次帶著A7出門卻吃了一次大苦頭,Auto ISO變成ISO50,實在是太容易誤觸了。
最近小編去參加開飛機的行程,我的雙手都交給方向盤了,紀錄的工作當然是交給在後座的朋友囉,沒想到飛行結束後得到的照片絕大多數都是模糊的。為什麼?就是因為不小心碰到了這個滾輪。Auto ISO的旁邊就是ISO50,快門會比ISO100還要來的慢一級,所以不管怎麼拍都會很容易晃到。




都晃到了是怎樣啦~~

會手震當然不是朋友的問題,你不可能在四人座的飛機上還保持穩定的,因為自己就處於一個隨時都在晃動的物體內。ISO50對於窗外或許勉勉強強可以,但相對暗的機內就完全不行,右下角的照片是1/5秒拍的,看起來有種會出事的感覺...所以各位務必注意控制滾輪,誤觸時快門速度可能會一落千丈。
現在我們要來看A7在感光度雜訊上的表現。拍攝時皆有開啟高ISO雜訊抑制,並且設定為標準,在此我只檢驗A7從ISO100到25600的原生感光度,

在雜訊抑制的部分,以字體的辨識度來說從ISO100到ISO25600都可以有清楚的表現,每一個字都能夠被清楚的辨認。雖然如此,小編覺得A7的雜訊例子還是稍微粗了些,各位可以看看從ISO1600開始,瓶罐上的印刷網點不見了,不論是中央卡通人物的橘色頭髮,或者是右邊的紅蘿蔔,原本在ISO800有的網點在ISO1600時都不復見,細節的保留在ISO1600之後就開始往下掉了。

[打包下載所有圖片]
在強調細節的部份,也是在ISO1600能夠看到明顯的分界。總體來說A7的感光度表現有全片幅數位機的水準,但要跟最頂級的機種(如1DX或D4)相比,可能還是會有一段距離,但對於日常生活的使用想必是相當足夠的。
錄影 |
A7最高支援FullHD 60P 28Mbps的規格,在選單內設定時可要記清楚最高品質是在第三個選項而非第一個60i 24Mpps。錄影時無法拍攝靜態照片。


關島透明到不可思議的海,真的有讓人立馬脫衣服跳下去的衝動阿!
玩過FF8的朋友應該會覺得這場景很熟悉對吧

小編開飛機降落冷汗直流實錄。要把飛機維持在水平,真難!
使用心得與建議 |
⦿夢想機種的誕生

打從微單眼這個名字一出現,我們就知道終有一天要走到這一步的,「全片幅微單眼」─這一個讓我們聽了會愛上的名詞,同時具備全片幅的畫質與微單眼的輕便、可換鏡頭。在A7出現前這是個多麼令人嚮往的夢想。早在去年NEX-7推出時,大家就在預測NEX9非常可能會是全幅機,一直到去年年底RX1全片幅DC出現之後,幾乎所有人都一口咬定全片幅微單眼一定會是NEX9,也一定會是Sony搶先全球推出。但沒想到Sony要做的全幅不是NEX,而是全新產品線A7系列。而且它的價格也是目前所有全片幅數位相機裡最便宜的,這產品不論在規格、價格、外型、體積、重量都具備話題性。
⦿全片幅畫質無須妥協

全片幅的雜訊低,加上新一代處理器Bionz X讓畫質清晰銳利,所以能夠拍攝出相當出色的相片,各位應該可以在前面的解像力看出這片感光元件的優勢。然而A7R的3640萬像素與無低通濾鏡的設計就更讓人期待了。
⦿個人化的相機

A7的3顆快捷鍵雖然不是業界最多,但其他不是快捷鍵的按鈕也能夠自訂功能,控制滾輪、AE-Lock、AF/MF、中央按鈕、左、右、下鍵全部都能夠自訂,而Fn快捷鍵裡的11個項目全部都能自選,若各位用心調整的話,A7會變成一台你專屬的機器,可能連其他使用者拿到你的A7時都不見得熟悉。也因此調整起來會很快,幾乎不需要進MENU選單。另外也不得不提一下,MENU與C2鍵真的不好按,位置稍微深了一些,希望未來可以改進。
⦿全幅E接環鏡頭支援度尚嫌不足

因為FE鏡頭是與A7/A7R同步推出,所以鏡頭群根本就是全新的,目前僅有四款鏡頭,分別是:
Sonnar T* FE 35mm F2.8 ZA(SEL35F28Z)
FE 28-70mm f/3.5-5.6 OSS(SEL2870)
Sonnar T* FE 55mm F1.8 ZA(SEL5518Z)
Vario-Tessar T* FE 24-70mm F4 ZA OSS
而2014年的年春、夏、秋則分別會推出:
FE70-200mm F4G(SEL70200G)
超廣角恆定光圈F4蔡司鏡
大光圈變焦蔡司鏡
微距G鏡。
若你覺得目前現有的四款焦段不夠,又等不及明年新鏡的出現,你也可用LA-EA4轉接環來轉接A接環所有的鏡頭。
⦿不可或缺的軍艦部

不少人對A7軍艦部的外型頗為感冒,雖然小編個人也對A7整體的設計不完全滿意,可是在使用時卻相當依賴這藏在軍艦部內的電子觀景窗。但這個原因並不是因為我過去使用DSLR的握持習慣,而是A7螢幕預設的亮度不足,在戶外不論是陰天或晴天,使用預設的亮度都讓我以為曝光不足,如果我將螢幕亮度調整到最亮的「晴天」,那麼一看曝光值就知道實際的相片其實根本就沒有這麼亮,所以搞得我借測拍照的短短幾天一直在螢幕亮度調整中掙扎,最後乾脆直接看電子觀景窗,至少它的亮度不會受到環境光的影響。使用者在拿到機器時也請先跟家中的螢幕做亮度的配對,以免拍完照片回家得到一堆過曝或亮度不足的相片。
第二點,使用電子觀景窗的姿勢拍攝(如同傳統數位單眼握持姿勢)較不容易手震,因為A7的解像力表現很不錯的原因,如果你還是使用DC的平舉拍攝姿勢的話,快門速度不夠快就很有可能發現畫面晃動,建議各位要多花一點時間跟這台強大的小東西熟悉熟悉。
⦿電池續航力不足

