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t.J wrote:用過全幅基本上回不去APSC 我沒感覺,現在FF和M43混用,顏色的話不客觀,因為每家對顏色詮釋都有些不同,只有你喜不喜歡,高ISO有差,這點最明顯,至於透明感立體感這點沒感覺動態範圍牽涉到SENSOR本身,要說FF比APSC那些好? BMPCC 4K只有M43但是DR值可不低,不過普遍來說用SONY的SENSOR會比較高我是APSC FF M43都用過
每年二月下旬Yosemite National Park 裡面的火瀑布, 等了兩天終於看見A7C + MC-11 + EF100-400mm f/4.5-5.6L IIFire Falls 2023 at Yosemite Valley by Richard Kuan, 於 FlickrVideo, 抱歉不是專業, 可以關掉音量(都是周遭拍攝者的讚嘆)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b3g5kYGEtY
久久來添一塊磚自從買A7C回來當備機(拍開心機)之後,出勤率大幅增加,最常用的就是紀錄小朋友的生活。當初是為了攜帶考量所以選擇50mmF1.8這顆普普鏡,講實在的也就是貪它那個1.8的光圈,否則現在的小短短G鏡系列會更好帶一點。對焦雖慢但在A7C上還是能得到一些機身的加持,用自動連續AF的話其實對焦速度也是蠻快的。在這種空間狹小的室內遊樂區對起焦來也算蠻可靠的。不過如果換上像SIGMA 85 F1.4這種的那個更暴力配上對焦速度好的鏡頭連一些原本很難對到焦的室內活動都拍的起來以前單獨只有一台A7C的時候總覺得它錄起影虛虛的,後來補上FX3當工作機後原本覺得FX3也可以拍照,但講真的蠻難用的…重新買回A7C讓它專職就是拍開心的照片才真正發現這台相機存在的價值。果然還是要能讓你願意帶出門的相機,才是最好的相機啊
最近有了些心得原本用T28200一陣子,在街拍與家人,但鏡頭575g感覺還是太重,且100mm後幾乎沒用到,想要更精減換點輕量回來,又希望光圈別太小,但有2.8的變焦還是有限,最好用的24/28-70系列因重量全部都排除有時候街拍,某些畫面還是希望比28更有些張力,卻又不用16那麼強烈的焦段因此看向了T2040,起初觀望應該會被吉姆林那篇測試滅不少火,2.8那畫質是什麼鬼?5.6才畫質起步?加上原廠2070G又很剛好推出,原先有28200照理來說網友肯定也是多推薦T1728搭配來焦段組合,怎麼看T2040都不會是考量,鍵盤玩家也在某些留言說T1728裁切也有40可用,T2040沒意義之類的話,表面上似乎有些道理但A7C用戶,感覺通常很清楚知到自己需要什麼從發表到現在,觀景窗、手把、最高實體快門、遙控快門、快捷鍵等等,看到被嫌是加常便飯,我們只是明白“沒有最好的器材,只有對自己而言最理想的取捨”把國內外的T2040視頻看了一輪,幾乎都說好,F4開始和1635G比較畫質無分別,關於2.8的部分作者也都回覆沒問題,2.8畫質絕對能評為夠用以上,只是周圍下降,甚至還有評價2.8拍人中央過銳需要抹,於是心中石頭放了大半,買了我的感想是“T2040/2.8可能是目前A7C最合適的掛機頭”擁有365g極輕的重量FE20/1.8(373g)T17-28/2.8 (420g)FE2070/4 (488g)FE16-35/4 (353g)加上A7C 本體,總重不到900g價格也是一如往常的2萬初畫質和YT的說法相像,F4開始明顯提升,特別是20端利到頂尖,與官方MTF圖特性一致我不太理解為何吉姆林的測試與大家都有落差,先前ki_min大測試T28200起初也有畫質拉胯的問題,文章修正後才挽回大家的信心,但應該沒什麼關連加裝拇指柄後,A7C+T2040真的是又輕又好拍,左手除了變焦完全可以空出來,對焦是最新的VXD馬達(1728和28200都是RXD),對焦完全沒感覺鏡頭在運行,肯定是一支能攝影兼錄影的萬用鏡,比24/28有張力些,又能比35更集中些,我認為就是2040的定位所在,兼俱輕盈與攝錄雙棲,國外稱之為“漫遊者”實在恰好但騰龍系列有的缺點,2040也都俱備,像是變形靠數位修正、呼吸效應、對焦穩定度、塑料感,所以重大場合請上原廠,像素派也請略過騰龍可以理解沒達50端的缺憾,但如果有50mm就不是這種輕便與價格了,就像T28200如沒捨棄24,可能就沒如此出色了。目前就先用裁切能有60mm來頂一下吧PD6L攝影包原先垂直塞入A7C+T28200,蓮花罩要反裝才好拉拉鏈,結果取出後都懶的裝正XDA7C+T2040蓮花罩可以垂直正裝塞入,距離拉鏈空間還有餘裕,因此收納也有變的較省心一些消費者的期望肯定更高,但目前看來已經做到接近最優秀的取捨了,它性價絕對夠好,只是您是否為它的客群而已這裡雖然還沒有圖能分享,但可以先看一輪國外測試影片觀望看看,也許T2040正符合您理想的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