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復古蓋大樓] 您的 數位復古底片風味

拍不出底片味,也不知道底片味的標準在哪兒?

不過這棟樓很有意思,站個位子兼獻醜了!


happyspirit wrote:
謝謝大家的支持 ~ ...(恕刪)


樓主加油啊!!很棒

這大樓來了幾位只愛底片的人,千萬別歪了
Silkworm wrote:
失焦,灰階,看不清
過曝,顆粒,暗四角
這樣就底片味了呀
好無聊


看清楚,這才是底片拍的(截640X427),是數位永遠沒辦法做到的




這是數位拍的1200萬畫素,一樣截640X427



底片的解析度不如600萬畫素的數位相機,但感光的顆粒卻是張張不同......這樣,還有什麼好調的?!
如果數位檔可以調成底片的表現,以目前來看很難,而如果真調出來了,我還是老話一句.....

那拍底片就好啦~

原圖,要看大圖自己連進去看^^
http://tw.myblog.yahoo.com/sanjing-sobar

ericyun168 wrote:
拍不出底片味,也不知...(恕刪)


沒錯,底片味為何?標準是什麼?

是負片的DR7,還是正片的DR12? 還是大師自封的?還是有顆粒的感覺?
0728souf wrote:
樓主加油啊!!很棒這...(恕刪)


也來很多不太懂卻很會在旁邊叫的人....

infoto wrote:
謝謝你阿嘴砲這件事情...(恕刪)


用這台拍出來的底片跟用其他中片幅, 135 拍出來的也完全不會是同一個等級的.
Enter Passcode wrote:
正片DR為12
負片DR為7
Canon1dmk2 DR 11.9
Nikon d7000 DR 13

你的相機為?
為什麼不用正片?
難道您用d7000?

一般LCD DR為9 所以是比不出來的


嗯...你可能把底片本身的濃度範圍. 誤解成影像訊息的動態範圍了
正片從透明到最黑大約是Dmin0.1-Dmax4
負片則約0.5~3
這是媒材本身濃度特性
跟上面所承載的 "影像訊息的動態範圍" 是兩回事

特性曲線縱軸是濃度. 橫軸是曝光時間
理論上承載影像本身的動態範圍看橫軸. (實際上多少還要打折)
媒材本身可達到的最大濃度看縱軸


在不同媒材之間轉換. 最白對應最白. 最黑對應最黑. 中間每一階都互相對應去控制
就是zone system的精神
LensHuey wrote:
看清楚,這才是底片拍...(恕刪)


恩...... 數位已經是這樣了.

局部裁切. (1737x1161) 所以你要點進去才看的到原比例


偶沒準備原圖,
所以 facebook 上面抓下來的縮圖讓你參考一下.

Cudacke Dees wrote:
恩...... 數位...(恕刪)


華大CD哥...LensHuey網兄的意思是 底片顆粒比較粗啦~~

下面也有寫一句 底片解析度不如數位相機喔


文包 wrote:
嗯...你可能把底片本身的濃度範圍. 誤解成影像訊息的動態範圍了
正片從透明到最黑大約是Dmin0.1-Dmax4
負片則約0.5~3
這是媒材本身濃度特性
跟上面所承載的 "影像訊息的動態範圍" 是兩回事

在不同媒材之間轉換. 最白對應最白. 最黑對應最黑. 中間每一階都互相對應去控制
就是zone system的精神


又在亂講
你到底有沒有用過濃度儀阿?
負片如果從0.5開始起跳,Ansal Adams的Zone system就從此改寫了

其次,Zone system的精神才不是你鬼扯的那樣
麻煩你重新念原著(The Nagetive)一次,尤其是預視那一章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