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幅影響景深是錯的嗎??

tessar wrote:
因為片幅不同又要放成同樣大的照片->所以放大倍率不同->結果景深不同

tessar 老大:
打個岔,提醒上頭您的這句話。

根據樓主的主題:片幅影響景深
在傳統 CoC 定義中,
CoC = 片幅對角線長 / 常數,
最終結果是「景深相同」!

您是不是再確認一下?
--------------------------

用您的說法補上例子:
1.因為片幅不同
FF 格式(36mm X 24mm)對角線長 43.3mm
APS 格式(24mm X 16mm)對角線長 28.8mm

2.又要放成同樣大的照片
例如:都放大成 36cm X 24cm 的相片
FF 格式(36mm X 24mm)放大成 36cm X 24cm 的相片
APS 格式(24mm X 16mm)放大成 36cm X 24cm 的相片

3.所以放大倍率不同
FF 放大倍率 = 36cm / 36mm = 10 倍
APS 放大倍率 = 36cm / 24mm = 15 倍

4.結果
FF 的最大模糊圓CoC = 43.3mm / 常數,放大 10倍 = 43.3cm / 常數
APS 的最大模糊圓CoC = 28.8mm / 常數,放大 15倍 = 43.2cm / 常數

標準答案是:兩者的相片端最大模糊圓相同,結果景深相同
0.1cm 是四捨五入的誤差,可以忽略!
tessar 老大:
打個岔,提醒上頭您的這句話。

根據樓主的主題:片幅影響景深
在傳統 CoC 定義中,
CoC = 片幅對角線長 / 常數,
最終結果是「景深相同」!

您是不是再確認一下?
--------------------------

用您的說法補上例子:
1.因為片幅不同
FF 格式(36mm X 24mm)對角線長 43.3mm
APS 格式(24mm X 16mm)對角線長 28.8mm

2.又要放成同樣大的照片
例如:都放大成 36cm X 24cm 的相片
FF 格式(36mm X 24mm)放大成 36cm X 24cm 的相片
APS 格式(24mm X 16mm)放大成 36cm X 24cm 的相片

3.所以放大倍率不同
FF 放大倍率 = 36cm / 36mm = 10 倍
APS 放大倍率 = 36cm / 24mm = 15 倍
以上是對的,但是下面是錯的.FF 的最大模糊圓CoC = 0.2/10=0.02mm APS 的最大模糊圓CoC =0.2/15=0.133mm,2者景深是不同的

4.結果
FF 的最大模糊圓CoC = 43.3mm / 常數,放大 10倍 = 43.3cm / 常數
APS 的最大模糊圓CoC = 28.8mm / 常數,放大 15倍 = 43.2cm / 常數

標準答案是:兩者的相片端最大模糊圓相同,結果景深相同!
0.1cm 是四捨五入的誤差,可以忽略!
===================================================
我認為您所理解的CoC定義是錯誤的,我在這裡列出我所理解的CoC定義:
CoC定義的最根本,就是假定人眼在25cm的距離看一個影像,所能分辨清晰的點與模糊的界限大小是0.2mm(模糊圈的概念首先由1866年英國攝影雜誌署名T.H發表的一篇文章提出來的,他通過實驗發現人眼在25mm明視距離看圖,可以分辨圖中相距為1/4mm的兩條線。模糊圈大小標準每個廠商略有不同,但差距不是太大,畢竟每個人的眼力都不同啊.)
所以不管你原始片幅為何,如果單看原始影像(也就是鏡頭投射在感光元件上的影像大小,135相機就是24*36mm,8*10相機就是254*203mm大小)凡是在25cm距離觀看,模糊圈都是0.2mm.
根據 Zeiss 公式,CoC= d/1730 (d是片幅對角線長度)這是因為Zeiss把所有影像都放成8*10大小,1730*0.2mm=346mm,不是很接近8*10的對角線嗎?
所以這個Zeiss 公式是依照影像放大率來的,我拍8*10底片,因為等於沒有放大,所以模糊圓還是0.2mm,如果拍135底片,就是43/1730=0.0248mm
在Zeiss 公式中控制了其他變因,改變了片幅意味者改變影像放大率(也就是鏡頭成像影像大小與實際觀賞時的影像大小比率)所以CoC不同,景深不同.這公式的原理就這麼簡單而已.

