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子 跟 龍頭高 騎乘姿勢 上下坡經驗談

小弟不才
個人騎的是登山車
淺談一下個人座艙實驗經驗吧
一開始接觸總以為趴 就是累跟酸的開始
其實這是錯的
是椅子跟手握處距離跟位置才是關鍵
這也是車架過大真正原因
但每個人手長不一樣
所以有人說170身高不宜騎17"車
要小一號
但這真要看人的手長
多高配多大車架沒絕對 因為每個人身材比例不一樣
這能用簡易算法

先不說明off road設定 因為這設定為下坡時候一般椅子會降低以提高穩定
先以一般運動騎乘為主 當然淑女車姿勢不列入範圍
運動騎乘設定
一切先由車架設定說起
車架座艙設定要先決定椅子高低
屁股下兩邊坐骨放坐墊後方的兩側是一般騎乘的位置
看個人喜好跟椅子形狀調整椅子仰角
用腳跟放到踏板最低處時 腳呈現直線
一般就是這高度 但騎乘時候是腳的拇指球放在踏板軸心上
這樣踩踏時候 腳自然微彎 切忌腳不可打直踩踏
然後決定椅子前後
一樣用腳抓距離
踏板放在前方水平 拇指球就踏板軸心定位後 垂直線一般與膝蓋切齊
這樣調出椅子前後
但椅子一調整前後 高度也會改變 請重新調整高度 再調整前後
慢慢循環這兩步驟調出最佳椅子位置

已經確定椅子位置再來決定龍頭位置
再來就是真正確定車架是否真的過大
椅子前端到手把距離大約推算這車架是否過大
一般建議手臂加上手指長度加上4跟手指左右最佳
也就是椅子前端到龍頭首管螺絲附近約你的手臂加上手指長
太長就換短龍頭 真的過長到沒的短龍頭換時候 建議就是換車架 頂高器根本沒用 這之後解釋
太短一樣換長龍頭
確定龍頭距離後
就是一般人爭議地方 龍頭高度 也就是手握的手把高度
是的 常說要姿勢要為黃金三角 (ps..但實際上運動姿勢於這黃金三角並非真的正三角形)
這樣能分攤身體重量到手 跟 屁股 提升騎乘時間跟戰鬥力
以及更易用更多重心的力量於踏板之上
但大家能發現手都比肩膀到屁股長
而且 騎乘時候要身體背部自然鞏起
這樣一來手握拳處跟屁股長度會更拉大
也就是如果設定手握的手把跟椅子一樣高時 是不能呈現黃金三角的
這種姿勢也不好讓手自然微彎 跟 讓身體背部自然鞏起
一但身體背部沒自然鞏起
就不能吸收路面不平帶來震動 腰將會容易疲勞
身體背部沒自然鞏起
骨盆就不能自然豎直 小弟弟自然就很容易壓在椅子 自然會麻
當然大腿內側更易燒擋 因為骨盆沒豎直 沒法騰出空隙以供踩踏空間 打腿內側自然跟椅子磨
所以身體背部自然鞏起是一重點 聯帶的問題不能小看
所以
手比屁股長 再加上要身體背部鞏起後
帶來肩膀到手握拳直線距離 較長於肩膀到屁股直線距離
自然手把將設比椅子低 才 將能呈現黃金三角
所以手把處要低於椅子 這要看你鞏身後加上手握拳長於屁股多少而定 一般大約建議3-4cm左右
但要注意
一降低或升高將帶來手把跟椅子距離變化
不要超出手臂加上2-4跟手指距離以免過大過小
另外一種測量法是 當你都調好後 這時當你坐上椅子 自然鞏背騎乘姿勢調好 眼睛 龍頭 花鼓是一直線的
也就是 眼睛往下將被手把擋住看不見花鼓 花鼓跟手把應該重疊
好了 回歸手把降低後效果
不要小看這一點點差異高度
當你調完 騎乘上去
手臂放在手把 屁股就定位
手臂往下將會自然將會微彎 不必出力
手臂自然微彎後 身體自然將鞏起
這樣姿勢一切來的很自然 不必刻意營造出 這樣就是黃金三角姿勢
因為體重重量平均分攤 騎乘距離自然增加 自然增加鐵屁股功力
身體背部自然鞏起後骨盆豎直 腰將不易酸跟疲勞
鞏起的身體又將利用下復部力量提高踩踏出力以及轉速
手臂自然微彎 跟鞏起的體體 將提高耐衝擊力 吸震力
所以身體各項機能將大大發揮 且姿勢維持自然舒服
絕不會像想像一樣 手把趴 容易疲勞
好了
再來說明手把降低對行車操控影響
龍頭跟手把越低
上坡好處大家都知道 不必多說
平地時候在前面也解釋很清楚 提升整體姿勢與效率了
但下坡呢
先說明一點
下坡一般都說屁股壓車後 也就是椅子後
但都少說一重點

腳其實在煞車 跟 下坡 沒踩踏時候是要出力的
要用雙腳以彎曲姿勢以踏板為支撐點頂起身體
自然讓屁股往後壓車 形成自然重心在車底跟車後
而且
腳頂起身體重心壓後壓下後 遇到不平路段 將大大提高身體吸震力跟穩定度
不會因為震動讓身體跟著彈跳 這點非常重要
因為這樣絕對更易操控車子

