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拍好照片==第二章==Zone System與曝光值的選擇

上一章我們介紹過了曝光的重要性,以及其對相片品質的影響。接下來我們則要討論曝光的技巧,亦即一般人所熟知的Zone System。

所謂Zone System(ZS) ,是由著名的黑白攝影安瑟亞當斯(Ansel Adams)所發展出來的一種黑白拍照手法,其ZS 將一個場景的亮度分成11 個 Zone(區/或是階調)從 Zone-0 到 Zone-X,其中的 Zone-V 就是18%中間灰的色調。在Zone System裡面,每相隔的 Zone 各差 1EV,等於光圈或是快門差一格。

如何拍好照片==第二章==Zone System與曝光值的選擇

安瑟亞當斯為什麼要這樣作?其基本想法乃建立在底片所能記錄的色階是有限的,因此我們如果想在這有限的色階內記錄最多的訊息,就不得不對拍攝場景的作取捨,而Zone System正是對此場景的色階分析。根據其觀察,在以標準曝光(Zone-V)為基準之情況下,底片能記錄到最暗的景象為第二區曝光,能記錄到最亮之景象為第八區曝光,超過這些範圍的影像,皆無法被紀錄在底片上,因此如果我們要能對此一場景的光景作最詳盡的紀錄,那麼選擇標準曝光(Zone-V)為基準是最好的方式。

如何拍好照片==第二章==Zone System與曝光值的選擇

而以圖二的例子來說,如果我們想記保留天空的細節又不失去對於懸涯的細節,選擇第五分區的場景做為基準曝光值最好的方式,如果低於這一區(譬如說Zone IV),則天空就會過曝而失去細節,如果高於這一區(譬如說Zone VI),則懸涯的按部細節將會不見。唯有將曝光基準值選在Zone V,我們才可以在有限的底片色階範圍內,記錄下最多的場景細節。

如何拍好照片==第二章==Zone System與曝光值的選擇
如何拍好照片==第二章==Zone System與曝光值的選擇

雖然說在一般的情況下,以Zone V作為曝光基準值是最佳的選擇,但並不代表其是唯一正確的選擇,有時候我們會為了表現某種主題,而刻意將曝光值調高或調低。以圖三為例,這是一個典型的Low Key曝光,即以場景中的最亮點作為曝光基準值,而得到一張曝光不足的照片,形成一種陰鬱的感覺。而圖四則是以場景中的最暗點作為曝光基準值,而得到一張曝光過度的High Key的照片,而表現出一種輕盈的感覺。一般而言,東方攝影師多偏好High Key,而西方攝影師則偏好Low Key。而一般網路上常看到的日式寫真/逆光人像,就是這種High Key的最典型代表。

如何拍好照片==第二章==Zone System與曝光值的選擇

雖然Zone System主要係針對黑白攝影所發展出來的一套曝光模式,但是在彩色攝影甚至數位攝影上亦可適用,原因即在於彩色底片或CCD/CMOS和黑白底片一樣,都有寬容度上的限制,超過光比範圍的影像便無法被記錄下來,所以一樣可適用Zone System原理來加以處理,只不過牽涉到色彩明度的判斷,而影響我們對於分區色階的判斷能力。不過在此我們可以提出一個簡便的處理方式如下:以圖五為例,我們可以先以相機的點測光模式找出畫面最亮的部分,作為Zone VII,而再以同樣的方式找出最暗部分作為Zone III,再取平均值,就可以得到ZoneV的標準曝光值,以此作為曝光基準值,就可以得到一張細節最豐富的影像。當然,如果場景的最亮和最暗比超過底片/CCD所能記錄的最大範圍時,這時候我們就必須要作取捨,到底要保留暗部細節還是亮部細節,而決定最適當的曝光值。








如何拍好照片==第一章===曝光的重要性

如何拍好照片==第二章==Zone System與曝光值的選擇

如何拍好照片==第三章==補光的重要性

如何拍好照片==第四章==色溫與白平衡(上)

如何拍好照片==第四章==色溫與白平衡(下)

如何拍好照片==第五章==光源與光質

如何拍好照片==第六章==持續光與非持續光

如何拍好照片==第七章==閃燈與快門同步

如何拍好照片==第八章==閃燈出力控制與慢速同步

如何拍好照片==第九章==閃燈慢速同步之應用

如何拍好照片==第十章==光圈、景深與超焦距

http://powerslide.artistswanted.org/exposure2011
建議可以用點測光模式練習。

powerslide wrote:
上一章我們介紹過了曝...(恕刪)
我是攝影幼幼班

powerslide wrote:
上一章我們介紹過了曝...(恕刪)