CIPA的數據指出A7單顆電池續航力僅有270張,這樣的規格實在不像一台旗艦機的表現,我想是A7沿用NEX電池的緣故而讓續航力下降,NEX系列全機平均續航力都有380張,以一台旗艦規格的表現270張是說不太過去,對於一整天的拍攝只能說是剛剛好,若是喜愛連打快拍的朋友多準備一顆電池是不可少的。
⦿跟他牌全幅機比起來呢...?

即便A7的操作與規格就是一台旗艦級的微單眼,但整體表現是否能夠其他的高階或頂級旗艦數位單眼平起平坐呢?小編並不這麼認為,若是用於專業的攝影工作,A7在整體的表現上可能還有一段距離,在強調精準、環境嚴苛、長時間拍攝的情況下依然是Sony自家的A99,或者是Canon EOS 5D3、Nikon D800等級以上的較為勝任,但我想這幾款相機在設計的理念以及目標客群上與A7就有根本的差異存在。但畫質呢?各位在前面解像力的圖片就看得出來A7的表現可圈可點。小編相信所有的攝影器材只要在適當的光線下拍攝,都能夠獲得相近的照片,只是越高檔、越專業的器材能夠讓你花越少的時間來完成作品,A7不是那種能夠讓你在運動場上連打一整天、張張清楚的相機,但對於朋友出遊、在餐廳拍照、街拍、家庭生活照片可以說是綽綽有餘,A7的全片幅也是毫無折扣的全片幅表現,畫質並不是各位需要擔心的問題。
⦿輕量平價全片幅時代來臨

2013年C、N兩家的的6D與D600宣告「平價全片幅時代來臨」,而2013年的Sony A7則是開展了「輕量平價全片幅」的紀元。以前若要使用全片幅,你必須要跟體積與重量妥協,機身+鏡頭至少一至二公斤跑不掉,A7的出現讓你無須妥協,肩膀終於可以輕鬆一些,也相信你的朋友們或家中的太座會很樂意拿這台全幅機幫你拍張照。最後,A7不到四萬五的定價,的確讓人不心動都很難,Sony走了一步讓其他廠商都尷尬的棋,總體來說我們認為A7非常具有市場競爭力,在相機市場也有一定的歷史地位,我認為各位朋友只要對相機有興趣的,都應該親自把玩一次這台Sony A7,相信你可以感受到輕量化全片幅強大又迷人的魅力。
A7表現優異的地方:
⦿全世界最小的全片幅微單眼
⦿畫質不會因為體積打折扣,是不折不扣的全幅機
⦿喜歡使用老鏡的朋友們有福了,A7可以完全解放老鏡
⦿有NFC與Wifi分享,傳輸更方便
⦿AF/MF的切換設計讓手動/自動對焦切換更直覺快速
⦿三顆自訂加Fn鍵可以快速調整很多東西
⦿能夠調整的快速設定近50種
⦿防滴防塵機身
⦿可翻轉螢幕利於低角度拍攝
A7表現有待加強的地方
⦿電池續航力僅有270張
⦿滾輪預設為ISO非常容易誤觸,Auto旁就是ISO50,幸好可以調整
⦿Auto ISO的最低快門速度為1/60秒,且無法調整、無法關閉
⦿螢幕預設亮度不足,但在室外如果不開「晴天」模式就看不太清楚
⦿MENU與放大鍵C2的位置不好按
⦿儲存速度很慢,連拍結束後要花好一段時間才能繼續拍攝
實拍圖片 |
我覺得我的運氣實在是糟透了,帶著A7去關島想說可以拍些不一樣的東西回來,但三天的行程裡居然有兩天在下著大雨,而回台的天氣也沒給我好臉色看過。我覺得這次A7拍的有些差強人意,希望各位能夠見諒。未來A7R的評測將是由吉姆負責,在文章內也會有與A7的比較,各位也請拭目以待囉~
以下實拍圖片皆是以RAW檔拍攝,並且以官方軟體Image Data Converter轉檔。部分圖片是以鮮豔風格拍攝,使用的鏡頭為FE 28-70mm f/3.5-5.6 OSS以及FE 55mm f/1.8ZA兩顆鏡頭。




















這是在飛機玻璃外結的冰晶。





難怪人家都說關島是渡假勝地,因為看到這樣的海灘沒有一個人不會想下去走走的。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這張照片是以長時間曝光完成,拍攝夜間的游泳池波浪。

















小惡魔抽獎時間 |

又來到久違的抽獎時間囉!這次小惡魔要送的是LOJEL的18.5吋四輪登機箱(這會不會送太好啊!!),質感很讚,但我們不能據為己有!!

抽獎辦法:在回覆中寫下你對Sony A7的看法,請緊扣主題,若與本文無關將會失去資格喔。
回覆截止日時間:2013/11/22(五) 早上10:00,為期一周。現已截止
現在就留下你對Sony A7的看法吧!另外也感謝各位賞文。
---------抽獎結果揭曉-----------

抽獎的過程影片在此
也請這位幸運的得獎者趕緊回覆小惡魔的訊息,詳細填妥資料以便我們寄出獎品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