其實下坡手把是沒有吃到身體重量的
一般人下坡將會體重往把手壓 這就是下坡時候要煞車會前空翻元兇 十分錯誤
衝力都放把手上 不但前空翻可能提高 操控更將不利 煞車感覺更加會遲鈍
遇到下坡不平路段 手把更不易控制 因為你將體重放上去 把手將重到不好控管
所以 下坡跟煞車 千萬別讓手有感覺到身體重量 要用腳去頂住身體
因為手沒將體重跟衝力放在握把上 更能將手微彎
這樣一來對不平路段更能吸收震動 對手把操控性大大提高不少
再配合轉彎 大左轉 用右腳採到右邊踏板到下死點以腳壓車過彎
反之換邊一樣
這樣一來 你將發現煞車更遊刃有餘 重心更穩 下坡速度大大提升 穩定更佳
好了
手把降低對下坡有何種益處
有的
因為下坡大家都是要降低重心的
但因為降低手把 你將發現力距比升高更小
這樣一來
即使突然大力煞車 手把有吃到大力煞車 身體帶來慣性力量時候
前空翻機率更加下降 因為力距減少

抽車
手把降低 將幫助抽車穩定性
也易於重心轉移變換姿勢進入抽車姿勢
這時站起身體後 更容易用手臂由上往下 左右輕輕施力控制手把
也就是常說的 用夾緊腋下 控制抽車重心

個人玩車在姿勢上花不少補習費跟時間實驗
頂高器 長的龍頭短的龍頭等等 大車架 小車架都實驗過
最後也由熟女車坐姿迷思慢慢體會運動姿勢的差異
一開始也是騎長頸鹿 想說這樣比較舒服
但是
慢慢進入一個階段就發現長頸鹿帶來的障礙
接著就將手把跟椅子調一樣高的階段
但是到了某一程度 就慢慢越騎越趴
越趴越順手 越舒適 慢慢更能體會操控跟騎乘樂趣

長程騎乘 最佳戰力持續 運動姿勢最佳
這邊說的熟女車姿勢(身體直立)
跟運動姿勢(黃金三角)
以及距離測定方法
純屬個人說法跟便宜算法 要正確數據100%就請爬文吧
希望對板上經常對椅子 龍頭 上坡 下坡 騎乘姿勢
等等問題的新進車友能提供一點淺見
不好意思 有錯誤請指教
大大的經驗淺顯易懂 讓小弟更瞭解騎乘姿勢的調整
請問樓主,手把與座墊的落差要在4cm左右,是包括前叉的SAG(預壓)嗎?
是的
2到4cm是一般參考值 這不是一定數值 但龍頭比椅子低些 會更易呈現黃金三角
低多少 還是要依個人體型
跟前叉下壓後總合
但每個人柔軟度不同
個人是設定加上下壓前叉後 測共約4cm
再低可能就超出個人柔軟度
但我的車子也不能再調更低了
沒墊片能拆了 龍頭也反裝了
實測幾次中寮山燕巢到溪洲 回途再騎過山 上山下山效率提升不少 兩邊上山比之前成績快很多也輕鬆

要實驗趴更多的話
可能下一次改敗一部公路車
換騎公路車實驗看看
身材和車架
坐墊和坐管高度
本來就是因人而異
騎乘的姿勢也要考慮在內
沒有一定的公式滴
多騎,調整到自己最舒服的地方就對了
你寫得太好了!
把整個從騎淑女車到適應騎公路車的過程描述得入木三分
加五分!
樓主說的真詳細,也和BOOK上說的相同,小弟目前也是和樓主說的騎成姿勢差不多,有一點就是腳跟踏於踏板時腳要伸直,請注意伸直有分2種,一、是刻意伸直,此時膝蓋會受力而向後。二、是自然伸直,此時膝蓋不受力,而略微前突,小弟認為應該是第二種才對,不知道有無大大能說明一下。


翻攝於MTB登山車保養&維修 完全BOOK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
今天確認了一下,發覺我踏板前水平軸心垂直線剛好切齊膝蓋,算是誤打誤撞試出來的,其實椅墊調這樣騎起來的感覺就好很多了,而椅墊前緣到龍頭也在範圍內,正考慮敗隻7CM的龍頭來感受感受,感謝樓主的資訊啦,小弟如果哪邊忽略或不足的也請您不吝賜教。加分啦~~~
不過樓主您所說的"踩踏時候 腳自然微彎 切忌腳不可打直踩踏",但小弟雖然才剛入手2、3個月,但覺得踩到最底時腳可以打直,這樣的騎車方式膝蓋較不會痛,騎起來也輕鬆多了,不知是否是小弟誤解您字面的意思,還請賜教!
量測椅子高
事先坐在確定位置之後
不歪斜骨盆下
是以腳跟踏於踏版在曲柄下死點
是自然伸直 舒展
椅子要在習慣位置 一般是將屁股兩邊坐骨置在椅子後兩邊椅子最支撐處
椅子要不要仰角 需騎乘情況跟椅子造型而定
多實驗幾次修正高度
你將發現這高度跟一般椅子高公式結果值非常接近
約相差1cm以內
所以也能直接以計算公式先定出椅子高 在慢慢修正合適自己的椅子位置
這位子騎乘須注意要以姆址球放在踏板軸心踩踏
這位置將讓踩踏過程下死點膝蓋一樣成舒適自然彎曲度
但這椅子高度切忌不可以用腳弓跟腳根騎乘
否則高轉速之下 或其他情形易造成高轉速或重踩時候膝蓋打直 造成膝蓋受傷
騎成幾次後自然會養成一上馬腳就是踏板正確軸心位置了
這姿勢也讓腳跟有彎曲度 並利用腳底支撐力最大拇指球踩踏
吸震 跟 提高轉速都有很大幫助

但這種椅子高度是以高轉速設定為主
適用高速 長程巡航 一般上下山

如果要玩下坡車 off road 急降長坡時候不在此設定喔
這些類似極限運動傾向 建議椅子多降低些 以提高穩定跟操控力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