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學(舊版)(舊樓)

股市阿屎伯2908 wrote:
理論上是一樣沒錯,...(恕刪)



給版主參考一下





以前的"印象" 好像.....

資產負債表調整
簡略大意是 :在經濟下行風險時 如何維持住 資產價格 and 降低負債比例(成本)

簡略的央行的資產負債表:
負債是 現金跟存款準備率
資產是 債卷 貼現放款


以上 以前的"印象"

參考囉



免責聲明:以上資訊,僅供笑話 ,並不構成投資建議,亦不代表本人真實意圖,讀者須自負風險及判斷,個人不負任何責任
大嘟頭 wrote:
給版主參考一下以前...(恕刪)


他要是懂這原理就不會說印鈔票了

KCLin0423 wrote:
樓主的東西有看過一...(恕刪)


他連基本概念都不清楚了,你說的這個離他太遙遠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股市阿屎伯2908 wrote:
政府與人民共同發行債券,向央行換鈔票,問題不就解決了嗎?借貸不就平衡了嗎?


懶得都回了,抓一個回一下
你自己都說了發行債券
那既然是債券,要不要還,誰還
都是納稅人要還不是嗎?
現在拿到的貨幣是未來要還(本金+利息),這樣的狀況拿到貨幣的人會很大量的增加消費滿足需求
別說政府沒做過類似的事情,台灣的消費卷不就是類似的東西
政府編列預算平均發給國民,但這些最終都是人民繳稅要還的
政府採取擴張的經濟政策是救急的,日本那個不是屬於這種類型,不適合,而你沒有適當的觀念,這樓後面一大半都是你一人對其他人,你還是沒發現自己的問題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FED的QE是FED通過公開市場買入證券、債券等向市場注入資金
會計上來看是
借方 證券、債券
貸方 現金



資產=負債+業主權益
在2008年之前,FED的資產大概在8000億美金左右,最新膨脹到最高的數字大概在45000億美元,也就是對市場注入37000億的流動性
圖片上大概可以看出FED的資產幾乎等同負債(也就是業主權益很小),為了方便計算,隨便抓500億好了
2008年的資產負債表狀況為
資產8000E=負債7500E+業主權益500E

FED購買資產37000E
所以大概是資產增加37000E(總資產45000E)=負債增加37000E(總負債44500E)+業主權益不變(500E)
上面是大概,實際上央行有損益,會略有變化,但大致上是這樣

FED購買的是債券的話,債券有金額、到期日、票面利率,這類似於市場發行債券向FED借錢,如果是政府公債,那等同政府發行債券向FED借錢,以公債來說,那最終是納稅人要繳稅來還的,我手上上次看到的資料是FED持有約26000E的美國政府公債
FED購買的是證券的話,那類似質押借款,FED變成了企業組織的股東(AIG當時借款850E是拿股票質押的),這類似房屋貸款的邏輯

風險在於借錢的可能不還,也就是說如果這4500E的資產中有1/100還不出來造成了虧損,那就是資產要減損450E
資產44500E(減少450E)=負債(44500E)+業主權益50E(減少450E)
FED屬於政府組織,也就是屬於美國國民所有,所以業主權益就是美國的國民,有人還不起,那美國國民就得承受損失

當然擴大資產負債表也有好處
FED一年獲利大概一千多億美元(換算成資產的利率大概是2%多,45000E×2%多=1000多億),每一年繳給美國財政部快1000E(跟台灣央行獲利繳庫類似,但央行都會將獲利保留一些當未來可能虧損準備)
別覺得FED很會賺,美國國債大概快18兆,約2.6兆屬於FED持有,也就是說這2.6兆變相的屬於無息貸款(FED向美國財政部收利息,然後又還給了美國財政部),以FED的資產規模,美國國債的約1/4變相的等同無息貸款,但相對的來說,FED對美國政府財政的支持就算把直接和間接都算上,大概是1/4,這種規模的支持算不上債務貨幣化的程度