最後一張好像反了

而且中間好像怪怪的

ZONE V 是18%灰色

而依不同的底片和沖片技巧有不同的置與落

有時間可以看看這篇

http://www.normankoren.com/zonesystem.html

綜合了黑白彩色 正片負片數位 對Zone system的注解
http://www.wretch.cc/blog/michael12348
EF|芒果 wrote:
最後一張好像反了而且...(恕刪)


好吧

為了怕混淆

我還是改回來好了

但要記得底片和相紙的成像剛好是相反的

--------------
Zone的定義
--------------
Zone-0
在負片上完全看不到細節的透明部位, 在相紙上純黑

Zone-I
在負片上只比透明稍微厚一點的部位, 在相紙上看起來和Zone-0一樣黑

Zone-II
在負片上能夠紀錄部分細節, 在相紙上可以看出暗部的部份細節這一階是
能夠看出紋理與細節的最深色部位

Zone-III
Zone-III是可以在負片上紀錄完整細節的一階. 在相紙上, 這一階是可以
顯示清楚紋理的暗部, 相片上面的景物雖然灰暗, 但是可以從紋理中辨別
出景物.

Zone-IV
Zone-IV 是可以顯示所有細節,而且感覺充滿光線的一階. 通常它適合用
來表現臉部的陰影面或是在陽光下景物被遮蔭的部位

Zone-V
18% 中灰, 通常適合用來表現明亮環境下膚色較深的臉, 晴朗的藍天與
灰色的岩石

Zone-VI
這一階是有完整細節的明亮部位, 通常適合表現陽光下白淨的皮膚, 淺色的
石頭或是雪景中的陰影部位

Zone-VII
這一階是顯示清楚細節的亮部, 通常用來表現非常白的皮膚, 陽光斜射的雪地

Zone-VIII
這一階是仍然能顯示部分細節的亮部, 已經接近全白, 它也被稱為顯影點
(film development point), 通常適合用在白襯衫, 白牆或是有細節的雪

Zone-IX
這一階已經幾乎全白, 在相紙上只比白紙稍微暗一點, 已經看不到景物的細節

Zone-X
全白的相紙, 完全看不到細節

在 ZoneSystem 裡面, 每相隔的 Zone 各差1EV, 等於光圈或是快門差一格

---------------------
http://powerslide.artistswanted.org/exposure2011
測畫面中的明與暗兩點再取平均值
學到這測光技巧
感謝技巧分享
powerslide wrote:
上一章我們介...(恕刪)


又一篇精采好文
新手搞清楚這些觀念後
就不會被相機的曝光系統(點測光, 區域測光, 中央重點測光, 評價式測光, .....),
混淆
甚至如何 +-EV, 白加黑減, 到底應該加多少或是減多少, 就能夠掌握得比較好
尤其現在DSLR, 方便初學者的功能一大堆
反而讓真正想搞懂的人無所適從
常常看到論壇上有人在問 "X模式"是不是比較好用
不管是任何模式, 到頭來, 都不過是光圈快門的組合而以

無論攝影師多有創意
把照片曝成自己想要的曝光值
就像畫家把水彩調成自己想要的顏色
廚師把食材烹調到需要的熟度
應該是很基本的功力

這一篇怎麼沒什麼人回應?
是標題下得太艱深嗎?
應該是標題的關係(Zone System)

JL wrote:
嗯又一篇精采好文新手...(恕刪)
我是攝影幼幼班
JL wrote:
這一篇怎麼沒什麼人回應?
是標題下得太艱深嗎?

可能 Ansel Adams 是轉台王

樓主大大花費的心思小弟十分肯定
可是整篇看下來小弟節錄的重點只有
1. 照片能表現的最暗到最亮的範圍有限
2. 通常以 18% 灰 (Zone V) 為測光基準, 再搭配個人喜好調整
個人積分: 87, 不能再高了 www.flickr.com/photos/inunu

JL wrote:
嗯又一篇精采好文新手...(恕刪)



沒什麼人回應是正常的
01這邊的風氣本來就是口水文佔多數,標題越有爭議人氣越旺
真正要講到技術性的東西,這些只會打嘴砲的鄉民就通通閉嘴,一句都說不出來了
簽名?能吃嗎....@@
補充一下
加減EV補償時,可以配合樓主其它的文章,觀看直方圖來調整。

powerslide wrote:
上一章我們介紹過了曝...(恕刪)
我是攝影幼幼班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