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on、Canon兩大相機廠,為什麼不將感光元件移動式防手震功能加入到單眼的機身中呢?

影像來源是鏡頭,把防振裝在鏡頭上當然是最直覺的,機身的振動和鏡頭一定有落差吧,那是不是
還要用數位防振來補償?效果一定沒有鏡頭防振來的直接!

其實機身防震不見得比較差耶~
我記得Dpreview上實測E620的4級防震確實有4級的效果.

相比之下, 鏡頭防震需要額外的鏡片影響光路.
然後因為修正鏡片不是在振動原點,所以越近效果會越差(Canon的HIS就是要解決這問題)
相較之下機身防震的這種問題應該較小~

另外發熱應該不是問題, 因為機身防震是移動"整個感光元件模組",不是只有感光元件本身.
所以也不會有奇怪的電流流過CCD/CMOS... 要發熱也是離很遠的驅動馬達在熱~


我覺得以使用者的角度來看, 機身防震的方便性與經濟性都大多了~
雖然鏡頭防震可以從觀景窗看到防震效果,但相對的微動構圖時有會有種黏滯感~
對於構圖和對焦來說不見得會比較好~
我變邪惡了喔~
因為

防手震基本上就是在搖動鏡片(鏡頭防手震)或CCD(機身防手震)

什麼叫搖動, 不用解釋吧, 上上下下左左右右

當機身防手震搖動時,因為機身機構複雜,而且元件之間空隙不大,所以能搖動的範圍有限

相反的鏡頭防手震,鏡頭設計空間大,所以所能搖動的範圍就大,

之前 Canon 說過, 一隻 600mm 的 IS, 所要搖動的範圍是 1cm ( <= 這句話是印象 )

請問機身裡面你搖 1cm 給我看....

所以鏡頭防手震的效果會比機身好.

這是 canon 不用機身的原因 (我記得之前 Canon 新聞稿有說, 自己去找)

或許以後會有新技術出來..... who know ~
haway wrote:
之前 Canon 說過, 一隻 600mm 的 IS, 所要搖動的範圍是 1cm ( <= 這句話是印象 )
請問機身裡面你搖 1cm 給我看....


阿基米德:
給我一根槓桿、一個支點
我將舉起地球....


600mm 鏡頭移動鏡片一公分才能創造的 IS 效果
不代表感光元件也得搖一公分才能得到相同效果

可能是 0.1公分,也可能是 2 公分
Evilcat! wrote:
其實機身防震不見得比...(恕刪)

不是,是因為放大倍率的關係
微震在1:5跟1:1的狀態下差了五倍,這是每一家macro鏡共同的問題
您可以用SP玩看看,macro時一樣震翻天
Canon機身鏡頭年份持續整理 ericanon.blogspot.tw
在這機身不值錢的年代

如果鏡頭防手震故障花起來比較兇還是機身防手震比較兇

自己想吧
極限 ● 品味
為什麼N與C不加入機身防震,因為鏡頭防震效果較佳
那換問P與S,既然已經使用機身防震,為什麼不再加入鏡頭防震?

還是說鏡頭與機身同時防震有技術上的難度?
但既然老鏡也能用機身防震,這兩個系統應該是各自獨立,不會互相干擾才是。

所以可能是P與S的策略,用機身防震與鏡頭防震的差異,吸引消費者
擔心機身與鏡頭同時防震,逼得N與C也一起加入,花了錢弄新技術,最後還是輸給了N與C的市佔率
N與C既然有了固定的消費者,也不想多花錢,來跟P與S在機身防震作競爭




個人拙見
應該是C,N家在光學技術過於領先的後果

因為在底片時代
要做機身防震是不可能的
所以要領先他廠唯一的方法
就是從鏡頭下手
誰知
數位化後,有許多功能變得很有彈性
可以透過不同的方式解決
但路已經定了
所以只有走下去囉
haway wrote:
之前 Canon 說過, 一隻 600mm 的 IS, 所要搖動的範圍是 1cm ( <= 這句話是印象 )

請問機身裡面你搖 1cm 給我看....

所以鏡頭防手震的效果會比機身好...(恕刪)


IS鏡頭要搖多少看焦段設計
但是機身防手震.....

就算全幅機
一張CMOS也才2.4X3.6公分
你搖一公分要搖到美國去喔?

450 wrote:
機身防震效果實在不佳...(恕刪)


我也覺得機身防震效果真的不太好

LiveView 84mm 在1/10sec下只有約75%完全不晃的成功率

但是幾個用N家的同事用過後卻覺得我的相機機身防震很不錯,好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