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騎的是登山車
淺談一下個人座艙實驗經驗吧
一開始接觸總以為趴 就是累跟酸的開始
其實這是錯的
是椅子跟手握處距離跟位置才是關鍵
這也是車架過大真正原因
但每個人手長不一樣
所以有人說170身高不宜騎17"車
要小一號
但這真要看人的手長
多高配多大車架沒絕對 因為每個人身材比例不一樣
這能用簡易算法
先不說明off road設定 因為這設定為下坡時候一般椅子會降低以提高穩定
先以一般運動騎乘為主 當然淑女車姿勢不列入範圍
運動騎乘設定
一切先由車架設定說起
車架座艙設定要先決定椅子高低
屁股下兩邊坐骨放坐墊後方的兩側是一般騎乘的位置
看個人喜好跟椅子形狀調整椅子仰角
用腳跟放到踏板最低處時 腳呈現直線
一般就是這高度 但騎乘時候是腳的拇指球放在踏板軸心上
這樣踩踏時候 腳自然微彎 切忌腳不可打直踩踏
然後決定椅子前後
一樣用腳抓距離
踏板放在前方水平 拇指球就踏板軸心定位後 垂直線一般與膝蓋切齊
這樣調出椅子前後
但椅子一調整前後 高度也會改變 請重新調整高度 再調整前後
慢慢循環這兩步驟調出最佳椅子位置
已經確定椅子位置再來決定龍頭位置
再來就是真正確定車架是否真的過大
椅子前端到手把距離大約推算這車架是否過大
一般建議手臂加上手指長度加上4跟手指左右最佳
也就是椅子前端到龍頭首管螺絲附近約你的手臂加上手指長
太長就換短龍頭 真的過長到沒的短龍頭換時候 建議就是換車架 頂高器根本沒用 這之後解釋
太短一樣換長龍頭
確定龍頭距離後
就是一般人爭議地方 龍頭高度 也就是手握的手把高度
是的 常說要姿勢要為黃金三角 (ps..但實際上運動姿勢於這黃金三角並非真的正三角形)
這樣能分攤身體重量到手 跟 屁股 提升騎乘時間跟戰鬥力
以及更易用更多重心的力量於踏板之上
但大家能發現手都比肩膀到屁股長

而且 騎乘時候要身體背部自然鞏起
這樣一來手握拳處跟屁股長度會更拉大
也就是如果設定手握的手把跟椅子一樣高時

這種姿勢也不好讓手自然微彎 跟 讓身體背部自然鞏起
一但身體背部沒自然鞏起
就不能吸收路面不平帶來震動 腰將會容易疲勞
身體背部沒自然鞏起
骨盆就不能自然豎直 小弟弟自然就很容易壓在椅子 自然會麻
當然大腿內側更易燒擋 因為骨盆沒豎直 沒法騰出空隙以供踩踏空間 打腿內側自然跟椅子磨
所以身體背部自然鞏起是一重點 聯帶的問題不能小看
所以
手比屁股長 再加上要身體背部鞏起後
帶來肩膀到手握拳直線距離 較長於肩膀到屁股直線距離
自然手把將設比椅子低 才 將能呈現黃金三角

所以手把處要低於椅子 這要看你鞏身後加上手握拳長於屁股多少而定 一般大約建議3-4cm左右
但要注意
一降低或升高將帶來手把跟椅子距離變化
不要超出手臂加上2-4跟手指距離以免過大過小
另外一種測量法是 當你都調好後 這時當你坐上椅子 自然鞏背騎乘姿勢調好 眼睛 龍頭 花鼓是一直線的
也就是 眼睛往下將被手把擋住看不見花鼓 花鼓跟手把應該重疊
好了 回歸手把降低後效果
不要小看這一點點差異高度
當你調完 騎乘上去
手臂放在手把 屁股就定位
手臂往下將會自然將會微彎 不必出力
手臂自然微彎後 身體自然將鞏起
這樣姿勢一切來的很自然 不必刻意營造出 這樣就是黃金三角姿勢

因為體重重量平均分攤 騎乘距離自然增加 自然增加鐵屁股功力
身體背部自然鞏起後骨盆豎直 腰將不易酸跟疲勞
鞏起的身體又將利用下復部力量提高踩踏出力以及轉速
手臂自然微彎 跟鞏起的體體 將提高耐衝擊力 吸震力
所以身體各項機能將大大發揮 且姿勢維持自然舒服
絕不會像想像一樣 手把趴 容易疲勞
好了
再來說明手把降低對行車操控影響
龍頭跟手把越低
上坡好處大家都知道 不必多說
平地時候在前面也解釋很清楚 提升整體姿勢與效率了
但下坡呢
先說明一點
下坡一般都說屁股壓車後 也就是椅子後
但都少說一重點
腳
腳其實在煞車 跟 下坡 沒踩踏時候是要出力的
要用雙腳以彎曲姿勢以踏板為支撐點頂起身體
自然讓屁股往後壓車 形成自然重心在車底跟車後
而且
腳頂起身體重心壓後壓下後 遇到不平路段 將大大提高身體吸震力跟穩定度
不會因為震動讓身體跟著彈跳 這點非常重要
因為這樣絕對更易操控車子
手
其實下坡手把是沒有吃到身體重量的
一般人下坡將會體重往把手壓 這就是下坡時候要煞車會前空翻元兇 十分錯誤
衝力都放把手上 不但前空翻可能提高 操控更將不利 煞車感覺更加會遲鈍
遇到下坡不平路段 手把更不易控制 因為你將體重放上去 把手將重到不好控管
所以 下坡跟煞車 千萬別讓手有感覺到身體重量 要用腳去頂住身體
因為手沒將體重跟衝力放在握把上 更能將手微彎
這樣一來對不平路段更能吸收震動 對手把操控性大大提高不少
再配合轉彎 大左轉 用右腳採到右邊踏板到下死點以腳壓車過彎
反之換邊一樣
這樣一來 你將發現煞車更遊刃有餘 重心更穩 下坡速度大大提升 穩定更佳
好了
手把降低對下坡有何種益處
有的
因為下坡大家都是要降低重心的
但因為降低手把 你將發現力距比升高更小
這樣一來
即使突然大力煞車 手把有吃到大力煞車 身體帶來慣性力量時候
前空翻機率更加下降 因為力距減少
抽車
手把降低 將幫助抽車穩定性
也易於重心轉移變換姿勢進入抽車姿勢
這時站起身體後 更容易用手臂由上往下 左右輕輕施力控制手把
也就是常說的 用夾緊腋下 控制抽車重心
個人玩車在姿勢上花不少補習費跟時間實驗
頂高器 長的龍頭短的龍頭等等 大車架 小車架都實驗過
最後也由熟女車坐姿迷思慢慢體會運動姿勢的差異
一開始也是騎長頸鹿 想說這樣比較舒服
但是
慢慢進入一個階段就發現長頸鹿帶來的障礙
接著就將手把跟椅子調一樣高的階段
但是到了某一程度 就慢慢越騎越趴
越趴越順手 越舒適 慢慢更能體會操控跟騎乘樂趣
恩
長程騎乘 最佳戰力持續 運動姿勢最佳
這邊說的熟女車姿勢(身體直立)
跟運動姿勢(黃金三角)
以及距離測定方法
純屬個人說法跟便宜算法 要正確數據100%就請爬文吧

希望對板上經常對椅子 龍頭 上坡 下坡 騎乘姿勢
等等問題的新進車友能提供一點淺見

不好意思 有錯誤請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