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通膨經濟學、兩萬二、與台灣人大滅絕

在以前,一般家庭人口數都比較多,所受的教育也不見得像現在這般高,不過那時有大量的工廠可以待,收入雖不多,但至少福利制度比現在健全,老闆也會每年辦個員工旅遊,一家的經濟就靠數個人分擔,他們也不需要爭氣,只要有工廠可以待,就可以一家和樂,但現在,連要待工廠的機會都減少了,甚至用約聘制和無薪假來減少人事成本,但飛漲的物價,在薪水不升反降的現在,他們根本就沒辦法生存,不要說他們不爭氣,反而他們才是支撐台灣的重要力量,以前靠低物價和夠用的薪資水準,還能生幾個小孩,現在你叫這些支撐者的下一代如何來生存,如何生小孩?

如果這些支撐者都能夠安居樂業,資本家願意把由社會賺來的利潤用在這些支撐者身上,我想樓主轉貼文章中的聲音應該不會出現,而現在聲音越來越大,絕對不只是爭氣不爭氣的問題,如果,每個人都是emba,都是高級工程師,那各階層的工作誰來做?連清潔工的工作都有超過徵員名額數十倍的人來應徵,包括社會各階層的人,那就絕對不是爭不爭氣的問題了!

我想,這些資本家賺足了,是不是應該對這個社會做些什麼事?

那些一直強調爭氣不爭氣的,我想你應該是幸運兒,請到社會各階層去看看,看看那些中年被裁員,家裡還有國高中小孩的家庭,你再對他們說他們不爭氣吧!

做人真的要厚道!

網路是看不到你的,但是你是怎麼樣的人,你再有錢,生活過得再好,說什麼話,都會有個評價的,也祝福你生活繼續優沃,不要淪為中年被裁者之一!
種田養山羊去~
brexchen wrote:
老大 你太天真摟...(恕刪)


這是有解的
只是不太敢說
就是蔣經國以前用過的
"鎖國"

後來那幾位其實都屈從財團
所以台灣才有今天的下場

只要西進這條路越暢通
勞工就越弱勢

superscreen wrote:
就是蔣經國以前用過的
"鎖國"

後來那幾位其實都屈從財團
所以台灣才有今天的下場

只要西進這條路越暢通
勞工就越弱勢
...(恕刪)


鎖國?! 那台灣會更快在國際的舞台上消失. 因為一鎖國, 企業就真的完全沒競爭力了.
這下應了一句話: 去大陸只是早死晚死的問題.

superscreen wrote:
這是有解的
只是不太敢說
就是蔣經國以前用過的
"鎖國"


蔣氏父子鎖中國, 抱緊美國大腿, 台灣一路隨著美國國際地位成長

至於媒體痛批李跟扁的鎖國...

其實是很可笑的

台灣投資中國規模跟時間.與占整體經濟規模比例根本談不上鎖國

反而讓台灣被鎖..

後面要小心的是台灣在開放資金雙向往來後..金融體系防火牆的建立

( 富邦金聰明的蔡家..用持股20%的廈門商銀去拼中國..最多就賠資本額..台灣幾家公營行庫受政府保障下發展
卻比蔡家大膽..要直接去中國設分行...不知該說厲害還是盲目, 張清溪教授主張台灣各大銀行應該合資設新銀行到大陸發展
就在於避免中國泡沫或動亂危及台灣金融體系.. 在這點蔡家頭腦是很清楚的...在理財版就寫理財..不要扯太多)

未來幾年就看台灣這艘船能否挺過中國房產破滅帶來的滔天巨浪...上位者頭腦要清楚..不清楚開放下必定翻船

hermas wrote:
不提數據準不準確,看看台灣的鄰居在幹嘛吧
當世界各國努力拚經濟的同時
大概只有台灣是往後退的吧
當年的亞洲四小龍,只有台灣人均收入是下降的...(恕刪)