所以不是片幅直接改變景深,而是因為要把像片洗成同樣大張,不同片幅放大倍數不同,因此景深不同.
在控制了其他所有變因的情況下,135片幅放大8倍,APS也同樣放大8倍,最終結果景深是相同的,只是照片大小張不同罷了
Tessar;Xenar;Color Skopar
tessar wrote:
我在這裡列出我所理解的CoC定義:
根據 Zeiss 公式,CoC= d/1730 (d是片幅對角線長度)這是因為Zeiss把所有影像都放成8*10大小,1730*0.2mm=346mm,不是很接近8*10的對角線嗎?
所以這個Zeiss 公式是依照影像放大率來的,我拍8*10底片,因為等於沒有放大,所以模糊圓還是0.2mm,如果拍135底片,就是43/1730=0.0248mm
在Zeiss 公式中控制了其他變因,改變了片幅意味者改變影像放大率(也就是鏡頭成像影像大小與實際觀賞時的影像大小比率)所以CoC不同,景深不同.這公式的原理就這麼簡單而已.

所以不是片幅直接改變景深,而是因為要把像片洗成同樣大張,不同片幅放大倍數不同,因此景深不同.
在控制了其他所有變因的情況下,135片幅放大8倍,APS也同樣放大8倍,最終結果景深是相同的,只是照片大小張不同罷了

根據 tessar 兄的 CoC 定義:
1.我拍8*10底片,模糊圓是0.2mm,如果拍135底片,就是43/1730=0.0248mm
ANS:
如果拍135底片,就是43/1730=0.0248mm......要放大 8倍 = 0.2mm
如果拍 APS 片幅,就是28.8/1730=0.0167mm......要放大 12倍 =0.2mm

2.所以CoC不同,景深不同.
ANS:
您這一段敘述,邏輯上似乎有問題?
似乎應該改成:
所以CoC不同,「放大成 8" X 10" 相片後景深相同
8" X 10" 底片不需放大(or 放大率 = 1)
135 片幅要放大 8倍
APS 片幅要放大 12倍

3.不同片幅放大倍數不同,因此景深不同
ANS:
您這一段敘述,邏輯上似乎有問題?
似乎應該改成:
不同片幅放大倍數不同,因此「CoC」不同

4.135片幅放大8倍,APS也同樣放大8倍,最終結果景深是相同的
ANS:
用您的 CoC 算出來不同啊?
135 片幅放大8倍:CoC 0.0248 X 8 = 0.1984mm
APS 片幅放大8倍:CoC 0.0167 X 8 = 0.1336mm
----------------------------------------

tessar 兄要不要重新檢視自己的邏輯?
1.CoC不同,景深不同
2.不同片幅放大倍數不同,因此景深不同
3.135片幅放大8倍,APS也同樣放大8倍,最終結果景深是相同的
roachc wrote:
3.所以放大倍率不同
FF 放大倍率 = 36cm / 36mm = 10 倍
APS 放大倍率 = 36cm / 24mm = 15 倍




如果我沒記錯!
你們不是都說,APS只是FF的裁切,片幅跟放大倍率無關,那為什麼放大倍率會不同???

roachc wrote:
4.135片幅放大8倍,APS也同樣放大8倍,最終結果景深是相同的
ANS:
用您的 CoC 算出來不同啊?
135 片幅放大8倍:CoC 0.0248 X 8 = 0.1984mm
APS 片幅放大8倍:CoC 0.0167 X 8 = 0.1336mm


你要不要再回去了解一下CoC?

