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dywayne wrote:
真的是一針見血買到M...(恕刪)
我2006就在大陸買了MIC的E90 325(05年才開始國產化的),頂級款但沒GPS,GPS要到2007才有附,空車價,RMB 461,000.辦到好連保險,超過人民幣51萬
,我想這個價錢恐怕比台灣還貴.......
鋁框是BBS代工的17" 8J,台灣還在用16"
4S店的服務沒話講,比在台灣還貼心
安全設備上也很好,全車至少六氣囊,自動緊束安全帶等都有
品質上還OK,到目前,只有門鎖壞過兩次,全部保固換整個鎖塊沒付錢,保養費用跟台灣差不多
缺點也有一些,如後座椅不是6/4分離式的,無法摺疊(不知後期改了沒),後門門栓的潤滑度較差,夏季時開關時會有異音,要常上油保養
底盤扎實,路感超清晰,方向盤也較重手(這點我也喜歡,就是紮實的感覺)
傳統3系5系吃機油的現象,在我車上還好,約10000KM吃掉一升(我也常拉轉數)
感覺上所有零件幾乎都是德國進口,只是在大陸組裝,我曾仔細對過很多線組及接頭等小零件,發現也都是德製品,至於組裝而言,我是覺得還OK啦!至少在我車上是沒有甚麼異音
所以,有時候別想太多,只要你相信這個品牌,及這個品牌強調的價值,我想這才是最重要的事,至於在哪生產,沒必要當作是是否購買的第一考量
BMHNgo wrote:這位先近...敢問一下, 管他是牛頭牌豬頭牌還是羊排雞排台灣一年能賣幾台. 為甚麼本田會把台灣的代理全收回...這是不是您指的產地素質差異?? 那請您也跟ukey783溝通一下. 因為照你的說法可能我們自己也該檢討檢討了吧?! 怎麼所有在台灣組裝的車廠都會砸自己的招牌... 還是我們比較崇洋?? maybe? perhaps?? yeah?!! 所以我之前有提到過美國組裝的某些toyata, honda毛病偏偏就是比bmw, mercedes benz的毛病少. 那就不是產地問題了. 那應該原本設計上的差異吧. 一廂情願?? maybe u need some coffee??
你這個邏輯根本就是一...我們就天天看到牛頭牌跟本田...一天到晚在台灣砸自己招牌...
更早之前雷諾跟福特也在台灣砸自己招牌...
這跟國際企業不國際企業跟本關係很小...
跟產地的素質差異大多了...(恕刪)
life is racing and everything else is waitin'!!!
像中國這種極不重視人權的不文明國家,國際形象一定是負面的,
因此即使中國的企業能力足以支撐自有品牌,
倘若中國國家體質未改善,也不可能在國際間打響好的名號!
待過工廠的經驗老手應該都知道,"看不見的部分"的品質是可以用偷的,
而生產過程的品質檢驗是抽檢的 (百檢的各項成本是企業最避諱的),
品管的方式往往有人為的變因:
因人而異、因機台而異、因管理風氣而異、因作業班別而異...等等,
所以品質管理一定有"漏溝"的地方。
你說BMW在中國生產,假使都百檢通過好了!
那些"看不見的部分",比方說引擎裡頭、各組件內部的各項細節,
材料、精度、耐用度、組裝...
都隱藏著該國企業文化的低落素質的因子。
有人一定會不服 (尤其是有大中華意識形態的人) :
【中國人的素質哪裡低落了?】
中國人低落的素質,就表現在中國製的日常生活用品上。
有人一定會不服 :
【台灣製以前也是惡名昭彰的!】
(奇怪?台灣人有什麼好不服氣的?又不是在講我們祖國台灣的壞話!?)
但詳細來比較,我們可以發現:
1.台灣人口密度比中國高,生存競爭的壓力就比中國高很多了。
在這樣較嚴苛的市場競爭壓力下,
至少台灣的產/食品沒像中國產/食 品一樣,充斥著黑心的製程,
而且,造成大量危及生命安全的事件層出不窮。台灣沒這麼誇張!
這種黑心文化最恐怖!!
2.從前台灣製的產品雖不美觀,但也比中國製品耐用許多;
而即使壞了也能修好再度使用。中國製品一旦壞了,就不能修了!
3."看不見的部份"還有可靠度驗證(Reliability)。
產品的結構性及耐用度,一定要經過可靠度驗證,
而這項耗成本、吃力不討好的工作,當然也會東偷偷西減減了!
比方近年常發生的手機電池爆炸案,就是可靠度驗證被嚴重偷減了的結果。
4.台灣近年推展自主品牌頗有成效,台灣企業也比較不敢將自己辛苦建立的招牌玩爛掉,
但中國可就不一樣了!由於中國企業多是"代工",
所以其企業文化對於生產品質的心態是被動式的,
有要求到才做,沒有的話能省則減。
這些黑心文化充斥的生產國製品,是消費者自己應做的購買風險評估。
如果一味的意識形態作祟,相信吃虧的是自己。
BY THE WAY,
個人呆過的一些公司,
員工ID卡背面一定把品質掛在最重要的地方,
但公司為了節省各項成本,各主管通常也把"品質"擺在最後選項!
有些公司為了接中國訂單(都是單價低、品質要求不必太嚴的產品)
簡化自己的製程及品管,造成整家公司生產低品質的產品,
一味的以為中國薄利多銷的訂單才是主力,卻造成自己企業的墮落,
也成了台灣產業技術墮落的開始。
各位認為中國市場是就台灣生存的萬靈丹嗎?
個人認為壞處太多了!以上所述僅為其中少為人知的一項,有機會再論他項。
總之,台灣人應該努力的,是將台灣製品打響好的名號,永續生存在國際市場上,
而不是在稱讚他人的同時,卻忘了自己生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