好傻好天真,
不用"維持現狀"這樣著謊言來洗腦,
讓台灣的競爭力不進反退,
怎麼騙台灣人去抱別國的大腿。
jackalsteven wrote:
有一句銘言:壞人之所...(恕刪)


沒差啦!有錢人能生較多個~~~

kazamashin wrote:
在以前,一般家庭人口數都比較多,所受的教育也不見得像現在這般高,不過那時有大量的工廠可以待,收入雖不多,但至少福利制度比現在健全,老闆也會每年辦個員工旅遊,一家的經濟就靠數個人分擔,他們也不需要爭氣,只要有工廠可以待,就可以一家和樂,但現在,連要待工廠的機會都減少了,甚至用約聘制和無薪假來減少人事成本,但飛漲的物價,在薪水不升反降的現在,他們根本就沒辦法生存,不要說他們不爭氣,反而他們才是支撐台灣的重要力量,以前靠低物價和夠用的薪資水準,還能生幾個小孩,現在你叫這些支撐者的下一代如何來生存,如何生小孩?


很久沒來發言 , 很怕一不小心又被停權了
不過看你的文章 , 頗有感觸

面對這個新人22K , 老人百年不調薪
政府 媒體 和企業家聯合壓榨勞方 的新時代
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說 ?
唉!! 說太多 又要被冠上不爭氣的大帽子 .
superscreen wrote:
以前半導體也是保護極為嚴格
甚至美國評估不需繼續保護後
(晶圓有污染和勞工健康的問題)
一開始也只願意嘉惠緊靠美國的盟友
台積也是在這背景下出來的

美國的產業很多
晶圓是很小的一塊...(恕刪)


要不要直接承認自己原來說的欠缺證據比較快?
kazamashin wrote:
在以前,一般家庭人口...(恕刪)


+1

我在第三頁的時候就講過了,長期以來不分藍綠,
台灣政府忽略的製造業其實是每個國家經濟力量的根本,也是台灣很多中低階層的安身之所。

只可惜這些根本的藍領階級,是不被重視的,
要保護這些產業,手段很多(例如之前鬧很大的毛巾反傾銷稅率),
只是有沒有想要關心,以及要不要使用罷了。

現在雖然換成服務業為大,但服務業畢竟對於中年齡層以上是非常排斥的,超過35歲就叫高齡了。
以前中年失業,還可以換個工廠,只要想做就不怕沒工作,
那現在中年失業能應徵什麼工作?想做還不一定有工作願意接納你。
連開計程車都車滿為患,你要他們怎麼活下去?

目前毫無遠見只想靠營造業衝高GDP的台灣,
政府跟營造商、仲介商聯手做多,目的就是國家財報GDP能夠漂亮些。
大概不出10年就能跟菲律賓並駕齊驅了吧。


至於爭不爭氣的問題?

就算多爭氣的人遇到運氣不好的時候,被裁也是剛好。沒看過只能說見地少。

例如某資深工程師、知名外國大學歸國、年年考績都是A。
當遇到金融風暴,是第一個被幹掉的。
當他問主管說:
工程師:難道你們不需要這種專業技術人才了嗎?
主管 :我們是需要阿,反正有錢我不怕找不到人。況且你待太久了薪資太高對我們來說不划算。
還是掰掰吧,安心上路。

沒有爭不爭氣,只有運不運氣.........




kazamashin wrote:
那些一直強調爭氣不爭氣的,我想你應該是幸運兒,請到社會各階層去看看,看看那些中年被裁員,...(恕刪)


我今年開始在美國工作,這兩年景氣差,一樣看了好幾個中年失業或者想轉業的,但是位子就這麼幾個,也只能各憑本事與運氣。美國的工程類外勞政策超寬,對中印投資往來方便,本國人遇到的壓力更大,但是若非充足供應的外勞,很多企業應該跑得更快。

對不幸者抱持同情,對弱者予以照顧,原是常情。然而,認為都是別人的錯,放棄積極思考與邏輯,就不是很好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