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幅影響景深是錯的嗎??

ttlinker wrote:
為什麼不能用放大倍率解釋?那我要怎麼回答?...(恕刪)

如果有人問您放大倍率?
您先問對方:是哪一個放大倍率?
是鏡頭成像的放大倍率?
還是底片洗成相片的放大倍率?
兩者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
但是都稱為放大倍率。

好比有人問您銀行利率?
您要先問對方:是哪一個利率?
是錢存進銀行的利率?
還是向銀行借錢的利率?
兩者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
但是都稱為利率。
roachc wrote:
如果有人問您放大倍率?
您先問對方:是哪一個放大倍率?
是鏡頭成像的放大倍率?
還是底片洗成相片的放大倍率?
兩者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
但是都稱為放大倍率。




不行啦,這樣湊不起來吶!

因為片幅的關係,在1:1放大倍率下,兩者出來的成像大小已經不同了,
景深相同可以說是裁切,
但是用放大倍率,因為片幅的關係,兩者成像大小已經不同了,
物體已經變大,又不能扯到放大倍率,這樣不是很矛盾!
tessar wrote:
真正影響景深的不是片幅而是放大倍率....(恕刪)

我很佩服您「負負得正」的推理能力!
錯的推論再加上錯的推論會變成正確的結果
請再仔細看您這一段:

2012-06-23 18:19 #181
tessar wrote:
roachc wrote:
請解釋紅字的部分:
為何跟您說的(APS片幅對角線28.8 / 1730 = 0.0167mm)的值不同?(恕刪)

因為你這個算法並不是放大8倍
1730這數字是由0.2mm/8*10對角線,你把28.8 / 1730就代表你是aps底片放大成8*10照片,是放大了11-12倍
0.2mm是人眼在25cm距離所看見的結果,用0.2/放大倍率,可以推倒回底片上模糊圈大小,這也是zeiss公式的由來.底片對角線/(8*10對角線)*0.2

根據您的說法:
前面用 APS 底片放大 8倍,相片尺寸是 192mm X 128mm,
後面用 底片對角線/(8*10對角線)*0.2 來倒推?

兩個(8*10 為 254mm X 203mm)是不一樣的!
ttlinker wrote:
物體已經變大,又不能扯到放大倍率,這樣不是很矛盾!...(恕刪)

一點都不矛盾!

因為您的最大錯誤在「拍攝距離」不相同!
roachc wrote:
一點都不矛盾!

因為您的最大錯誤在「拍攝距離」不相同!



這樣不是更矛盾!


片幅不同,用同一支1:1鏡頭,拍攝距離都是相同的呀,拍攝距離怎麼會不同!


我終於看懂,那棟47樓的最後那張圖了!
底片和感光元件,在同一支1:1鏡頭,APS-C和FF的成像大小,放大倍率是一樣的!
在成像上不變,APS-C的確是FF的裁切!

但只要底片和感光元件,片幅不同放大到同一尺寸螢幕或同一尺寸照片觀看,
這個時候片幅大小的轉換率就派上用場了,放大倍率就不一樣了!
這樣對嗎???

底片和感光元件,片幅不同最終都要放大到同一尺寸螢幕或同一尺寸照片觀,
那我打成APS-C等效放大倍率1.6:1,這樣會被砲嗎!


我所謂的等效放大倍率是,底片和感光元件放大到同一尺寸螢幕或同一尺寸照片的結果!


另外
底片,我們可以直接看到沖洗出來的成像!
但是感光元件,我們無法直接看到影像,只能放大到同一尺寸的螢幕觀看!
所以在數位時代,使用1:1鏡頭,APS-C放大倍率是1.6:1,應該也是可以的吧!


所以到頭來就只有
「底片、感光元件的原始影像」和「底片和感光元件影像放大到同一尺寸螢幕或同一尺寸照片」,這兩種結果!

ebrima wrote:
1866年T.H.發...(恕刪)


對最後三行完全同意

我也在那個被回收的討論串中說過
我高度、高度、高度懷疑那位「新網友」的「新」

不過
沒關係,三二個月後就見真章了

ebrima wrote:
1866年T.H.發...(恕刪)



1."被調侃就換個ID發包山包海的引戰文,對錯交雜讓各路人馬各取所需。"

請問我從哪個ID換過來?

2. "對造神和取暖異常執著,對釐清觀念卻興趣缺缺,這種態度配得上你的新ID嗎"

很抱歉,我這裡氣溫已經連續4天達到華氏94度了(希望你懂得這個單位,但是我想你搞不清楚),我不需取

我是無神論者,你少無聊了
我配不配的上scientist不需你來囉嗦,等你拿到美國博士學位再說!在Mobile01非專業論壇上
說到滿嘴泡沫真的好學術阿!!

3. 我之前說過了,我幹嗎花那麼多時間在這裡寫專業文章,這又不會讓我拿到NIH grant,而且你又不一定看得
懂!

我洋洋灑灑寫了53條是因為我看到了太多荒謬的行為和理論,並不是我吃飽了沒事
如果刺中了誰,我也沒辦法,因為這些是實話


幾年前從dcview吵到現在的mobile 01......
你們這些大師~~~~~~不膩嗎?
在mobile 01,說些無關痛癢的話就行了, 咱不能不留個心眼,以免禍從口出....
The Crazy Scientist wrote:
1."被調侃就換個I...(恕刪)


「我這裡氣溫已經連續4天達到華氏94度了(希望你懂得這個單位,但是我想你搞不清楚)」

雖這與我無關
但是
我想你這樣的口氣
不會讓你多贏得一絲絲的尊重的

華氏,是小學的功課
你如果真的熱心
就不要有這些只會搞低你格調的說法
The Crazy Scientist wrote:
1."被調侃就換個ID發包山包海的引戰文,對錯交雜讓各路人馬各取所需。"
請問我從哪個ID換過來?

這串文我調侃過的只有下面這位而已,還有誰嗎?XD
ebrima wrote:
plasma_membrane wrote:
受過研究所嚴謹科學訓練的人都知道...
與其空口說白話,不如您親自示範一下,
一個受過研究所嚴謹科學訓練XD、唸過原文教科書、懂傳統光學和數學的人,
會怎樣描述模糊圓的定義跟原理?

你們的ID背後是誰根本沒人在乎。
真正可惡的,是你們那套訴諸權威迴避驗證的邏輯。

暗示自己學經歷也好,配合網路大師吹擂也好,本質都是訴諸權威迴避驗證。
...請你發表物理見解你不肯,那翻翻理則學課本總行了吧?
請去翻一翻何謂"訴諸權威的謬誤"
檢視檢視自己的言談舉止,是不是早在人家的意料之中。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