FED的資產包含了債券和證券
債券是有到期日的,也就是說到了到期是,得連同本金一起還給FED,而證券是看借款者來抵押的贖回,或FED直接在市場賣出(假設是股票,那可以直接在股票市場賣出)

QE的這種方式可以比喻成信用貸款,也就是FED相信來借錢的會還(沒還就會有損失),所以說印鈔票還是借款那個比較合適呢?
風險可以用槓桿的概念來看
2008時:7500E的負債和500E的業主權益
2015時:44500E的負債和500E的業主權益
雷曼兄弟當時槓桿操作約8X倍,FED的業主權益可能連500E都沒有,風險是否適合呢?





兩張圖分別為FED的資產組成內容和歐洲央行資產規模變化
由資產規模來看,2008到2012最高後往下,可以解釋成類似債券到期後市場還款給了歐洲央行,最近歐洲央行又打算繼續購買,但規模預計是與2012相當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剛剛吃飯時突然想到
(我不懂經濟學,只是用人性一面去想的=3=)

剛好有一種符合版大的方法
就是..........................假鈔(不要噓我喔,事實上也存在這個爛東西)

p.s 聲明一下,這是犯罪喔,所有人都不可以做喔,
而這是學術討論喔,千萬不要拿小弟的文章當擋箭牌喔(我討厭拿到假鈔)

無擔保品、人民又有錢、借貣又可以平衡、經濟指標upup、滿意度上升
(不過是政府印假鈔????還是民間印假鈔????)

不過會引發啥問題,我就不知道了@@????????
(這邊的大大或許可以簡單解答一下)

再次聲明,這是小弟我吃飯想到的,沒有針對性喔
請勿對號入坐,也沒有椅子讓大家坐="=!!!!!!
也請勿對此文章做人身攻擊,
這是學術研究 學術研究 學術研究 學術研究 學術研究
因為重要所以說五次

(FED的方式剛剛某大大PO了,深感佩服,畢竟國外的金融体系更為複雜
雖然看完大概懂一點點點點)


經濟學很多人在研究
光大學教授就多少人了
現在問題不是在經濟學理論上
而是政治問題
要翻轉現代經濟學不太可能
我覺得樓主方向應該往政治經濟學去談
政治如何影響經濟比較實際
十九金人:

第一個點是,我指標用(消費*消費滿意度)+(稅捐*執政滿意度)其實是一種簡化的寫法,那是討論方便所以很含糊的寫,讓你誤會我非常抱歉
實際上完整的公式應該是:[(消費*消費滿意度 + 稅捐*執政滿意度)/(1 + 通貨膨脹率)/人口]
所以通貨膨脹率也會被考慮在裡面喔,如果經濟只是「數據上」成長,「實際上」並沒有成長,從這個公式裡面可以很容易看的出來
因此你完完全全搞錯我的主張了。我前面已經講好多好多次了…我主張的是在通貨緊縮,也就是人們支出能力不足的時候印鈔票…而不是「無時無刻」在印鈔票。我在書裡也有寫到無時無刻印鈔票將會帶來多嚴重的後果
以下引用小弟拙作:
「央行在偷印鈔票,但卻拿去給政府偷偷用了,沒有分給我們。央行偷印鈔票給政府用,不但使政府能夠不勞而獲,走揚的物價也會造成貨幣貶值,人民昔年存下來的一萬元不再有一萬元的價值,等同人民的財富遭到政府惡意的掠奪。舉個例子,阿信年輕時辛苦工作,存了五千萬放在銀行做為退休生活之用。結果因為惡劣的央行偷偷印了大量鈔票給政府使用,導致物價大幅上漲,原本五千萬的貨幣到如今只能買到一個便當。人民的財富被如此踐踏,你叫像阿信一樣辛苦工作一輩子,到老要準備享清福的人要怎麼生活?」
「●印鈔票真的是解決經濟問題的萬靈丹嗎?
當然不是。印鈔票可以增加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與廠商對投資的需求,但並不會直接增加產出。如果一個經濟體系的產出已供給不了龐大的需求,但央行卻一昧的印鈔票,只會造成嚴重的物價上漲,對經濟有害無利。如果經濟低迷的原因並非需求不足,而是產出過低,那就應該去提高產出,例如開發資源、提升技術或教育進步、增加廠商利潤等,而不是去印鈔票增加已經足夠的需求。」

