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4120 wrote:
因為我都擔心ISO拉高有雜訊~所以我都把ISO調低~但這樣導致快門需變慢~很容易手震~
高 ISO 會放大雜訊
除噪則會讓畫面看起來柔和糢糊, 缺乏對比
但比起糢糊的照片都算不上什麼
如果光線實在不夠, 強烈建議你提高 ISO, 盡量 expose to the right
另外單就這張 ISO320 f/5.6 0.3s 的三人合照討論
18-135 在 18mm 端的最大光圈為 f/3.5
如果使用 24~35mm 靠近拍攝則可用光圈約會在 f/4 左右
快門速度可以從 0.3s 改善到 1/6s
又因為使用廣角, 焦長短, 要達到安全快門更容易
如果使用 ISO1600 可以把快門再推到 1/30s
再搭配鏡頭防手振功能, 效果應該很不錯
個人積分: 87, 不能再高了 www.flickr.com/photos/inunu
scorpious1102 wrote:
要給我參考什麼?? 我那邊有講錯???
本來就是全片幅的計算方式才是 1/焦距
APSC片幅要多乘放大倍率
給您一些小提示:
1.
全幅尺寸 36mmX24mm,例如:D700......12.1MP 畫素(APS-C 裁切 = 5.4MP)
APS-C尺寸 24mmX16mm,例如:D300......12.3MP 畫素
2.
不考慮感光元件畫素數目的狀況下,
全幅感光元件中間 4/9 部分的振動大小跟 APS-C 元件的振動大小相同的話,
模糊程度理應相同,
會說 APS-C 的模糊程度比較明顯(所以要多乘 1.5 倍),
是因為 APS-C 的感光單位密度比較高(12.3MP vs 5.4MP),
1:1 放大檢視的結果。
由以上兩點推論:畫素數目很重要。繼續往下推論。
3.
同一支防手震鏡頭,
如果掛 D3X(24MP)裁切 APS-C 畫面(約10.7MP)
跟掛 10MP(例如:D80 10.2MP) 的 APS-C 相機
手震模糊程度會不會相同?
4.
同一支防手震鏡頭,
掛在同樣是 APS-C 相機的 D70(6MP)跟 D7000(16MP)上,
手震模糊程度會不會相同?
其實沒什麼理論上的問題,實地操作一下就知道
像星芒,上個腳架設定AV模式,從F8開始拍,拍到F22....也沒幾張吧
拍出來看知道了,星芒跟鏡頭的葉片有關係,所以同一支鏡頭再怎麼調星芒數也不會變
曝光不足時怎麼提高快門,除了用軟體後製之外,只有三個方法(不想拉ISO降畫質的話)
1.花錢買大光圈鏡頭,砸錢就有了,買支F1.2應該可以解決
2.上外閃,不會用懶的學,P模式+ETTL,直接一路跳閃開下去其實也八九不離十了
3.上腳架+快門線,這是最經濟的方式了,就怕懶的帶而已....
看第三張樓主的相片就知道,快門0.3秒還手持硬拍,拍出來會成什麼樣也是可想而知
在這樣的情況,如果手邊沒有外閃沒有腳架,沒有可以架相機的小地方
而且是非要記錄不可的畫面,ISO6400也要給他開下去
不然至少內閃+-EV試看看(拿塊杯墊就能打跳閃了....)
至少有清楚的畫面,之後再來看怎麼用後製調
想跟很多新手一起分享的一個觀念(我也是菜鳥...)
一直看書爬文一直問,還不如背著相機出去,拍個一天練習個5.6百張回來
那種自己摸索理解的感覺,比什麼都要有用...
又不是底片機,數位的就給它拍到爽,馬上拍馬上看,拍出什麼效果一目瞭然
曝星芒,設AV模式從F4拍到F22,差在哪一看就懂
淺景深,一樣AV模式從F3.5(最大光圈)拍到F11,一看就懂
曝車軌光軌,TV模式從1/250拍到1秒2秒,效果一看就懂
像這些簡單的東西,都是從機身上設定,誰都可以試的出來的
至於怎麼構圖怎麼配置才較美,那才有關攝影者的"能力"
給您參考參考吧....
mark0826 wrote:
想跟很多新手一起分享的一個觀念(我也是菜鳥...)
一直看書爬文一直問,還不如背著相機出去,拍個一天練習個5.6百張回來
那種自己摸索理解的感覺,比什麼都要有用...
又不是底片機,數位的就給它拍到爽,馬上拍馬上看,拍出什麼效果一目瞭然
曝星芒,設AV模式從F4拍到F22,差在哪一看就懂
淺景深,一樣AV模式從F3.5(最大光圈)拍到F11,一看就懂
曝車軌光軌,TV模式從1/250拍到1秒2秒,效果一看就懂
像這些簡單的東西,都是從機身上設定,誰都可以試的出來的
至於怎麼構圖怎麼配置才較美,那才有關攝影者的"能力"
好文!
......推!我再補充一點點:
不懂白平衡?
上腳架對著同一場景,各種白平衡都給它拍一張來仔細端詳,
再對不同場景(主要是光線來源)如法炮製,
包管徹底瞭解啥是白平衡?
自己喜歡的又是哪種白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