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to wrote:這是我做的測試直接以...(恕刪) 我約略看其中一組片基有點紅,片子旁邊也有點藥水殘留..建議再用儀器量測DminB-YB,DminR,HD-LD,LD,Dmin了解問題所在..
DOStudio wrote:平台掃會比底掃素質好?應該不會吧 如果只針對掃描規格來看,這個答案確實平台掃沒有底掃好但是你忘了,底片對應到相紙有著絕佳的特性曲線表現,底掃只是線性表現兩相比較之下,亮部/暗部造成的數位斷階,相紙搭平台掃的表現是優於直接底掃
infoto wrote:如果只針對掃描規格來...(恕刪) 不好意思,我太久沒手工放像了,現在還有專為傳統光學設計的彩色相紙嗎?我以為幾間大廠都僅生產供數位光源的相紙了,sorry...柯達好像還有生產KODAK PROFESSIONAL ULTRA ENDURA High Definition Paper
DOStudio wrote:片子旁邊也有點藥水殘留 這並不是藥水殘留,而是底片接觸片軸,未完全與藥水作用的殘影另相紙還是有提供光學放相的產品,kodak的super endura就是Fuji也有,甚至還有CIBA基質的超亮麗,只是型號我就沒有研究了
DOStudio wrote:富士超亮麗好像是專為...(恕刪) 超亮麗這部分我就沒研究了倒是eudura相紙有分傳統與數位兩種兩者的色光域確實不一樣,數位相紙用在傳統放大機膚色會有點偏綠的情況而且無法用濾鏡矯正回來
infoto wrote:這是我做的測試直接以...(恕刪) 謝謝你的測試!不過片基基準點不同, 應該是機器沖洗時的溫度有誤差造成的, 無法證明是藥水的老舊程度. 更何況兩者片基的差別度其實極微 (0.39 vs. 0.45), 就像每一台相機的曝光值, 不同的相機在同樣的數值下其實都有1/4~1/2EV的誤差在.另外, 底掃是電腦軟體再經過矯正的, 所以些微片基的不同, 在底掃過程中早就被矯正過來了, 所以根本沒差. (你前面也說過了, 底掃過後看不出差異).所以回到樓主的問題, 除非是沖片一開始就整個沖壞了(這種機會太低了), 否則只要沖出來是"成功"的, 底掃才是決定最後顏色呈現的重要因素. 這裡就不牽涉到所謂的人工放相了! 就算是人工放相, 不同師傅放出來的不同顏色, 差別也會比不同相館沖洗出來底片的大得多!所以再結論一次: 這兩個步驟同樣重要, 尤其是沖片決定生死. 對一般實際上的消費者來說, 沖片的區別就是成功(生)或失敗(死)這兩種. 而底掃的區別就可以從0到100分打不同的分數.
Monte920 wrote:謝謝你的測試!不過片...(恕刪) 我所做的測試,一定是拍攝條件完全相同,只有沖洗條件不同所以不用質疑拍攝條件的誤差同一台Bronica相機,同一批號的400VC,相同曝光值,Elinchrom電筒回電還刻意多等10秒過程只有片夾更換而已,如果還有誤差,那就太神奇了其次,片基要透,就是藥水新鮮,水質要乾淨,沒有其他的克服方法溫度要影響片基濃度,要非正常38度工作溫度才會發生我這還是跟專業店家比較,要是一般沖印店,片基差異就不是0.05了!當片基fog超過0.1,那表示過度循環藥水就讓你本來可以看到的最黑暗部層次消失我們對於沖片成功的定義是不同的對我來說,暗部少了0.1的層次,是不及格的就算你掃描器等級用到滾筒,結果也不會讓你消失的暗部層次復原更何況我上篇文章就已證實,負片最大濃度不到2.8掃描器直接以負片模式底掃,本來就掃不出暗部差異,而不是這些微透射差異可以忽略不計當然,看不出這些差異是幸福的,一但看得出差異,就只能不斷尋求更好的影像品質
infoto wrote:我所做的測試,一定是...(恕刪) 你講的"理論"也許都對, 但"實際"上卻沒什麼幫助. 尤其是拿著一般消費者無法控制的沖洗程序打轉, 幫不到樓主, 也幫不到其他我們在這裡討論的.乾脆你講白一點, 說哪一家的沖洗是在你眼裡"一直是"合格的, 這樣也許能幫我們多一點. 否則, 在這個底片業已經嚴重萎縮的時代, 能把底片洗出來就算成了, 接下來的造化, 就是各個不同店家的底掃品質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