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國FSBK車手Kenny Foray以1分45秒428的誇張成績打破麗寶G2賽道場地紀錄的新聞,相信大家這幾天應該都看到了,那麼究竟他用的這條米其林全新發表的專業競賽胎Power Performance Slick V2有什麼厲害之處?特性是如何?適合什麼樣的車手?使用上有哪些該注意的地方?就讓我用這篇文章來跟大家分享吧!文章最後也會附上我們跟Kenny Foray的訪談Q&A,乾貨不少,一定要看到最後。
產品介紹
- Power Performance Slick V2
- 產品定位
- 產品主要訴求
- 產品技術細節

配方部分,因應使用環境不同,提供軟、中、硬等多樣配方選擇,600與1000通用的120/70 R17前輪提供軟、中、硬三款配方,後輪部分600車型使用的190/60 R17目前僅有中軟一款,1000車型的後胎選擇則較多,200/55 R17的軟胎,200/60 R17則有中性胎、硬胎與耐力賽用硬胎等配方。
- 輪胎規格與配方選擇
- 輪胎配方選擇建議

或許會有人想問,同樣是光頭胎Power Performance Slick與先前發的Power Slick 2有什麼差異嗎?確實,從外觀來看兩者似乎沒多大不同,而且同樣都是屬於賽道專用公道禁止的產品,但產品定位的不同讓兩者有著完全不同的取向,Power Performance Slick是針對專業競技所打造,而Power Slick 2則更像是面對賽道玩家的產頻,因此Power Performance Slick沒有使用2CT/2CT這類的複合配方技術,全胎體使用單一配方以確保抓地力表現的統一,但也因此更為敏感,必須因應賽道溫度、賽事需求更換不同配方的輪胎,並且一定要搭配暖胎包做使用才能確保發揮出最佳性能,整體而言性能更強但限制也更多。
- 胎壓建議
- 注意事項
- 暖胎包
- 溫度計、打氣機
- 紀錄胎壓與溫度
試駕心得

早上第一節,大雨才剛停沒多久,賽道路面濕冷之餘還有積水,濕地試光頭胎?別開玩笑,那試的哪叫胎啊,根本是在試八字。好在天公作美,第二節下場時路面已有八成乾,加上腳下跨的是電控完善的S1000RR,這才讓我可好好體驗Power Performance Slick的魅力。

因為換車的緣故,能感受到頭兩圈輪胎並沒有進入工作溫度,但隨著圈數增加,輪胎的表現也漸入佳境,抓地力方面Power Performance Slick進入狀況可以說是無可挑剃,但這並不讓人感到意外,真正讓我驚嘆的是操控性,S1000RR一直以來都是一輛調性比較沈穩的車,但換上Power Performance Slick後翻轉的靈活感明顯提升,而且傾倒是順暢、線性且可控的,並不會有輪胎太尖突然倒太深的狀況。

無死角的支撐力是Power Performance Slick另一個讓人很滿意的點,無論是直線底時速200up的重煞,還是持續的大傾角過彎,胎體強大且穩定的支撐讓人充滿信心,整天近四十圈的測試中不曾發生過意料之外的扭動,而很有意思的一點是Power Performance Slick雖然支撐力很好,但在體感上並不會覺得胎體過硬,能感受到輪胎壓過了石子、胎膠塊,但輪胎並不會被這些異物頂起而是將其包覆,整體路感的回饋相當微妙,你能完全知道輪胎在幹嘛,但又不至於被這些路面資訊感擾。
- 下場測試前磨耗狀態
- 全天測試結束後磨耗狀態

