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社會上有些人的想法,有點不切實際。他們誤以為,非要透過社會改革,才足以改善自己的生活。但現實卻是,要改變社會,遠比要改變個人的生活難得多。如果你投入社會改革工作的目的,從一開始就是為了大眾,那倒沒有所謂;因為在「我為人人」的過程中,你已經可以獲得精神上的滿足。但如果打從一開始,你參與社會改革的目的,就是為了一己的生活改善,那透過改革社會,試圖改善自己的生活,則絕不是一條容易的途徑,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在現實世界裡,要提升自己的學業成績,一定比要改革教育制度來得容易;要為自己找份工作,一定比要降低社會的失業率來得容易;要為自己作好退休安排,一定比要解決整個社會的人口老化問題來得容易。因此,如果你的目的只在於為一己改善生活,那就沒有必要非透過改造社會的方式,去達到自己的目的不可。
......
-------------------------------------------------------------------------------------------------------------------------
人處於這種精神狀態下,心情一定不會好過。人覺得這個世界欠他這麼多,就會想報復,傾向破壞,不傾向建設。在這種情意結之下,人生就很容易進入惡性循環。由於不斷地想討回世界欠他們的,自然不肯為世界先作付出。然而,人若是不肯先作付出,又怎能在世上換取自己所需要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這類人一定沒法在世上拿到太多。
其實,我們有今天這樣的生活,都不是單靠一己之力可以達到的。英國科學家牛頓說,「我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站得這麼高。」這巨人就是前人的積累,與世上其它人的分工合作。沒有這個基礎,個人根本沒有條件過今天這樣的生活。能看到這一點,人才會有感恩的感覺,才覺得自己欠社會的,比社會欠自己的更多,才有多為社會作出貢獻的責任感。現實是有這種心態的人,反而更容易得到上天的眷顧:他們在社會上處處受歡迎,大家都樂於予以援手,人生路上自然走得更為暢順。
......
-------------------------------------------------------------------------------------------------------------------------
青年人,你們醒醒吧!生命是你們自己的,生命只有一次,你們若果自己也不珍惜,誰也幫不了你們。我勸你們不要完全相信政客的那套,不要甚麼事都向政府問責,向社會問責,而是應該首先向自己問責。
政治制度、社會環境,不可能一下子出現重大改變。政客是為了突顯自己的功能,才把一切問題歸咎在社會與政治這兩個根源上,以吸引青年人把希望寄託在他們身上,讓他們可以獲取更多的選票,以便在政壇上換取更多的權力與地位。
政客告訴青年人,你們的學業成績不好,是因為教育制度有問題;你們找不到工作,是因為僱主為了節省成本、增加利潤,不肯承擔社會責任;你們濫藥,是因為家庭沒有溫暖,社會沒有為你們提供一個美好的前途。
試想一下,你們聽了這樣的話會有甚麼結果。甚麼都是別人的錯,難道你們自己就沒有責任?是不是大環境未能改變時,我們自己就不用在自己身上找改善空間?
肯努力學習的話,在不完美的教育制度下,一樣可以學到知識;肯在待遇上遷就一點的話,在失業率高的環境下,一樣可以找到工作;肯在工作崗位上全情投入的話,即使老闆不懂欣賞,你也有機會悟出提升業務能力的方法,在其它地方換取更好的前途;肯自愛的話,在心情苦悶的情況下,也不一定會去吸毒。
......
--------------------------------------------------------------------------------------------------------------------------
以上節錄自施永青先生的文章,與諸位共勉.
或許諸位可以從施先生如何從一位馬列的信徒,轉身成為一位成功的資本家,這樣的心路歷程,揣摩一下,人生接下來的路,該怎麼走.
資本主義的本質,就是重商主義,現時甚或遙遠的未來,這樣的制度,有翻天覆地改變的機會並不大,如果大環境不能輕易的改變,那我們能做的是什麼?或許何飛鵬先生的書,你能找到答案.
草本野 wrote:
大家還記得生育率要達到2.2個孩子才能夠維持人口吧?我們暫時不管小數點。只生一個孩子, 就表示每隔一代, 人口就減少一半。生育率1, 就表示下一代生育率要4, 每個婦女要生4個孩子, 這一代減少的人口才拉得回來。生4個怎麼可能呢?要照顧4個孩子, 夫妻一方不就沒法工作?現在薪水這麼低, 不雙薪哪養得起?
有sense的人都知道, 生育率是隨著國家的教育程度及經濟程度提高而慢慢降低的,
民國40年的台灣生育率是7.02, 當時經濟就有比較好嗎? 大家就吃的比較飽嗎?
您說的數字來源...我相信有sense的人會了解...有時候數字是一種參考,不是一種絕對...
或許您說的"生育率是隨著國家的教育程度及經濟程度提高而慢慢降低的"的論點是對的...
但台灣生育率的降低是快到不足以支撐一個國家的正常運作...這樣還不嚴重嗎?...
民國40年的台灣...有健保嗎?有國民年金嗎?就業市場有現在糟嗎?...沒吃得比較飽,這我倒是同意了...
民國40年的台灣...不識字的人找得到工作嗎?可以....現在呢,國小畢業的人能做什麼好?
會拿不同時代的東西來相提並論...這點就讓很多人未戰先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