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全酯類機油=耐用?

殭屍翔 wrote:
youdie wrote:
2. 冷車啟動保護... 引擎過了一夜, 機油沒附著在機件上, 沉在下面!! 這時機油失去潤滑, 固體極壓添加劑就會發揮作用!! ...(恕刪)


我會跟你說"不可能"
就算你放兩天,也不可能沒機油附著在機件上,而沉在下面
而且機油幫補打的速度也很快...(恕刪)


不是要幫 youdie 說話! 2硫化鉬 能不能持續附著小弟不清楚!

小弟要表達..
機油..希望他能無時無刻附著在機件上保護(例如 嘉實多 說的磁護功能),
但卸油時又希望卸乾淨不要殘留..2個完全不同的方向,真的是很奇妙的事!
andyssky1985 wrote:
...(恕刪)...當然在不同運動裡,機油如果在該運動中,EHD 無法起作用,是否固體潤滑劑就成了油膜的回饋者? 若此說成立,在高速時,亦應有固體添加劑提供突破最大靜摩擦力的必要,否則兩個平面平行移動時怎麼把油墨吸附起來? (馬德堡定律)

再者,然而在磨擦中,會產生電荷的移動,使內燃機金屬材質帶負電,部分固體添加劑因此原理可吸附在金屬表面,形成另一層保護層,這部份不知道您的論點為何?

高速運動時有靜摩擦力要克服?馬德堡定律和油膜吸附有什麼關係?您這段的邏輯我不是很理解。我猜想您指的是,滑動摩擦沒有EHD效應,要如何建立油膜?
這麼說好了,汽柴油引擎和加工機的硬軌,都是滑動摩擦的鮮明範例,只有極少數人會在引擎機油裡添加固體潤滑劑,我甚至從沒聽說過有人在硬軌油裡加固體潤滑劑。那它們的油膜是怎麼建立的?
滑動摩擦沒有巨觀EHD效應,但在次µm尺度有無數的局部EHD效應(Local EHD),總體集合形成「擠壓油膜」(Squeeze oil film)。此外,毛細現象、真空抽吸應該也扮演了一部份角色。

不需要固體潤滑劑,是因為固體潤滑劑厚度比大多油膜厚,等於形成金屬表面的突起,好比說,上平面與下平面間隔著厚5µm的油膜,上平面「飛過」下平面,結果下平面突然出現一個10µm的突起讓上平面撞了上去,您覺得這樣會很順嗎?


youdie wrote:
...(恕刪)......於 固體添加劑的問題, 我有點不同的看法~~

1. 您說的油膜, 在比較低溫時運轉當然沒問題, 比較高溫時或是非常高速運轉, 可以提供保護, 否則OKS 之前也不用推啥黑金剛機油!! 大家也不用做含有鉬的機油!!

2. 冷車啟動保護... 引擎過了一夜, 機油沒附著在機件上, 沉在下面!! 這時機油失去潤滑, 固體極壓添加劑就會發揮作用!!

您第1.點的前半邏輯我看不懂姑且跳過,至於OKS的黑金剛機油.....OKS是我們公司的兄弟公司,他們在德國和印度有廠,但是都沒有生產引擎機油,他們在台灣也沒有業務。至於台灣OKS的機油是怎麼回事?我也搞不清楚。

況且,有人做不代表是對的。還有人做鐵氟龍噴霧罐給腳踏車鍊條用呢。蠢到爆。

您第2.點,前半就如殭屍翔網友所說,不可能!後半,您也完全沒搞懂「固體潤滑劑」和「極壓添加劑」的作用。這兩個是完全不同的東西,前者是像緩衝墊一樣物理性隔絕金屬面的接觸,後者是在金屬突起點互相高速碰撞時,附近的EP分子受高熱(600~900°C)而變成高活性物質(EP是硫磷化物),將突起點瞬間腐蝕掉以避免熔焊後嚴重剝離。
mtf77223 wrote:
真假的...我真的也...(恕刪)

我先前有說,SHC和礦物油主體在化學上是一樣的族群,差別只是前者是一個個分子合成,後者是由原油提煉出來的。嚴格來說,SHC定義上是合成油,但PAO並不等於合成油,它只是一種碳氫化學分子的名稱,它可以是合成的(屬於SHC的成員),也可以是像Mobil利用高超的煉油技術直接從礦物油中做出來的,因此Mobil稱Mobil 1為PAO其實也沒人能說他騙人。但Mobil 1是不是合成油?這的確是個很趣的、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

whitesox wrote:
我先前有說,SHC和...(恕刪)


白襪兄真是很專業,小弟非該領域研究者,只略懂一二,如今一番詳細解說 受教了。
whitesox wrote:
我先前有說,SHC...(恕刪)


真的是超專業....本篇加入收藏
我是Hiroyuki

whitesox wrote:
高速運動時有靜摩擦力...(恕刪)



昨天太晚了,可能太想睡...筆誤!!


我想講的是:

滑動摩擦、低速下 (且低速運動), 一開始要突破最大靜摩擦力時,固體添加劑的功用就出來了,不是嗎?

andyssky1985 wrote:
昨天太晚了,可能...(恕刪)

對,低速起動時還在邊界摩擦域,所以固體潤滑劑有作用
但如果大部份時候機件都在液體摩擦域(也就是油膜完全形成)工作,那就不值得為起動那一瞬間而添加弊大於利的固體潤滑劑了。
像汽油引擎,每個上死點與下死點都是靜止再起動,可是引擎裡其它部位都可以達到液體摩擦域,為了上死點和下死點加固體潤滑劑不太合理。事實上機油裡都含有抗磨劑(就是有人號稱磁護配方但其實60年代就很普遍的磷酸鋅族群化合物),足以應付上死點和下死點的問題了。
lostwindrain wrote:
我突然想測試一下2000KM換油看看
不過我的前提是:
1.原廠空冷125c.c.以下(動力貧乏的aero)
2.大廠全合成
3.起步油門1/3內+5KM內時速不超過50KM/H


台灣市區多

市區空氣差

礦物油拉轉慢

HONDA 那些都是 KAP chia , 17" 打檔100/125 (cub),超省油的




我油耗20, 你油耗40

我用1000km 的油, 你要在6個月內用2000 也不是問題, 燒的汽油一樣
好專業的樓
看樣子非佔個位置慢慢理解不可了

問個問題好了
機油會是潤滑油品中最好的油嗎
他既然能通過引擎的考驗........
我常常拿機油來潤滑家中的鏽品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