僅就第4你的算法錯了
4.135片幅放大8倍,APS也同樣放大8倍,最終結果景深是相同的
ANS:

135 片幅放大8倍:CoC =0.2/8=0.025mm(不覺得這數字很眼熟?這麼剛好是43/1730?因為135放大到8*10大約7-8倍)
APS 片幅放大8倍:CoC =0.2/8=0.025mm


這些東西09年同樣吵很久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57&t=978811&p=1
我那時很同情馬克蘇,今天也算是親身體驗.那位dgg 2009就說要去問老師,結果到今天也不知問了沒?從09年亂到今天,也算是一絕
Tessar;Xenar;Color Skopar
tessar wrote:
你要不要再回去了解一下CoC?

僅就第4你的算法錯了
4.135片幅放大8倍,APS也同樣放大8倍,最終結果景深是相同的
ANS:

135 片幅放大8倍:CoC =0.2/8=0.025mm(不覺得這數字很眼熟?這麼剛好是43/1730?因為135放大到8*10大約7-8倍)
APS 片幅放大8倍:CoC =0.2/8=0.025mm

(不覺得這數字很眼熟?這麼剛好是43/1730?因為135放大到8*10大約7-8倍)
我就是用您的 CoC 定義算出來的啊!

請解釋紅字的部分:
為何跟您說的(APS片幅對角線28.8 / 1730 = 0.0167mm)的值不同?

ttlinker wrote:
roachc wrote:
3.所以放大倍率不同
FF 放大倍率 = 36cm / 36mm = 10 倍
APS 放大倍率 = 36cm / 24mm = 15 倍

如果我沒記錯!
你們不是都說,APS只是FF的裁切,片幅跟放大倍率無關,那為什麼放大倍率會不同???

您記錯了!

1.
您引用的這一篇,
我一開頭就寫得很清楚:根據 tessar 兄的 CoC 定義
2.
請回去爬所有我的文,
我一再強調的是:
CoC = 對角線長 / 常數 這個公式的前提是:
不管片幅多少,135 FF 也好、APS 也好,
都是把它們放大到相同大小的相片(8" X 10")用肉眼來檢視,
這可是 CoC 公式說的,不是我自己定義的,
把不同片幅都放大到相同大小的相片
放大倍率怎會相同!?

『片幅跟放大倍率無關』......絕對是您邏輯絲路不清楚所致!
tessar wrote:
這些東西09年同樣吵很久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57&t=978811&p=1
Fox_huang wrote:
從同一張 35mm 的底片放大兩張照片。一張為 5X7 吋,一張為 16X20 吋。此時兩張照片上的景深應該________,為什麼?

空格部分是 1.相同 2.不相同

我選1.相同 .結果是錯的...(恕刪)

當然是錯的!

底片同一張,兩張相片放大率不同(尺寸不同),
用膝蓋想也知道 16X20 的景深比較淺,
因為本來清楚的部分因為放大太大而超過人眼最大模糊圓了。

roachc wrote:
『片幅跟放大倍率無關』......絕對是您邏輯絲路不清楚所致!



使用1:1微距鏡!
FF放大倍率1:1
APS-H放大倍率1.3:1
APS-C放大倍率1.5:1
4/3放大倍率2:1
哪有,當初我打這些,我被打槍了!
現在我想到一個癥結了:
最大模糊圓分成「底片端的最大模糊圓」跟「相片端的最大模糊圓」,
一般人眼看的是「相片端(人眼在看)的最大模糊圓」,
CoC 所定義的是「底片端(尚未放大)的最大模糊圓」,

如果是 8" X 10" 底片直接洗成 8" X 10" 的相片來檢視,
或者直接檢視 8" X 10" 底片,
就當作放大倍率等於 1(1:1),

如果是其它片幅(6X6、135、APS、4/3..etc),
同樣要洗成 8" X 10" 的相片來檢視,
個別片幅的放大倍率通通不一樣(會一樣才怪),
所以每一種片幅的 CoC(底片端的最大模糊圓)當然都不一樣!

因此,
會在這個問題吵吵不休的癥結在於:
沒有說清楚到底是「底片端的」還是『相片端的』最大模糊圓,
邏輯不清楚的人就會把兩者混淆了!
難怪會不斷的上演雞同鴨講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