我前面也講了很多次了,印鈔票是「看狀況」印的,不是亂印…亂印只會造就下一個辛巴威…
以下再次引用小弟拙作…
「●什麼時候央行應該要印鈔票救經濟?
政府可以依據通貨膨脹率來考慮整個經濟體系的支出能力是否足夠,是否需要發行新鈔提高支出能力。若通貨膨脹率像日本失落的十年那樣,年年為負,通貨緊縮,表示整個經濟體系的生產力足夠,有許多存貨、生產線、資源被閒置,沒有被投入生產,但是人們卻因為支出能力不足而不敢消費。這時候央行就應該發行新鈔提高支出能力,增加人們的消費與投資意願。一旦人們的需求增加,廠商就會開始啟用原本閒置的生產線與資源進行生產,賣出原本屯積的存貨,使人們的需求獲得滿足,讓經濟成長。但若是通貨膨脹率像辛巴威那樣,年年居高不下,表示人們支出的意願已經很足夠,但是產出不足,政府該做的經濟政策就不會是印鈔票,而是應該想辨法增加產出。如果央行在這種狀況下印鈔票,只會造成更嚴重的物價上漲,對經濟毫無幫助。」

我想我們之間或許有些誤會,讓你以為我的主張是亂印鈔票…
還有我覺得台灣現實狀況的政府權力太大,前文有述,人民應該選舉罷免創治複決權,可是台灣人實際上只有一個,台灣只不過是1/4民主國家,3/4獨裁國家。但這只是順帶一提,不影響重點


七七三:
理論上來說你講的沒錯,但實際上並不完全如此。政府的收入除了來自稅收之外,還有大部份來自舉債。政府可以發行公債向央行換得鈔票(或存在央行的存款)做政府支出。那並非來自稅收,而是來自央行
而央行透過這樣的方式將新發行的貨幣流到市場上。
當然,如果你想假設這種狀況不存在也ok。如果政府所有的支出皆來自於稅收,那就不會發生你前面說的乘數效應。因為錢只是單純從人民手上轉移到政府手上,再從政府手上轉移到人民手上。錢從人民手上轉移到政府手上時,人民的支出能力減少了,政府的支出能力增加了,所以總合起來不變。當錢從政府手上轉移到人民手上時,政府的支出能力減少了,人民的支出能力增加了,總合的支出能力還是沒變。如果在政府支出完全來自稅收的前題假設下,根本不可能有乘數效應發生

如果我們的生產力根本就不夠,央行還是持續開印鈔機印鈔,那就是央行與政府在亂搞,人民當然應該阻止。如果人民無力阻止,就應該行使選舉或罷免權把亂搞的政府拉下台,以免發生像你說的那種惡性通貨膨脹的狀況。
KCLin0423:

小弟的書有兩個重點
一個是如何使經濟成長,另外一個是如何在經濟成長之下使分配盡可能公平
你講的那個是現在經濟學家喜歡用的使經濟成長的方式,我個人同你一樣非常不喜歡那個方式
因為那個方式雖然使經濟成長了,但卻使分配越來越不公平
我一直覺得那個方法很蠢。那就好像政府為了使經濟成長,給財團跟自己十億,然後這些財團污走其中的九億之後,再把剩下的一億分給所有死老百姓。這雖然會使經濟成長,卻無法達到分配公平
現在央行發行的新貨幣大多跑到的財團與政府手上,大部份像我們這種的老百姓都不知道其實政府一直都有在發行新貨幣,只是沒有讓我們知道而已。他們都把新發行的貨幣拿去自己用了,沒分給我們而已
不然大家想想看,我們的物價為什麼會比以前漲這麼多?央行沒偷印鈔票我才不信。只不過鈔票都跑到財團政府口袋裡去了
其實我的主張也很簡單…就是希望政府不要在私吞自己印的鈔票,把他們偷偷印的鈔票放出來給我們平均分…我沒想到竟然有這麼多人不知道我們的政府有在偷印鈔票