整體而言,Power Performance Slick真的是一條會讓人愛上騎賽道的胎,我能清楚的知道他的極限不止如此還有很多的空間,這讓我可以更大膽的去嘗試,我可以把專注力放在每個沒有處理好的彎角上,而不是提心吊膽地在想「輪胎會不會滑掉」,簡而言之他減少了賽道上的不定因素,讓騎士可以更心無旁騖的享受騎乘,每看到紅旗揮舞我想到的是「某幾個彎沒處理好下節再怎樣嘗試。」而不是「終於結束了,好險沒摔。」,如果你常跑賽道,甚至有台車專門就是用來下賽道的,那麼Power Performance Slick推薦你試試。

題外話,這次試完Power Performance Slick,性能之強真的是讓人明顯感受到米其林這幾年在MotoGP不是混假的,不過也必須說強歸強,但這條胎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前輪的最低工作溫度要50度,後輪要到80度,最佳性能溫度更是誇張,前輪90度後輪要到115度,要有暖胎包這種最基本的就不用說了,如果有暖胎包但騎得不夠快,輪胎溫度Hold不住的基本也是一樣,這類的競賽級的光頭胎如果到不了工作溫度,抓地力就沒辦法發揮,甚至抓地力表現還會不如有紋路的性能胎,產品性能很強,但對車手的要求也很高,對高手而言這條胎確實是刷秒神器,但對普通人而言,裝了這條胎不一定就會跑得比較快,如果技術差太多甚至還可能會更糟,所以強的不見得是最好的,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才能讓你在騎乘時獲得最佳的體驗。
Kenny Foray Q&A

Q:這次破紀錄用得是什麼樣的前、後胎配方?
A:早上因為剛下完雨,賽道溫度比較低,到處還有積水,所以一開始用前軟後中的搭配,這樣比較安全,簡單巡了一下就下來了,下午嘗試時路面已經乾得差不多了,所以這次就換上了前、後中性胎,稍微跑了幾圈,發現應該可以在激進一點,所又下來換成了前、後硬胎,換完胎之後感覺很好,可以快速地推進成績,但基於安全考量,做出了一個可以接受的成績之後就沒有再繼續推進了。

Q:為什麼會選擇用硬胎推做單圈,而不是其他配方?
A:在下午使用中性胎在做嘗試時,一開始沒什麼問題,但真的要Push的時候速度出不來(賽道溫度太高造成輪胎過熱打滑),換成硬胎之後問題解決,找回了更多的抓地力,也能更用力的Push車輛,對於一般騎乘而言,今天的天氣用中性胎完全沒有問題,但因為是在做成績,這時候用硬胎會有更適合,一般來說如果要做成績,賽道溫度超過25度,用硬胎就會比較適合,中性胎則比較適合用在25度以下的環境。

Q:在麗寶賽道的23彎中有沒有哪幾個彎是讓你覺得比較棘手的?
A:在麗寶煞車時總會覺得牆面離得很近,像是T1、T4、T5還有後面的幾個彎,這對我而言不太適應,因為在歐洲的賽道緩衝區總是很大,如果麗寶賽道的緩衝區能更大一些我覺得會更好,不過可惜這整個賽道基本上被圍牆所包圍,我覺得這個賽道對汽車而言很棒,但對摩托車就是ok而已,所以安全起見我也不會太過Push。

Q:如果下次再來台灣有預期要把成績再往前推到多秒嗎?
A:這個其實很難說,不過如果可以把我的比賽車從法國運來應該會有幫助,雖然現在騎的這輛車已經很接近了,但騎自己的車會更好,大概可以推到1分43秒吧,但因為這個賽道的有些彎角設計的真的不是很好,所以我不會想在這裡Push過頭,因為我實在不想在這裡摔車,多數情況我不介意摔車,因為挑戰極限那是我的工作,但是在這不行。

Q:你覺得Power Performance Slick跟其他廠牌的競賽用光頭胎相比有什麼不同?
A:現在各大廠的頂級胎款的表現其實都非常的接近,主要其實要看你喜歡哪一家輪胎帶給你的感覺,但對我而言米其林的持久度、穩定性還操控性都比較出色的,還有一點是米其林輪胎的易用性,設定非常容易,特性好理解也好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