大嘟頭:
恩恩謝謝

economic:
其實我講白了,現在的政府發行債券向央行換取貨幣,名義上說是政府向央行借錢,實際上呢?央行有半點要政府還錢的意思嗎?
那只不過是為了借貸平衡,做做秀而已嘛!你自己也知道,央行只會無限期的延展債權,因為央行「根本沒有半點要政府還錢的意思」
這樣懂了嗎?
所以,如果你又要追求央行的借貸平衡,又想要貨幣供給量增加使經濟成長,又要追求分配公平,最好的做法不就是大家一起發行張債券,向央行換鈔票嗎?
那債券的意義只是讓央行借貸平衡而已。我問你嘛,央行持有這麼多政府的債券,你有聽過央行去跟政府討錢過嗎?沒有嘛!央行發行貨幣的目的就不在把那些貨幣收回來,那些負債名義上叫負債,可是政府沒打算還,央行也沒打算叫政府還,這還叫負債嗎?

FED那樣的貨幣政策就是標準的把新印的鈔票發行給政府與財團的做法。這樣做公不公平?社會自有論斷。基於經濟體系的目標應該是使經濟成長與盡可能使分配公平的前提下,我對FED的做法是相當不認同的
然後你自己也說了
「FED的QE是FED通過公開市場買入證券、債券等向市場注入資金
會計上來看是
借方 證券、債券
貸方 現金」
那照你這麼說,FED不就把現金放出去了嗎…以FED原本金額這麼少的資產負債規模,哪裡來的這麼多錢可以當貸方放出去?沒印鈔票嗎…?你這說法有點值得玩味…放這麼大筆現金出去卻不需要印鈔票?這錢從哪裡來的?

十九金人:
沒錯!你講的是對的!在需求不足的時候印假鈔,確實會使經濟成長!你這個思路是對的沒錯!(這是事實)
可是我的主張有兩個,一個是使經濟成長,另一個是使分配公平。在經濟體系需求不足時印假鈔,雖然會使人們的需求增加,讓經濟成長,但是卻會造成分配不公平(印假鈔者不勞而獲,不需生產即可獲得別人辛苦生產的商品)
因為我並不認同這樣的使經濟成長的方式,那也並非我所主張

dohan8850:
現在經濟學有許多錯誤,加上理論不夠完整,我認為需要做改變。政府與經濟是脫不開關係的。本書常常提到政府與政府的經濟政策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大家都想論述自己的觀點是正確,這就是人性。
大家都想用自己的想法或方法去作最佳分配這也是人性。
你認為的公平或相對公平,不見得別人也如此認為。但
人性就是如此。物極必反,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歷史都一再見證。文明一再演進,但戰亂不曾消失。經濟活動不過反應人類行為一部份。想要完善。就跟股市不會永遠一直漲也不會一直跌。
幾乎是不可能。

股市阿屎伯2908 wrote:
KCLin0423:...(恕刪)
股市阿屎伯2908 wrote:
大嘟頭:
恩恩謝謝

...(恕刪)



不客氣

但是 看了版主剛剛留言

抱歉 沒有惡意

只是 FED操作的東西 你好像沒有瞭解

而 央行的責任 與 印鈔

版主曲解了央行的責任 與 印鈔的"自由"

哎.....深深的覺得 版主在鬼打牆
免責聲明:以上資訊,僅供笑話 ,並不構成投資建議,亦不代表本人真實意圖,讀者須自負風險及判斷,個人不負任何責任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